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教结合老年教育:价值意义与推进模式展望

2020-03-14 02:03丁红玲潘妤婕
高等继续教育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睦邻养老机构

丁红玲,潘妤婕

(山西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近年来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积极倡导养教结合办学模式,如《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2016)提出养和教联动的行动倡议,要求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密布社区学习网点,加强老年学习机构建设;《中国老年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立足于养和教的完美结合,进一步提出“养教”融合的战略思想。[1]养教结合是一种带有人文关怀的新型养老观,即养中有教,教中有养,共融共进,和谐发展,是对传统养老观念的变革与超越,对传统老年教育思想理念的升华。它变“供养”为“自养”,变被动为主动,是实现消极养老向积极养老转变的有效途径,是对“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理想愿景的切实践行。

一、养教结合老年教育价值意义

(一)有助于促进积极老龄化与养教深度融合

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据2019年的统计数据,60周岁及以上人口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6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6%。[2]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加深,推进积极老龄化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积极老龄化是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出的主张,其核心要素为“健康、参与、保障”,集中体现为积极养老。积极养老是相对于消极养老而言的,传统的消极养老观认为老年人是“老弱病残”和“社会负担”的代名词,人进入老年阶段,随着身体机能、生理机能的下降,就应该顺应自然,退出社会舞台,在孤独寂寞中度过后半生。而积极养老倡导新的养老观,认为人进入老年阶段不应该自我放弃,不仅要保持生理、心理的健康,而且要保持精神的健康,要积极地面对生活,对未来抱有美好的向往。养教结合老年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不仅丰富了“养”的内涵(身体和精神颐养兼容),还升华了“教”的内涵(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教育兼顾),实现养与教的深度融合。老年人通过学习充电不断提升自我,从而以健康的心态参与社会生活,绽放自我,活出生命的风采。作为一种积极养老观,养教结合还可以使老年人进一步地发挥余热,将自身所拥有的底蕴和能量——知识、技能、专长、经验投注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建设,转化为社会财富,将沉重的老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才红利。

(二)有助于增进民生福祉与促进社会和谐

我国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有2.5亿,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十分严峻。如何关照老年人群,使其有尊严、有自信、有质量地生活,关乎民生福祉和社会安定团结。毋庸置疑,我国已进入了“空巢老人”时代,这一代老年人大都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孩子们或外出求学或外出就业,相当一部分家庭呈现空巢化,老年人的闲暇时间增多,希望完成未竟梦想,进一步接受老年教育。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老年人衰老的年龄推迟了,一些老年人虽然已进入前老年时期或后老年时期,依然精力充沛,生命活力如故,他们有极高的学习热情,有继续发光发热、奉献社会的激情与渴望。不仅如此,老年人普遍资历深,阅历广,是社会的重要财富,是社会文明的传承者和正能量的传播者,对良好家庭文化氛围的养成起着言传身教的示范引领作用。显然,推行养教结合老年教育不仅有助于增进民生福祉,也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有助于推进传统养老服务功能和内容的变革与超越

养老服务作为洋溢着人文关怀、具有民本化、人本化色彩的社会公益事业,应关注老年人身心全方位和谐发展的诉求。但长期以来,我国养老机构的服务理念较为陈旧,认为养老服务重在“养老”,主要任务就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所需和身体保健所需,只关注“老有所养”,却忽视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全方位服务的宗旨。在具体服务中,奉行的还是以产定销的观念,“我生产什么,就卖什么”,无视老年人多样化的诉求。服务功能和服务内容单一,只关注医疗保健服务,以及配套的养老服务硬件设施建设,而不注重老年人的精神颐养、精神健康诉求。而养教结合老年教育是对传统养老理念的变革与超越,表现为其服务功能的多向度和服务内容的多元化。它是一种需求导向的理念,即根据老年人的全方位诉求,为老年人提供身体保健与生命成长的全方位服务,是对老年人生存、生活、生命三位一体诉求的全方位的关照,真正体现了教育民本化宗旨。而且,该模式还有助于提升养老机构服务的品位,拓展其能力,提高养老机构的社会效应和社会美誉度。

(四)有助于推进传统老年教育机制再造与内涵的升华

伴随着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剧,我国目前老年教育机构供求矛盾突出,“一座难求”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推行养教结合,可以通过机制的再造,使养老机构与老年教育机构实行有机融通,将养老与教育完美地嫁接,实现老年教育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共赢,弥补老年教育资源短缺的缺口,缓解供求矛盾。此外,传统老年教育视域逼仄,以低龄的健康老年人为主。而养教结合老年教育具有服务面向的全纳性和全员性,其视域覆盖了各个年龄层次的老年人群,将老年初期、中期和晚期各个年龄段的老年人群均统摄进来,真正体现教育的人本关怀,实现了服务对象视角的拓展。与此相适应,教育内容也更加多样化、人本化,如除了开设养生保健、休闲娱乐等课程外,还增加了生命教育、死亡教育等课程,体现了对老年人不同生命阶段教育诉求的持续关照,实现了老年教育内涵的升华。

(五)有助于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立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明确提出要加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构建。而老年教育作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却是这一体系构建的短板。一方面,老年教育服务宗旨和办学理念陈旧;另一方面,老年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瘠弱,老年教育资源短缺,老年教育办学机构和服务机构较少,供给数量少,难以满足老龄化社会庞大的老年群体对教育的需求。而推行养教结合老年教育,可以重塑老年教育新理念,通过养老机构与教育机构的有机融通,资源共享,扩大供给规模,解决供给瓶颈,同时通过将“养”与“教”的密切对接,促进供求耦合。可以进一步丰富老年教育内涵,完善供给模式,优化老年教育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而打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最后一个公里,促进整个教育大系统的高效运行。

(六) 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人是自然人与社会人的有机统一,是一个意义的存在,无论进入生命的哪个阶段,人对意义和价值的追求没有止境。老年人的身体需要护养,精神更需要滋养。换言之,养生不仅要养形(身),还需要养神。精神的滋养需要学习和教育来完成。长期以来,虽然国家一再倡导“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养老方针,但实践中,一些养老机构往往把“养”与“学”(“教”)割裂开来,只关注前者,忽略了后者。中国传统养生哲学历来重视“形神统一”,《黄帝内经》尤其重视“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主宰作用,提出“养神为先”。魏晋时嵇康提出,“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形与神互为依傍,只有形神健全,方可称之为健康之人。换言之,健康不仅包括身体的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养教结合是对传统养生哲学的继承,是形与神统一的完美结合,一方面丰富了养的内涵,提升了养的层次;另一方面升华了教的内涵,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二、养教结合老年教育推进模式展望

基于养教结合老年教育的重要价值意义,其推进模式有如下六种。

(一)养老机构自主办学式

养老机构自主办学式,即摈弃传统养老服务理念,鼓励养老机构自主办学,利用自身场地资源优势,面向老年服务对象,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与文化活动。长期以来,养老机构只注重服务于老年人的养形养身,忽视了老年人的养神养心,忽略老年人作为生命体追求人格尊严、生命质量提升的多样化诉求。养老机构自主办学模式是对传统养老模式的变革与超越,改变了以往只关注老年人身体健康,而不关注老年人精神诉求的片面化养老理念;改变了以往只注重场地设施、医疗保健等硬件设施投入,而不注重文化与教育服务软件资源投入的做法。在提供养老服务的同时,兼顾精神关照,满足老年人精神颐养的需要,如此,不仅可以盘活养老机构现有的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同时还可以丰富和深化养老机构的服务内涵,实现功能的重新定位,彰显其社会魅力。目前,该模式在一些发达城市已初露端倪。发达城市的一些养老机构开始转变观念,在提供养老服务的同时,开始关心起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例如:宁波市一些养老机构在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同时,面向不同年龄层次和类型的老年人提供不同的教育服务,针对低龄老年人,推行书院式养老,提供休闲娱乐型、学术型、生存技能型、生活艺能型等系列课程,开展常规式教学;针对高龄老年人,为其提供养生保健、文化娱乐类课程;针对失智老年人,为其开展园艺治疗以及趣味游戏等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3]

(二) 养老机构与老年教育机构合作式

养老机构与老年教育机构合作式,即通过养老机构与老年教育机构建立联系与合作,面向老年人开展教育服务活动。相较于养老机构自主办学模式而言,该模式具有兼容性,兼顾了养老机构自主办学和老年教育机构独立办学的优点,避免了其各自办学的缺陷和不足。对于养老机构而言,不用花大量的资金去引进师资,对于老年教育机构而言,也无需再为场地问题而发愁。养老机构有场地设施等基础设施资源,老年教育机构有师资、课程、教学设备等教育资源,二者通过合作办学,形成合力,实现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而且,就其本质而言,从逻辑价值指向和目标生成机理来看,二者殊途同归,具有天然的联系。无论养老机构,还是老年教育机构,二者的服务对象都是老年人,服务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满足老年人身心发展的需要。二者都是民生工程,体现了民本性、惠民性,是社会赋予老年人生活福利的载体。目前,该模式在个别城市已经开始兴起,初露峥嵘。如上海市探索出了“一对一”和“多对多”模式:“一对一”即养老机构提供基础设施,老年教育机构提供师资、教学设备;“多对多”即老年教育机构为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提供“送师资、送课程、送书籍、送设备、送温暖”服务。[4]江苏省的省开放大学与地方开放大学、社区或养老机构三方进行合作,由省开放大学负责推送数字化资源,地方开放大学组织日常的面授教学,社区或养老机构负责日常管理与硬件设施的维护,三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开展老年教育服务,推动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5]此外,一些公办、民办幼儿园也与养老机构进行对接,开展不同形式的联谊活动,丰富老年人的文化娱乐生活,为老年人提供精神产品。

(三) “十分钟学习圈”服务式

“十分钟学习圈”服务式,即坚持民本化、便民化服务,通过盘活区域内教育资源,在老年人居住地附近建立社区教学点等,打造“十分钟学习圈”,把教育文化资源送到老年人“家门口”,使老年人在居“家”养老的同时,步行十分钟就可以享受到“教育”福利,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服务到“家”与“惠民”。该模式是解决我国目前老年教育资源短缺的理想途径,它使社区教育服务站点星罗棋布、“繁星点点”镶嵌渗透于社区的各个角落,拓宽了社区教育的覆盖面。而且,根据区域内教育文化基础设施的拥有量来分配教育资源,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与潜能的有效释放,避免了教育资源的浪费。目前这一模式已暗香浮动,开始在一些省会城市悄然兴起。活动模式、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多样,形成了特色化和品牌化。例如:北京市朝阳区社区老年大学在10多个街道设立了教学点,方便了老年人居家养老就近学习,为老年人提供了学习便利;重庆市增设社区学校服务站点,打造“十分钟学习圈”,把大学教育送到老年人家门口(社区);济南市通过整合中小学教育资源,密布社区教育学院分院服务站点,打造“十分钟学习圈”,满足老年人多元学习需求。太原市立足于深化养教结合,以方便老年人居家养老“人人、时时、处处”学习为宗旨,在密布老年人学习圈教学网点的同时,创设了“天天课堂”这一学习载体,力抓“学习圈”在服务功能上的“三个深化”:一是学习资源供给服务功能上的深化,通过构建“线下开课—线上发布—报纸公布”三个环节相互衔接、合力呈现的聚焦式传播平台,深度满足老年学习者“人人可学”的需求;二是时间功能上的深化,通过全天候开展活动,增加活动频次,深度满足老年学习者“时时可学”的需求;三是区域服务功能上的深化,要求每一社区、每一村,在每一周均要举办一次天天课堂活动,深度满足老年学习者“处处可学”的需求。[6]

(四)社区睦邻点密布式

社区睦邻点是一个由社区内邻近居住的老年人,依托居民点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由居民自己提供或者社区提供),自觉发起、自愿参加、自主活动、自我服务的活动站点,属于社区自组织性质,其活动类型和形式多样,有生活型、服务型和文化娱乐型,内容涵盖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社区睦邻点密布式即根据区域内老年社会成员的需求以及区域内的自然条件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密布睦邻站点,并开发多元化服务项目,实行供需对接,提供适切性服务。 我国社区睦邻点最早产生于21世纪初,伴随着社区教育的兴起,在一些发达地区的社区教育试验区陆续出现了由社区老年人自发兴办,社区支持,依托居民小区楼组、村民小组、社区多功能活动中心开展以纯老家庭结对关爱行动为主题的睦邻点活动。睦邻点服务功能多元,服务项目与类型多样,如有读书沙龙类、养生保健类、休闲娱乐类、维修服务类、聊天谈心类、兴趣提升类、关爱互助类等,根据成员需求,利用区域资源和成员特长,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富有特色。发展至今,目前在一些发达城市已经初具规模,尤其是在江浙一带,社区睦邻点已经成为开展社区养教结合与学习型社区建设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如截至2016年底,上海市各类睦邻点已达3000多个。这些睦邻点已经成为老年人生活互助和情感寄托的重要载体,也是上海市探索养教结合模式的生动实践,彰显出独特的魅力。社区睦邻点作为一种养教结合的有效载体,以自助互助等方式开展各项为老助老服务(包括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精神关爱等),不仅为老年人生活提供便利,还促进了老年人相互关爱与互助交往,促进了邻里和谐;丰富了老年人业余生活,活跃了社区文化,促进了生态宜居与人文和谐社区的建设。今后加大政府扶持将是未来社区睦邻点发展的重头戏,需由政府牵头,密接地气,开展调研,广设站点。尤其需注意对示范睦邻点的发现、培育、引导与扶持,如发动舆论宣传,倡导社会化参与;采取政府委托或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基层民间组织(如老年协会、各种专业协会等)为睦邻点建设提供专业化指导,规范其运行;建立保障机制,如提供专项经费投入、硬件设施支持、专人负责与指导、核心成员培训,以及搭建成果展示与交流平台,发挥典型示范及引领作用;建立常态化评估机制,组织开展相关考核评估,并实行目标责任制,将睦邻点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尤其是街道和乡镇政府年度工作任务目标考核的范畴。

(五)社区智慧学习平台搭建式

信息化时代,借助数字化多媒体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的超时空便利,使养教即时结合融通、互为一体成为可能。社区智慧学习平台搭建式即依托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搭建智慧社区学习平台,为老年人时时、处处学习提供超时空便利。未来智慧学习平台搭建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包括:一是加强老年远程教育收视点、服务网点建设。重点依托地方老年开放大学优势资源并直贯下沉社区,建立居委会(村委会)收视点,辐射到户,以实现老年远程教育收视点、学习点的广覆盖。二是动态优化老年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加强各老年远程教育网络平台之间的融通和交流,倡导跨平台、跨区域的老年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共建,构建与企业、培训机构、大学的“数字资源链接点”,确保老年教育优质资源供给充足,扩大老年学习资源的共享度和覆盖面,为老年人终身学习提供充足、优质、实用、实惠的课程资源[7]。三是推进数字化学习网络平台和移动APP功能建设。开通社区老年教育微信公众号,设置专题报道、精品课程、便民服务、学分奖励、交流互动和具有养教结合特色的养生保健、按摩理疗、休闲娱乐、体育健身、心理咨询、专业培训、家校共育等栏目,提供全方位、即时性菜单服务,满足社区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诉求。四是建立线上与线下互动平台。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特色专题学习培训活动,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如在课程网站下设立留言答疑板,由主讲教师集中时间统一回复,疏通问题反馈渠道,以增强老年远程教育平台的人机交互性,激发老年人上网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对数字化学习的认同度,提高其参与率。同时加强老年数字化学习指导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形成一支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德才兼备的老年数字化学习指导师队伍,服务于老年人智慧学习。此外,还需着力实施社区智慧养老服务工程,加强智慧社区建设。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打造集医疗护理、居家生活、美食餐饮、文化娱乐、健身运动等服务一体的智慧社区,倡导活力养老。在先进区域与非先进区域、智慧社区与非智慧社区之间开展结对活动,并提供技术支持,以为老年人养教结合提供一体化配套服务。

(六)社区老年学习共同体培育式

社区老年学习共同体即共同体成员在一起互帮互学,互助互爱,共同成长,共同养老。社区老年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共学养老模式是一种最合乎人之天性和最具人性化的模式。首先,该模式可以满足社会老年成员的归属感。社区本身是一个生活共同体。社区老年学习共同体的主体是社区居住的老年人,他们在自己所熟悉的社区生活与学习,与机构养老相比,更有安全感,通过抱团学习,可以排解孤独,消解自卑感、失落感、无“家”可归感和无意义感,增强老年人的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改变老年人的精神面貌,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其次,该模式有利于社会老年成员生命的共同成长。这是因为,人不仅是一个自然人,还是一个社会人,追求精神的富足、浪漫、高雅和高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这一本质意志诉求的实现可以通过共同学习来完成。社区老年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精神共同体,老年共同体成员以学习为纽带,相互交流、协商与切磋,心灵上的互动与开放、相互悦纳,精神上的相互鼓励,有利于共同体成员生命活力的勃发,生命的共生共荣。 再次,社区老年学习共同体同时也是事业共同体,共同体成员大多有服务社会、奉献自我、从事公益事业的爱心和初心,也有发挥才智才艺、展示自我、绽放自我的渴望,而社区老年学习共同体为老年人自我价值实现提供了天然平台。最后,社区老年学习共同体还有利于提高共同体成员的学习效率和效果。这是因为,人是一个天生的学习者,有天生的好奇心,通过学习来探索未知世界、消除恐惧感和不安全感。学习是本能的冲动、本能的渴望,也是人一生的追求和向往,是人存在的意义。社区老年学习共同体成员互帮互学,相互鼓励,相互支持,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目前,社区老年学习共同体在上海、杭州等地发展得较好,上海市已有30,000多个,杭州市已经发展了7000多个,并且,杭州建德市的府东社区和罗桐社区已被并列选为全国首个共学养老社区建设实验基地。[8]北京、四川、浙江、河南、河北等地也纷纷积极行动,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三、结语

总之,养教结合老年教育是对传统养老内涵的丰富和升华,对养老机构功能与角色的重新定位,也是对老年教育途径与方式的重新思考。毋庸置疑,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在推进养教结合老年教育模式的探索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大部分养老机构养教结合的理念尚未形成,还是拘泥于以“养”为主的惯性思维、惯性服务理念;一些养老机构与老年教育机构的合作仅止于浅表性、随机性的合作,尚未实现深度融合和常态化机制;“十分钟学习圈”送教服务模式和社区老年学习共同体模式尚未在全国全面推展,仅止于一些省会城市;社区睦邻点仅仅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发展得比较好,势头看好,而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则基本上处于沉寂状态。为此,今后需要发挥政府的权能去统筹与引领,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例如:需要政府完善政策法规,强化养老机构向养老服务对象提供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赋予其功能属性和新内涵;鼓励养老机构与老年教育机构相互融通,合作共赢,且明确规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建立统筹协调机构,负责沟通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为其合作牵线搭桥,搭建平台;出台地方性政策,推进“十分钟学习圈”和社区学习睦邻点建设,着力进行全方位扶持,包括经费、场地设施、人员的扶持,以及监督激励评价制度的扶持等等。

猜你喜欢
睦邻养老机构
终身教育理念下培育睦邻学习点助力沈阳乡村振兴的思考
岚皋“睦邻之家”破解“搬迁之问”
社区睦邻点的“宜人温度”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弘扬睦邻精神 共建繁荣之路
——写在中哈建交25 周年之际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