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新冠肺炎重大疫情的策略论析*

2020-03-16 01:14彭容容唐忠宝朱以财
高校辅导员 2020年2期
关键词:群体防控政治

彭容容 唐忠宝 朱以财

(1.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2.江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无锡 214100;3.南京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职责。面对新冠肺炎重大疫情,高校必须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在维护好学生生命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借助自身优势引领其他社会成员保持良好心态,积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2020年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强调要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1]这为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如今,高校在校生人数超过三千万。学生群体是整个社会的生力军,保护好学生群体的生命安全,积极开展学生群体的疫情防控、宣传、舆论引导和教育工作十分迫切。此次新冠肺炎重大疫情(以下简称“重大疫情”)的特殊性在于学生群体均处于待学状态。因此,学校无法开展面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重大疫情的研究和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重大疫情的价值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方式和依托的手段多种多样,如微信、微博、QQ 及其小程序、直播等不一而足。有学者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网络本质的外在集中显露。”[2]它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了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成。重大疫情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具体特殊样态。当面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开展时,就必须依托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工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重大疫情方面具有以下重要价值。

(一)个体价值:引领学生线上线下积极实践

个体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的内在价值。[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赋予教育主体更多的能动性、创造性,这些特性在实践中的功能进一步突显。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其价值也在实践中创生,实践是其价值的真正来源。”[4]因而,探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势必离不开对其实践向度的思考。有学者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用积极的虚拟实践活动克服消极的虚拟实践活动。”[5]面对重大疫情形势,有效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领学生开展积极的实践活动。首先,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引导学生在面对疫情时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大是大非,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能够去伪存真,面对被歪曲的事实能够形成理性判断,成长为一个理性的人。高校通过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坚信众志成城防控疫情的战争一定会取得全面胜利,从而消除负面思想的影响。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个体在思想和行为层面服从社会发展和需要,避免陷入过分的自恋、自怜、自私等个人中心主义,促进其用更加宽广的视野来看待当下疫情防控工作,帮助学生主动规范自身行为。再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通过鼓励大学生积极发声,传播更多正能量,激发学生在面对疫情时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行带动和影响更多人。最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大学生巩固已有的良好态度、情感和认知,实现身心、道德、社会等各个要素的统一、平衡和协调。面对疫情考验时,有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最终促使其成长为一个懂得尊重规则的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二)社会价值:网络协同下社会功能的良好实现

重大疫情下,高校不仅承担着对大学生群体的保护、引导和教育,也应结合自身优势资源,与其他社会力量协同联动,辐射更多其他社会成员,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引导和帮助更多社会成员,以促成其社会各项功能的良好实现。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政治发展的效用。[6]高校通过网络手段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和行为规范引导,影响其他社会成员,促进整个社会政治系统动态的有序性和连贯性,有利于巩固全社会共同抗击疫情的思想基础。第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有效激发受教育者的精神动力,保证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经济活动的有序开展,从而产生满足社会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效应。[7]第三,高校通过网络手段,更容易实现对大学生个体和社会其他成员的集体教育和针对性教育,促成疫情期间及以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第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被广泛应用于文化领域,用于规范文化传播,形成社会影响,营造良好的网络传播环境,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思想文化支持。第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展示案例、提炼要点、上升思考,引导人们重视、审视与自然的关系,帮助其形成正确的生态意识和思维,指导其在生态领域的活动,能更好地敬畏和尊重自然。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重大疫情的工作重点

新冠肺炎重大疫情发生以来,全国高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落实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决策部署,快速研究、迅速行动,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使命感,投入到战“疫”中来,全力构筑阻断疫情进入校园的第一道防线。大学生群体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心理还不够成熟,易受外界影响,重大疫情必然会对其身心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而,在开展相应工作时更应该抓住重点、有的放矢。面对重大疫情,大学生可能呈现出的几种心态和表现,值得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重点关注。

(一)群体传播下的心理恐慌

群体传播是群体成员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行为。社会成员加入群体的目的比较复杂,但可以相对集中地概括为消除对自己和对环境的不确定性、获得更多的信息、补充对个人的认识和行动的信息等。大学生群体在文化程度、社会观念、心理特征等方面有较强的趋同性,很容易发生相互作用。一是大学生群体对疫情信息表现出较强的敏感性和求知欲,部分成员会表现出沉溺在疫情信息中的倾向,如每天不停地查看疫情相关媒体报道。该行为形成的信息超负荷,将增加其心理恐慌。杨嬛等人发表在《治理研究》中的最新统计结果,一份针对8252名武汉高校学生的问卷样本显示,有一半学生对疫情感到焦虑和恐惧。[8]二是大学生群体的深度融合性导致其在群体信息传播中形成一定群体规范,产生群体压力,还由此引起盲从心理。面对重大疫情,大学生易受到群体情绪的影响,集体对疫情产生恐慌心理。如《乌合之众》的作者勒庞所说:“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采取行动。”[9]三是部分大学生由于某些特殊原因远离家人和朋友,使其对身边的教育工作者产生一定的不信任感,进一步加重其心理负担。

就行为反应来看,大学生通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在情绪方面出现对这场疫情的无法控制而产生的紧张、担心、焦虑、恐惧,甚至出现对传染来源的愤怒、对干预措施的抱怨,对疾病得不到控制的愤怒和无助、绝望等。部分大学生可能变得情绪不稳定,容易被激怒,对待家人、外人没有耐心。二是有些学生在身体方面可能出现不由自主的心慌、胸闷、头痛,容易出汗,总是感觉心里不踏实、身体各种不舒服,容易疲倦、食欲下降、睡眠变差,甚至出现血压升高等情况。三是有些学生在认知方面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并将身体的各种不舒服与“疫情”联系起来,觉得生活中充满各种各样的危险并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如此脆弱、难以相信他人和世界等消极情绪。四是有些学生在行为方面可能会出现逃避、回避一些信息或者场景,反复去查看疫情的进展消息、行为变得冲动、经常发脾气,开始饮酒、吸烟,或者饮酒、吸烟增加等,甚至出现违反社会规则的行为等。

(二)圈层文化从众效应下的无所畏惧

圈层化是当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问题。圈层化顺应大学生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给大学生提供了相对独立和封闭的信息获取通道,但同时也在教育主客体间形成了一道信息交互屏障,并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10]在重大疫情发生时,对于疫情的相关信息和行为表达,学生群体表现出较强的从众状态。相对于产生恐惧害怕的群体,一部分大学生群体呈现出无所畏惧的心态。他们通常表现出对于规则的淡漠,如有人对于政府三令五申的规章不能严格执行,认为自己是“特别的那一个”,并抱有强烈的侥幸心理。此类学生群体的认知和行为动因通常来自于圈层文化中的从众效应。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和压力,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通俗的说就是“随大流”。从众行为源于以下三类原因:一是对于行为的参照,在未能获取整个信息链的完整信息时,他人的行为给予他们较好的参照;二是对偏离的恐惧,碎片化的信息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因而不偏离群体核心思想和行为,让他们觉得更加有安全感;三是他们需要在外界环境不安全的情况下融入一个或几个群体,以从中取暖,获得安全感。从众效应的存在,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对疫情“无感”,对疫情的认识严重不足,从而在行动上表现得无所畏惧。

(三)自我约束缺乏下的无所事事

除以上两种情况外,大学生群体在行为表现中还会出现无所事事的状态。由于重大疫情的爆发,原有的生活作息被打乱,原有的线下人际互动暂停,有的大学生出现无法正常、合理地安排自我生活作息的情况。据了解,很大一部分学生每日使用手机的时间延长,特别是将更多时间用于娱乐性内容。与此同时,网络上出现了“一动不动、岿然不动、依然不动”的调侃,不少人表示宅在家里“很无聊”。疫情肆虐的同时,一些人借助社交网络、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渲泄不良情绪。其中,散布流言蜚语、制造恐慌者有之,各种地域歧视、无端指责、攻击谩骂者有之,颠倒黑白、抹黑政府者亦有之。有的学生由于本身缺乏约束,定力不够,辨别能力不强,很容易被这股网络戾气所裹挟,出现夹杂在其间盲目跟风的现象,成为制造网上不和谐音符的“起哄者”。

当然,相当多的大学生还是能够对此次重大疫情理性对待,并在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传播正能量。他们坚持不信谣、不传谣、不盲动、不当“键盘侠”,多读书、多创作、多健身、多传播正能量。他们认为,“宅”在家中是大学生和父母亲人难得团聚的时刻,也是孝敬父母、修身齐家的难得机会。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宅”在家中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利用这个时机为自己“充电”,用好网络资源平台在家搞好学业,远离不良信息,通过线上学习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升品格、陶冶情操,充盈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有所敬畏的同时,青年人也勇于有所作为。歌曲《十堰无畏》,华中师范大学师生创作的“武汉加油”系列漫画,医药类高校师生制作的防疫“小贴士”微课,都是当代青年通过自身努力,创作出的为打赢“防疫战”呐喊助威的正能量作品。对于大学生这种理性的良好心态,高校也要通过网络加强宣传,发挥示范作用,以引导更多学生涵养良好心态和行为。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重大疫情的实践体系建构

面对重大疫情,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坚定大局意识,提高政治站位,通过主体实践、方法实践、途径实践、保障实践和教育实践来构建“五位一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系。这几个实践环节贯穿了重大疫情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全过程,彼此紧密联系,互为补充。其中,主体实践是前提,方法实践和途径实践是基础,保障实践和教育实践是重点,它们共同构筑起高校应对重大疫情的一道安全防线。

(一)主体实践:加强重大疫情应对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

应对重大疫情,高校要加强领导,组织一支信得过、靠得住、拉得出、打得赢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要将其作为重要力量安排在疫情应急管理体系中。要把整支队伍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上来,落实党和国家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把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有力措施,毫不松懈抓好疫情防控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是应急管理中的“软权力”,在统一思想、抚慰情绪、安抚精神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11]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重大疫情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柔性”管理和教育的一面,用好网络手段,提升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群体则要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提升快速处理信息的能力,发挥其纽带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运用网络化手段,切实落实省、市、校部署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具体任务,全力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与此同时,面对重大疫情,高校要善用网络手段,发挥各方面力量,形成全员参与的格局,从思想上、舆论上和典型示范上做好师生全员动员。一是学校对教职员工的动员。学校要迅速成立防控疫情领导小组,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守岗位、靠前指挥,深入疫情一线,深入动员全体教师投入到防疫工作中,及时在网络上发声指导,及时掌握疫情,及时采取行动。二是教职员工对学生的动员。教职员工要善于运用网络手段对所带年级、所带班级、所教学生甚至是责任范围内外的学生开展动员。如通过制作短视频、创作防控疫情文章、写动员信、写教师寄语、运用防控疫情鲜活事例的方式,通过集体动员和逐个精准动员的方式确保学生的教育效果。三是学生间的朋辈动员。高校要发挥学生干部、党员骨干的先进模范作用,对普通学生开展动员,充分借助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进行点对点动员。四是学生的自我动员。要引导学生及时关注国家、省市、学校发布的有关重大疫情的情况通报和宣传材料,做好自我调适,进行自我精神鼓励,同时做好动员家人和其他身边人工作。

(二)方法实践:增强高校舆论调控与管理能力

一是做好信息发布和统计工作。要及时客观准确发布疫情和防控工作信息,将“键对键”作为“面对面”的有力补充。要充分发挥新媒体新技术的优势,做好学生信息统计工作,“一对一”“点对点”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认真落实“日报告”“零报告”等制度,对疫情防控情况做到精准、及时报告,坚决杜绝瞒报、漏报、错报现象。要通过学校官媒及时发布相应数据,在重大疫情中,透明的数据是最好的强心剂。二是及时准确回应师生关注的热点。高校要用耐心细致的工作获得师生的理解和配合,做好网络舆情监控,通过及时的网络信息发布和宣传,回应师生关切,稳定群体情绪,坚定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和决心。三是要善于利用网络手段和途径进行疫情防控的宣传教育。学校可在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以及其他官方账号上进行信息发布,帮助师生提高防范意识、了解防治知识,引导师生理性认识疫情、科学做好防护。四是要对错误的言论及时澄清。要利用好网络,要善于摆事实、讲道理,不隐瞒、不夸大,及时辟除流言谣言,引导师生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给错误的言论留下任何泛滥的空间。

(三)途径实践:深化网络思想引导和沟通措施

一是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环境,保证信息的顺畅流动。要广开言路,鼓励学生勇于表达困惑,表达自己的感受,要积极回应并给予帮助。二是要注意思想沟通语言的使用原则,从话语形式和内容着手,善用大学生喜欢的形式来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将鲜活案例用漫画、短视频等形式来展现,多使用“柔性”语言,沟通语言要包含温度,学会多倾听,多关怀,多共情。三是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精准投放相关信息,引导师生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做网络守法者,共同守护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四是能够运用网络手段帮助师生解决现实问题,要认真了解学生经济、学业、求职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养成科学作息习惯,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充电提升。

(四)保障实践:落细落实心理干预和心理指导

新冠肺炎重大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多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专题研究疫情防控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科学回答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根本性、全局性、关键性重大问题,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20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下一步疫情防控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有针对性做好人文关怀。[12]大学生身心还不成熟,这决定了他们是心理危机的高危群体。[13]面对重大疫情,高校要从心理的角度及时关注、有效介入,及时化解人群中因心理应激反应过度及其导致的暂时性心理疾患,也是重大疫情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为此,一是要做好针对本校师生的抗疫心理干预。相关研究显示,通过网络和应用程序提供的干预,提供了改善心理健康治疗机会的潜力。[14]要组织校内外专业力量成立心理干预小组,开通心理干预热线和网络心理辅导服务,通过热线咨询、网络面对面辅导和虚拟干预空间等,为师生开展心理干预和咨询辅导服务,加强师生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消除对疫情的焦虑、恐慌情绪。二是可以将校内优质资源对接到校外人群中,为校外人员开展专业的线上心理呵护引导服务;借助新媒体和防疫大数据平台等技术手段,开设心理咨询和服务热线专栏;制作心理干预的电子资料进行宣传等。

(五)教育实践:善用生动的网络案例开展多角度网络教育

重大疫情应对中,高校不仅要关注大学生的当下,还要从更加长远的角度来考量,有效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教育。一是要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高校要运用重大疫情期间的鲜活案例,进行总结提炼,通过讲故事、制作短视频等,引导大学生群体从社会使命和自身责任出发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做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中国人。二是要加强规则教育。高校要引导学生严格遵守当地防控措施,配合地方相关部门和机构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醒学生务必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切实树立在家中学习休息就是为疫情防控做贡献的意识。以此为延伸,高校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强化学生遵守规则的行为,鼓励学生发挥作用引导身边的人遵守规则,共同维护社会的有序和稳定。三是要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尤其是网络道德和法治教育。高校要引导学生做遵纪守法的好网民,要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规章,不盲目跟风,对于不确定的事情要善于寻求真相,要通过有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升华功能,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和学习凝聚力。[15]四是要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高校要引导学生珍视生命,帮助其树立正确、完整、科学的生命观,形成对于生命的尊重、热爱和敬畏,引导其不仅要善于保护自我的生命,同时也要保护他人的生命。五是要加强感恩教育。高校要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树立对祖国、社会、家庭、师长、亲友的感恩思想,敬畏自然、感谢大自然的馈赠,引导大学生不仅能够识恩、知恩,还能报恩和施恩。六是要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高校要运用网络手段引导学生关爱自己的身心健康,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与人格完善,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和健康水平。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高校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时刻,要守好土、担好责,用好网络这一“利器”,做到始终把全体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始终把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放在首位,始终把促进社会发展放在首位。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强化责任担当、从严落实抓细,把握重点,夯实“五位一体”实践举措,进一步突显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践行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

猜你喜欢
群体防控政治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