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守护丝路遗产聚力弘扬中华文化

2020-03-15 05:56王亚杰
敦煌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敦煌研究院西北大学丝路

王亚杰

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始终在思考高等学校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来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心理,用什么来填充他们的灵魂和精神。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要借助我们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丰厚文化遗产。回溯2000多年前,张骞率领100多人的西汉使团从长安出发,踏上漫漫征途,一路向西北,经过河西走廊,到達敦煌,而后出玉门关,进入新疆,直至中亚地区。这条由张骞开辟出的经天山南北、横贯东西、融通欧亚的通道,成了千古传颂的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图”也成为莫高窟壁画中的经典作品。

千年古丝绸之路展现的绝美画卷,始终深刻印记在中华大地上,成为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发展历史上一道绮丽隽永的壮丽诗篇,其中所创造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财富,至今绵延不息、历久弥新。习近平总书记去年8月19日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深刻指出,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西北大学开展丝路考古20多年,翻开这些历史遗迹,不难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正是多种文明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过程。我想,中华民族的先辈们在2000年前那种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创造的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正是中华文化的鲜明代表,正是承载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形象特征,正是体现和展示中外交流、中西融合的强大文化力量。

今天,我们齐聚敦煌研究院,在习近平总书记敦煌座谈会一周年之际,共同探讨以敦煌为代表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价值阐释、保护与传承创新这一重要命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尤其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深刻研究和阐发中华民族这种强大自信的文化力量和“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更加具有深远的时代价值。

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靓丽明珠,这两个地理位置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共同支撑起丝绸之路文化长河的主干。作为位于丝绸之路起点长安的高等学府,一个多世纪以来,西北大学始终扎根祖国西北,立足西北人文与自然资源,坚守“公诚勤朴”校训,秉承“发扬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负建设西北之重任”的办学理念,自觉承担起开发西北、建设西北的历史使命,创新发展理念,突出办学特色,发挥综合优势,培养了一大批才任天下的杰出人才,为国家和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贡献。尤其是西北大学考古学科,从1938年西北联大设置考古学专业发端至今,一代代西北大学考古人从丝绸之路起点出发一路行进至中亚,与丝绸之路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与敦煌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8年,西北联合大学历史系师生对位于陕西省城固县丝绸之路开创者张骞的墓葬进行了发掘和修缮,开启了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的漫漫征程。在这个过程中,以黄文弼、王子云两位先生为代表,创造性地拓展了中国考古学的研究范围,开创了中国考古学研究的新方向、新流派。

西北大学教授黄文弼先生是丝绸之路考古尤其是新疆考古学的奠基人。他一生四次深入丝路沿线开展考古发掘,行程达38300公里,为探讨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资料,奠定了汉代丝路沿线考古的科学基础。无论就其从事西北史地和新疆考古的时间之早、之长,还是就其考察领域之广、之深,以及取得成果的丰硕程度而言,黄文弼先生都是中国当之无愧的从事西北考古的第一人。

中国现代美术运动先驱、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兼文物研究室主任的王子云先生将艺术与文物考古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美术考古学之先河。抗日战争时期,王子云先生痛感于国土沦陷,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惨遭破坏,刚刚回国的他立即向国民政府教育部申请,成立了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力图通过在西北地区运用专业考察的方法,迅速抢救尚未被日军占领的西北地区的古代艺术珍品。他组建考察团专程赴敦煌莫高窟进行考察,对敦煌壁画艺术进行了深入研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和重要的成果,被誉为“中国美术考古的拓荒者”和“敦煌艺术考古的奠基人”。

在此后的数十年里,几代西北大学考古学人围绕丝绸之路进行了大量工作,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明确学术目标的指引下,西北大学考古学人走出国门,走向中亚,围绕丝路沿线,持续开展考古研究,在史前考古、游牧考古等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像张骞出使西域寻找大月氏一样,以王建新教授为队长的中亚考古队10余年来坚守学术初心,沿着张骞的足迹,以寻找古代月氏人的文化遗存、探索丝路沿线人群迁徙交流的历史进程为学术目标,与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考古学家们合作,持续开展中亚考古研究。目前,已初步廓清古代月氏和康居的考古学文化特征与分布范围,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为用中国话语阐释丝绸之路真实历史提供了实证资料和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在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展出,得到了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的充分肯定和学界、公众的高度关注。

2016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出访乌兹别克斯坦前,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中国国家文物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西北大学等单位积极同乌方开展联合考古和古迹修复工作,为恢复丝绸之路历史风貌作出了重要努力”,对西北大学等单位与乌兹别克斯坦开展联合考古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在乌兹别克斯坦访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塔什干亲切接见了王建新教授等中亚考古队员。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向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员转达了亲切问候,这是继撰文表扬、亲切接见之后,第三次褒扬我校中亚考古队。

当前,西北大学考古学科正在瞄准“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目标,结合所在区位优势,紧紧围绕“立足长安、面向西域、周秦汉唐、丝绸之路”的学科定位,持续深化改革,成立大史学部,整合高层次人才队伍,统筹推动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努力深化学术交流合作,不断提升学科综合实力。目前,已建成“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丝绸之路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国家级创新引智基地”等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形成了以考古学研究为价值的认知体系、以文物保护技术为价值的保存体系和以文化遗产管理为价值的实现体系的“三位一体”考古学学科体系,形成了以周秦汉唐文明研究、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文化遗产价值认知与保护为三个主要方向的研究特色,在西北地区史前文化研究、早期周秦文化研究、古代游牧文化研究、历代长城综合研究、佛教考古研究、科技考古研究以及文物分析、土遗址保护等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文化遗产管理和大遗址保护规划研究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西北大学考古学科获评A+,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保护我国文化遗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及科研支撑。

敦煌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闪耀的明珠。1900年敦煌石室藏书的发现,被称为中国近代历史上史料学的四大发现之一。由此而兴起的敦煌学,已成为国际东方文化研究中的一门显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敦煌文化属于中国,但敦煌学是属于世界的。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进步应负的责任。

西北大学在敦煌学的研究方面可谓历史悠久、渊源深厚,在一代代考古学人的积淀和传承下,不断产出新的成果。特别是近年来,西北大学持续不断地深化与敦煌研究院的研究合作,把推动敦煌学研究作为发掘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职责,作为学科发展的重要牵引。

2016年,西北大学与敦煌研究院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联合开展文物保护研究、佛教考古艺术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以及服务社会等工作,共同推动中国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2017年,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由西北大学和敦煌研究院联合主办、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西北大学博物馆、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共同承办的“丝路拾珍:敦煌文化艺术展——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公益巡展”在西北大学博物馆成功展出。2018年,西北大学与敦煌研究院、故宫博物院、陕西省文物局共同创建“西北大学文物保护修复学院”,充分发挥各单位文物保护修复专业的技术资源优势,将高等院校专业教育与文博机构“师承制”教育紧密结合,创新研究型文物修复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文物保护修复事业提供了人才支撑。2019年,西北大学与敦煌研究院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石窟和土遗址保护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进一步协同推动了丝绸之路石窟、古代壁画、土遗址等文物的保护以及丝路沿线的考古学研究工作,不断探索符合文物工作发展需求、具有创新能力及实践技能的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合作开展以来,已经在多方面取得了许多标志性成果。人才培养方面,作为西北大学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的教学和综合实习基地,敦煌研究院长期支持我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实习条件。研究院的王旭东、趙声良、苏伯民、郭青林等多位专家受聘成为我校考古学科研究生指导教师。同时,西北大学也充分发挥高校优势,通过设立申请考核制,招收定向博士生等多种方式为敦煌研究院培养了多名专业科技人员。科学研究方面,2017年,双方合作完成的“干旱环境下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9年以来,双方联合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联合参与编写国家“十四五”规划中的“文物保护子领域战略研究报告”和“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子领域战略研究报告”,共同组建的“土遗址保护研究团队”主持了我国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及新疆等地区的大量土遗址保护工程的勘察、方案设计及工程实施保护项目,多次荣获“全国文物保护工程十佳优秀方案”和“全国十大文物保护工程奖”,为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的安全和价值传承做出了贡献。目前,双方正在抓紧推动丝绸之路石窟和土遗址保护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积极筹划联合考古考察项目,力图以中亚为重点,深入开展丝绸之路沿线的考古、保护工作,努力产出更多高水平的丝路考古研究成果。

敦煌文化是一个需要通力合作、共同挖掘的“宝库”。我们将紧密合作,继续推进双方全方位、宽领域的合作交流,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是共同守护好敦煌文化瑰宝:我们将与敦煌研究院深入开展科研合作,充分发挥各自所长,协同创新,优势互补,继续联合申请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重大科研课题,进一步提升双方科技人才的合作交流,拓展研究视野、激发科研活力、壮大研究队伍,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发展和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教学和科研体系,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把敦煌这颗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使它在新的时代更加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二是培养更多高水平考古人才:我们将与敦煌研究院在考古人才的培养方面继续深化合作,以新成立的“丝绸之路石窟和土遗址保护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为依托,整合双方资源,凝聚双方力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努力走出一条校院联合,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新路径,为我国考古事业培养更多可堪大任的高水平考古人才。

三是深入合作开展丝路考古研究:我们将在已有合作的基础上,联合丝路沿线各国的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以中亚为重点,共同开展丝绸之路沿线的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揭示敦煌在丝绸之路文明发展脉络中的重要地位,深入诠释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丰富价值,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文化一千多年的历程充分显示出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进一步挖掘敦煌文化的价值、深入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不断坚定文化自信,是我们共同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我坚信,只要我们全体同仁携手共进,悉心守护好敦煌这颗灿烂的文化明珠,就一定能够将敦煌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代代相传,就一定能够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铸就不朽的文化丰碑,使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在新的时代更加自信昂扬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猜你喜欢
敦煌研究院西北大学丝路
西北大学木香文学社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丝路梦
丝路
梦丝路
丝路谣
《我们》、《疑惑》
西北大学博物馆
敦煌研究院与大英博物馆首签合作备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