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悦石艺术馆|普罗建筑近期对吴悦石艺术馆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建筑大大降低突兀感,使其能融入环境,如同它本就在此时此地,只是重新得以启动一样。吴悦石艺术馆的选址处于北京怀柔留云草堂的侧后方,紧邻整个园区的中央庭院,拥有一个朝北的开阔的方形院落。原始建筑是个已经施工为地上两层加地下一层的规整毛坯房。设计师将一层和二层一个单元打通,创造了半室外半室内的两层通高的“风庭”。在平面和垂直层面上,“风庭”与“讲堂”都彼此衔接,渗透,从而形成了三层贯通重叠的视线和空间层次,使“三层苑”进化成“三重苑”。
先锋厦地水田书店|先锋厦地水田书店位于福建屏南厦地古村村落北侧,被一片水田环绕。建筑的前身是一座荒废已久的当地民居,在建筑师到来时仅保留着三面完整的夯土老墙和残破的院墙。基于对场地历史以及村落整体景观的尊重,新建部分基本隐匿于老墙之内,残存的老墙被视为容器,包裹了混凝土和钢结构建造的新建筑,形成当代与传统的对话。在内部,两面折线形的混凝土墙成为新的结构主体,两层楼板由此向两翼悬挑展开,在角部与夯土墙衔接,给予老墙结构稳定,边缘处则与老墙脱开让光从天窗进入内部。
四川大学喜马拉雅文化及宗教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喜马拉雅文化及宗教研究中心位于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包括博物馆、研究中心及综合楼三部分。目前已实施完成的博物馆和研究中心,是四川大学专门研究南亚泛喜马拉雅带国家的文化及宗教,并对其艺术品进行展示的场所。设计由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郑勇工作室完成,设计将博物馆和研究中心分别作为单独体量进行组合,以两个“L”形体量结合各自延伸出的围墙,围合出东西两个核心庭院以及建筑中段两个侧院共四个院落。各个庭院彼此独立却又相互串联,与建筑内部相互渗透,在具体设计上被赋予不同的空间特点和风景主题,意图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
自由家树屋|自由家树屋世界坐落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齐云山,是一个结合森林户外游乐项目的体验营地式样度假别墅酒店项目,一期为15套散布在松林山岗间的独立别墅式客房,由一众颇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建筑师独立设计,项目由于创意新锐、建造精良、运营有序而声名远播。二期为一期的迭代产品,业主提出了更大空间、更舒适体验的定位要求。建筑师需要更多考虑亲子出游的使用需求,强调客房的安全性、舒适性以及儿童趣味性。
篝火|作品《篝火》位于深圳大鹏新区溪涌工人度假村内的闲置烧烤场,场地四周被树木环绕,场地南侧面临大海和溪涌沙滩。该作品试图打破烧烤场原有的兵营式布局,转为自由个体的瞬时连接和重组,并通过在地性搭建的方式在这片烧烤场中塑造一个即时的集体空间,由黄色脚手架相互铰接而成的连续空间架构和场地上的彩色喷涂一起形成了富有趣味的公共活动空间,变荒废、乏味的烧烤场地为充满活力的乐园。弹力材料在海风作用下的持续颤动,仿佛宣告着时间的流逝与集体的在场;而夜晚降临时,暮色下树林间一丛丛黄色的大火苗又像是在诉说着人类活动的生生不息。
张江未来公园人工智能馆|基地紧临的张江人工智能岛是张江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要空间载体,未来公园一期的人工智能馆作为这个AI+园区功能的延展,为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提供展示空间,并提供长期的更新。人工智能馆将所有展品融合成展示未来生活工作、室内外融合的未来场景。人们在这里沉浸式的体验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在这里与未来触碰。
美好生活体验中心|美好生活体验中心位于重庆传统老城渝中区,距离到达四大商圈几何中心仅3-6公里,占据便利交通网络核心地段。在浓郁巴蜀文化和工业文明的复合城市背景下,包容和留白的思辨主张,复杂与极简的形态思考,形成异质冲突的张力与多元对立的悖论。重庆长厦安基建筑设计着重探索材料质感与体量虚实。以水泥板、玻璃、铝板材质对比和精细工艺来突显细节的品质感。极简的建筑形式,显建筑的虚实对比效果。入口利用纤细金属管的搭接,采用半实半虚的表达手法与灯光装置紧密结合,夜景的光影效果犹如超时空幻影引人入胜,自然生长成一个时尚精致具有生命力的景观入口。
太湖“竹林”剧院|来无锡太湖“竹林”剧院位于中国江苏省无锡市太湖之滨,其灵感来自于中国最大的竹林——宜兴竹海公园。拥有2000个座位的剧院可以容纳Franco Dragone的永久水上表演,并于2019年底开放。建筑的外观由三个主要元素组成:柱子、遮阳篷和建筑围护结构。细长的白色柱子代表竹林的抽象意向,围绕建筑物的周边定位,从而在建筑立面和周围的景观之间形成了一道屏障。“竹”柱在各个入口清晰树立,以便构筑进入建筑的通道。
2019.12.28 -2020.02.18|北京艺术粮仓
此次展览汇聚了中国当代“字象艺术”40年的探索与实践,展览呈现了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代表作。20世纪 80年代,以谷文达和徐冰等为代表的“假字艺术”,在“像汉字又不是汉字”的似与不似之间,更多地走向异化,从而打开了一种新的字象转化方向。此后近40年里,它历经实验书法的抽象化、汉字与图像的相互对话关系,到汉字的雕塑化与建筑化、汉字空间的旋转与装置转换、汉字的自然影像化,以及汉字与西方语言的相互变异书写。汉字书写既可以成为一种文字的书法艺术,也可以成为一种图像化的绘画艺术,中国传统主要通过“线条的书写性”来贯通二者。但进入现代性,因为抽象化与图像复制的启发,可以通过书写直接把文字转化为绘画。世界上最富有生命力的文字,在字体——图像——姿态上三者的共感以抽象书写的方式得以普遍化,并最终汇聚在一场跨文化、跨文本、跨语境的“字象艺术”展中。
2020.0 1.04-2020.02.29|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此次展览由尹吉男策划,他将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五位艺术家:刘庆和、隋建国、苏新平、徐冰、展望聚集在一起,策划了这个群展“五个独白的空间对话”。尹吉男表示这个展览最初的想法来自他主编的一本书《今天,我们用什么做艺术?》(山东美术出版社),收录了这五位艺术家的文字性的自述,此外还包括了云南的毛旭辉和北京的朝戈的自述。自述的本质是独白,独白的理想是对话,希望在对话中得到理解。他希望他们能用有形的艺术作品在同一个空间中独白并对话,而不是用文字。彼此对话,共同与变动的世界对话,与有灵魂的生命对话,提供精神和思想独白的艺术形式。
2019.12.20 -2020.04.12|金蝉西路OCAT研究中心
1979年,首届“星星美展”在中国美术馆东侧的小公园举行。值此40周年之际,即将在OCAT研究中心举办的“星星1979”展将首次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再现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这一开创性事件。此次展览由巫鸿及容思玉(Holly Roussell)策展,聚焦首届星星美展,呈现大量有关的珍贵的文献资料,还原其起源和经过。学界对1980和199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及行为给与了相当的关注,但深入讨论“星星”的丰富历史的写作却还不多。为此原因,并基于新近整理和发布的大量原始文献资料,此次“星星”40周年之际举行的文献展,将对研究中国和全球当代艺术做一重要补充。策展人透过回溯“星星”的展览史,带领观众重新发掘“星星”的故事。此次展览因此特别聚焦于1979年的首届星星户外展,将展出150余份原始文献、纪实照片、出版物及影片,并将重构该展的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