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怀
随着江启臣当选新任党主席,国民党完成新一轮权力核心重组,初步实现世代交替。从江启臣和郝龙斌两位候选人在竞选期间“反对一国两制”“九二共识过时、欠缺弹性”、中断“三通”等言论看,国民党未来可能会变成自己都不再认识、同时也是我们不再认识和熟悉的国民党。国共关系正处在深度调整之中,未来五年的国共关系比以往更加重要,也是国民党会否走向不归路的关键五年。
国民党权力核心重组后,中国国民党加速蜕变成台湾国民党的风险陡增。基于“两国论”,李登辉执政期间对台湾政党政治的设计,是企图实现两个本土政党相互制衡与轮流执政。李登辉去职后,“去中国化”虽然一直是国民党内存在的重大争议,但历任党主席并未锯长补短,贸然拿掉法律规定中的“一中”两岸定位。此次江启臣的当选,则被视为国民党“打掉重练”“走向本土化的关键时刻和重要契机”。
如果国民党新的权力核心抛弃过去坚持的两岸核心理念,其未来发展有可能彻底蜕变为“远中亲美”的政党,完成本土化实质性转型。因此,台湾政治格局今后有可能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土政党同台竞争的局面,大陆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也将面临新的挑战。
国共关系的深度调整,打破了两党合作大于对立的传统格局。2000年台湾实现政党轮替、特别是连战主席2005年首次登陆以来,国共两党形成了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推动两岸双方良性互动,实现了和平发展。但民进党再次执政后,渐渐控制了岛内两岸政策的话语权。
从国民党主席的补选过程看,该党两岸政策正持续向民进党偏移,国民两党的两岸政策趋同化现象明显。“中华民国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台湾前途由2300万台湾人民决定”等论述,“主权在民”为核心理念的公民投票手段,今后将成为台各方同我较量与周旋的主要工具。由于国共两党关系出现深度调整,今后两岸关系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脆弱,更加容易发生危机。
推行“渐进台独”的民进党一党“独”大,国民党发展有继续走下坡迹象。岛内统“独”力量对比继续显现出此消彼长态势。台湾民意基金会2月民调显示,目前在岛内支持度前4名的政党分别是民进党41.1%,国民党12.5%,台湾民众党9.3%,时代力量5.1%,显示台湾政治格局已呈现不稳定的“一大两中多小”局面。岛内政党竞争发展趋势恐已不再是国民党与民进党的对垒。国民党与柯文哲的民众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十分微妙,发展前景很不确定。
江启臣虽在补选中获得近七成选票,但并不代表投票者都支持其两岸政策主张。如果因本土化和“远中”政策加速而导致深蓝离开,国民党将难以遏止继续下滑走势。果如此,岛内制衡民进党的力量也将进一步萎缩,“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将进一步膨胀,这势必加速两岸对撞。
认为华盛顿是国民党重返执政的最短距离未免太一厢情愿。在国民党败选后的检讨中,大多认为重要原因是过去几年国民党在华盛顿销声匿迹,几乎所有资源都被民进党占据,对国民党造成了严重伤害,因而一致提出要补强和美方的沟通联系。
江启臣当选后随即表示,要继续坚持国民党“和陆、亲美、友日”的一贯政策,尽快寻求访美,争取在最短时间内与美方设置一个沟通管道。但国民党要和民进党比拼亲美力道,短期内恐难以获得美方信任。况且,现阶段国民党表现出的“亲美”与“和陆”路线已明显失衡,导致国共关系发生重要改变,与马英九时期的政策并无连续性。
国民党新权力核心在两岸政策问题上应自设底线。保持国共关系稳定,增进两党互信,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至为重要。国民党要脱胎换骨,但如果想用与大陆割裂的方式来拉近与岛内选民的距离,这无疑是拆东墙补西墙。在关于两岸政策的重大原则问题上,国民党不能松动,更不能自断后路。只有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和维护和平发展的两岸最大公约数,保持与大陆的有效沟通,积极与大陆开展各项交流,才能避免国民党由两岸关系的长期构建者、参与者变成旁观者与路人甲。
国民党可能要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中吸取教训才能重回正轨。他们认为过去一直被贴着“又老又红”的标签,两岸议题对民进党骗取选票相对有利,因而要与大陆保持距离。他们想试试怎么做才能赢得更多选票。我们当然可以在江启臣与国民党的“重设计”过程中听言观行,两党之间一时解决不了的结构性问题也可以先搁置存异。但是一味亲美远陆,放弃两岸既有共同政治基础,只会给国民党的重生带来重重困难。
我们注意到,江启臣在就职后的短短两三天内,其两岸关系言论已开始出现一些调整,从不提“九二共识”到声称“没有否定‘九二共识”,从只谈国民党、不谈中国国民党到重新回到中国国民党,这就为国共两党关系重回正轨预留了很大回旋空间。
两岸长期以来的红蓝合作模式已面临严峻考验,新形势下如何创新政党对话与合作路径的课题也已摆在我们面前。当然,我们不会随意扩大与国民党的矛盾和分歧,让民进党有见缝插针之机。大陆关于两岸关系发展的原则立场一向鲜明清晰,国共关系何去何从?国民党新权力核心正面临新的考验与抉择,历史对此将自有评说。▲(作者是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台湾与东亚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