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世浩
(山西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山西 临汾 041000)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1]。然而,我国是在正式制度和市场机制不完善的背景下保持着经济高速增长,这与西方国家主要依靠成熟的市场运作等经济发展模式不同。与此同时,地方官员投身于经济建设的热情极为高涨,这为学者们试图从官员治理角度研究“中国经济发展之谜”提供了切入点(王贤彬,2013)。“财政联邦主义”和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官员晋升锦标赛”理论(周黎安,2007)为解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完整的理论框架。
以GDP为核心的官员晋升锦标赛机制虽然对促进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这种具有倾向性的官员考核制度在落实的过程中难免出现激励扭曲问题——片面追求GDP增长率(傅勇、张晏,2007),导致环境污染、地区发展失衡、产业失调等问题层出不穷。政府财政支出代表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努力程度,在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的官员考核评价制度下,官员极有可能会增加经济建设类支出、而选择性减少民生性和社会性支出,提高自己任期内的经济绩效。
2006年,中组部下发了《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明确提出官员考核不再唯GDP,2007年召开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2016年底,中央陆续颁布一系列文件,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列为官员考核的重要指标。官员考核评价制度的完善对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山西省2007-2017的财政支出结构和经济发展情况,构建时间序列数据,考察官员考核标准在2007年发生转变后,山西省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本文借鉴(李晓嘉、钟颖,2013)的分类方法,根据政府职能对山西省2007-2017年的财政支出分为经济性支出、民生性支出和维持性支出。经济性支出包括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等支出;民生性支出包括教育、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等支出;维持性支出包括一般政府服务、国防和政府安全等支出。
2007—2017年之间山西省的财政支出结构总体保持稳定,结构分布合理,民生性支出最多,经济性支出次之,维持性支出最少。其中维持性支出由2007年的280亿增加到2017年的530多亿元,经济性支出从2007年的170亿增长到2017年的920亿,民生性财政支出从2007年的470亿增长到2017年的1770亿元,各项财政支出都呈现增长态势,其中民生性支出的增长的绝对量最大,表明民生性问题被政府官员愈发重视,经济性支出增长速度最快,从2007—2017年间增长了5倍多,表明山西省政府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的愿望也愈发强烈。本文继续将2007—2017年间的山西省GDP增长率与财政支出增长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山西省GDP的增长率于2009年出现断崖式下跌,这直接导致了2010年各项财政支出增长率出现下跌。
此外,山西省2007-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总体实现平稳增长,但是增长率起伏较大,2012年之前,山西省GDP增长率高于全国水平,2012—2016年山西省的GDP增长率低于全国水平,并且之间差距越来越大,2017年山西省的GDP增长率快速提升,超过全国水平,达到15%的增速。这说明国家整体的经济形势对山西省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从上面分析可知,山西省目前的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山西省过去的经济发展过度依靠煤炭产业及其衍生的钢铁、冶炼、发电等重工业,这导致山西省在进行经济产业转型时困难重重,经济增长缓慢,产业单一,经济增长率起伏大。因此,研究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对于山西省经济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本文采用实证结果论证各项财政支出对于经济增长的效应,并为政府合理高效安排财政支出提供合理化建议。
(一)模型建立
本文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借助Barro于上世纪90年代建立的包含府公共支出的内生增长模型,将政府财政三项支出引人此模型,得到改进的生产函数。改进后的生产函数形式为:
(1)
其中,Yt为总产出,Kt为资本存量,Lt为劳动力投入,G1为经济性财政支出,G2为民生性财政支出,G3为维持性财政支出,α、β、γ1、γ2、γ3分别为资本产出弹性、劳动力产出弹性、经济性财政支出产出弹性、民生性财政支出产出弹性和维持性财政支出产出弹性。
(二)指标选取和数据方法
本文选取2007—2017年山西省的统计数据,由山西省的地区生产总值代表总产出,固定资本形成总量代表资本存量,就业人数代表劳动力投入,财政支出包括经济性支出、民生性支出和维持性支出。本文中所有的数据均来自《山西省统计年鉴》。
为了消除异方差,降低估计偏差,本文对所有变量进行了平滑处理,对地区生产总值(Y)、固定资本形成总量、就业人数、经济性财政支出、民生性财政支出、维持性财政支出取对数,并分别用lnY、lnK、lnL、lnG1、lnG2、lnG3表示。得到改进后的生产函数:
lnYt=lnA(t)+αlnKt+βlnLt+γ1lnG1+γ2lnG2+γ3lnG3
(2)
(三)实证分析
时间序列数据如果是不平稳的,可能会导致自回归系数的估计值向左偏向于0,使传统的T检验失效,也有可能会使得两个相互独立的变量出现假相关关系或者回归关系,造成模型结果的的失真。本文采用ADF法(单位根检验)检验序列是否具有平稳性。
通过检验的所有变量在原始序列中除了资本投入K,其它变量的p值均大于临界值,都不具有平稳性,而民生性支出、维持性支出和经济性支出在一阶差分序列中p值小于0.1,拒绝了有单位根的原假设,即lnG1、lnG2、lnG3变量的一阶差分数据是不存在单位根的。地区生产总值Y和劳动力投入L(就业人数)的二阶差分数据不存在单位根。
本文继续进行协整检验,检验对数变换之后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由于选择的变量较多,因此使用Johansen法检验变量的协整关系。根据AIC和SC最小原则,选择滞后项1阶。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说明各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由Johansen法得出的协整回归模型如下:
lnY=0.0032lnK+0.2357lnL+0.0074lnG1+0.2904lnG2-0.0157lnG3-8.76
(3)
其中的T值分别为:(0.00742)(0.06548)(0.63961)
(0.04582)(0.17832)(0.10473)
协整回归方程反映的是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长期影响。如式(3)显示,从长期来看,资本存量与地区生产总值在1%的显著水平上正向相关,就业人数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样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此外,民生性支出对地区生产总值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民生性支出增加1个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增加0.2904个单位。
通过本文分析可知山西省的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很大,这主要是和其长期的资源型省份的发展定位有关。在新的经济发展时期,国家和民众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发展,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和民生,这要求山西省发展新型产业,提高产业深度,从数据来看,原有的经济发展惯性限制了山西省产业的升级和发展,但是从2016年开始,山西省的经济增速明显提高,说明经济发展情况正在好转。此外,从山西省的民生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来看,民生性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最强,这与目前山西省的财政支出结构相吻合,可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大民生性财政支出的力度,依靠政府支出刺激经济发展,有步骤地脱离原有重污染工业和产业依赖,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极,实现惠民生和保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