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无论对于企业还是个人都是一种考验。我在前面的文章中谈过,苦难辉煌似乎是每个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如同高考,大家面对同样的试卷,考好,考坏一目了然。然而,能从困难中走出来,它才能变成一种财富。如果在风雨中,任凭雨打风吹去,销声匿迹也便成为必然。磨难是一块试金石。
疫情发生后,口罩成为大家的必需品。简单的算法。即使无需替换,我国也需要14亿只口罩。尽管我们是制造大国,但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口罩尤其是N95口罩又不是一个普通企业所能生产的,一时出现短缺非常的正常。如同消毒水,它们的需求轨迹如同药品,短时间内完成了少数人到多数人刚需的跳跃。口罩远不是什么高科技产品,政府应该可以完成调配。但这其中却给我们留下很多思考。
看到这么多的需求,有的人心动了,非常希望分一杯羹吃。在我们的生活中,以次充好,连返修机都急于变现的事例,确实常有耳闻。功夫在平时,千万别急功近利。 《南风窗》讲过一个故事:“秦朔先生去德国考察一家生产泰迪熊毛绒玩具的企业,发现车间里堆放着许多不合格产品,而细看,与合格品并无二致。询问之后得出结论,这些产品是上班时不开心的员工制造的,制造者不开心,就可能给消费者带去同样的情绪,而泰迪熊是要让人开心的。”当然,我不知道,企业是如何掌握这些员工的情绪的。但企业的信誉就是企业的生命,没有质量哪有企业信誉。
前几年,我们提倡绿色出行,到2018年底冒出近500家电动汽车制造商。几年时间,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且不说拿去了多少补贴,又有多少人冒着生命危险开着这些车在马路上进行着“试验”。造出来的产品不对企业负责,不对社会负责,那它对谁负责,真成了一块块浮云。现实中,企业不能简单地去迎合一些标准,还是要真正负起责任来。不是对投资人负责,而是对消费者负责。这次疫情让我们知道了3M,总部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3M公司创建于1902年。100多年来,作为一家世界知名的科技创新企业,3M在全球50个国家拥有研发能力。3M开发了69,000多种产品,从家庭用品到医疗产品,从运输、建筑到商业、教育和电子、通信等各个领域。3M中国于1984年11月在中国注册成立。在过去的30多年里,3M中国始终秉承“扎根中国,服务中国”的本土化战略,凭借多元化的技术和解决方案,积极支持中国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截止目前,3M公司在中国累计投资超过10亿美元,建立了9个生产基地、27个办事处、4个技术中心和1个研发中心,员工超过8200人。3M客户创新中心集中展示了该公司的核心科技,通过新奇有趣的互动体验让每位来宾体验3M的无穷魅力。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3M中国实现了:3M以科技举百业、3M以产品兴万家、3M以创新利个人。
每次磨难都是对一个民族凝聚力的考验,就如同军队时常需要演习以磨练战斗力一样。毫无疑问,我们终将赢得这场“战疫”的胜利。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当前发表期刊论文、申请专利或谋取利益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遏制疫情,挽救生命。总干事称,疫情暴发考验着各国政治、金融及科学方面的团结,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分享经验。
我们有特有的社会治理结构,“国家”将家与国牢牢地系在一起。无论是在城区,还是偏远的村落,社区管理在这次的“战疫”中再次发挥出了其独特的优势。想想看,无论包含什么样的道德内涵,相互依存都可以成为强大的自我管理因素。企业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单元,它创造的不仅有社会财富,还有家庭生产的必要资源。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面对的不仅有市场性因素,也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在政府给予税收等各方面支持的前提下,企业应该有应对的积极举措。据我了解,目前企业的压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借贷资本定期要还,资金流转是一个问题;厂 (场)租及人工成本也需要定期支付。还有就是市场需求问题。利息可以展期,房租可以减半 (横店影视城有这样的做法),税收可以减免。但市场转暖却不是一个可以等待的事情,需要政府与企业共同努力。
疫情考验的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也考验一个国家的科研能力。在以前的文章中,我谈过我国目前的科研实力。就企业而言,不仅需要科研与创新,如何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也尤为关键。日立公司在全球大企业中名列前茅。日立公司有近10个研究所,如中央研究所、日立研究所、能源研究所、机械研究所、生产技术研究所、微电子设备研究所等等。日立作为社会创新事业的全球领军者,开展的业务涉及电力、能源、产业、流通、水、城市建设、金融、公共、医疗健康等领域。日立各事业部还有专门的研发中心,生产部门还有开发试验部。项目伊始,生产单位的科技人员就会参与其中,与科研部门的科技人员一道共同研发,直到试生产。由此,科研成果能很快地转化为生产力。日立创始人小平浪平执着于这样的信念:“通过优秀的自主技术及产品开发贡献于社会”。这样的信念也造就了日立的百年历史。分析数据显示,我国企业引进技术的费用往往比消化吸收费用高10多倍。只是借鉴,没有创新,没有核心技术,如何脚踏实地开展创新,如何有应对突发事件的实力。
尽管一些研究机构认为,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与非典时期的情况不具有可比性 ,将减缓至5.4%,或更差。但笔者认为,经济的增长,除了考虑技术层面,还应考虑人的因素。人是理性的,如果这些人还是满载信心和决心的人呢?从2003年疫情前后股市的情况来看,经济复苏一直是贯穿全年的主线,非典疫情的影响十分有限。从2003年11月13日开始,上证综指一路上行。11月13日至12月31日的35个交易日里,有23个交易日股市是上涨的。该阶段上证综指累计上涨14%。这一轮反弹一直持续到2004年4月中旬,催生了著名的“五朵金花”行情。尽管说最后1个月上证的触底回升更像是对基本面的一种回归,但2003年企业盈利水平大幅改善,中国经济加速上行却是不争的事实。
面对疫情,无论企业还是个人,我们都责无旁贷地走到了历史的前沿。想想马克·吐温的那句话:“时光荏苒,生命短暂,别把时间浪费在道歉、争吵和责备上,用时间去爱吧。哪怕只有一瞬间,也不要辜负。”多一些担当,多一些思考,磨难也是一种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