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梦英
摘 要: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国民逐渐接受了素质教育理念,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儿童发展指南的颁布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其中,游戏化课程便是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主要研究了如何开展游戏化课程,从而建立良好的常规,为幼儿后续学习、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幼儿园小班;游戏化课程
受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幼儿教师“重结果,轻过程”,认为玩游戏是浪费时间的行为,故而持抵触态度。而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游戏对幼儿的成长有积极作用,受新思想的影响,国民开始认可游戏化课程,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幼儿园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然而,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部分教师依旧局限于传统,未明确游戏化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游戏化教学的普及程度不足,有的教师比较开明,对游戏化课程进行了深入研究,但由于缺少相关经验,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好。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进行了相关研究。
一、游戏化课程概述
(一)游戏化课程的概念
这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将课程目标与游戏联系起来,通过课前设计,创设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游戏,寓教于乐。幼儿在参与游戏时,根据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认知,或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想象、模拟游戏情境,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加深幼儿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提升个人综合能力。
(二)游戏化课程的作用
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幼儿时期是人类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如,语言表达能力、感知力等,但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大多忽视了这一点,局限于教材内容,幼儿并未得到全方位的锻炼,而在游戏化课程中,幼儿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中心,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完善教材内容和课前设计,提升了教学的趣味性。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游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幼儿的心理和生理尚未成熟发展,且长期处于相对单一的环境中,社会经验不足,对道德行为准则的认识不清,无法全面客观地看待事物,容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这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幼儿的注意力无法长期集中,说教式教育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游戏化课程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新思路,通过营造轻松良好的教学氛围,将学习与游戏联系起来,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激发学习兴趣。幼儿是非常喜爱游戏活动的,游戏化课程正是利用了这种心理,根据幼儿的实际需求设计教学游戏,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他们更愿意积极思考游戏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在交流协作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可以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不再抵触学习。
二、游戏化课程中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行为习惯
(一)在游戏化课程中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习惯
新课标中强调,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并了解一些基本的规则。幼儿园便是一个缩小的社会,教师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扮演各种角色,帮助他们认识规则的重要性。日常生活中,幼儿会自发参加一些游戏,但这并不能养成规则意识,因为幼儿的是非观较为模糊,不会遵守游戏规则。因此,教师在开展游戏活动之前,要制定一些符合心理特点、便于幼儿理解的规则,然后带领学生了解游戏的规则,如果幼儿无意触犯规则,教师可以善意提醒,或者让幼儿表演节目,以示“惩罚”,帮助幼儿逐步形成规则意识。
例如,开展“超市购物”游戏,让幼儿学会遵守秩序。通过抽签决定“收营员”“顾客”,购物完毕,准备付钱时,大多数“顾客”没有排队,而是聚集在收银台旁边,拥挤不堪,甚至有人为了早点出去而大声叫嚷,这时,教师可以善意提醒,“付款时需要按照先来后到的原则排队,如果不有序排队的话,只会浪费大家的时间,大家可以尝试一下”,在教师指导下,幼儿终于顺利完成“购物”游戏。在游戏教学中,培养了幼儿的规则意识,掌握了基本的技巧和方法,通过亲身体验了解规则的重要性,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认同规则。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幼儿没有准守规则,教师不能在全体学生面前提出批评,而是私底下和学生交流,了解他的真实想法,委婉地提出建议,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二)在游戏化课程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在现今社会,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因此,教师在游戏化课程中要注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协作处理问题,让幼儿直观认识到团队协作的作用,增强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为之后的学习、工作奠定基础。
例如,进行“贴鼻子”游戏,教师可以提前与幼儿面对面交流,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然后每4人为一组,注意小组成员的性格互补,在游戏时,将一个幼儿的眼睛蒙起来,然后按照小组其他成员的指导,找到地上的“鼻子”,然后将它贴在正确位置,完成后,换为下一个幼儿,以此类推,花费时间最少的小组获胜,可以获得教师的“小红花”。幼儿在好胜心和荣誉感的驱使下,会积极投入到游戏中,通过沟通交流提升游戏完成速度,在团队游戏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逐步树立团队合作观念。
(三)在游戏化课程中培养幼儿礼貌用语的习惯
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礼貌用语、说普通话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学习任务,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反而会挫伤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这一局面下,教师可以转变教学理念,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礼貌用语的习惯,教师要善于鼓励,形成正向回馈,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激发学习积极性。
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个抽签盒子,然后带领学生玩“转盘”游戏,让幼儿围成一个圈,然后教师在中间滑动转盘,转盘指到谁,谁就需要去抽签,回答纸条上的问题,例如,“出门时,应该说什么?”“如何向同学打招呼?”“如何招待客人?”“打电话时应该怎么说?”“如何寻求陌生人的帮助”……,如果幼儿无法正确表达,教师可适当提示、引导,让幼儿能够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学会灵活运用礼貌用语。区别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在游戏化课程中,幼儿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在游戏中运用课本上的知识,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加深学生的理解,这有助于养成礼貌用语的习惯。
三、教育成果以及反思
游戏化课程的实施,转变了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的理念,让他们从教學活动的“控制者”转变为幼儿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而是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实现师生共同进步。
游戏化课程尊重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契合了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认知需求,将游戏与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在游戏中学习,减轻了幼儿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在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教材知识,并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游戏,提升了学习的趣味性,增强了学习体验,培养了幼儿的探索学习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全面发展。
在游戏化课程中,教师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这可以有效提升游戏教学的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幼儿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都是不同的,个体差异较大,教师要重视这一点,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根据幼儿的性格特点和学习习惯设计游戏,根据特长分配游戏角色,促进个性化发展。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自制力较差,容易扰乱课堂秩序,教师要把握好尺度,既能活跃课堂氛围,又能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
通过长期的教学发现,健全的考核评价机制可以更好发挥游戏化课程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游戏化教学的不足,及时弥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那些在游戏过程中表现良好的学生可以获得鼓励,这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
四、结语
本文简单阐述了游戏化课程的概念和积极作用,论证了游戏化课程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行为习惯,总结了教学成果,并反思了推进游戏化课程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利用游戏化课程,可以建立良好的小班常规,这可以有效提升学前教育的质量,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沙欣.课程游戏化,让幼儿“玩”出精彩[J].启迪与智慧(中),2020(12)
[2]邵梦怡.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中的“六大解放”[J].当代家庭教育,2020(34)
[3]张毓.开心游戏 快乐成长——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家庭教育,20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