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学科建设的突出问题与对策*

2020-03-15 21:15耿化敏吕晓莹
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中共党史党史学科

耿化敏 吕晓莹

中共党史学伴随中共近百年的发展,自革命时期草创,新中国成立后被纳入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现今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而专门的中国特色学科。学科建设事关党史研究的方向,事关党史研究事业的未来,事关党史价值观的建构。本文试图分析新时代对中共党史学创新发展提出的要求,总结当前党史学科建设面临的一些问题,并就学科创新发展提出思考,以期推进新时代中共党史学的再出发。

一、中共党史学创新发展的新要求

中共党史学科伴随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程,经历了从形成到发展、再到创新发展的历程,不仅在一定研究领域形成了专门知识,具有了从事研究工作的专门人员和教研组织,成为学校教育的科目,初步形成构成学科体系的各个分支学科,取得显著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中共党史学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近代以来,中国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与发展正是这一变革进程的产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迈向新阶段、当今世界经历新变局、中国共产党面临执政新考验的语境下,中共党史学需要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角度,重新思考中共党史学的历史方位、时代环境、发展阶段、主要任务和学科功能。新时代既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延伸与发展,也是中共党史学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为中共党史学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为指导,是中共党史学与生俱来的鲜明品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新时代中共党史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中共十九大对这一新理论的核心内容作出“8个明确”“14个坚持”的概括和提炼,要求中共党史学既要以新的理论为指导,加快构建自身的学科体系,又要把其中的一些理论观点融入党史学科建设各方面。

如果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宏观意义上的理论指导,那么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党的历史、党史研究和党史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则构成中共党史学创新发展的根本遵循。2015年,栗战书在全国党史研究室主任会议上强调,党史工作要坚持“一突出”“两跟进”的要求,即进一步突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段历史研究,即时跟进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即时跟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理论发展。①参见栗战书:《不断开创党史工作新局面》(2015年4月8日),新华网,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4/08/c_1114903220.htm。中共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发展,这就要求党史学自觉加强理论指导,开展党史研究、推进学科发展。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中共党史学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研究课题。中共在新时代的新气象、新作为,为中共党史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课题。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源自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全面从严治党是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执政党建设的鲜明主题和崭新阶段,是办好中国一切事情的关键之关键。这为中共党史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研究课题,比如对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研究,对于党的领导制度,特别是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研究,对于党领导的政治建设、纪律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研究,对于党内法规的研究,等等,从而为中共党史学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这就要求中共党史学聚焦时代之问、凝聚重点方向、协同攻关创新,全面加强对于党的历史经验特别是管党治党经验的总结和运用,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提供智力支持。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中共党史学的创新发展提出新的学科、学术、话语三大体系建设任务。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中共党史学是专门研究执政党历史的唯一学科,既具有历史学的共性,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某些特征,是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鉴于它研究对象的独一性、学科属性的交叉性和研究方法的多元性,它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学科作用。当代哲学社会科学要想回答中国之问,构建本土理论,就需要解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课题,而中共党史学就是提供学理性解释的重要学科。当今中国正处在深刻复杂的社会转型期,执政党的历史言说和现实政治的关系最为密切,历史与现实的交互作用表现得最为强烈。一方面,党史学有助于中共增强自身的执政合法性和建立对现实体制政策的认同,有助于从党史资源中获取执政智慧和改革支撑。另一方面,对现实问题的叩问,必然激发对于历史的好奇和兴趣,促进党史研究的深化,成为党史学的发展动力。作为世界第一大党,中国共产党蕴藏着解读中国道路的历史密码。尤其在迎接建党百年的重大历史关口,加强中共党史学科建设显得更为紧要。

二、中共党史学科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中共党史学科建设尽管取得了许多方面的重大进展,但也要清醒冷静地看到,它与中共创造百年历史伟业、民族复兴千秋伟业的地位还不够相称,与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目标要求还不够相称。学科建设的因循守旧与一个时代的发展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中国正处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期,服务执政党的治国理政、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史学科应该承担的重要职责。学科建设能否取得新进展,将决定党史学以怎样的精神面貌纪念中共建党百年,开启自己的再次提升。

从知识走向学科,是一个学科独立为“学”的普遍历程。英国学者赫斯特认为,能够成为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具有在性质上属于该学科特有的某些中心概念;二是具有蕴含逻辑结构的有关概念关系网;三是其有一些隶属于该学科的独特的表达方式;四是具有用来探讨经验和考验其独特的表达方式的特殊技术和技巧。①参见顾远明主编:《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800页。可见,独有的概念体系、表达方式和研究方法是知识发展成为学科的基本条件。进一步说,一个知识体系成为学科,必须具备更为全面的六个标准:一是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二是有一群人从事研究、传播或教育活动,有代表性的论著问世;三是有相对独立的范畴、原理或定律,有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学科体系结构;四是发展中学科具有独创性、超前性;发达学科具有系统性、严密性;五是不是单纯由高层学科或相邻学科推演而来,其地位无法用其他学科替代;六是能经受实践或实验的检验和否证(证伪)。可见,学科是由专业人员以独有的领域为对象,按照专门的术语和方法建立起来的概念一致、体系严密、结论可靠的专门化知识体系。②参见刘仲林:《现代交叉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0~31页。按照上述标准,中共党史学科具备相对独立成为一门学科的基本要素,但又远未真正形成独具特色、成熟稳定的学科学术话语体系。

从现况来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基本确立,但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学科设置同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学科体系不够健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比较薄弱。③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89页。这为党史学科坚持问题导向、加强自身建设提供了指导。

(一)党史学科自身发育不足,学科建设存在制度化、体制性的发展瓶颈

由于自身发育不足,党史学科建设存在四个制度化、体制性的瓶颈:学科定位模糊、学科基础薄弱、课程支撑不足、平台建设滞后。

学科定位模糊,学科地位尴尬。明确学科的内涵和属性,是一门学科发展成熟的前提。长期以来,围绕党史学的学科属性和归属形成了分属历史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多个相关学科的不同意见,这不仅割裂了党史与党建、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中国近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相关学科的内在逻辑关系,严重影响了党史的学科认同,制约了党史学科共同体的形成,而且在认识上、实践上给党史学科建设带来了持久的负面影响。党史学科面临被其他学科不认同、受排斥的问题,处在无所依归的尴尬处境,事实上被其他学科“边缘化”。党史学界特别是高校党史教师对此普遍地有强烈感受。

学科基础薄弱,缺乏核心学科的强有力支撑。学科基础是学科建设发展的基本条件,而构成一门学科的核心知识体系是本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从学科依托来看,由于党史学自身的综合性和交叉性的学科特性,无论以历史学还是以政治学为基础,抑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学科基础,这些学科因为自身的限定性而难以完整地涵盖它的学科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党史学既有自身存在的不可否认的特点和规律,又客观上存在时间、空间和内容的固定化或限定性的知识容量,没有高阶位的核心学科支撑,容易走向视角单一、方法落后、话语陈旧的窄化之路。从相关学科来看,这些学科自身已经相对具有内容稳定、结构合理、层次齐全的学科体系,也是基于党史学科与它们的差异性,在学术体制上接纳、融入党史学科还有学科认同上的心理障碍。因此,党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不断夯实自身的学科基础,切实建立核心学科的稳固支撑,方能真正形成一套富有特色的成熟稳定的学科理论体系。

课程支撑不足,尚未形成普遍开设的专业课程体系。相比过去,近年来中共党史的专门课程,无论在党校还是在高校,都没有得到普遍的稳定的开设。高校在本科教育阶段,除中国人民大学、湘潭大学、延安大学、井冈山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五所大学招收党史本科专业外,并没有统一设立党史课程,现行的政治理论课体系仅有一门与党史联系最为直接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研究生教育阶段,除数量很少的党史学位点开设党史课程外,也没有统一开设公共性的党史课程。这与2010年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提出高校应“把党的历史作为中国近现代史公共理论课的学科支撑和人文社会科学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的要求,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790页。与当前高校开展“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的新形势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除了课程开设不足外,现有的党史课程在课程类型多元化、体系科学化、内容丰富度、教学方法更新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在教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方案上,党史专业如何同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三个相关专业相区分,如何突破以公共政治理论课思维看待和推进学科建设的固化思维体现出党史专业的独立性和特色优势,还需要继续探索。没有一场“课堂革命”,大多数教师和学生依旧认为党史课程“不伦不类”,难以形成认同感。

平台建设滞后,缺乏学科独立发展的制度载体。党史学科已形成自上而下的党史工作系统,但党史和文献研究部门、党校、高校、社会科学院等相关系统缺乏有效的联系协作机制。特别是中央有关研究部门和拥有学科点的高校、党校系统在学科建设问题上的重视、沟通和互动还有明显的不足。高校更因没有独立的党史教研平台,严重制约了学科发展空间。过去高校的党史教研机构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具有相对独立性。21世纪以来,高校实施院系调整和学科调整,统一设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后,党史教研机构分分合合,变动剧烈。现今在学院架构之下设有中共党史系建制的只有两所大学,绝大多数党史学科点都附设于相关学院而没有党史学院实体平台,党史学科的发展壮大和社会影响力因此受到挤压。

(二)党史研究总体水平不强,党史研究格局有待科学化

学界公认,党史研究既有发展繁荣的一面,也存在有数量、缺质量的问题。这与长期存在的不良研究倾向、不科学、不合理的研究格局有密切关系。

关于党史研究的不良倾向,学界多有评论。胡绳针对党史研究流行的写文章靠抛材料取胜、过分执迷考订细节、爱做翻案文章的三种风气,发表过评论。②参见金冲及编著:《一本书的历史 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66~267页。邓伟志归纳了党史研究中的活人优势现象、正确无边现象、一错百错现象等十种不端现象。③参见邓伟志:《党史研究“十忌”》,《北京日报》2003年11月10日。林蕴晖分析了党史研究中的担心“踩雷”、盲目跟风、故弄玄虚的“新八股”现象。④参见林蕴晖:《谈谈党史研究中的“新八股”》,《北京日报》2005年7月11日。张静如将其概括为“浅、窄、粗”:“浅”指党史研究中叙述多、分析少、理论性弱;“窄”指研究领域小,重复研究多,创新研究少;“粗”指分析不细致,用材不讲究。⑤参见张静如:《唯物史观与中共党史学》,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6页。郭德宏等总结了传统指导思想浓厚、采取不同评价标准、沿袭旧的概念、结论和提法的三大弊端。⑥参见郭德宏、董汉河:《三十年来中共党史研究的进展、不足与进一步深化的路径和方法——郭德宏先生学术访谈录》,《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这些分析从不同角度触及了党史研究存在的大而不强的深层次问题,成为加强学科建设必须正视的方面。

关于党史研究的格局,隐然已经形成官方与民间的分野,存在相互隔绝、对立排斥的心态和现象。当前的党史研究,无论是研究主体,还是研究理念方法,都已经出现了多元化趋势。郭德宏根据研究主体划分了官方党史、学者党史和民间党史三种类型。①参见郭德宏、董汉河:《三十年来中共党史研究的进展、不足与进一步深化的路径和方法——郭德宏先生学术访谈录》,《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自“官方党史学”和“民间党史学”提出后,尽管有助于分析党史研究格局的构成与治史理念的差异,但这两个概念及其界限却难以界定和划分的那么清楚。龚育之认为单凭党史研究者的工作机构、职业身份和是否合乎官方观点进行划分很难,原因在于由谁来做鉴定,党的历史决议也要与时俱进,它只能判断党史上的重大是非,还有一些没有做出判断的历史是非。②参见龚育之:《龚育之党史论集》下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54~859页。韩钢认为民间研究是一个与官方研究对应的概念,目前尚无明确界定。两者的区别在于:后者属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具有明确的政治指向,旨在通过“建构”历史来证明既往和当下政策的正当性与合理性;而前者不背负作政治结论的责任,它追求的是学术价值,注重对历史的还原和解读。③参见韩钢:《中共历史的民间研究》,载“爱思想”网站,网址:http://www.aisixiang.com/data/105203.html。尽管学界对于上述研究格局的新变化并未形成共识,但呈现的一种结果是偏重两者在史料、史实、史观方面的差异性,而重视两者的互动不够。无疑,对于两者关系的偏离、歪曲或固化,不利于党史研究的健康发展。

这其中,如何处理历史与理论的关系,认识微观实证与宏观理论的价值偏好,是关系到党史研究未来走向的一个瓶颈问题。从研究的立足点来说,党史学界既有历史的研究,又有理论的研究,还有针对现实问题的应用研究。从研究的单元来说,既有宏观研究,又有中观研究、微观研究。其中,关于个案研究与宏大叙事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碎片化”现象,是近年关注的热点问题。④参见张海荣:《中共党史学个案研究的若干思考》,《中共党史研究》2013年第5期。宏观研究离不开个案研究,个案研究要有宏大关照,两者各有研究价值,不能厚此薄彼,需要互相促进。如果不重视个案研究在视角选择、挖掘史料、深描细节、建构史实、挑战陈见旧识方面的重大作用,宏观研究就没有了史实和经验的基础。如果不重视宏观研究在宏大视野、理论建构、贯通意识、现实关怀方面的重大作用,个案研究就容易陷入堆砌史料、纠缠细枝末节的窠臼,无法找到从个案走向宏观历史的通道。

上述问题种种,要求党史学科亟待改变那种自我欣赏、自我循环、自我封闭、自说自话、画地为牢的状态,使党史研究成果走进人文社科研究主流,纳入中共决策咨询范围,为人民群众所学习、掌握、运用。

(三)党史学科队伍不足,党史人才培养工作不完全适应形势需要

人才队伍是党史学科的第一资源,人才培养是衡量党史建设质量的核心指标。习近平强调,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关键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史工作者队伍。实现党史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要靠结构合理、业务过硬的学科师资队伍和源源不断的人才培养和储备。同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发展繁荣局面和新时代党史繁荣发展的形势相比,目前学科建设面临师资队伍短缺、人才培养工作落后的严峻问题。

党史师资队伍严重萎缩,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党的培育,逐渐形成一支规模可观的党史研究队伍,造就了一批党史专业人才,为党史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党校、高校系统的党史队伍减量严重。现在,绝大多数高校没有党史专业教师,造成很多高校在开设党史课程、理论学习培训、进行“四史”教育时苦于找不到专业师资。根据笔者课题组的调查,截至2015年12月,全国拥有党史本科专业的5个高校中,在职在岗专任党史教师仅有73人,全国担任党史专业研究生导师的教师不到400人。其中学科力量最强者,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仅有20人,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仅有27人。更为严重的是,党史教师进入新老交替期,却缺乏后备人才的补充,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这不仅由于青年人才太少,还在于愿意投身党史研究的年轻人已不多见。有研究者不无担忧地指出,党史学科后继人才不足的情况,是关系到学科前途的大问题,应该引起整个党史学界及有关部门的重视。①周一平:《中共党史史学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48页。

党史专业招生规模偏小、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工作不完全适应现实需要。高校是党史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但招生规模总体偏小,呈现本科少、硕士多、博士居中的结构。据笔者统计,截至2020年6月,全国高校5个党史本科专业点(其中,广西民族大学近3年停招)2017—2019年年均招生总量131人;党史硕士点不多于82个,党史博士点14个。②过去一直沿用的18个中共党史博士点的统计并不确切,有些高校拥有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可以自主设置党史二级学科博士点,但并未设置,设置了也不一定招生。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年6月撤销政治学一级学科,其下属的中共党史二级学科改为“党的历史与理论”,隶属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从2020年开始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拥有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置中共党史博士点,但近些年未招生(北大2020年、2021年博士招生目录中均没有党史)。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拥有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未设中共党史二级学科博士点。从社会需求来看,全国党史和文献部门、党校(行政学院)、地方志办、档案文博馆、党史纪念场馆,以及一些党政机关、国企事业单位的党建部门,对于党史专业人才有大量需求。

笔者参加的一项调研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党史部门在编人员总数17 178人(其中业务人员8949人),学历结构以本科为主(共7777人,约占45%),博士、硕士学历850人,约占5%,具备党史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很少。可见,全国党史部门极其缺乏高学历、党史专业背景的业务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党史研究工作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对加大党史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

培育专业人才是党史学科建设的可靠保障。专业人才的培养,涉及党史学科是否后继有人和能否构建合理研究梯队。实现党史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一支结构合理、专业化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新时代党的事业和党史研究的发展,对党史学科人才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如果不及早抓好人才培养和储备,党史事业就无法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扩大学科师资队伍,逐步解决青黄不接的状况,为执政党和国家输送优秀专业人才,是摆在党史学科建设面前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四)党史学科功能发挥不充分,以史为鉴、资政育人的效果有待增强

衡量党史学科建设的好坏,归根结底要看党史学科功能发挥的实际效果。党史学科作为政治性、学术性很强的学科,具有资政育人的内在品格。习近平指出:“资政,就是要通过深入的研究成果,用党的丰富历史经验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咨询。育人,就是要通过富有成效的党史宣传和教育,在引导舆论,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上发挥作用。”③欧阳淞:《党史学基本问题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版,第148页。但在研究成果的质量、转化和应用上,党史学科发挥资政育人功能还不充分,尚未进入哲学社会科学的主流,还未成为党员和群众加强理论武装的强有力武器。

党史学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和能力有所不足。执政党需要从党史汲取智慧力量,党史学科理应成为党和政府的决策咨询的理论资源。围绕决策咨询的方向,党史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民族复兴中国梦方面的历史借鉴和启示还很不足。如何促进党史研究成果走向党和政府的官方决策,构成党史学科建设需要加强的重要方面。

党史学科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的地位和作用还有所不足。在当代哲学社会科学门类中,党史学科源自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体现中国特色,与执政党和国家“同命运、共呼吸”,是传承和发展红色基因的特殊学科,在国家学科建设总布局中独树一帜。尽管如此,党史学科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学科关系模糊、特色优势不强、建设机制僵化等问题。至今,党史研究始终没有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独立学科,仅仅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支撑点。如何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的征程中,使党史研究走向哲学社会科学的主流,是党史学科建设面临的迫切问题。

党史学科服务社会、影响大众的作用还有所不足。党史学科要不负党的重托、人民的厚望,就要令人信服地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历史必然性,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讲清楚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讲清楚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但目前党史学科在党史研究成果的学习宣传和传播推广方面有所不足,针对党员、群众开展的理论武装工作力度还不够,在增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充分。如何使党史研究成果走向党员、群众是党史学科建设面临的薄弱环节。

上述问题的成因是复杂的。从外部环境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包括党史学科在内的许多学科形成普遍的冲击,产生了所谓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危机问题。从学科内部来看,中共党史具有的一些学科特殊性也是重要根由。由于学科固有的意识形态色彩,社会上长期流传对于党史的习惯看法——党史是官方意识形态,党史是政治宣传,党史不是一门学问、一个学科,甚至不是知识体系,等等。再就是学科建设的一些固化思维和陈旧思路,弱化了党史学科建设的成效。比如,以一级学科统领学科建设,对党史这类二级学科投入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把党史专业建设等同于公共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简单化做法;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尊重学科自身发展规律不够,等等。

三、党史学科建设创新发展的对策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新时代的学术文化领域的新使命,是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新要求。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的中共党史学科建设,既要肯定成就、总结经验,又要坚持问题导向、寻求破解之道,着力从如下方面推进。

(一)坚持学科主体性,着力建构中国特色的党史学科体系

坚持学科主体性,是加强党史学科建设的前提。在学科、学术、话语三大体系建设中,构建中国特色的中共党史学科体系是首要任务,它不仅决定这一学科能否自立、强大,而且影响着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中共党史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历史学三个一级学科存在密切联系,但同时又有自己独有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学科话语,不应成为攀附某一学科的“附庸品”。现有一级学科的设立和规划还存在不完善不科学的环节,存在片面强调一级学科的“一刀切”做法,可能造成若干二级学科特色不彰、优势不再的问题,给学科建设带来了沉重教训。规划学科建设,既不能自我封闭、画地为牢,也不是跑马圈地、学科跃进,应在尊重党史学科现有二级学科地位的基础上,统筹考虑是否将其调整为独立的一级学科。

提高党史学科层级,设立以中共党史为核心的一级学科,是党史学界多年来的夙愿。张静如、王炳林、杨凤城、丁俊萍、宋俭、唐正芒等许多专家学者或写文章呼吁,或向有关部门报送信息,或利用学术会议场合发言,一直为党史学科应当设立为法学门类下的独立一级学科鼓与呼。事实上,伴随党史学科的成长,从其学科母体内先后孕育产生了党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中国史、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研究等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的新兴分支学科。这些学科从党史学科分离后,客观上削弱了党史的学科基础,既造成了党史研究的分流,更造成了党史学科队伍的分化。立足中国实际,围绕特色优势,建设独立一级的党史学科确有必要。

从理想上看,设立以中共党史为核心的独立一级学科,可以进一步理顺现有相关学科的关系,密切党史学科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联系,健全现有的党史学科体系,更好地满足党的建设、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党内法规等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适应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的学科建设总要求,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共本位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

这个独立一级学科的名称及其如何下设二级学科,学界曾有各种考虑。有的建议仍称“中共党史”,有的主张称“中共党史党建”,有的考虑定为“中共党史与党建”,有的主张设立中国共产党学(中共学)。①参见路克利:《建议设立中共学一级学科》,《北京日报》2017年5月22日。其具体下设的二级学科,则有“中国共产党历史”“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与执政党建设”“党的历史文献学”“当代中国政治与政党制度”“政党比较研究” “党内法规学”等二级学科,各二级学科也可以自主设置若干研究方向。②参见宋俭、丁俊萍:《关于中共党史学学科建设问题的思考》,《中共党史研究》2008年第3期;王炳林:《中共党史学科是否应该成为一级学科?》,《党史研究与教学》2019年第3期。

总之,基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执政地位,中共党史学科确有加强学科主体性的要求,在党建划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形势下,希望中央有关部门进一步开展调研,全面掌握党史学科状况,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为加强和改进党史学科建设提出方案,优化党史学科配置,调整党史学科结构。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的中共党史学,应坚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导向,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予以重点建设。

(二)坚持特色优势定位,探索“三个打通”,着力提升党史研究境界水平

党史研究应当坚持继承传统、关注现实与改革创新相统一,在打通历史与现实、历史与理论、党史与党建的关键环节上下功夫,为党和国家事业发挥理论“蓄水池”和智库作用,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优秀成果。

在几代学者辛勤耕耘下,党史研究已经形成了以党史党建为核心,涵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中国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相关学科在内的“大党史”学科群。在把握党的工作大局和学科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党史学科应坚持立足传统、发挥优势、培育生长点和彰显特色,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依循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三部曲和“不懈奋斗史”“理论创新史”“党建史”的“三史合一”新框架,把打通党的历史与现实、历史与理论、党史和党建作为规划发展党史学科的根本方向。

树立党史研究的评价标准,是规划党史研究方向的前提。评价指标是否科学、合理,决定评价标准能否为党史研究发挥导向作用。衡量一项党史研究成果的科学标准,应当有三:一是决策咨询,是否走向执政党和政府的决策过程,纳入决策咨询,转化为执政资源;二是学术评价,能否进入学术主流,赢得学界或学科共同体的认同,转化为经受历史、实践和时代检验的学术精品或学术经典;三是社会认可度,是否收获广大党员和社会大众的社会认同,转化为激发民族前进的精神动力和理论营养。唯有以上述评价标准来评判,党史研究才会走向官方决策,走向学术主流,走向人民大众,从而确立党史研究的根本方向。

按照上述标准,未来党史研究的根本方向在于“三个结合”,即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历史与理论的结合、党史与党建的结合。首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是党史研究的内在要求和根本进路。问题源于现实,是时代之问。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9~290页。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指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现实构成中共党史研究的问题之源。党史研究只有把历史情怀和现实关怀紧密结合起来,解决时代之问,自身才会产生恒久的学术价值。其次,历史与理论的结合是党史研究的天性或禀赋。历史需要理论升华,凝结为思想精华。理论来自历史,又要接受历史检验。党史研究考察党史真相,分析事件、人物和制度时,需要把历史实践和理论原理有机结合起来,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历史实践的归纳和评论,运用历史背景和历史由来对理论原理进行叙述和概括,做到史论交融、相得益彰,实现历史理论化和理论历史化的交互循环。②参见龚育之:《龚育之党史论集》下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3~724页。再者,党史与党建的结合是学科发展的不可逆转的趋势。党史学科发挥资政育人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服务坚持党的领导和开展党的建设。党史研究为党建提供历史经验和启示,转化为党建工作的理论资源;党建为党史研究提供新课题,转化为学科发展的动力。党史脱离党建则党史无魂无魄,党建脱离党史则党建无根无本。党史研究唯有实现“三个结合”,才能真正提升研究境界,增强学科社会影响力,构筑形成独立学科体系。

围绕上述方向,党史研究需要进行深刻的转型。党史研究的科学化、现代化和社会化是党史研究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党史研究经过40多年的积累,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已经不完全同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党史研究学术化是党史研究转型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党史学突破“政史不分”的旧框架,从过去被视作政治宣传学、意识形态学走向了科学研究领域,开启了学术化的历程。未来党史研究的学术品质,从根本上决定党史研究的影响力。无论资政育人,还是进入学界主流,亦或是服务社会大众,党史研究的学术性都是决定性的关键因素。只有抓住了党史研究学术化的“牛鼻子”,党史研究才有美好的愿景。其次,补齐党史研究国际化的短板是党史研究转型亟待克服的一块“软肋”。国际学术话语权不足,国际合作交流机制不畅通,国际化师资队伍匮乏,是制约党史研究的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日益走向世界政党政治的中心舞台,为中共党史研究的国际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中共党史学科能否形成与中国共产党世界第一大党地位相匹配的世界一流学科影响力,与党史研究是否能够“引进来”“走出去”,具有国际化研究的眼光、格局和能力有密切关系。中共党史研究采取举办国际论坛、国外期刊发文、建设海外“中共学”、加强国际共同研究、培育国际化研究人才队伍等举措,将从根本上提升中共党史学科的国际话语权,为回应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共产党的不正确认知,确立“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中国共产党研究也在中国”的国际范围内中共研究中心的主体地位。

(三)坚持改革创新,呼应时代之问,着力建设学科发展平台

一门学科的兴盛,往往是时代问题的反映,也是应对时代变革的产物。就时代发展而言,深入解读“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的奥秘,为中共党史学科提出了建设学科发展平台的期待。就学科建设而言,教学研究是基础,人才培养是目标,师资队伍是保障,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从实践层面来看,党史学科之所以与相关学科存在关系不顺畅、特色优势不突出、协同建设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往往与学科体制机制缺乏活力有关。

改革创新是新时代学科建设的新常态,打造学科建设平台是党史学科建设的当务之急。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党史学科建设应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筑牢特色优势学科发展平台为出发点,着力解决学科协同共建、教学研究、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等问题,发挥先行探索、创新发展、典型示范的作用,推动党史学科为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坚持立足特色、强化优势,走中国特色学科发展之路。“特色”是党史学科独立为“学”之本。中共在近百年历程中始终立足中国大地,吸吮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和人类文明的成果,锤炼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政党。只有围绕“特色”做学科建设的文章,打破对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机械搬用,才能塑造形成中国中共党史学科的鲜明品牌。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名片,品牌就是软实力。如果中共党史学科等同于、混同于一般的学科建设,不能展现自己的研究对象——中共的独特气质,它也就不能称其为一门学科。根据党史学科的历史基础、现实要求和发展目标,科学把握学科建设内在规律,坚持历史研究和理论研究紧密结合,坚持历史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的紧密结合,坚持党史研究和党建研究的紧密结合,坚持决策咨询、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通过培育发展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总目标总任务总布局。

坚持实践本位、问题导向,着力推进“大党史”学科群的协同建设、共同发展。围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新目标新课题,坚持从实践本位出发,坚持以解决所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导向,通过建章立制,调整优化“大党史”学科群建设,理顺党史学科与相关学科、相关学院、相关单位部门的关系,积极探索学科建设和学院建设,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央研究机关合作共建和协同创新的新机制新经验,发挥中共党史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历史学等相关一级学科的协作共进效应。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培育形成新型高端智库,着力发挥党史学科以史为鉴、资政育人的功能。智库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高质量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时代要求。习近平强调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重视专业化智库建设。这既为中国智库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也为各类智库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党史学科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结合自己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重点围绕党史党建领域的重大历史问题、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在问题调研、学术研讨、信息报送、政策建议等方面,提供决策咨询和社会服务,使其成为国家亟须、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新型高端智库的有机组成部分,增强和扩大中国共产党研究的国际话语权,为执政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和决策依据。

学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学术工程,绝非朝夕之功,既要遵循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又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复兴历史伟业、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时代,期待中共党史学科建设不负时代重托,履行学科使命,开创全新气象。

猜你喜欢
中共党史党史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党史上的今天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二○一二年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述评
中共党史学个案研究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