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芬
(贵州师范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18)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的系列战略规划。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中明确了金融机构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完善支农金融体系和激励政策,做好支农金融产品、服务创新,特别对农村金融机构提出了任务要求:健全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回归金融业务本源,不要当农村金融的“抽水机”,要将信贷资源倾向农村支持三农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1.农村人口老龄化,信用体系建设滞后、信贷主体萎缩。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因受制于信贷投放的年龄限制,“老龄化农村”又缺乏相应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从而极大制约了个人生产及消费类信贷需求的投放落地。农民金融知识普遍匮乏,且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信用信息未纳入征信体系,造成信息的严重不对称,贷款投放的风险较大。
2.农业发展方式单一,投资回报周期长,风险较大。中西部地区受自然地理条件较差、科技水平不高、专业人才较少等限制,农业发展方式较为传统、单一,涉及农业生产和销售各个环节的产业链建设不系统,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不够广泛深入。农业建设成本太高,且受自然灾害、病疫等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大,短期投资回报率低、投资回报周期长等难题,制约了规模农业的发展。
3.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和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和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难以弥补农业收益低、风险高的短板。缺少适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缺少政府、社会资本、保险等多方协作的风险补偿分担机制。
4.政策缺乏协同,难以发挥合力。乡村振兴由政府主导,金融机构参与服务,目前很多地方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发展规划和推广模式,尽管出台了一些政策,但缺乏统筹,难以形成合力,贵州农信缺乏有效的服务切入点和抓手。
1.市场供需变动产生新挑战。目前乡村振兴已成为国家建设现代化经济,转变过去资源消耗性经济发展理念的重要战略,虽然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金融机构在建设农村农业现代化中寻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给贵州农信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城镇化不断加快,一是培育农村新型农业主体给金融服务带来新挑战;二是农村市场环境不断变化,金融产品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需求;三是普惠金融在农村较为落后地方面临诸多困难。
2.“农地改革”实践带来新挑战。国家关于金融服务农地改革提出了相关对策和意见,然而配套措施和具体实施细则却不尽完善,其实践运用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难题。一是针对农地的法律方面的属性不够明确;二是金融服务农地改革有待创新;三是政府在农地改革的具体模式方面需要加强引导。
3.农村金融风险特征带来新挑战。金融机构经营的就是风险,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必须保证金融风险得到合理控制。投资大、风险大是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基本特征,由于农村缺乏可抵押资产、信用担保不够完善、农业保险机制不健全等等,导致贵州农信面临较大金融风险。
1.摆正态度换思想
要深刻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立足于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主力军的定位,充分发挥机构点多面广、机制灵活的先天优势,积极主动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开放性的资金支持。力戒“经验主义”,注重调查研究,了解农村市场最新需求变化,抓住乡村振兴过程中出现的金融需求,寻找自身利润新的增长点。
2.结合自身找定位
结合自身优势找准定位,农信社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始终坚守立足“三农”、服务中小的市场定位,结合自身对农村的现状、农业的特点、农民的需求的熟悉把握,以发挥乡村振兴金融主力军的作用。贵州农信应结合自身在“三农”工作中的优势,找准自身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定位——立足“三农”、服务中小、辐射城乡。
3.精准施策稳发力
在乡村振兴进程中,贵州农信要以精准施策作为自身政策的着力点。贵州农信要进一步细化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金融需求,针对乡村扶贫产业化、人口老龄化、乡村空心化、金融智能化、信贷绿色化等长期趋势,立足“三农”,将完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数据与乡村振兴金融支持相结合,明确金融需求对象,有效细分客户群体,推动金融精准服务落地落实。不断创新金融支持模式,扶持乡村企业发展,带动乡村产业的振兴,解决乡村人口脱贫致富的历史性难题。
1.立足“三农”“实”为主
国家在乡村振兴的规划中明确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贵州农信社在发挥乡村振兴金融主力军作用的进程中,要立足“三农”,以“三农”服务为导向,立足“农”字,做足“实”字。贵州农信要根据农村生产生活特点,充分利用“一早一晚”,开展进村入户的金融服务。在服务涉农新型经营主体方面,要大力发掘乡镇工业平台价值客户、发现县域战略客户、发展涉农基础客户等有效需求,切实服务涉农实体经济。
2.开拓业务寻转型
正确认识贵州农信当前经营发展的现实情况,要聚焦乡村振兴带来的战略机遇,积极支持农村产业化发展,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利用金融手段帮助农村的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带动周边产业快速发展;时刻关注中央及地方政府有关农村金融改革方面的重大事项,及时了解改革的最新政策;重点关注乡村旅游、农业产业化等乡村经济发展态势,寻找金融服务与乡村振兴的切入点,持续拓展客户群体,优化客户结构,扩展业务范围。
3.风险担保求可控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探索和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农业机械设备、运输工具等作为抵押担保财物,开展仓单质押、农产品订单等农村创新融资业务,为农村企业、家庭农场等农村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
4.信用征集需健全
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提升农村信用环境质量,按照高效、实用、简单的原则,结合农村市场新变化,不断升级和完善农户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实现农村所有主体信用等级评定全覆盖;金融互联网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和农村客户资源优势,不断优化客户授信调查、审查、审批流程,建立完善互联网标准化流程,利用互联网思维继续开展信用户、信用村组、信用乡镇创建活动,提高贵州农信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金融支持力度。
1.智能网点强人才
随着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市场的不断渗入,农村金融机构需不断加强农村网点“服务智能型”建设,节省缩短业务办理时间,大力推广智能型网点服务模式,着力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要不断加强金融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坚持“一人多岗、一岗多能”的工作原则,促进网点柜面服务人员向综合服务人员升级,着力打造以产品销售、业务咨询等为主要服务内容的金融团队。
2.专业网点显特色
始终坚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支农支小支散的市场发展定位,推进网点服务标准化及特色网点转型建设,结合网点所在地周围的特色农产品和市场客户需求,调整网点布局,优化功能分区,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连接线上线下,搭建平台为农村商家和线上线下客户提供金融与非金融服务,建立渠道协同作业模式,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场景化、生态化,打造专业化特色化银行,着力提升农村网点机构整体效能。
3.服务方式求创新
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不断价款,传统柜面服务正在逐步淘汰,很多客户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业务办理,对业务体验感具有强烈要求,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优势,打造具有方便、快捷、灵活体验感的金融服务模式,不断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多元化的需求。
1.服务流程一站化
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理念,对业务流转的节点和环节进行改革,实现业务模块的专业化运营,努力为客户提供优质、便捷的“一站式”服务。
2.产品创新有针对
农信社应当充分考虑区域特点和客户需求,加大对市场的调研力度,时刻关注所在市场动向,把握客户需求,有针对性的设计个性化产品,提升金融服务三农、实体经济的能力。针对小微企业客户设计不同的贷款产品。
3.技术创新求融合
借鉴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互联网技术,努力打造金融与非金融相互融合的服务平台,充分搜集客户交易支付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消费需求,为精准营销、管理维护等提供数据支持。
1.绿色信用为导向
围绕创建信用工程提升质效需要,通过信用乡镇、信用村组、信用社区的创建与维护,构造互信、互利、融洽的绿色金融发展环境。贵州农信要优化信用工程指标,强化工作措施,推进信用工程提质增效。
2.信贷流程需完善
贵州农信要建立适应绿色信贷业务发展特点的信用评级、信贷流程和风险防控等办法制度,持续完善绿色信贷工作机制。充分研究与关注客户的行业动态和经营模式,加强绿色信贷分类指导,开辟绿色信贷通道,确保绿色授信业务得到优先办理,提高绿色授信的审批效率。
3.统计制度要全面
建立完善贵州农信绿色信贷统计制度,严格把关绿色信贷业务统计报送工作,认真识别绿色信贷客户,加强统计人员有关绿色信贷业务培训学习,确保绿色信贷业务统计准确无误。
1.避免盲目保理性
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考虑到中央对地方政府债务性融资的严管,财政投入只能解决一部分基础性建设的资金需要,更多的需要引导金融机构的资本投入。对一些基建性质的项目,一定要按照“穿透”原则,不能迫于压力甚至为了刻意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在满足形式上的风控要求后就盲目投入信贷资金。
2.防蹭热度抓实干
要防止个别民间资本“蹭热度”套取国家政策和信贷资金。对鱼目混珠的民间资本投入,需要在支持乡村振兴时仔细加以甄别。
3.风险分担非兜底
要正确认识财政风险分担机制的作用。为鼓励金融机构投入,各级政府的方案里面都提出了建立财政出资的担保基金。财政资金风险分担的主要意义在于引导、安抚,绝不是为金融机构信贷风险兜底。贵州农信在支持乡村振兴产业项目时,还得从项目本身可行性、现金流预期和可控程度方面进行分析,不能依赖财政担保基金的担保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