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要人死,“丹书铁券”也救不了命

2020-03-13 08:09老张在路上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20年1期
关键词:洪武功臣朱元璋

老张在路上

我们看传统戏剧,特别是包公戏。包公办案私访,总随行带着厉害的宝贝:三口铜铡和尚方宝剑。“龙头铡”专杀皇亲国戚,“虎头铡”专杀贪官污吏,“狗头铡”专杀犯罪奸民。

尚方宝剑则可以先斩后奏,表示后台很硬,有人撑腰。作奸犯科者,当然要怕得要死。

但有时候,包公要对付的坏人,也拥有非常厉害的防御型法宝——同为御赐的“丹书铁券”,俗称“免死金牌”,比如根据元杂剧《包待制智斩鲁斋郎》改编的潮剧《包公智斩鲁斋郎》、川剧《破铁券》,剧中的鲁斋郎出生于开国元勋之家,是一名无恶不作的花花太岁,但官府却奈何不了他,因为他有祖传的“铁卷丹书”护身。

尚方宝剑与丹书铁券的对决画面,从法理上说,尚方宝剑与丹书铁券确实是自相矛盾的。

曾有法律史学者已经探讨过,包公戏中必不可少的司法道具——三口铡刀与尚方宝剑,其实是出自元明清落魄文人的想象,绝无可能现身于宋朝法庭。

那么作为防御一方的护身法宝:丹书铁券,有没有可能在宋朝包拯时代出现呢?即便有了丹书铁券,是不是就可以百无禁忌,高枕无忧了呢?

据历史学者研究,宋王朝并没有丹书铁券的制度,虽然北宋初与南宋初,赵宋皇帝为安抚地方军阀,曾赐给李重进、苗傅、刘正彦等将领铁券,但随着李重进、苗傅、刘正彦叛变事败,其人自焚或被诛,铁券亦被销毁,铁券之制遂不复存。宋真宗时,宋臣王曾出使辽国,接待的辽臣邢祥炫耀“其国中亲贤赐铁券”,王曾告诉他:“铁券者,衰世以宠权臣,用安反侧,岂所以待亲贤耶?”可知此时宋朝已没有赐铁券之制。南宋前期,学者程大昌考据历代典章,说及丹书铁券:“今世遂无其制,亦古事之缺者也。”

所谓“丹书铁券”,是指古代帝王颁授给功臣、重臣的一种特权凭证,又称“丹书铁契”,亦即民间叙事中所说的“免死牌”、“免死金牌”,颁授“丹书铁券”的制度最早始于汉高祖刘邦。

汉高祖刘邦夺取政权后,为巩固统治笼络功臣,颁给元勋“丹书铁券”作为褒奖。刘邦建立汉王朝后,“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于宗庙”。

这其中的“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契”,即皇帝与功臣、重臣之间信守的凭证。“丹书、铁契、金匮、石室”,即以铁为契,以丹书之,将皇帝与功臣、重臣的信誓用丹砂写在“铁券”上,装进金匮藏于用石建成的宗庙内,以示郑重和保证“铁券”安全。然而,最早的“铁券”并无免罪和免死等特权,仅作为一种加官晋爵封侯的凭证。获赐铁券的功臣及其子孙中,不乏获罪甚至被处死的人。

“丹书铁券”有了免死的权限,最晚在南北朝时期。早期铁券免死次数大多在3次以下。从北魏至唐代,免死次数不断增加,唐代后期,受赐铁券者的子孙甚至可以凭铁券免死1至3次。但都没有在法律上形成制度。

到了明代,铁券制度进一步完善,明太祖朱元璋从法律上规范了“丹书铁券”的颁授对象,仅限于立有军功,被封为公、侯、伯的勋臣。明代金书铁券分为七等,其中公爵分为一等,侯爵分为二等,伯爵分为三等。各等铁券大小不一,最大的公爵一等铁券高一尺,宽一尺六寸五分。其他各等铁券大体是每等在高和宽两方面都递减五分。最小的伯爵二等铁券高七寸,宽一尺二寸五分。所有的铁券都是一式两件,一件授予获赐者,另一件藏于内府。在需要查验时,只要将它们放在一起,便可真伪立辨。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徐达、李文忠等34人获公爵、侯爵封号,并被赐予“金书铁券”。明成祖朱棣即位时,帮助他夺取皇位的“靖难”功臣邱福等26人也都被赐予铁券。

与唐代的铁券相比,明代金书铁券的券文已有明显变化。一是谋逆不宥,只宥其他死罪;二是免死的次数较少,子孙不免死。

然而明朝开国元勋中,除了汤和等寥寥几人幸免于难,大多数人都不得善终。而这些被朱元璋诛杀的功臣里,有许多人手里是有丹书铁券的。

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少时爱读书有智谋。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时候,李善长前往迎接拜见,朱元璋问李善长:“天下之乱什么时候才能平定呢?”他回答说:“秦末战乱之时,汉高祖从普通百姓中崛起。他生性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胡乱杀人,五年成就了帝王的基业。现在元朝纲常已经混乱,国家四分五裂。倘若效法汉高祖,天下便可轻易平定!”

李善长跟随朱元璋攻占滁州,成为朱元璋的参谋,参与重大事务的决策,主管军队的物资供应,深得朱元璋的信任。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洪武元年(1367年)九月,朱元璋论平吴之功,封李善长为宣国公。改官制,以左为大,以李善长为左相国。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当时被封公爵的,共有6人,分别是徐达、常遇春之子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及李善长。在这6人中,李善长位居首位,朱元璋诏书中将他比作萧何,对他褒奖備至。朱元璋说:“李善长虽无汗马功劳,但跟随我多年,供给军粮,功劳很大,应当晋封大国。”

朱元璋授李善长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为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李善长还与朱元璋结为亲家,其儿子娶了朱元璋的长女临安公主。并授予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这就是常说的“免死金牌”,金书铁券。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三年的这次大封功臣,公6人,侯28人,每人都赐有这样的免死铁券。得到的人大概都以为会免死,而忘记了上面的这4个字“谋逆不宥”:谋反罪不得免死。

看来,朱元璋早有打算,他后来的大杀功臣,算不得出尔反尔,因为你犯了谋逆之罪,所以杀你不冤。

李善长是朱元璋起家的根本“淮西集团”的带头大哥。淮西集团是明朝肇建之中,是朱元璋赖以建立明朝、统一南北的核心力量。在长达十余年的创业过程中,能够让朱元璋完全信任,外出领兵作战、攻城略地的基本都是淮西人,而这些淮西人因为朱元璋的老乡身份,也特别愿意拼命作战。

随着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淮西集团这群人成为臣子,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完全改变了。为了皇权的稳固,淮西集团成为需要制衡的对象。

洪武四年(1371年),李善长因病辞官归居。李善长辞去丞相之位后,李善长着力培养的接班人胡惟庸当了右丞,汪广洋为左丞。

洪武十二年(1379年),占城国国王派来使臣向大明朝进贡,朱元璋却不知道此事,认为自己作为一国之君,却不能当面接收属国的贡物,心中十分不悦。朱元璋就找来胡惟庸询问。

胡惟庸也不敢说什么,只好叩首谢罪,将责任全部推到具体负责朝奉进贡事宜的礼部。

被皇帝陛下责问,礼部可不敢硬扛,坚称已将占城国进贡一事报告了中书省,而胡惟庸、汪广洋正是中书省的左右丞相。

省、部两方互相推诿责任,朱元璋下令囚禁了中书省和礼部的一些官员,要查清事情真相。

这年年底,刘基去世。中丞涂节上奏朱元璋,说刘基是被胡惟庸毒死的。朱元璋问及此事,汪广洋回说不知。朱元璋大怒,斥责汪广洋朋党欺君,将汪广洋贬谪海南。当船行到太平时,朱元璋追究其在江西包庇朱文正,在中书省又不揭发杨宪阴谋等罪过,下诏赐毒而死。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在他定远老家的井中,突然生出石笋,出水数尺深,献媚的人争相说这是祥瑞之兆。他们还说胡惟庸祖父三代的坟墓上,晚上都有火光,照亮夜空。胡惟庸更加高兴和自负。

《明史》上说胡就是从此时开始有了异心。

事情到了节骨眼上,又发生了一件意外事件。胡惟庸的儿子坐马车奔驰过市,坠死于车下,胡惟庸下令将驾车的人杀死。朱元璋大怒,胡惟庸请求用金帛补偿驾车人家,朱元璋不许。胡惟庸害怕了,便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人图谋起事,密告四方以及依从于自己的武臣。

1380年五月初二(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从西华门摆驾出皇宫,要到皇宫附近的胡惟庸家去观赏大明祥瑞之兆头,胡丞相家井水里长出来的石笋。

朱元璋车驾正行走间,路上忽然有一个人迎着皇帝的车驾直冲了过来,拦住御驾车马,由于紧张,一下子说不出话来。朱元璋见他冲撞车驾,又不说话,极为愤怒。身边的卫士见这个人敢于如此冒犯圣驾,立即冲上去打。

这个拦驾的人叫云奇,是西华门内使,一个宦官。云奇被打倒在地,胳膊都快给打断了,还拼命指着胡惟庸的家。朱元璋察觉到,一定发生什么事了,云奇才敢于拼死拦驾陈诉。既然云奇在他前往胡惟庸家的路上拦驾,那么此事就可能與胡惟庸有关。

西华门离胡惟庸家很近,朱元璋登上西华门城楼向胡惟庸的家眺望,只见胡惟庸家里有重重壮士,皆裹甲执兵,埋伏于屏壁间。难道是胡惟庸想要趁朱元璋临幸时造反谋逆吗?因为西华门与胡惟庸家近在咫尺,内使云奇发现了这一逆谋后,便紧急赶来向朱元璋报告。

朱元璋当即下令逮捕胡惟庸,当天即以“擅权植党”的罪名杀了左丞相胡惟庸,同时对和胡来往密切的官员也进行抄家灭族。

从洪武十八年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短短五年的时间,被胡惟庸案牵扯进的功臣有一公、二十侯,连坐、死罪、黥面、流放的有三万人之多,朝中文臣几乎为之一空。

洪武二十三年,年已77岁的李善长被朱元璋以身为“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的罪名下了狱。

没过多久,钦天监的一位官员向朱元璋报告说有“星变”,按照天人感应来说,当“主大臣移位”。朱元璋越老越迷信,一听此言,立刻明白“大臣”指的就是李善长。

首功之臣李善长就这么丢了性命,和他一起赴死的还有他的妻、女、弟、侄等一共七十多人。只有长子李祺和他的两个孩子,因为临安公主的缘故得以免死,流放江浦。

朱皇帝亲赐的可以免死的“丹书铁券”也没有救得了李善长的命。

猜你喜欢
洪武功臣朱元璋
书法作品
最含蓄的画谏
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
灭害功臣
画谏
春满人间
朱元璋为何放过了汤和
泥土中的功臣
草莽皇帝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