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阅读文化困惑的破解理路*

2020-03-14 15:36岳景艳杨红岩常倩倩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农民图书馆农村

岳景艳 杨红岩 常倩倩 陈 英

1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图书馆服务无疑不同于以往的农村阅读服务,其主要任务是什么,图书馆的精准服务应从何处入手来解决农民看书的人少和看的书少的痼疾,诸如此类问题给阅读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考。关于农村看书少痼疾的根源,一直被认为是农村阅读资源的匮乏。学界研究重视的大多是农村阅读资源建设和服务投入等外部因素,而且聚焦于为发展农村经济服务,如应积极向农村提供现代技术与各种科学种植和养殖的书刊资料[1],帮助农村改变落后面貌[2],扶持农民脱贫致富[3]等等。应当看到,尽管图书馆要为两个文明建设做更大贡献的热情日益强烈,但多年来农村阅读服务的大量投入和辛勤努力收效甚微,成为困扰人们的一个迷思。

从2013年7月以来,笔者与课题组成员陆续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大庆市、大兴安岭地区、黑河市、佳木斯市、鹤岗市的13个县(市)区,调研了52个少数民族行政村的1367名村民和421个家庭近10年来的阅读情况[4];2018年10月至2018年年底,对曾接待过我们调研的12位村长进行电话回访(共采访了14位,其中两位已经卸任);2019年6—7月间,又就区域农村阅读与农家书屋的发展等问题,请教了齐齐哈尔市克山县委宣传部和市图书馆的有关领导。课题组最初是径直深入村屯,但都遭遇回避或婉拒。经了解得知,为防止不良销售坑农事件的发生,以及担心对有关方面调查接待不当,当地有关部门都有不成文的规定,即外地调研需经上级同意和统一安排。在通过熟人与有关村落联系后,阅读调研得到了各位村长(支书)的大力支持,且获得了很多平常不说的“心里话”和不透露的“真情况”。

课题调研兵分两路,一组专访村长(支书),旨在获取全村概况与阅读设施状况,同时了解村长(支书)个人的阅读和藏书情况,并考察村里农家书屋的运营情况;另一组对20—65岁村民的阅读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随机到村民家中访谈。阅读调查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年龄、文化程度及职业、技能等客观情况;二是对阅读的态度、感情和需求等;三是阅读设施利用情况及看电视、上网和看手机的时间与内容,以及孩子课外阅读和家长陪读情况等;四是村民的愿望、要求和建议。据2018年电话访谈的村长介绍,农民的阅读状态与我们当年实地考察时的情况相比变化不大:一是村里缺少资金投入,下发的图书没有充分被利用;二是农家书屋经常关闭,有上级领导检查时才打开;三是有手机的人越来越多,中青年和不少老人、孩子都有,且大都是智能手机,有的人还有两部。农闲时或晚饭后,或者打麻将,或者玩手机。

几年来的调查结果表明,农民看书不多的顽症并非仅仅在于农村图书数量少,实则各种原因盘根错节,与其内外因素都有密切关系,而内因起着决定性作用。经研究发现,当下农民阅读的主要问题是缺失凝心聚力地实施阅读的“精神支柱”,即缺少阅读文化价值的有力支撑,农民不想阅读,也不情愿接受阅读服务。显然,时至今日仍认为图书馆服务应重点解决农村阅读资源贫乏问题的观点显得过于单一,而且旨在通过阅读服务帮助农民摆脱经济困境的目标设计明显过高。图书馆要想有效地开展服务,就必须深入到农村阅读内部,进入农民阅读的精神世界,消除农村阅读的内在贫困。本文拟通过对农民阅读文化困惑的辨析,来剖解农村阅读顽症形成的内因与农村阅读服务存在的不足,希望为乡村振兴战略下图书馆开展精准服务提供新的视野和思考。

2 农民阅读文化困惑的特点

阅读主要指个人实施阅读和利用阅读服务的状态,这种状态的产生和保持首先需有阅读文化的支撑和保障。阅读文化不仅指“建立在一定技术形态和物质形态基础上,受社会意识和环境制约而形成的阅读价值观念和阅读文化活动”[5],而且指人的内在阅读素质,有多维度的丰富内涵,包括“阅读的理念、意识和价值取向,了解、掌握阅读及其服务和相关知识,对阅读价值和作用的深刻认识、对阅读规律的正确把握,保障对阅读有感情、需求和习惯”[4],这些要素共同决定了人们实施阅读和利用阅读服务的境界。只有具有高层次阅读文化精神[4]的人才会对阅读有浓厚的情感和实施阅读及利用阅读服务的积极性,因而,阅读文化是农村阅读资源建设和服务发展的推动力量。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教育家陈序经将文化结构分解为观念文化、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四个层面[6],从这四个层面上看农民阅读文化困惑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

2.1 观念文化迷茫

观念文化指人们头脑中的思维系统梳理总结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7],阅读的观念文化包括对阅读的认知、情感、理念和阅读意识等。本研究的调查数据显示,农民阅读的观念文化非常浮浅甚至茫然,总体上包括三种类型。一是缺少认知和感情。如说不清阅读有什么用和认为阅读没什么用的,共占调研人数的14.4%。二是阅读意识淡薄和信心不足。有的觉得阅读太累,还不如干点脏活苦活轻松,自己不是看书的料,因此也没有阅读兴趣。三是对阅读认知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如有的认为阅读对别人重要、对孩子重要,农民种地不用看书,很少有明确和坚定的阅读精神。因而,尽管认为阅读非常有用和有用的比例高达85.6%,但实际阅读的人只有25.5%。村干部则大都认为“正事”还忙不过来,哪能顾得上“闲事”;有的认为农民只要把地种好就行了,种好地不看书也能活得很好,但只看书不种地就活不了。

2.2 物态文化模糊

农民阅读的物态文化,即以物态方式表现出来的阅读文化因素,主要反映了个人的阅读意识和能力,具体体现在对阅读设施、环境、条件和阅读资料,如阅读场所、书刊、书架、阅读桌椅、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的建设、管理和利用上。目前农民对阅读物质进行密切接触和参与建设的不多,且大都知之甚少,并未形成成熟的阅读物态文化。一是对阅读设施缺乏清晰准确的概念。如知道图书馆的占63.5%,知道书店的为72.6%,有些村民把图书馆和书店相混淆,大多数村民对本村已有的阅读设施也不太清楚。家庭的阅读设施更为罕见,调研过程中走访的农户没有一家设置书房,而且适合阅读的空间也不多。虽然有两居室的不少,但都是集吃饭、休息、睡觉、娱乐、看电视、会客和孩子做作业于一室的“多功能”房间。二是对阅读资源缺乏利用。去过图书馆和书店的分别仅为39.6%和42.1%,而且借书和买书的也很少,多是给孩子准备学习参考资料。各村的公共阅读设施只有农家书屋,利用农家书屋的村民却寥寥无几。在调研的一千多名村民中,包括进农家书屋办事和找人的在内,七、八年来总共才有393人,平均每年每村仅有1人。村民家中有藏书的更是少见,只有193人,平均每村不到4人,藏书最多的仅50多册且总共仅有3家,藏书中不少是学生用书。农村中常见的书刊是学生的课本,提及书刊绝大多数人首先或仅能想到上学读书和学校,大都没有阅读及图书馆概念。

2.3 行为文化局限

农民阅读的行为文化是指在阅读管理、阅读服务、阅读活动组织和实施过程中的文化活动现象,是人的阅读意识、能力和意志等素质的外显形式,是农民阅读自觉、需求、兴趣和阅读活动、阅读组织的动态体现,也是农民阅读精神、阅读价值观的折射。阅读行为文化是阅读文化的活力之所在,包括参与的阅读活动、实施阅读的方式、阅读传统和习惯,以及对阅读服务的利用等。受物态文化和观念文化的制约,农民阅读的行为文化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狭隘性。调研显示,在此前的10年间,每天看电视的村民达92.0%,而买过书(包括为孩子买教辅材料)的为30.6%,向他人和通过其他渠道借过书的占6.7%,在图书馆看过或借过书的只有23.4%(既看过又借过算作两次),每天看书的仅占18.6%,实施过阅读(包括看过一两次书刊和翻过一两页)的总共仅有348人,10年以上既没看过书也没看过报刊的达1019人,占74.5%。

2.4 制度文化失范

阅读制度文化是人们阅读的物态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的中介,更能体现一个群体的阅读素质层次。制度文化是各类制度和规范构成的规范性制度,既包括社会经济制度、政治法律制度,也包括村规民约和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规矩等。阅读的制度文化主要包括阅读的方式、模式、氛围、环境和活动的习惯和规范,以及家庭对个人阅读的要求、规矩或习惯。在我们调研的区域,阅读规范并未得到广泛认可,各村的经济制度中缺少对阅读设施投入的基本要求,政治制度里没有对阅读建设、服务和保障的具体规定,即使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规章制度里涉及了读书活动,也没有明确的指导和监督机制。民间世代相传且流传甚广的古训是“耕读传家”,但我们走访过的村屯大都遗失了这一优良传统,村里连教诲人读书的励志标语口号也非常罕见。楼堂宅殿和家居房屋里的对联内容体现的本是农村或家庭的目标和理想,我们在村屯街巷路过途中却没看见有激励阅读的楹联。我们调研进村时,很多庄户门上和院里仍有春节时贴的寄托全家心愿的春联,则多是祈盼幸福美满、恭喜发财,以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甚至六畜兴旺,没有倡导阅读的。一些村民介绍,他们家训中的读书要求是指上学识字,大都对阅读没有什么家规和说法。由于村里阅读制度文化的滞后和衰弱,村民难免对阅读有很大的惰性。

显然,观念文化保守使人们不能对阅读给予应有的重视,物态文化淡薄使人们对阅读陌生,行为文化缺乏让人们与阅读疏离,制度文化无力则难能保证人们积极和坚定地参与阅读。这使得农民的阅读意识、能力和意志等阅读素质受到很大影响和制约,导致农村阅读资源建设和服务一再反复投入却未收到较好效果。不言而喻,农民阅读的贫困实质上是由阅读文化困惑所致,是比阅读资源贫困更值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难题。如果不先破解农民阅读文化的困惑,图书馆的精准服务乃至文化扶贫目标不可能实现。

3 农民阅读文化困惑的成因

3.1 农村贫困文化的深刻桎梏

人的阅读文化状态首先以其生存理念与生活目标为基础,农民阅读文化困惑主要是由农村的贫困文化决定的。农村的贫困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价值形态,突出表现为:保守的生计、生活和生存价值心态,轻视科技、教育的倾向,乡土观念和封闭思想,重农抑商的生计意识,淡薄的生态意识,陈腐的生育观念,从众随俗的心态和陋习等[8]。贫困文化有其顽固的遗传特性。美国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指出,这种文化“存在着某种结构,某种理据,甚至使穷人得以生存下去的某些防卫机制。简而言之,那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相当稳固恒久,在家族内部世代传承”[9]。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辛秋水进一步指出,贫困文化“是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一群人的经济状况的反映。如果穷人的愿望或目标,超出了他们生活现实的范围,得到的往往是失望和无奈,极少会满足他们不切实际的要求”[10]。可以说,落后和贫困不仅仅是一些社会经济指数,也是一种心理状态。正是这种消极落后的价值观僵化了一代代农民的思想,形成了一种愚昧的文化心理,束缚了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使其产生了阅读文化困惑,导致阅读意识淡薄、能力低下和意志素质薄弱,对阅读的态度和情感一直淡漠疏远。农村贫困文化心理的根源则在于农村传统农业文明文化模式的影响,农村传统生存文化模式以内在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制约和规范着每一个体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农村的传统农业文明文化模式与城市的生存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别。尽管城市文化尚未转型为现代工业文明文化模式,但与农村的文化模式有着异质性的不同。一是,城市已经开始以现代化大生产和市场交换为基础的现代经济运动、政治运动和社会管理等社会活动,农村则仍以自然经济为基础,是广泛分散的小农经济,依据自然节律而自发地进行重复性的实践活动。二是,城市中交往的自由与空间不断拓宽,开始形成理性、契约、平等的交往关系,在农村尚未建立起充分的自由、自觉的社会活动,生活中还进行着基于血缘、宗法关系和天然情感的交往。三是,支撑着城市发展的是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把人从自在自发的生存状态提升到自由自觉和创造性的境界。目前农村的精神生产领域却颇为落后,绝大多数人停留在自在的日常观念世界之中,凭借着传统、习惯、经验等重复性和自在的文化模式而自发地生存[11]。一辈又一辈自发的经验习俗,潜移默化地使每一个人熟练地应付周而复始的日常生计,大都有非理性和狭隘性的特点。再就是,文化环境不同。城市是开放的,不断地吐故纳新,农村在村村屯屯之间却相互隔绝和封闭。城乡不同的文化模式决定了城乡居民有不同的文化心理和行动,因而,在农村现实中,农民不必专门学习和思索什么,多享乐于神话、传说、故事和民间演出等简单的娱乐消遣活动。农民的阅读贫困,是目前城乡生存文化状态或生活方式的差异在农村群体意识与个体意识中的集中表现和重要反映,由此农民必然会产生各种文化迷茫和困惑,导致大多数人的阅读文化层次较低,难以适应和接受阅读服务。

当层间位移角加载到8%rad(101.84 mm)时,前推至位移极值时,角钢被掀起,角钢柱侧钢肢变形严重,而此时上角钢加劲肋焊缝裂缝已经扩展到全长,回拉至位移极值时,发生较大响声,下角钢加劲肋出现受拉断裂。由于此时荷载已经下降到峰值荷载85%左右,且由于作动器三段牵引绳的限制而结束试验。

3.2 农村阅读文化建设薄弱

阅读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源于个人内力与外力的作用。由于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农民在自我提升阅读文化素养上大都力不从心,而且很多人既无心也无力,所以农村阅读文化建设只能依靠服务农村阅读的社会主体:一是各种媒体的舆论启发和引导;二是社会教育系统的激励和支持,如宣传部门、文化部门、信息通讯部门、新闻出版部门、教育部门等机构的宣传动员;三是专业机构的专门指导和培养,如图书馆、出版发行机构、信息机构等,以及热心阅读事业的组织及个人,如基金组织、商企事业单位、社团和各界人士等。但遗憾的是,目前服务农村阅读的各主体大多对阅读文化传播的路向不清,对农村阅读文化建设认识不足,虽然长期以来做了大量工作,但多局限在阅读设施的普及和阅读资料的提供上,而且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和方法不尽符合农村现实,并未拉近农民与阅读文化之间的距离。

究其主要原因,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服务农村阅读的社会主体,尤其阅读管理部门、阅读资源生产和出版发行机构及阅读服务组织及其相关人员等,均为城市公共阅读的体验者与阅读建设的参与者,潜移默化地形成并固化了城市公共阅读的发展模式与理念。人们习惯于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也自然会形成特定的阅读思维定势,从而不知不觉地产生“投射效应”的认知偏差[12],即把农民视为与自己具有相同属性、爱好和倾向的一个群体,以为自己想、喜欢和能做到的,农民也一定如此。因而认为,农民看书少仍然在于农村阅读资源的缺乏,深层原因是城乡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应当加大对农村阅读建设的投入,全面实现均等化服务[13]。为此,往往倾心于按城市标准去规划和发展农村阅读,也意识不到应当关注和重视农民的阅读文化困惑以至农村阅读文化建设。

发生这种认知偏差,是由于人们对农村阅读的实际状况了解不多,对培养农民阅读素质的意义理解不深所致。其实,现时农村阅读的最大问题是,农民因阅读文化困惑而没有强烈的开展阅读和利用阅读服务的意愿。城乡之间的最大差距,是决定人们阅读态度、情感、需求的各种要素之间存在重大差别。这种差别的产生除了受区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以及人口居住格局等差异鸿沟的影响之外,主要是由农民生活理念和目标不高,特别是阅读文化精神境界层次较低等因素所导致。

所以,只有强化农村阅读文化建设,提高农民阅读文化素养,帮助农民走出阅读文化困惑的窘境,扩大阅读需要,才能有效解决农村看书少的问题。而单纯出于自己的良好愿望去加强农村阅读建设和服务,忽视农民实施阅读和利用阅读资源的知识素养缺失[14],而且不能充分辨明和厘清农民内在因素在农村阅读建设和服务中的作用,尤其不能了解和把握目前农民内在阅读文化精神动因不足的问题,就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文化建设,也无奈于农民阅读文化的困惑和农村阅读的痼疾,这必然导致农村阅读资源与服务建设效果事倍功半。

4 对破解农民阅读文化困惑的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见,要根治农村看书少的痼疾,就必须先破解农民阅读文化困惑。关于农民阅读文化困惑如何破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相关规定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如“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15]。《意见》既明确了乡村文明的关键作用,又提出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思路,同时要求乡村文化振兴不仅应重视硬件建设,更要加强软件的完善。因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图书馆不应仅关注阅读资源的建设和服务,也要努力做好农民阅读素质的提高,这项工作更有现实意义。

依据农民阅读情况调研结果和对相关理论学习的思考,笔者认为,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阅读文化困惑的破解,一方面有赖于大力振兴乡村的经济和文化,夯实阅读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应重构阅读文化价值体系,着重提升农民的阅读文化素养。具体而言,应重视三个动力机制的建构。

4.1 抓准切入点,建构阅读文化认同机制

破解阅读文化困惑的基础,即提升乡村振兴战略下阅读文化素养的前提,首先在于增强农民对阅读文化的充分认同。

第一,加强乡村不同群体的阅读文化认同。在阅读领域,村民可分为自由性阅读、有限性阅读和阅读困难群体三类人群。自由性阅读人群,是可以随心所欲地阅读,包括目的合理的阅读和价值合理的阅读;有限性阅读人群,指偶尔阅读,包括情绪性和实用性阅读等[16]。目前农村的自由性阅读人群是少数,有限性阅读人群较多,数量最多的是阅读困难人群。在强化阅读文化认同时,要“抓两头、带中间”,即一方面支持自由性阅读人群坚定地弘扬阅读文化精神,另一方面帮扶阅读困难人群脱离困境,从而带动有限性阅读人群。自由性阅读人群中大多是青壮年,且大部分外出打工,图书馆服务应认真指导村图书室或农家书屋积极参与营造乡村阅读文化认同的良好氛围,动员留守的阅读骨干与打工者中的积极分子在回乡期间参与村内阅读文化建设,引领和启发有限性阅读人群提高阅读文化素养。阅读困难群体,即因遭遇某种障碍而得不到有益阅读和不能自我提供阅读,或无法实施和无能力实施阅读以获益的人群,以及不方便利用图书馆的人群[17]。图书馆要重点服务好其中两类人群:一是老人和妇女。他们是目前农村人口中的主要构成部分,提高了他们的阅读文化素养就会提升农村阅读文化的层次。图书馆应分别帮助他们克服阅读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增强其阅读文化认同感,进一步促进家庭的阅读文化认同。二是少年儿童。少年儿童由于年幼而对阅读文化懵懂无知,加之有些留守孩子缺失有效监护,对阅读有很大的陌生感。图书馆要耐心和悉心地帮助农村少年儿童,培育和激励他们对阅读文化的认同,增强阅读文化意识和信心,启迪思维和开发智力,使之喜欢阅读和习惯阅读,有效消除农村阅读文化贫困的遗传。

4.2 抓好关键点,建构阅读文化保障机制

乡村振兴战略下,确保阅读素质提升和阅读文化传播的重点在于加强阅读的物态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为强化阅读文化保驾护航。

首先,把握支点,努力创造阅读物态文化氛围,让村民在“看得见”和“摸得着”的阅读物质中受到感染和激励。其重点是建立有效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阅读文化服务保障。目前行之有效的措施是构建四级服务网络,即形成以地市级图书馆和区域高校图书馆为后盾,以县级图书馆为中心,以乡镇图书馆为基础,以村图书室或农家书屋为阵地的服务体系:村图书室或农家书屋直接联系和组织村民阅读,乡镇图书馆负责服务协调,县级图书馆提供技术、智力及知识和信息支持,地市级图书馆和区域高校图书馆做好相关保障和推动工作,各有侧重地共同推动阅读文化推广和普及。

其次,抓住重点,强化阅读制度文化建设。相对于阅读物态文化,阅读制度文化的保障作用更大、更重要。

(1)要抓住制高点,应紧紧依靠村干部推动阅读文化建设。解决农村阅读发展的滞缓问题,应使农村阅读文化建设成为村干部的主要职责,将其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设置具体的考量指标,如阅读活动次数、效果,以及参与人数、借阅人数和册数等。当前,这项工作的落实已经有了可靠的基础和条件。据我们采访的宣传部门领导介绍,2019年,国家在机构调整中将农家书屋的主管部门划归党委宣传部统管,中央、省(市)党委宣传部都有常设的农家书屋工作领导机构,县区党委宣传部安排专人专项负责农家书屋建设,理顺了从上到下的和谐协调关系。这无疑是一个有效发挥农家书屋作用的最佳机遇。各级党委都把农家书屋服务纳入党委工作中,可形成层层重视、级级有力领导的管理体系。各级宣传部门上对区域党委负责,下靠下级党委和主管图书馆的文化部门贯彻执行,可从组织保障和业务指导两条线上有效督促、推进基层认真做好农村阅读工作,构建深入农村干部和群众人心的阅读制度文化。

(2)要抓牢支撑点,重视阅读管理员队伍建设。图书管理员的主要职责不是看摊守堆,而是开展各种服务活动,传播和弘扬阅读文化,把村民组织起来和吸引过来。从理论或构想上说,充分发挥农村图书管理员积极性的最理想办法是实现职业化的专管,将其作为农村专业技术系列中的重要岗位。但受经济条件的制约以及各地区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影响,目前尚不能全面推广,但可以在条件成熟的区域开展试点工作,探索总结经验后再逐步普及。当下比较好的办法是“兼管”,即由村民或文化专业户,以及村团支部书记、妇女主任、会计、出纳员及小学教师兼职负责阅读服务;还可以委托退休返乡的老教师、老干部、老科技人员和文化工作者,以及城市的图书馆服务志愿者“代管”。无论哪种办法都要因地制宜,且应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工资福利待遇要合理,充分激发人才热情担当。其二,聘用标准条件要高。图书管理员既要掌握基本的阅读管理和服务知识,具有组织和活动能力,最好能歌善舞并有一定的体育特长,还必须有热心、耐心和恒心,尤其要有能吸引成人和孩子的亲和力与凝聚力。其三,工作业绩考核要严,实行两三年一聘的竞争上岗责任制。在任期内不仅要有半年和年终的具体任务考量,还要有村民无记名的成效评价,同时听取乡镇、县级图书馆专家的评估意见,严格遵守优存劣汰的制度。

(3)要抓准融合点,阅读文化服务必须贴近农村和农民。只有吸引人们对阅读的注意力和兴趣,人们才会积极接受和传播阅读文化。一则要抓住亮点,发掘典型,唤醒村民的阅读文化自觉。树立新样板,如村里某家族、某户、某人阅读的优良传统,尤应在各类阅读困难群体中培养出新典范,总结其经验和成果,为村民树立学习和赶超的标杆。二则要抓住拐点,重点是抓事。即通过各种活动启发和引导不阅读的人接近阅读,改变其思维和行为方向。通过丰富农村阅读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强化阅读服务的魅力,鼓舞和激励更多的村民投入更多的时间参与阅读。

4.3 抓住落脚点,建构阅读文化传承机制

弘扬阅读文化精神,实现代际传递和传承,彻底杜绝农村阅读文化的困惑,是乡村振兴战略下图书馆精准服务的终极目标。对此,应有长期的实施规划和措施,改善和巩固农民的阅读行为和文化,具体可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认真宣传造势,努力培养人们的阅读兴趣感。农村阅读服务要善于运用舆论的宣传力量激发人们的兴致和注意力,既应有一定声势的动员高潮,也应有反复的日常鼓励,形成稳固的阅读文化导向。

二是要保证阅读服务时间,让所有人都有便利感。任何阅读设施都应根据本村实际,为村民提供足够多的阅读机会。开放时间必须固定,既要家喻户晓,也要雷打不动,即使没有人来也不能随便关门闭馆。调研中发现,农家书屋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几乎所有村干部都觉得“没人就关了”和“开了也没人来,就不开了”是正常的。这正是农村阅读服务的一个误区和偏差,也是妨碍阅读及其文化发展的重要羁绊,其本质是未把阅读列入重要日程和缺乏便民意识。农村阅读服务应当形成制度,方便人们利用,如农忙时一周开放一两天,每天2—3个小时;农闲时每周至少要开五天,每天4—5个小时,在法定节假日和学生寒暑假期间,开放时间适当延长。

三是服务内容要喜闻乐见,让各类人群常有获得感。阅读文化的传播效果取决于阅读活动的内容,只有让人不断有新的收获,才能让更多的农民受到阅读文化精神的熏陶和激励。(1)针对不同阅读人群组织不同的阅读活动,如围绕老人、妇女、儿童和学生等,应根据其特点和需求选择相应的阅读服务专题;(2)在不同季节开展不同主题的服务活动,即根据当地实际在每个季节举办一两个有关专题知识和信息的阅读服务;(3)根据农民具体需求提供不同的资料,农业农村生产日趋多样化和专业化,都需要得到不同的关照。此外,阅读服务还应有计划地提供系列生活常识和信息,如生活小窍门、养生保健知识和医药常识等。此外,歌舞知识、体育活动技巧,以及科普知识等也都会受到欢迎。开展的阅读活动必须适合人们的年龄、民族和文化等特点,尤其要认真满足没有文化的村民的需求。

四是服务形式要灵活多样,让村民总有新鲜感。公共图书馆、农村图书室或农家书屋的阅读服务要常变常新,强化阅读文化的魅力。在途径上,可从帮助儿童和学生写作业与阅读开始,根据村里情况再逐渐增加陪孩子阅读等其他服务项目。家长在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同时,也会慢慢适应和走进阅读。在形式上,要有声有色,并有趣味性和新颖性。美国一些农村图书馆的服务就比较重视细致和变化,除了开展普通借阅工作外,还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不拘一格的阅读活动。如对学龄前儿童组织步行活动小组,在小学生暑期设立阅读奖,每周都有固定的讲故事时间等[18],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吸引力。所以,我们的农村阅读服务也要注意创新,如开展朗读、背诵、讲故事、演讲和举办各种竞赛、讲座、报告会等。各种阅读活动可交叉进行,或把一两种活动与文体活动结合起来,还可以配合一些图片展和视频展播等。各种节假日也是可以充分开展读书活动的时机,如与相关人员等开展寓阅读于乐的读书活动、座谈、交流和阅读联欢,若再能争取村领导重视和支持,效果会更显著。朗朗的阅读声,欢声笑语的阅读活动,会吸引更多的人,从而强化人们的阅读意识、需求和意志。

总而言之,如果在把图书馆下乡服务以及村图书室或农家书屋办成孩子学习启蒙中心的同时,通过生动活泼的活动使之逐渐成为全村的知识信息传播中心、感情交流中心、学习中心、读书中心,大家都能流连忘返,必然会有效传播和传承阅读文化精神并发展农村阅读。

猜你喜欢
农民图书馆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图书馆
去图书馆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