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视野下广西高校声乐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

2020-03-16 13:41:04刘明华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东盟国家民族音乐声乐

刘明华

(广西教育学院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

一、依托地方民族音乐资源,创建广西高校声乐人才培养新模式

1.梳理广西声乐发展历程,培养体现地方民族特色的声乐人才

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与风格是一个民族音乐文化特有的气质,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宏观把握就是对民族音乐文化特质的认识。学校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主要基地,怎样保护和传承广西多元的民族音乐文化,应该是我区声乐教育工作者长期研究与探索的问题之一。怎样才能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我区的优秀民族音乐文化呢?首先要认识本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价值,了解和熟知广西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针对每一历史进程中产生的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具体的分析,找出其中最能体现这些民族特质的音乐文化。其次要进行整理与创作符合时代要求的音乐作品进行展示,这些音乐作品是以历史、民族、时代背景等为依托创作而来的,所以能极大地增强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声乐工作者传承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使广西民族音乐文化在保留地方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朝着多元音乐文化的方向健康发展。

广西高校声乐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关键还是要突出广西民族声乐的特色。如果失去广西特有的民族声乐特色,广西高校的声乐教学与人才培养就失去了发展的优势。首先要对我区声乐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行一次仔细的梳理,具体分析每一时期的歌曲创作与歌唱家,找出每一时期声乐表现的缘由,提炼出每一阶段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又能反映民族特点的声乐作品,从创作背景、创作手法、曲调、和声、语言等艺术特征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梳理,找出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只有这样才能找出各个时期广西民族声乐之间的差异,才能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广西声乐教育的发展情况,才能比较全面的提炼出广西声乐的风格与特点。具体到声乐教学过程,广西体现了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音乐相融的特点,广西的声乐教学必定需要反映这一特质。在科学发声状态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民族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声乐教学内容的调整,保留学生原有的民族演唱特质,是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应该关注的。因为每个民族的信仰、风俗习惯、语言等的不同,造就了他们各自的演唱风格与特点,这些民族原有的差异就是声乐教学过程中体现特色的资源。往往很多声乐教师不根据学生的个性出发,一味的以 “学院派” 的民族唱法或美声唱法进行训练,导致学生原有的民族特点丢失。只有吸收和借鉴全国甚至世界先进的声乐教学理念,保留广西诸民族的民族性、艺术性的风格,才能真正实现在广西多元文化大环境下声乐教学的多元发展。

2.发展地方民族音乐,创作新时代的广西声乐艺术精品

纵观我国各民族地区声乐发展的过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每个民族地区都有反映本民族的声乐精品,并一直传唱至今,如维吾尔族的歌曲《阿拉木汗》、《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朝鲜族的歌曲《阿里郎》《长鼓咚咚敲起来》,藏族的《青藏高原》《天路》,蒙古族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鸿雁》 等等,这些歌曲不仅在本民族地区耳熟能详,在国内外都享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也验证了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观点。民族地区通过本民族的歌曲宣传他们的民族音乐文化,而人们通过民族歌曲了解该民族的音乐文化,两者各自的需求是相辅相成的。对一个民族的了解,往往是从他们的民歌开始的,因为民族歌曲更能够传递本民族特有的气质,是该民族的精神食粮。如何挖掘本民族的优秀音乐资源并进行歌曲创作,音乐界人士一直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作品,没有好的音乐作品,歌唱家与声乐教育工作者很难体现他们的潜质,声乐教学成果也是建立在演唱作品的基础上的。我国著名的歌唱家基本都有他们的代表作,如郭兰英的《南泥湾》,何继光的《洞庭鱼米乡》,郭颂的《乌苏里船歌》,李谷一的《乡恋》 等,这些是老一辈的歌唱家的代表作;如彭丽媛的《在希望的田野上》,阎维文的《想家的时候》,宋祖英的《小背篓》 等,这些是中年歌唱家的代表作;王宏伟的《西部放歌》,雷佳的《芦花》 等,这些是青年歌唱家的代表作。

广西的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其实也非常的多,如体现美声唱法的歌曲《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民族唱法的歌曲《挑着好日子山过山》《三月三、九月九》,流行唱法的歌曲《壮族大歌》《藤缠树》,原生态的歌曲《壮族敬酒歌》《木棉树下两相依》 等,这些歌曲在全国都耳熟能详,但新创作的广西声乐艺术精品还是不多的。现在想要打造声乐艺术精品也的确是越来越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几十年的挖掘,民族音乐资源已被挖掘较多;观众的欣赏水平越来越高;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打破了民族音乐资源的原始特征等等。如何在这一不利的环境中找到突破口还需作曲家们深思。其实声乐艺术精品的创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仅只是作曲家、歌唱家与声乐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还受到政府引导和市场宣传等多方面的影响,所以要真正达到声乐艺术精品是非常难的。但我们坚信,以老一辈传承下来的优良作品为基础,激励我们新一代的声乐工作者发奋图强,只要我们定位以广西民族音乐素材为基石,与时俱进,进行孜孜不倦的钻研,新时代的声乐艺术精品会越来越多。

二、接轨东盟国家音乐资源,探寻广西高校声乐人才培养模式新方向

1.广西高校接轨东盟国家音乐资源的意义与优势

东南亚国家主要以黄色人种为主,是多民族国家,也是华侨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从历史层面上来说,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关系非常紧密,如在汉代及唐代等时期,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政治、文化和制度等多个方面就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而这些时期,中国与东盟各国在音乐上的关系如何同样值得探究。

广西位于华南地区的西部,东与广东相邻,北与湖南接壤,西与贵州及云南两省接壤。广西是多民族地区,主要居住有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京族以及回族等12 个世居民族。广西南部濒临北部湾,在西南则与越南相毗邻,是西南地区的交通要道,也是便捷的出海通道,在中国与东南亚经济交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首府南宁,也是 “中国—东盟博览会” 的永久举办地。在建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之后,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合作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广西在地理区位上的极大优势,为我国与东盟国家经济、文化等紧密联系提供了支持,文化交流涉及的内容较多,其中就包括了音乐方面的交流。

2.以中国-东盟音乐周等活动为载体,促进广西与东盟国家声乐人才的交流与发展

在当今的音乐界,确实存在着 “传统与现代”“民族性与世界性” 之间的矛盾。从民族音乐的层面上来说,其本身并非只具有民族性,同时还具有地域性与独特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 “民族性”,那么就会出现与 “世界性” 逐渐脱离的现象,久而久之也就无法获得世界的认同。“世界性” 提倡的是参与性及深入交流性等,为此,我们在创造广西民族音乐作品时,除了强调要体现 “民族性” 元素之外,还需要体现其 “世界性” 元素的一面,使得广西民族音乐作品能走入世界视野,并为世界所认可。简单来说,就是如何凸显本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如何在音乐作品内容与题材上更好地融入广西历史文化风貌、民俗风情等内容。如歌舞剧《刘三姐》、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 等在这方面就做得较好,可以适当进行学习与借鉴。抓住当前的良好机遇,结合广西特有的民族音乐文化建设好 “中国-东盟音乐周”,这为提升广西高校服务广西经济区的开发、服务中国与东盟国家实现互利共赢,最终促进广西经济社会与文化艺术事业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中国-东盟音乐周” 在定位上非常明确,邀请国内外知名艺术院校的专业学者及表演团体等来参与演出,具体有交响乐新作品音乐会以及民族管弦新作品音乐会等。随着 “中国-东盟音乐周” 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在国内开始逐渐为大家所知晓,并获得越来越多其他国家的认可及积极参与。“中国-东盟音乐周” 的举办,主要借助广西与东盟各国间商贸的频频互动来提升各国间的文化交流。音乐周的主要目标为要达到民族性、探索性及学术性,并在音乐文化中做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得各国优秀传统民族音乐实现良性的交流。现在广西区政府也出台了许多政策促进音乐与教育的合作,专门开设了东盟国家来桂进行学习的相关配套的支持经费,在广西艺术学院成立的中国—东盟艺术高校联盟、中国-东盟艺术人才培训中心、中国—东盟音乐周等艺术活动,为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培养了优质的声乐人才。如陈永馨、杜氏青花等这些东盟国家的留学生在广西深造,她们在专业上有了明显的提升,在我国和本国都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广西高校声乐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景与展望

1.注重地方民族音乐资源的整合,创建广西地域性的民族声乐学派

广西在我国还属于欠发达地区,但在我国文明史上却是最早的地区之一。在这片热土上蕴藏着丰富的多元音乐资源,这些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的优势,为广西高等音乐院校声乐教育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源支持。各民族经过积累及沉淀,均已经形成自身的民间唱法,所形成的优秀民间声乐作品在辨识度方面也非常高,这就为广西声乐教学与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换言之,鲜明的民族特色对于声乐艺术而言非常重要,即前者是后者之根本。广西各民族之间在诸多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在文化背景及语言等方面都存在不同,为此,其表达出来的民族音乐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差异,这就为广西特色化声乐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相应的土壤。同时,还要深入挖掘广西民族声乐文化的多样资源,并对其演唱及风格特点等进行分析,借助教学活动及相应的实践进行转化,也就是转化为特色的音乐教育资源,这是广西声乐教育区域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也是定位广西声乐人才培养模式新方向的核心内容所在。广西具有丰富的音乐生态资源,因此,广西声乐教育在进行相应定位时,除了要凸显广西音乐文化民族区域性特点之外,还需要站在全国乃至世界音乐研究这个高度,对广西这独具特色的音乐生态资源进行深刻揭示,为广西音乐院校的声乐教育发展提供重大支持。注重转化广西区域性生态声乐资源,也就是转化成为全国以及世界的声乐艺术资源的一员,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不仅是对中国民族音乐做出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是对世界民族音乐做出重大的贡献。

2.利用现有的东盟音乐文化资源,打造体现东盟民族特色的声乐文化

在 “一带一路” 战略全面布局,中国-东盟自贸区已然升级的关键节点,分析广西在中国-东盟经贸往来中的现状、问题,有助于给出相关的对策,使广西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自身发展。广西是中国唯一与东盟国家海陆相连的省区,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前沿、陆海边境生命线和战略要地,在中国-东盟经贸往来中发挥了桥头堡的作用。每年在广西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我国领导人和东盟各国领导人在此进行交流、合作与规划,与之相关的艺术活动相继开展起来,可以想象,广西将会成为中国艺术与东南亚艺术的汇合点。

广西各高校也开始注重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声乐交流活动,这类活动的举办也是逐渐扩大。广西的民族声乐本身就非常丰富,其本身除了具有民族性之外,还体现为独特性与地域性等方面的特点。为此,在发展民族声乐方面不能只一味地强调民族性,否则,我们的民族音乐就无法获得世界的认可,甚至还会出现与“世界性” 渐行渐远的现象,最终只能孤芳自赏。显然,这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不良现象,这对发展我国民族声乐也非常不利。音乐本身就具有 “无国界” 之说,也就是音乐除了是一种艺术之外,其还是世界范围内的一种通用语言。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们可借助声乐这个特殊语言来加强与世界的交流,让世界了解广西并进一步认识广西,并与东盟各国声乐家加强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进行探讨,从中吸收相应的声乐教学技巧和声乐创作理论知识,这有益于促使我们广西民族特色声乐良性的发展,为广西高校声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现今,广西高校的声乐人才培养迎来了新的契机,我们应以得天独厚的历史民族文化背景和自身深厚的民族音乐文化底蕴,与时代接轨,主动面向东南亚国家进行声乐文化交流,更新广西高校的声乐人才培养模式,为最终形成体现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的广西声乐学派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东盟国家民族音乐声乐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当代陕西(2020年14期)2021-01-08 09:30:24
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关系的博弈分析
法大研究生(2020年2期)2020-01-19 01:43:48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时代人物(2019年27期)2019-10-23 06:12:18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与思考
时代人物(2019年27期)2019-10-23 06:12:06
东盟国家刑事审判制度综述
声乐诊疗室
歌剧(2017年11期)2018-01-23 03:41:20
声乐诊疗室
歌剧(2017年12期)2018-01-23 03:13:41
声乐诊疗室
歌剧(2017年7期)2017-09-08 13:09:37
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