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吉,赵彦礼,栗 鹏,李 哲,辛 兰,朴正淏,廖燕平,李承珉,闵泰烨,邵喜斌
(重庆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重庆 400700)
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Thin Film Transistor-Liquid Crystal Display, TFT-LCD)面板在大尺寸电视(TV)领域仍占据主要的市场[1-2]。高级超维场转换技术(Advanced Super Dimension Switch,ADS )显示模式具有宽视角,快速响应和高对比度等优势,成为TV产品的主流显示模式。对于ADS液晶(LC)面板,其透过率的提升依然为永恒的主题,同时对画质的要求仍在不断提升。画质的好坏决定了终端客户的竞争力水平。对于TV产品,力学方面画质评价包括按压测试,拍击测试,及滑动按压测试等[2-6]。这些严苛的测试用来模拟生产、运输、使用过程中遇到碰撞、挤压时液晶面板的显示状态,以提前得知液晶面板的不良缺陷,并通过设计、工艺、包装、运输等相关措施降低不良发生率,或者完全规避不良,以保证终端客户能够有更好的使用体验[7-9]。
本文通过对比5种不同像素设计的ADS液晶面板的滑动按压结果,得到了像素末端设计、电极间距设计、驱动电压对划痕Mura(Trace Mura)的影响;同时通过模拟软件模拟5种面板的液晶分子排列,对比试验结果,分析Trace Mura发生的理论机理,得出模拟判定Trace Mura的参考依据。
滑动按压测试方法为:在液晶显示面板的白态电压(L255),用手指在液晶面板上滑动,见图1(左)。由于按压导致的液晶分子形变,与电场的共同作用,使得手指按压位置发暗,那么手指滑动过的位置,会在液晶面板上留下发暗的按压痕迹,我们称之为Trace Mura[10-12]。以按压痕迹消失的快慢程度,来判断液晶显示面板的抗压能力。若液晶显示屏不能显示痕迹,或者显示痕迹后,能在5 s内消失,则认为该显示屏无Trace Mura。若手指按压的痕迹不能够在5 s内消失则认为该显示屏有Trace Mura,见图1(右)。
对于按压划痕在5 s内不能恢复正常,即发生Trace Mura的液晶屏,现象轻微的液晶屏需要几分钟可以恢复到正常画面,现象严重的液晶屏永久不能恢复到正常的画面,需要手动切换到低灰阶画面,划痕才能消失。为了不影响终端客户的使用体验,行业内通常以5 s内作为观察时间,作为判定Trace Mura不良的标准。
图1 Trace Mura按压手法及不良显示屏(L255) Fig.1 Pressing method and phenomenon of trace Mura (at Lever 255)
本文所采用的液晶面板均为ADS显示面板[13-14],其显示示意图见图2,图3为ADS显示面板俯视示意图。 ADS显示面板通常采用氧化铟锡(ITO)作为透明电极。第一层氧化铟锡金属(1ITO)为整面设计;第二层氧化铟锡电极(2ITO)为条状设计,其中W为条状电极的宽度,S为状电极的间距,P为W与S的和代表条状电极的节距。1ITO & 2ITO之间的边缘电场驱动液晶分子转动。
图2 ADS显示电极示意图(P=W+S)Fig.2 ADS Display electrode diagram (P=W+S)
图3 ADS显示面板俯视示意图Fig.3 ADS display electrode diagram at overlooking
我们选取了5种不同像素设计的液晶显示面板进行测试,见图4。
图4 面板a(a)、 面板b(b)、面板c(c)、面板d(d)、面板e(e),5种面板的电极设计图。Fig.4 Panel a(a), Panel b(b), panel c(c), panel d(d) and panel e(e) electrode design, respectively.
面板a:亚像素的条状电极宽度为W=2.6 μm,节距P=8.0 μm,电极末端为切角设计,见图4(a)。
面板b:亚像素的条状电极宽度为W=2.6 μm,节距P=8.0 μm,电极末端为弧角设计,见图4(b)。
面板c:亚像素的条状电极宽度为W=2.2 μm,节距P=6.6 μm,电极末端为切角设计,见图4(c)。
面板d:亚像素的条状电极宽度为W=2.2 μm,节距P=6.6 μm,电极末端为开口设计,见图4(d)。
面板e:亚像素的条状电极宽度为W=2.9 μm,节距P=7.8 μm,电极末端为切角设计。见图4(e)。
对以上5种面板分别在L255灰阶下进行滑动按压测试,观察有无Trace Mura。同时,为了更好地了解按压前后的像素变化细节,我们将5种面板点亮,在L255灰阶画面下,用尼康(Nicon)显微镜,在10倍放大镜头下,按压液晶显示面板,记录按压前后像素的微观变化情况。
面板a用手指滑动后痕迹5 s不能消失,即判定为有Trace Mura,见图5;面板b用手指滑动后痕迹不显示滑动痕迹,即判定为无Trace Mura, 见图6;面板c用手指滑动后痕迹不显示滑动痕迹,即判定为无Trace Mura, 见图7;面板d用手指滑动后痕迹不能消失,即判定为有Trace Mura,见图8;面板e用手指滑动后痕迹不显示滑动痕迹,即判定为无Trace Mura, 见图9。
图5(a)为面板a滑动按压测试5 s后的宏观图,我们可以见到在面板a宏观画面中, L255灰阶下用手指按压滑动过的局部区域,画面偏暗,即存在Trace Mura风险。
图5 面板a的滑动按压测试结果宏观(a)及微观图(b)。(b)-1为按压前的微观图,(b)-2为按压5 s后的微观图。Fig.5 Macro(a) and micro(b) diagram of sliding pressure test result of panel a. (b)-1 is microgram before the pressing; (b)- 2 is microgram after pressing 5 s.
图5(b)为面板a滑动按压测试的微观图,其中图5(b)-1为按压前的微观图,图5(b)-2为按压5 s后的微观图。在微观画面下图(b)-1,面板a单个像素在按压前为正常驱动画面和排布;按压后,部分亚像素的液晶分子由于压力和电场的共同作用发生偏转,在压力消失后液晶分子不能回转到原有电场驱动下的排布,导致部分条状电极区域亮度偏低,从而导致按压后宏观画面局部偏暗,而被人眼所观察到。
图6为面板b的滑动按压测试宏观图和微观图,图6(a)-1为面板b手指滑动按压中的宏观图,(a)-2为手指滑动按压5 s后的宏观图,(b)-1为滑动按压中的微观图,(b)-2为滑动按压5 s后的微观图。
图6 面板b的滑动按压测试结果宏观图(a)及微观图(b)。(a)-1为面板b手指滑动按压中的宏观图,(a)-2手指滑动按压5 s后的宏观图, (b)-1为滑动按压中的微观图,(b)-2为滑动按压5S后的微观图。Fig.6 Macro (a) and micro (b) diagram of sliding pressure test result of panel b. (a)-1 is macrograph on the pressing; (a)-2 is macrograph after pressing 5 s; (b)-1 is microgram on the press; (b)- 2 is microgram after pressing 5 s.
在宏观画面下,可以看到面板b(在L255灰阶下)在用手指按压滑动过的局部区域,按压痕迹出现后在5 s内消失,即无Trace Mura风险。
在微观画面下,面板b单个像素在按压中,像素的小部分像素条状电极上的液晶分子,由于压力和电场的共同作用发生偏转,在压力消失5 s后液晶分子回转到原有电场驱动下的排布。
图7为面板c的滑动按压测试宏观图和微观图,图7(a)-1为面板c手指滑动按压中的宏观图,(a)-2为手指滑动按压5 s后的宏观图,(b)为滑动按压5 s后的微观图。
在宏观画面下,可以看到面板c(在L255灰阶下)在用手指按压滑动过的局部区域,按压痕迹出现后在5 s内消失,即无Trace Mura风险。
在微观画面下,面板c在压力消失5 s后大部分的液晶分子能回到原有状态,只有小部分液晶分子不能回到原有状态,但是由于这部分占有比例较小,不能被人眼所察觉。
图8为面板d的滑动按压测试宏观图和微观图,图8(a)为面板d手指按压滑动5 s后的宏观图, (b)为滑动按压5 s后的微观图。
图7 面板c的滑动按压测试结果宏观(a)及微观图(b)。(a)-1为面板c手指滑动按压中的宏观图;(a)-2手指滑动按压5 s后的宏观图;(b)为滑动按压5 s后的微观图。Fig.7 Macro(a) and micro(b) diagram of sliding pressure test result of panel c; (a)-1 is macrograph on the pressing; (a)-2 is macrograph after pressing 5 s; (b) is microgram after pressing 5 s.
图8 面板d的滑动按压测试结果宏观(a)及微观图(b)Fig.8 Macro(a) and micro(b) diagram of sliding pressure test result of panel d
在宏观画面下,可以看到面板d(在L255灰阶下)在用手指按压液晶显示面板时,按压痕迹出现且5 s后不消失,即有Trace Mura风险。
在微观画面下,面板d的单个像素在按压压力消失5 s后,像素的大部分、甚至整个像素条状电极上的液晶分子,由于压力和电场的共同作用发生偏转,不能回到原有状态,且这部分占有比例较高,被人眼所察觉,即形成了按压的痕迹。
图9为面板e的滑动按压测试宏观图和微观图,图9(a)-1为面板e手指按压滑动中的宏观图,(a)-2为面板e手指按压滑动5 s后的宏观图, (a)-1为滑动按压中的微观图,(b)-2为滑动按压5 s后的微观图。可以看到,在宏观画面下面板e(在L255灰阶下),用手指按压液晶显示面板时,痕迹较小,且按压压力消失5 s后,面板无按压痕迹留下,即无Trace Mura风险。
图9 面板e的滑动按压测试结果宏观(a)及微观图(b)。(a)-1为面板e手指滑动按压中的宏观图;(a)-2手指滑动按压5 s后的宏观图;(b)-1为滑动按压中的微观图;(b)-2为滑动按压5 s后的微观图。 Fig.9 Macro(a) and micro(b) diagram of sliding pressure test result of panel e. (a)-1 is macrograph on the pressing 5 s; (a)-2 is macrograph after pressing 5 s; (b)-1 is microgram on the pressing; (b) -2 is microgram after pressing 5 s.
在微观画面下,面板e的像素在按压时,像素的小部分条状电极上的液晶分子,由于压力和电场的共同作用发生偏转,在压力消失后,液晶分子均能回到原有状态,即无Trace Mura风险。
通过对比分析5种ADS液晶显示面板的滑动按压结果,我们从以下3个方面考虑ADS液晶面板影响Trace Mura的关键因素及其发生机理。
从面板a和面板b、面板c和面板d两组的滑动按压测试可以看到(表1):在相同的宽度(W)、节距(P)条件下,弧角设计优于切角设计(面板a与b对比),而切角设计优于开口设计(面板c与d对比),即得出以下结论:对于Trace Mura风险的防范设计,在考虑电极末端设计时,弧角设计优于切角设计,切角设计优于开口设计。
表1 不同像素末端设计的按压结果对比
Tab.1 Sliding pressure test results of different electrode end design panels
Item末端设计Trace Mura结果W=2.6 μmP=8.0 μm面板a切角有面板b弧角无W=2.2 μmP=6.6 μm面板c切角无面板d开口有
我们选取条状电极末端设计为切角设计的面板,从面板a、c和面板e的滑动按压测试结果可以看到(表2):从模拟a、c、e面板的电极末端的液晶分子可以看到,见图10,对于切角设计,其间距(Space)越大,则紊乱区域越大,即液晶分子的突变区域长度越大,越不利于液晶分子在末端的连续分布,故在受压力变形后,容易和电场的共同作用发生偏转,不能回到原有状态,被人眼所察觉,即形成了按压的痕迹。由此得出结论,条状电极的间距(Space)越大,越不利于Trace Mura风险设计。
图10 面板a、c、e不同电极间距设计的模拟突变区域长度。(a)面板a突变区域长度为2.4 μm;(b)面板c突变区域长度为2.0 μm;(c)面板e突变区域长度为2.1 μm。Fig.10 Simulation azimuth mutation angle of different space design. (a) The length of the disordered region is 2.4 μm of panel a; (b) The length of the disordered region is 2.0 μm of panel c; (c) The length of the disordered region is 2.1 μm of panel e.
表2 不同间距设计的按压结果对比
Tab.2 Sliding pressure test results of different electrode space panels
ItemW/μmS/μm突变区域/μmTrace Mura结果电极末端切角设计面板a2.65.42.4有面板c2.24.42.0无面板e2.94.92.1无
对于面板d,其Trace Mura的现象最为明显,我们对其增加了电压对Trace Mura的影响实验。
实验1,见图11:我们在正常的灰阶画面下,用手指划动液晶显示面板,发现在L255~L240灰阶下均能划出Trace Mura, 而在低于L240灰阶时,则不能划出Trace Mura。
图11 面板d不同电压下滑动按压测试结果。(a) L255灰阶,发生按压痕迹,现象明显; (b)L245灰阶,发生按压痕迹,按压痕迹轻; (c) L240灰阶,按压不出痕迹。Fig.11 Sliding pressure test result of Panel d at different voltage. (a) At L255 gray, there are obvious trace Mura after pressing; (b) At L245 gray, there are slightly trace Mura after pressing; (c) At L240 gray, there are no trace Mura after pressing.
实验2,见图12:我们在L255灰阶电场下,在面板d上划出Trace Mura后,逐步降低液晶面板d的灰阶电压,发现Trace Mura会随着电压下降而消失。
图12 有按压划痕的面板d,逐步降低电压的结果。(a)在电压L255灰阶按压后,像素变暗明显;(b)降低电压到L245灰阶,之前的按压痕迹现象减轻;(c)降低电压到L240灰阶,之前的按压痕迹现象消失。Fig.12 Panel d with obvious trace Mura after gradually reducing the voltage.(a)At L255 gray, there are obvious trace Mura;(b)Reduce the voltage to L245 gray, the previous trace Mura is reduced;(c)Reduce the voltage to L240 gray, the previous trace Mura disappears.
由于设备条件限制,每次灰阶电压调整为2.5个灰阶。在L255灰阶,受压力影响,液晶分子偏转后与电场达成平衡态,形成Trace Mura,见图12(a)。当降低面板d的灰阶电压到L245灰阶时,电压变化导致平衡态被打破,发暗的像素减小,见图12(b)。当继续降低面板d的灰阶电压到L240灰阶时,液晶分子受力场影响的作用完全消失,液晶面板恢复正常,见图12(c)。
由以上两个实验可知:首先,需要在高灰阶电压下(即较大的液晶偏转角度)按压划动液晶面板才能发生Trace Mura;其次,发生Trace Mura的液晶面板,可以通过降低液晶面板的灰阶电压来消除按压痕迹。
通过模拟5种面板液晶分子排布,我们发现,ADS面板,在高灰阶(L255)电压下,在条状电极中部,液晶分子受电场作用,其方位角约为40°~65°,排列有序。但是到了条状电极末端,由于电场的终止,导致末端液晶分子排列紊乱,出现了局部的方位角突变,即向相反方向偏转,这个局部区域在受力按压后,扩大到条状电极中部,导致按压地方出现了局部发暗,形成痕迹,并与电场形成了稳定的排列,不能恢复,被人眼观察到,即形成了Trace Mura。
图13 面板a在L255灰阶的液晶分子模拟方位角,俯视图(a)和0.5 μm深度的切面图(b)。Fig.13 Simulated azimuth of panel a at L255 gray voltage (a) and sectional view at 0.5 μm depth (b)
以面板a为例,图13为面板a在L255灰阶的液晶分子模拟方位角,其中(a)为俯视图,(b)为图(a)中沿电极方向不同位置 (如图(a)中黑色箭头线所示)深度为0.5 μm切面图的方位角。图13中分为3个位置:①表示电极中部,②表示电极末端,③表示为电极结束。在①位置,电极中部,电场驱动,液晶分子偏转40°~65°;在②位置,条状电极末端,电场紊乱区域,出现了局部的方位角突变, 面板a向相反方向偏转了约15°;在③位置,电极结束,无电场,液晶分子不转动。
对比5种面板液晶分子在电极末端位置突变的角度与Trace Mura的现象,由表3可知,模拟实验a~e面板的液晶分子在条状电极末端的方位角的最大突变角度,发现突变的偏转角度大于15°时,液晶面板有Trace Mura风险,且该角度越大,则Trace Mura越严重。
表3 不同面板在L255灰阶模拟最大突变方位角
Tab.3 In L255 gray-scale, simulated maximum mutations azimuth of different panels.
ItemsTrace Mura现象最大方位角偏转模拟值面板a有-15.1°面板b无-9.6°面板c无-8.7°面板d有,最严重-36.9°面板e无-10.3°
图14 面板d电极末端不同电压的液晶分子模拟最大突变方位角Fig.14 Simulated maximum azimuth mutation angle of Panel d at different voltages
对于Trace Mura与电压的关系,通过模拟,见图14,以面板d为例。我们发现在不同电压下,液晶分子的局部突变方位角度,会随电压的提高而逐渐增加, 0~4 V下,液晶分子不发生突变; 4~6.3 V时,液晶分子发生突变,但是向相反方向偏转角度较小,即在0~6.3 V时不发生Trace Mura;大于6.3 V时,突变角度大于15°,与实验1的高电压灰阶下发生Trace Mura相符,说明在较大的液晶突变偏转角度时,更容易发生Trace Mura。
本文通过对比5种不同像素设计的ADS液晶面板的按压划痕,得到了像素条状电极末端设计、条状电极间距设计、驱动电压对Trace Mura的影响:
对于Trace Mura 风险的防范设计,在考虑像素电极末端设计时,弧角设计优于切角设计,切角设计优于开口设计;像素条状电极的间距越小,Trace Mura风险越小;Trace Mura需要在高灰阶电压下(即较大的液晶偏转角度)按压划动液晶面板才能发生;发生Trace Mura的液晶面板可以通过降低液晶面板的电压灰阶来消除按压痕迹[1,8]。
本文模拟了L255电压下像素电极末端的液晶分子状态。在末端的液晶分子方位角会发生突变,向相反方向偏转角度越大,Trace Mura风险越大,以现有模拟数据认为,模拟偏转角度在15°以上,有Trace Mura风险。该方法与实验有较好的符合,为以后产品开发时,通过模拟分析评判Trace Mura风险提供了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