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实施策略

2020-03-14 07:18张立荣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思政育人

张立荣,吴 杰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唐山 063299)

通识教育起源于欧洲的自由教育(博雅教育)[1]。通识教育课程,在我国通常以文化素质修养课和公共基础课的形式出现,是旨在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丰富人性的人而开设的课程。通识教育不仅通过健全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其养成多途径、多角度地认知和感受世界的思维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还肩负着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使命。通识教育实际上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它旨在培养德性与理性融通的德才兼备的全人。

课程思政,即以课程为载体,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类课程自身的德育因素和资源,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德性,转化为自己精神系统的有机构成,转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或能力,成为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需要。[2]作为课程思政的“主力军”,教师应主动建构,积极参与其中。[3]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融价值观引领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依托课程建设主战场,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习总书记对我们的殷切期许。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和实践,是高职院校在深化课程改革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意识形态教育渗透入各类课程的重要举措。

在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因其开设范围广、影响大而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对通过大学课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诊改视域下,探索通识教育课程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开展和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教师课堂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是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新视角,是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

1 通识教育课程“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剖析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自课程思政理念提出到现在,各高职院校大力推动,围绕课程思政都开展了广泛的探讨和实践,各校通识课课程教师们积极响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对课程思政内涵的认识不同,重视程度不同,实施效果差异很大。

1.1 “课程思政”认识不到位

“课程思政”的建设首先需要“课程思政”的理念深入人心[4]。目前,教师“课程思政”的理念还需进一步提升。受传统思政教育格局局限,大家一直认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思政课的事,通识课类教师及专业课教师传授好知识就行了。通识课教师队伍普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认同感需要提升等问题,有的老师甚至以局外人的立场态度对待课程思政,片面的认为课程思政就是课堂思政。受对课程思政认识不到位、不准确等因素的影响,课程思政容易出现流于形式、敷衍应对的局面,进而影响育人效果、违背课程思政初衷。

1.2 教学内容缺乏系统设计

“课程思政”需要全员都要承担育人责任,授课中需要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三重功能。但是由于通识课教师长期以来只重视学科知识传授及储备,不关注形势政策,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的知识,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虽然有了实施“课程思政”的动力,但是缺乏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不知如何融入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的素材挖掘不够,内容组织不科学,导致思政内容引入生硬甚至分离的现象发生。

1.3 “课程思政”缺乏整体规划

经过多年的沉淀,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育人体系相对完善并趋于成熟,但针对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不成熟,需要完善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现实情况下课程思政无章可循,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缺乏顶层上的规划设计,无法调动通识课程教师主动向学生输送思政内容的积极性。

1.4 师资队伍课程思政教学水平有待提升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通识类课程教师受自身学科背景影响,在课堂教学中,重知识讲授,轻思想引导,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薄弱,能力不足。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通识类课程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深刻影响着通识类课程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通识课教师在学科教学上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何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何把能力培养和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还需要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水平。

2 通识教育课程“课程思政”实施策略

协同育人格局下,建设好课堂教学主阵地,需要上下齐心,共同谋划。

2.1 思想上高度重视,为课程思政建设扎根铸魂

思想上要充分认识课程思政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课程思政的提出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是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取决于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建设水平。如果教师对课程思政存在质疑,缺乏认同,那么课程思政就无法真正落实到位。通识课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水平有待提升,教师发挥思政育人的态度和积极性需要调动。教师要发自内心的认为,自己在课程中达成的最重要目的,并不单纯是知识传授,还包含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更通俗地说,教师要认可一门完美的课程最重要的价值不是把知识准确地讲出来了,而是在课程教学中实现了言传身教。教师还要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坚持学习不断线,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科领域和思政领域的引领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

2.2 教学上加强课程内容建设,保障课程育人实效

课程思政不等于思政理论课,与传统思政课程的内容不同,应该涵盖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等更加丰富、广泛的内容。通识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时要结合自己的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等特点,重新梳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将本学科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系统梳理与重塑,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课程标准修订、教材选用及教案课件编写等各个方面并贯穿于课堂教学、教学研究和作业布置等教学各个环节。

为使各类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找准自己的“角色”,《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各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进行了详尽的阐述。通识课教师要依托课程内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的着力点和发力点,用对、用准、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现自己的特点,切实提升育人成效。任何课程,教师都需要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需求,从他们的需求出发,结合兴趣点,选用适当的知识和思政理论引导,为学生们排忧解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的不仅是学生掌握了什么、了解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学生明白了什么、领悟到什么,并以此提升意识形态辨别力,获得融入社会的理念和能力。

课程思政不仅要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也要走出教室,融入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积极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通识课每学期都要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思辨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成为有大德大爱的人。

2.3 队伍上强化师资队伍素养建设,发展育人成才骨干力量

提升教师个人思想政治素质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基础,关系着课程思政工作的质量。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不仅在于课堂上怎么说,更在于课堂之外怎么做。每位教师的言谈话语、行为举止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和担当,不断提升课堂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

1)加强师德建设,进一步强化纪律和规矩意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德师风是教育工作者的灵魂。教师的思想、信念、道德行为等方面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保障育人质量,需要全面掌握教师的思想状态。多种途径了解教师课堂内外、网上网下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引导,把握思想发展方向。对课堂教学内容严格审核,坚持课堂讲授守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坚决守好意识形态阵地,为实施“课程思政”奠定强有力的基础。

2)加强课程思政培训。加强课程思政培训是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重要抓手。发挥名师引领作用,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讲座、教研活动、集体备课等手段,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互动交流、观摩研讨、学习借鉴等活动,以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2.4 制度上顶层设计,推进课程思政规范化建设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学校、职能部门、教学单位和教师4个层面共同努力。学校层面以“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为引领,完善育人制度体系,增强育人制度协调,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学校改革发展重要议程,不断明晰工作思路,制定本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职能部门立足部门业务职责,主动落实课程思政建设责任,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协同育人工作格局。教学单位着力发挥好课程思政建设推动者作用,拟定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组织落实,充分发挥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充分调动每一位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不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要切实履行课程思政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责任,把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课程建设,编写、出版体现课程思政要求的教材、讲义或教学资料,不断提炼课程思政的特色和亮点。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是具有高技术技能的人,更应该是具备高素质的人。通识教育课程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识教育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职业院校质量保证体系中重要的一环。以教学诊改为抓手,及时发现问题,加强诊断与改进,有助于确保通识教育课程“课程思政”实施到位。[5]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