赵金玉
(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1]。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祖国繁荣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内蒙古作为一个生活着众多兄弟民族的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区,肩负着维护祖国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的艰巨使命。探析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现路径,推进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程,是实现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祖国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展和团结是民族地区的两大任务。内蒙古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的客观基础和重要条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各民族生活水平提高,就会进一步巩固平等团结、守望相助的民族关系。“民族的社会团结理想就是和谐社会的景象,富裕、安康的高水平物质生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性标志,贫穷、落后与和谐社会是无缘的。”[2]加快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增强民众对生活的满足感、幸福感,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祖国的和谐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可靠的保障。着重发展实体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加快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环节。
一方面要发挥好内蒙古的地域、区位优势。发挥好内蒙古 “风吹草地见牛羊” 的优越农畜产品的生产条件和毗邻 “三北” 的交通区位优势,把企业和农牧民紧密结合起来,打造优质诚信的自主农畜产品品牌。另一方面要发挥好内蒙古能源、资源优势。内蒙古能源、冶金、钢铁等具有强大市场需求产业的优势。建设并完善内蒙古的工业园区和开发区,吸纳新增就业人员,注重产业智力与科技的创新,促进内蒙古向质量效益型经济转变,推动 “五化” 的协同发展,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发挥好内蒙古自然资源、地理位置等优势。在发展能源、冶金、钢铁等第二产业的同时也要重视旅游业、餐饮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着重发展具有内蒙古民族文化和特色的旅游业、餐饮业等服务业。调整城乡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城乡区域产业布局,促进内蒙古经济的协调稳步发展。
在发展各项产业的同时,也要注重内蒙古生态环境建设,遏制土地荒漠化,修复生态系统。真正做到 “既要金山银山,也有绿水青山”,为内蒙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续航。
落实并推进习近平总书记 “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脱贫攻坚”[3]的重要指示。制定并完善相关经济政策,扶持民族经济发展。加快内蒙古地区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改变内蒙古地区一直受地理、历史、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的现状。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缩小民族之间的经济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不懈奋斗!也为开展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内蒙古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仅需要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物质基础,还需要党的理论政策做政治保障。只有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践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才能使各民族人民一道同心同德,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大繁荣的景象。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人们正确认识民族、民族问题和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思想原则,其核心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4]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宗旨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核心具有一致的目的和共同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开展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科学的理论指导。在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践中坚持这一理论,有利于维护内蒙古的民族稳定团结,社会和谐幸福。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适应中国国情和具体民族问题,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路径的创建,必须践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把它作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理论原则和行为准则。践行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政策有利于内蒙古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生态文明、繁荣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同样也为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
时代的发展推动了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的进程。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素材,例如:科技创新领军人——王亚雄、民族团结带头人——金刚、百姓心中好书记——尹瑞明等都是进行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最鲜活的榜样。所以,我们要发挥好这些团结进步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紧扣民族团结进步与时俱进的生机活力,搞好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发展,让内蒙古民众牢记民族团结的 “生命线” 理论,要充分发挥机关、学校等单位的带动作用,鼓励各单位及个人积极向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学习。还可以进一步将相关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推进到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工业园区以及内蒙古电力科技园区等科技园区。以创新的方法与手段,在各园区和各单位开展各类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活动,让民族团结进步理念深入人心。
总之,内蒙古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过程要坚定不移走各民族团结进步发展的正确道路,扎实推进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紧扣民族团结进步的鲜明主题搞好教育活动,践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通过定期开展成功践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论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表彰大会和民族团结进步事迹的报告会等活动。用正能量的舆论导向引领和号召内蒙古人民积极培育和践行民族团结进步理论,增强内蒙古各族人民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
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仅需要物质基础做支撑,需要政治理论做保障,还需要民族文化提供思想养分。民族文化是民族的魂。实现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能忽视文化上的宣传教育。建立健全内蒙古乡村等文化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宣传内蒙古优秀的传统文化,防范外来文化入侵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是推动发展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现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一项有效实施路径。还是增强各民族间的认同感,提升内蒙古各族人民文化认同的最好的教育。
内蒙古自治区的地处边疆、人口复杂的两大特点,决定了它重要的战略位置。内蒙古的民族团结关系到祖国的边疆稳固。虽然近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但国内外敌对势力依然对祖国的边疆虎视眈眈。目前,“崇尚洋节”、“国外不良价值导向思潮的传入”、“西方饮食文化在国内盛行”、“美国影视业冲击中国市场” 等文化入侵现象警示着我们。虽然现今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呈现出的大发展、大交融的良好局面,但我们依然要防微杜渐,防范西方国家的文化入侵。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不给一些西方国家和外来敌对势力文化入侵的机会,坚决维护祖国边疆的稳固和发展。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光辉体现,更是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的主要依据。”[5]做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和宣传工作,发挥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团结和教育作用,是实现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又一个重要路径。可以通过宣传内蒙古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交往的过程中逐渐消除各族间的民族文化偏见,实现自治区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与交融,最终达到民族团结进步的目的。此外,在实现自治区内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前提下,要保持内蒙古自身的文化特色和活力。要加强对内蒙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提高对内蒙古少数民族文化,即内蒙古的饮食文化、博克、那达慕大会和巴林左旗皮影戏等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通过在一些特殊的民族节日邀请内蒙古各民族同胞一起举行联欢庆祝活动等方式,加深当地不同民族对彼此的风俗习惯和民族传统的了解,从而加深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交融程度。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开展基层理论政策、思想文化宣传工作的重要保障。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为开展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内蒙古地区新农村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的投入量总体上有较大增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支出也不断增加。乡村公共文化建设逐渐得到完善,提升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但是,内蒙古一些地区乡镇综合文化站有的设备扔存在老化和失修的现象,有的还存在由于人员缺乏无法正常开放等问题。对比城市的博物馆、文化馆、公共图书馆、文化广场等建设情况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内蒙古应该加大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修缮或更换乡村公共文化破旧设施。建立健全内蒙古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好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论的宣传。通过乡村公共文化为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思想养分。
“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6]要真正实现内蒙古的民族团结进步仅依靠物质基础、政治保障、思想养分是不够的,还需要争取内蒙古各族人民的人心。加强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过程就是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为祖国的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争取人心的过程,更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梦” 助力的过程。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论传遍内蒙古乃至祖国大地,对于内蒙古的团结稳定、祖国的稳步发展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报刊、图书、电视等作为人们获得精神食粮的重要途径,是向人们传播消息、知识和新闻的重要媒介,同样也是传播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论的重要载体。充分利用好、发挥好它们的传播功能,对促进内蒙古地区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将大有裨益。
“据2019 年第4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8 年12 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占网民的98.6%。”[7]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手机网民数量的增加,在众多传播载体中,自媒体现今十分火热,深受大众追捧。所以,当下充分利用和发挥自媒体平台的影响力,弘扬民族团结进步的主旋律显得尤为重要。抖音、微博、快手、微信看一看等自媒体平台,不仅能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是配合党和国家开展主旋律宣传的重要平台。在利用报纸、书籍、电视节目等传统传播媒介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这些现代传播媒介。要充分利用好、发挥好这些自媒体平台的影响力,开展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立官方账号,发表一些民族团结进步相关纪录短片、正能量事迹等。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路线方针政策、内蒙古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论,传遍内蒙古的各个角落,传遍祖国大地。在内蒙古地区和祖国的民族地区形成正确的政治导向和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效果如何,不仅受经济、政治、文化和传播情况等因素的影响,还受其他各种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建立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信息反馈平台,实时监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各个环节,及时收集掌握分析信息并进行战略调整,有利于继续开展新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活动。在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工作过程中收集掌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践情况的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及时的分析,可以让有关部门对内蒙古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开展过程中的对错有更准确的判断,为下一相关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信息反馈平台的建立,有助于传播者开展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效果的评估,使其在充分审视教育目标、教育进行状况和教育环境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最终实现目标。当前建立健全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信息反馈平台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第一,充分发挥各种传播媒介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信息反馈平台中的作用。采取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相结合的方式收集信息,拓宽信息收集的渠道。重点发挥现代传播媒介即手机、互联网等在信息收集方面的作用。可以利用问卷调查、信息反馈、留言板、信息共享等方式进行反馈信息收集。实现内蒙古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信息反馈的现代化、全面化和便捷化。
第二,要确保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信息及时反馈。首先要选定信息反馈平台信息收集员,信息收集员不仅负责接收整理收到的反馈信息,还要负责平台的实时监控信息反馈渠道是否畅通和维护平台不受恶意干扰的工作。其次要确立专门的人员进行信息分类和筛选工作。最后确立讨论组对反馈的信息进行评估,得出结论,为继续开展新的实践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确立信息反馈的对象。可以通过在社区或者村委会指定人员作为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信息联络员。合理的给他们制定一定量的工作,规定其定期不定期地向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信息反馈。还可以在内蒙古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宗教场所以及一些公共场所等建设相关的信息反馈途径,以确保信息反馈对象范围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