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江珊
越橘为杜鹃花科越橘属植物的统称,为灌木或小乔木,通常地生,少数附生。叶常绿,少数落叶。花冠坛状、钟状或筒状,形似下垂的铃铛。像许多其他的杜鹃花科植物一样,它们通常只生长在酸性土壤中。
越橘属约有450 种,分布于北半球温带、亚热带,美洲和亚洲的热带山区,以马来西亚地区最为集中,有235 种以上,有几种环极分布,少数产非洲南部、马达加斯加岛。我国已知91 种,24 变种,2 亚种,南、北各地均产,西南和华南地区种类最多。
本属有一些种类的浆果大,美味且富含维生素C,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包括小红莓、蓝莓、越橘等。尤其是分布北温带的一些落叶种类,分布广,产量大,还可加工成果酱。
落叶灌木,株高1.5 米。叶亮绿色,椭圆形,边缘具锯齿,秋季转为红色。花白色,偶尔淡粉红色。果实蓝色。浆果。产美洲。
别名乌饭树、米饭花。常绿灌木,株高1~4 米,总状花序腋生,花坛状、白色,下垂。浆果扁球形,成熟时紫黑色。花期6~7 月,果期10~12 月。产我国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地区和台湾,东亚和东南亚也有。江南民间用叶捣法汁浸米做“乌米饭”。果实成熟后可生食,可制果汁、饮料或酿酒。
常绿灌木。叶宽卵形,亮绿色。总状花序,花坛状,藕粉色,管口5 裂,裂片短小。浆果球形。产婆罗洲。
常绿灌木。叶椭圆形,亮绿色。总状花序顶生,小花坛状,白色,管口5 裂小。浆果球形。产婆罗洲。
常绿灌木。叶散生,叶片革质,椭圆形。小花坛状,淡红色,5 裂。产婆罗洲。
落叶灌木。丛生。叶亮绿色,椭圆形。小花坛状,白色。浆果球形。产北美。蓝莓营养丰富,果肉风味独特,是著名的水果。
常绿灌木。叶革质,椭圆形。小花坛状,红色。产新几内亚。
常绿灌木,高0.3~3 米。叶散生,叶片薄革质,椭圆形。总状花序腋生,有5~7 朵花;花坛状,白色。浆果小,成熟时紫红色,被白粉。产云南和西藏,缅甸、印度、不丹和尼泊尔也有。
常绿灌木。叶散生,叶片革质,椭圆形。小花坛状,紫红色。浆果蓝紫色。产婆罗洲。
常绿灌木,附生,高0.5~1.2 米。叶密生,叶片革质,椭圆形。总状花序顶生和枝顶叶腋生,小花坛状,紫红色。浆果小,球形。产我国四川和云南。
常绿灌木。叶片薄革质,披针形,先端尾尖。花单生于叶腋,花小,坛状,橙色。产婆罗洲。
常绿灌木,有时附生于岩石上,高0.5~0.7 米。叶密生,叶片革质,卵圆形。总状花序顶生和枝顶叶腋生,小花坛状,白色,花上部粉红色。浆果小,球形,成熟时紫红转黑色。产我国西藏东南部。
常绿灌木,高1~2.5 米。叶小,互生,椭圆形至披针形,革质,具齿。总状花序,花淡粉色。浆果红色,后转至黑色。产北美西部。果实可食。
常绿灌木,附生,高约30 厘米。叶密生,叶片革质,椭圆形或倒卵形。总状花序顶生,小花坛状,白色,有5 条红色脉纹。浆果小,球形。产我国西藏南部。
常绿灌木,高30~70 厘米。叶多数,密生枝上,叶片革质,长圆形或倒卵形,边缘有具腺头小锯齿。总状花序顶生和腋生,花冠淡红色,坛状。浆果球形,成熟时蓝黑色。花期7 月,果期8~11 月。产四川、云南、西藏,缅甸及印度也有。
常绿矮小灌木,高约10~100 厘米。茎多分枝,叶散生,叶片纸质,椭圆形或倒卵形。花下垂,坛状,绿白色。浆果扁球形,成熟时蓝紫色,被白粉。产我国黑龙江、内蒙古、吉林;朝鲜、日本、俄罗斯及欧洲、北美洲也有。浆果可生食,味美,还可用以酿酒、制果酱,也可制成饮料。
常绿矮小灌木,高约10~30 厘米。地下茎长,叶密生,叶片革质,椭圆形或倒卵形。花序短总状,小花钟状,白色或淡粉色,4 裂。浆果球形,紫红色。产我国黑龙江、吉林、内蒙古、陕西、新疆;环北极分布。浆果可生食,味酸甜,也可酿酒。
常绿灌木。叶互生,椭圆形,边缘具疏齿。小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