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古树名木资源文化挖掘与旅游开发*
——以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蕉园村为例

2020-03-14 11:01黄晓君王东秀袁金满赖银璇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古树名古村真人

黄晓君 王东秀 袁金满 赖银璇

(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目前,在乡村建设过程中,表现出文化挖掘还不够深入,表现的形式和手段还不够多元[1-2]。

其中,古树名木资源历经沧海桑田,是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3],体现着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双重特征,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4]。根据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规定,一般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大树即为古树,根据树龄的长短分为国家一、二、三级;而那些树种稀有、名贵或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则可称为名木。不同于城市的迅猛发展和旧城改造,乡村保有更多的古树名木资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古树资源和乡村生态优势,挖掘梳理当地古树名木文化遗存[2],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乡村旅游产业,是做好“三农”工作,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解决方案。

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为主要方法,回归古树名木所在地进行实地考察,同时依托相关资料,获得更全面的实证依据。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和实地考察,并从各个政府部门、新闻单位和网络上搜集古树名木及地方文化资料,深入挖掘。最终在此基础上,以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蕉园村为例,总结和思考目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蕉园村古树名木文化挖掘和旅游开发现状,提炼形成蕉园村文化内涵系统,并为本地文化旅游开发提出可行的解决对策。

1 广东省古树名木调查概况

广东省地理环境优越, 地处南海之滨,地形复杂多样,属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9℃以上,年降水量1 500 mm 以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为树木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广东省古树名木资源具有树种种类丰富、分布广而不均、历史人文底蕴深厚等特征[5]。据调查,广东省古树名木合计72 746 株, 其中古树72 487 株, 名木261 株, 隶属102 科312 属620 种,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域占总量的86%。

结合广东省内古树名木分布和资源现状,本研究采用典型调查、实地调查和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广东省内惠州、肇庆、东莞三地古树名木进行了调研。首先,通过“广东古树名木”APP 查询和了解所在地古树名木的具体位置和详细资料,优先选择一级古树。第二,选定调查植株后,到植株所在地观察古树名木长势及其生长环境。第三,实地调查过程中,与当地林业部门、政府或村委沟通,查询“地方志”中古树名木相关记载、向当地年纪较大村民了解古树名木的故事、传说及典故,并通过网络等多途径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深入的古村和古树名木文化挖掘。

2 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蕉园村概况

2.1 蕉园村区位

肇庆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江干流中下游,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鼎湖区位于广东省中部偏西,西江下游,是肇庆市中心城区重要组成部分,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范围主体之一,鼎湖山被称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是我国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及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和生物圈定点站。蕉园村就位于鼎湖区坑口街道,建村已有600 多年历史。

2.2 蕉园村由来

蕉园村梁姓村民的太始祖梁肇基在南宋宁宗时曾任宣徽院签判,于宁宗六年来到肇庆,在当时的城东睦民里横巷定居,祖孙六代皆为官。到了第七代孙梁宗道为躲避匪祸离开城区,于明朝洪武五年举家迁往鼎湖山下上迪乡土名叫“龙石里”的地方居住。后因子孙繁衍容纳不下,再迁到现在的村址,在这里养鸭并广植芭蕉,过着田园牧歌的陶渊明式隐世生活。由于芭蕉的种植面积很大,大蕉园的名称便由此而来。

2.3 蕉园村环境现状

蕉园村全村占地12.6 万m2,传统建筑2 200 m2。据《鼎湖大蕉园梁氏族谱》和实地调查发现,本村总体呈现同心圆式分布,最外层为鼎湖山半月环抱,往里依次为村与山之间大面积的鱼塘菜地和农田、古树林、民居建筑,紧贴村四周是一条不连续的水带绕村,形成了一山一田一树一水一民居的传统粤西典型古村落格局[6](图1)。依托于得天独厚的自然和文化资源,蕉园村近年来在鼎湖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大力整治环境,建设新农村,先后获得“广东省生态示范村”“广东名村”“广东省卫生村”等称号,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发展前景广阔。

图1 蕉园村导览图Fig.1 The map of Jiaoyuan Village

3 蕉园古村文化挖掘

蕉园村有着丰富的古树名木资源和文化底蕴,也是肇庆市首批“生态文明村”之一,因古树名木资源丰富而被誉为“古树第一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使“蕉园村古村文化”成为了蕉园村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载体,打造以古树、古村、古建筑为特色的休闲旅游圣地成为可能[7-9]。

3.1 古树名木文化

鼎湖山动植物种类繁多,是北回归线上的绿洲,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是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及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和生物圈定点站。位于鼎湖山脚下的蕉园古树名木种类相对较多(图2),分布较为集中。

图2 蕉园村古树名木分布比例Fig.2 Proportion of the ancient and famous trees’ resources

据本研究成员现场调研,蕉园村共有古树名木合计50 余株,鼎湖区人民政府根据走访当地村民和专业调查人员现场观察测量,于2018 年8 月进行挂牌的有33 株,隶属6 科9 属11 种。其中,国家一级古树1 株,国家三级古树32 株(表1)。

3.1.1 一级古树五月茶 蕉园古村中有一株距今550 余年的五月茶树(图3-左),位于古村西南侧,“苏真人祠”旁。五月茶树在广东省属于珍贵树种,大戟科植物寿命一般是100 年左右,可见这株国家一级古树五月茶具有更高科学研究和旅游开发价值。

表1 蕉园村古树名木资源分布Tab.1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ancient and famous trees’ resources

关于这株五月茶的来历,当地有一个传奇的故事。盛传在明代嘉靖年间,一位年轻的村民苏华林见乡亲缺医少药,与邻村两位青年结伴到湖北武当山修道学医,习练法术,学成后回乡为村民亲手种下了这株五月茶,利用它的果实调配药材,救治了许多患者,乡亲村民们称他为“苏真人”。

苏真人还在一块石上亲手雕刻灵符,如今还供奉在这株他亲手种植的五月茶树下,灵符的中间雕刻着符咒,左右刻着“吾符告下”“截断邪妖”(图3-右)。据说,用纸拓了灵符放在家中,可消灾保平安。吃饭时不小心喉咙卡了鱼骨,把拓印灵符烧成灰,放进开水搅匀吞下可治愈。

图3 一级古树五月茶Fig.3 The first-grade State protection- Antidesma bunius

3.1.2 人面子古树群 人面子古树群(图4)位于蕉园村西南古树森林公园内,毗临苏真人祠,共计12株,树龄最大的经历了180 年世事变幻、沧海桑田,为村民撑起一大片怡人的绿荫,为人们乘凉遮阴、抵御寒风。村民们在闲暇时在树荫下聊天打牌,与该树相处融洽。在风调雨顺的年景,一株树可收获几百斤人面果。果呈扁球形,果肉腌制味美[10],以其入药,可开胃健脾醒酒解毒,功效神奇。相传这些株人面子树极富有灵性,受损树洞都会自然愈闭,几经风吹雷击依然挺立。

图4 人面子古树群Fig.4 The ancient trees’group of Dracontomelon duperreanum

3.1.3 近文化广场古树群 文化广场古树群在蕉园村的东北方向,与龙溪书院、梁氏宗祠望塘相隔。该古树群种类丰富,有雅榕、笔管榕、黄葛等品种,其中挂牌古树6 株。在这其中,有一株150 余年的黄葛树,这株古树气根飘垂,粗壮的树枝向四周延伸,树头的根枝与旁边120 余年的笔管榕的根枝相互缠绕,仿佛豪气干云的英雄伴着丰姿绰约的美人长相厮守,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令人惊叹。

3.1.4 五月茶古树群 五月茶古树群(图5)位于蕉园村博艺实验学校围墙外,共有5 株五月茶古树,树龄100-120 年。其中掺杂着一株银柴树(图6),树龄也是100 年。

图5 五月茶古树群Fig.5 The ancient trees’group of Antidesma bunius

古树群历经百年,村中族人对该树爱护有加,古树历经风霜,至今长势旺盛,是村里的风水树。据村中谢姓老人讲述,这些树是祖辈种植下来,历经有5 代人时间,至今生长茂盛,保佑着古村。

3.1.5 其他古树概况 蕉园村除上述古树群外,散生古树多不胜数。有别具灵性、能预报天气的古笔管榕,历经百年沧桑的潺槁木姜子,苍翠的古秋枫树,有树龄240 多年的古雅榕树,还有挺拔嵯峨的木棉树等古树散生于村庄。

3.2 古建筑群

3.2.1 梁氏宗祠 蕉园村梁氏宗祠(图7),位于古村北部,始建于明成化六年(1469),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平基重建,清光绪十六年(I890)1997 年维修。

图6 百年古树银柴Fig.6 The century-old ancient Aporosa dioica

相传鼎湖山庆云寺所在地原为蕉园梁氏所有,因第二代住持与蕉园族长为好友,梁氏捐出此地兴建庆云寺。后来庆云寺为感梁少川恩德,将梁少川奉为山主,故后人称梁氏宗祠为山主故居。整座宗祠坐西向东。三间四进,砖木结构,硬山顶,灰塑博古脊,花岗岩石勒脚。青砖绿瓦,四环回合,飞檐立柱,主体建筑以白石墩大圆木支撑,耸立在天井中朝廷赐建的“绩著通州”石牌坊,彰显梁埠为官之政声。屋檐技精工细的壁画和灰雕,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图7 梁氏宗祠Fig.7 Liang ancestral hall

天井立四柱三门石牌坊一座,门额阴刻“绩著道州”。该宗祠保存清代建筑风格,为研究蕉园村历史及梁少川的生平提供实物依据,具有一定的建筑艺术、人文历史研究价值。2005 年8 月16 日被公布为肇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3.2.2 龙溪书院 龙溪书院(图8)前身是蕉园村梁姓族人培养本族子弟的私塾,为竹庄祖长房十一世孙,康熙庚子科举人梁凤来,乾隆癸酉科举人梁接鱣父子所创办,取其儿子号名“龙溪”命名为龙溪书院。据梁氏族谱记载,共培育学生数百人,其中进士、举人、贡生十六人,郡庠生十二人,邑庠生二十四人,国学生四十二人,军功五品四人,军功六品八人,以下级别数不胜数。为发掘、传承蕉园村历史文化,激励和教育后人,当地政府于2007 年出资重修。

重修后的龙溪书院供奉着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立像,悬挂着蕉园村历代人物名录,保留着先辈崇儒尚学的文化传统。现已建设成为蕉园村“农家书屋”、“公共电子阅览室”、“蕉园村志愿服务站”所在地。

图8 龙溪书院Fig.8 Longxi academy

3.2.3 苏真人祠 苏真人去世后的清同治十二年,村民们自发在五月茶树附近(蕉园村西南方向)募捐修建了苏真人祠(图9),立像供奉。每年农历4 月20 日(苏真人诞辰日),村民纷纷前往拜祭,祠前必悬挂“英靈赫濯垂千古,俎豆馨香報四時”一联,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就是鼎湖区蕉园社区独有的传统节诞——苏真人诞。这天,村民们热情招待亲朋以及慕名而来的游人,万人共度传统节诞,全村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传承苏真人无私助人、乐善好施的精神,弘扬守望相助的乡土文化这种习俗延续至今,成为村中盛事。

苏真人不仅因乐善好施、博爱宽广而被当做圣人,同时也是一位和村民们打成一片的普通人。从坊间流传的一些奇闻趣事中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可爱之人。村中至今流传着关于苏真人的神话故事:

(1)真人枕石 苏真人祠前有一块油光闪亮的褐黄色石头,一头突起如枕头,人躺上去感到劳累全消,浑身舒坦。中间有个棋盘,树下对弈,怡然如神仙。据说,这是苏真人特意留给大众娱乐解乏的神石,如独家占用,将公物变作私物,会上吐下泻肚子痛。

(2)无柴烧脚骨 某年,春雨连绵不断,很多人家里的柴都烧光了。有个邻居到苏真人处想要点柴。推开厨房门,只见苏真人坐在灶头前,灶膛里的火一闪一闪的,热气腾腾。苏真人听到开门声,回过头来说:“你是想来要柴吧?我也没柴了。”邻居想,真孤寒,明明在烧柴煮东西,怎么说没柴了呢?不是眼睁睁骗人吗?邻居很不高兴地问:“无柴你烧什么?”苏真人对他诡谲地眨眨眼:“你来看看就知道了。”邻居走上前,惊得舌头伸出半尺长:苏真人把双脚放进灶膛里,一团团火焰是从双脚升腾起来的。苏真人说:“无柴我就烧脚骨。你要煮东西,就拿过来吧。”

由此,“无柴烧脚骨”这句俗语,在民间一直流传到如今。

(3)舞龙求雨 有一年适逢天大旱,天地龟裂,眼看就要颗粒无收,村民想起苏真人“求龙雨”的遗嘱。于是,村民砍蕉树,用蕉叶扎成一条龙身,用蕉荚扎成龙角,以当地一种叫鸡眼子的东西作龙的眼珠,并用竹竿把龙身撑好。一条栩栩如生的“龙舟”就呈现眼前。乡人选好良辰吉日,焚香礼拜后,十多个强壮的青年,高高举起龙舟,道士鸣锣开道,龙舟摇头摆尾,环着村子巡游。紧跟龙后是四人抬着的苏真人坐像。沿途响起锣鼓八音,焚香烛烧纸钱,高唱民谣:求龙雨洒西天,落满江河落满四,落足三日另三夜,落完大雨好时年。据村民说,舞龙求雨一般三天后必有雨下。

3.2.4 “不竭泉”龙井 龙井井口直径三尺,井深六尺,古井外侧六面分别书“明如镜、清如水”六字。晶井水从井里的沙泉眼中涌出,再从井里流进下方的水渠,四时不竭,四季不断,故名“不竭泉”(图10)。

相传兴建庆云寺(位于鼎湖山天溪山谷,始建于明崇帧九年即1636 年,岭南四大名刹之首)时,人扛棍撬作梁柱用的木材上山很辛苦,风伯和河神就来帮忙。风伯刮起大风,河神掀起西江的巨浪,把木材漂起推到鼎湖山上去,并请烂柯山上对弈的仙翁帮忙把烂柯山上的溪水也借来用,并说好是三更借水五更还。当年借烂柯山的水,有一部分留了下来,以报蕉园村人施地建庆云寺之恩,这就是不竭泉水。传说因为这水沾了仙气的缘故,特别清澈,味甘香醇;以之洗脸,润肤养颜;长期饮用,体健益寿;更有传说在这不竭泉附近居住的人家,大都生了双胞胎。

3.2.5 古护村墙遗址及其他古建筑 蕉园村现存有历史悠久的古护村墙遗址,沿途中上百年的古雅榕树随处可见(图11),村中还有古屋和若干条河卵石砌成的古巷道。它们和遍布村中的古树、梁氏宗祠、以及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不竭泉”龙井,无不让人感受到蕉园村古风悠长。

图10 “不竭泉”龙井Fig.10 The Bujie Spring

图11 古护村墙遗址Fig.11 The ruin of ancient wall

3.3 蕉园村文化提炼

我们将蕉园村古树名木资源与其他相关资源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总结和提炼,最终形成了以“古树名木文化”为独特文化优势,以“名门望族文化”为文化灵魂核心,以“本地民俗文化”为古村文化基底的蕉园村文化内涵系统(图12)。

图12 蕉园古村文化系统Fig.12 The cultural system of Jiaoyuan Village

4 蕉园古村文化旅游开发

4.1 蕉园古村旅游开发现状

蕉园村乡村气息浓郁,古树名木、古建筑资源丰富且古树名木集中,基础设施基本完备(休闲椅/桌);周边旅游资源丰富(鼎湖山、庆云寺、七星岩等),能够实现游客引流,实现“双赢”;在交通方面,路基状况良好,道路宽敞,交通便利,与其他景区距离较近;网络通畅,可以依靠“互联网+旅游”推动乡村走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由于周边城市开发,导致蕉园村生态环境发生较大改变,村中现存的古屋破损残缺,也对树木生长产生一些影响和破坏,包括土壤板结土地固化、树木被砍伐根系暴露、林下植被减少导致水涵养不足等问题[6];现存的古树公园设施疏于进一步的升级和管理,公园花坛被鬼针草(Bidens pilosa)等野生植物占据;由于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对蕉园村文化内涵挖缺不够深入,宣传力度欠缺,许多引人入胜的民间传说、古风民俗、特色产品等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更好地开发利用;村中供游客使用的餐厅、便利店、卫生间、直饮水、垃圾桶等设施极不完备,制约了本村旅游业的发展。

4.2 蕉园古村文化旅游项目策划

乡村文化旅游是以乡村拥有独特的文化资源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吸引游客旅游、体验、消费的一种旅游活动。蕉园村文化旅游开发必须与现代化生活方式相结合,利用别具一格的历史背景与民间传说,始终保持游客的新奇体验和参与度,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游客对项目的关注。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主题鲜明原则以及资源整合原则,划分三大文化主题功能分区,策划出因地制宜、内涵丰富的蕉园村文化旅游项目[11](图13)。

在蕉园古村文化旅游实际开发过程中,还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宣传方式,拓宽营销渠道。目前关于蕉园古村乡村游的宣传方式和渠道主要有古树名木保护牌、介绍标识牌以及当地媒体的新闻报道和旅行者游记等,形式过于单一。第一,通过举办 “古村(古树)”旅游节系列活动,引导游客线上、线下进行参与。如,最美古村(古树)摄影活动、我与“五月茶”的故事征文活动等。第二,为蕉园古村开辟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将线下旅游节现场和线上优秀作品在全媒体平台上进行宣传,丰富并立体蕉园古村文化整体形象。第三,建设蕉园村旅游服务驿站,可制作宣传册子,内容涉及蕉园村古树名木简介、民间传奇故事等,放置于旅游服务驿站,以及鼎湖山入口处或庆云寺购票处等附近相关景区,供游客自由阅览,依托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资源实现游客引流。

(2)科普文创研发,承载古树文化。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中发展,这些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根据国家文化创新的战略要求,古树旅游资源的文化挖掘亦可通过开展科普活动、文创产品的研发与经营,传承和弘扬古树所蕴涵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古树系列科普活动和旅游文创产品成为古树旅游文化的载体,打造“古树文化品牌”,塑造“文化精品”。

开展特色科普、文创活动如“我是古树调查员”和“古树名木修复体验”[12]“给未来的自己寄信”、“寄明信片送去幸运”等活动,让旅游者有参与感及获得感,在学得植物学知识的同时,更能培养游客的环保意识。

图13 蕉园村文化旅游项目策划Fig.13 The Planning for culture-oriented Tourism Projects

(3)以原住式开发,重拾旧时印记。针对蕉园村破旧、无人居住的房屋、商铺以“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复和开发,完善和升级基本旅游设施,打造民俗博物馆、风味美食街、手工艺商业街、文化民宿等,开发修复过程中要注意尽可能的保留建筑原有的样貌,才能让游客游玩过程中有“穿越”的感觉。

5 结语

国内很多研究重点集中在古树名木资源的现状和保护,部分研究注重古树名木文化的挖掘和文化价值探讨。这些研究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且忽视了古树名木资源与周边可开发的其他旅游资源的融合,实证案例不多。与此同时,我们在实地调研中还更正了相关研究中一些缺乏实证和待更新的数据,例如谭健华等[10]2008 在肇庆蕉园古村落的古树及其生态景观研究中列出了7 棵一级古树的数据,而目前现存的一级古树只有位于苏真人祠附近的五月茶。

文章以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蕉园村为实证案例,从古村古树资源到文化挖掘,再到文化落地即文化资源利用,最终提出具有蕉园古村文化特质的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议。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究古树名木所在地如何通过结合乡村本土文化的挖掘利用,塑造自身文化特色,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真正将文化资源转变成农民资本、资产,从而可为广东省或国内其他乡村旅游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猜你喜欢
古树名古村真人
2022 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启动
《古村小巷》
“首届古树名木保护摄影大赛”征稿启事
“首届古树名木保护摄影大赛”征稿启事
古村新景
James Legge’s Translating Chinese Classics into English:An Examination of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and his Multidimensional Adaptive Selection
古村之晨
噪音会改变味觉借阅真人的图书馆
古村——大芦
传播真相 追求真理 涵育真人——我的高中历史教育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