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逆电穿孔消融术中联合125I粒子植入在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

2020-03-13 09:52仝昊李晓勇陈艳军程冰冰陈升阳胡水全
实用医学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胰腺癌消融粒子

仝昊 李晓勇 陈艳军 程冰冰 陈升阳 胡水全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郑州 450052)

胰腺癌是病死率最高的恶性实体瘤之一,1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27%和8%,预后较差[1],早期难以发现,约45%的患者在初诊时已经发生远处转移,仅有<20%的患者尚有手术机会,另有40%的患者诊断为局部进展期胰腺癌(1ocally 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LAPC),虽无远处转移,但因肿瘤存在局部广泛浸润,伴有严重的血管侵犯,亦无法行根治性切除[2]。不可逆性电穿孔(irreversible electroporation,IRE)消融术(即纳米刀)以其安全性高[3-5]等优势逐渐应用于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治疗,并且能有效地延长患者中位生存期[6-8],但由于纳米刀平行布针的特殊要求及肿瘤部位的特殊性,可能存在部分肿瘤区域因消融不彻底而产生“可逆性穿孔[9]”,可能导致肿瘤复发。一项关于异位胰腺癌小鼠模型的研究[9]表明,纳米刀消融存在消融不完全的区域,可导致肿瘤复发,复发后的肿瘤组织高表达上皮细胞黏附分子,侵袭性更强,生长速度更快,并且有耐药的可能。此外,国内相关研究也表明纳米刀联合治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期[10-11]。125I粒子可有效缓解晚期胰腺癌患者疼痛,提高生存质量[12]。相比于其他治疗方式,125I粒子体积小,操作简单,放疗直径约1.7 cm,可植入消融不彻底区域,在避开重要血管的同时更全面地覆盖肿瘤区域,对贴近肠壁的肿瘤达到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对肠壁的损伤。ZOU等[13]通过射频消融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不可切除胰腺癌,发现患者生存期较单纯治疗明显延长。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对IRE术中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进行统计,与单纯行纳米刀治疗对比,评价联合治疗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结合患者术前影像学资料、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及术中穿刺病理活检确诊为胰腺癌;(2)一般情况良好,无明显心、肺、肾功能异常;(3)参照胰腺癌TNM分期标准,患者均属于Ⅲ~Ⅳ期局部晚期胰腺癌;(4)患者能够坚持定期复查,依从性好,接受长期随访。排除标准:(1)伴有严重心、肺、肾等脏器功能障碍,一般情况差,无法耐受手术;(2)安装心脏起搏器者或既往严重心肌梗死者;(3)依从性差,无法定期复查和长期随访者。

1.2 一般资料 回顾性收集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26例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研究组行纳米刀术中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对照组行纳米刀治疗,所有治疗方式均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并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Tab.1 The general condition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Tab.1 The general condition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s

性别(例)组别研究组对照组t/χ2值P值年龄(岁)60.42±16.25 62.67±9.06 0.077 0.938肿瘤直径(cm)4.67±1.39 3.86±0.85 1.816 0.082肿瘤部位(例)胰颈、体部 胰头、钩突部Ⅳ期6 8 5 7男 5 6女 7 8 2 2 0.004 0.952 0.004 0.951 TNM分期(例)Ⅲ期10 12 0.028 0.867

1.3 手术过程

1.3.1 术前准备 术前行MRCP及上腹部增强CT检查,评估肿瘤侵犯肠系膜上动脉及腹腔干,未见远处转移,属于不可切除胰腺癌局部进展期[14]。采用IQQA-3D医学影像系统行三维重建,进一步明确肿瘤与邻近脏器及血管毗邻关系,设计纳米刀布针方案。研究组根据肿瘤大小及其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关系,勾画碘粒子靶区及空间分布情况并计算出所需碘粒子数量,预期所需粒子数量=(肿瘤长+宽+高)/3×[5/单颗粒子平均活度(mCi)]。

1.3.2 纳米刀消融 纳米刀消融系统由美国Angio Dynamics公司生产,手术在开腹下进行。主要操作过程:(1)常规开腹,充分暴露胰腺肿瘤,细针抽吸穿刺活检,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明确肿瘤性质;(2)术中超声探查,进一步明确肿瘤部位、大小及边界,了解肿瘤与周围大血管毗邻关系,并于超声引导下,设计布针方案,选取最佳穿刺点,调整进针角度,尽量避免损伤胆管、胰管及周围大血管,见图1。选用单极消融电极针主针1根、辅针1~2根精准布针,确保布针范围覆盖肿瘤范围,暴露消融电极1.5~2.0 cm,相邻电极针间距为1.5~2.5 cm;(3)设置仪器参数,采用直流(25A)高压(1 800~3 000 V)电脉冲依次消融。每次消融由连续70~90 s、7~9组(10次脉冲/组)共70~90次脉冲组成;(4)消融效果可根据纳米刀仪器显示的电流走向图判断,若仪器显示电流波水平较低且或无明显上升梯度,可重复消融,待电流达到一定水平后完成消融。肿瘤体积较大时可以多方位布针,分层次消融,消融完毕后探查穿刺点,压迫止血。

1.3.3125I粒子植入 研究组术中所用125I粒子由北京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提供,125I密封籽源的源芯为含放射性核素125I的银丝,包壳为电子束或激光焊封的高纯钛管。待纳米刀消融完毕后,手指探查肿块,术中超声引导下下用介入穿刺针穿刺植入病灶,注意避免穿刺到小血管分支、胰腺导管及邻近肠壁,超出病灶范围0.5~1 cm,利用迈克(Mick)植入枪每间隔1 cm将125I粒子释放植入肿瘤病灶,调整植入数量,将粒子直接植入到肿瘤组织内及肿瘤边缘。拔出植入针时,为防止术后出血和胰漏,常规用4-0 Prolene线于穿刺处行“8”字缝合。将网膜状脂肪垫至于粒子植入平面以保护胃肠免受辐射。

1.3.4 术后 暂禁食水,监测生命体征变化,给予生长抑素抑制胰液分泌、止血、止痛、抗感染、抑酸及营养支持等治疗,定期复查心肌酶、引流液淀粉酶及血清淀粉酶,术后2周行腹部CT扫描,了解所植入粒子分布情况,根据引流液情况尽早拔除腹腔引流管。1个月后开始随访,定期检查肿瘤标志物CA19-9以及增强CT等。

1.4 安全性评价 术中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变化,通过检测心肌酶判定有无心肌损伤;检测术前1 d、术后1、3、7、14 d血清淀粉酶及引流液淀粉酶含量,观察有无胰腺炎及胰瘘发生;观察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包括胰瘘、肠瘘、消化道出血、胰腺炎、放射性肠炎、粒子迁移、白细胞减少、腹腔内脓肿等。

1.5 疗效评价 分别于术前、术后7、14 d及1、3个月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变化,于术前、术后14 d及1、3个月行增强CT检查,了解肿瘤体积及密度变化情况。根据VAS疼痛评分评估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情况;按照mRECIST标准[15]评估肿瘤代谢变化,其中完全缓解(compelet response,CR)为所有肿瘤病灶动脉期增强显影均消失;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为动脉期增强显影的肿瘤病灶直径总和缩小≥30%;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为肿瘤缩小未达PR或增加未达PD;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为动脉期增强显影肿瘤病灶的直径总和增加≥20%或出现新病灶;疾病缓解率(response rate,RR)=(PR+CR)/总病例数×100%,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PR+CR+SD)/总病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Fisher的精确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中情况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均未发生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根据仪器显示电流波逐渐上升至50 A左右,提示消融完全,术中情况见图2。

2.2 安全性评价

图2 纳米刀术中电流上升情况(A)及消融电极针分布情况(B)Fig.2 Current rise in IRE(A)and acupuncture electrode needle distribution(B)

2.2.1 血生化指标变化 (1)心肌酶:两组患者心肌酶术前/术后均正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淀粉酶:两组患者术前1 d血清淀粉酶均在正常范围内,对照组术后1例患者血淀粉酶明显升高,出现胰腺炎表现,经对症治疗后好转;研究组1例患者血清淀粉酶轻度升高,无胰腺炎发生,对症治疗后于术后第7天降至正常,见图3。

图3 两组患者血清淀粉酶手术前后变化情况Fig.3 Changes of serum amylase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i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2.2.2 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两组患者术后均出现低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给予对症处理后缓解,Clavien-Dindo分级[16]在1 ~ 2级。两组患者术后均出现胰瘘、消化道出血、胰腺炎等并发症,根据胰瘘分级标准[17],对照组2例均为B级胰瘘,研究组2例均为C级胰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9)。研究组、对照组各有5例(41.7%)、4例(28.6%)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3),见表2。

2.3 疗效评价

2.3.1 肿瘤标志物 术前两组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均高于正常值,术后3个月内多次复查,整体逐渐下降,见表3。手术前后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2 KPS评分、VAS疼痛评分 根据各评分标准,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评分情况见表4。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KP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3 影像学资料 分别于术后2周、1、3个月复查增强CT,可见肿瘤消融区域呈均匀低密度,未见明显强化,边界清晰,周围大血管显影完整,无损伤。依据mRECIST标准,研究组CR7例,PR3例,SD1例,RR为83%,DCR为92%,对照组CR3例,PR4例,SD4例,PD2例,RR为57%,DCR为79%,两组患者RR、D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0、0.598)。

2.3.4 生存期比较 术后中位随访时间7.7个月,研究组中位PFS(9.5个月)高于对照组(7个月),中位OS研究组(13个月)高于对照组(8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4。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具体情况对比Tab.2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例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CA19-9方差分析Tab.3 Variance analysis of CA19-9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in the two groups ±s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CA19-9方差分析Tab.3 Variance analysis of CA19-9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in the two groups ±s

组别研究组对照组例数12 14 CA19-9术前412.89±133.40 367.80±281.66术后7 d 210.77±107.02 251.76±133.01术后14 d 126.16±60.84 162.84±105.10术后1个月88.16±37.68 135.1±83.01术后3个月64.70±20.28 100.26±51.59 F值P值0.1580.695

表4 两组患者KPS、VAS评分情况比较Tab.4 Comparison of KPS and V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表4 两组患者KPS、VAS评分情况比较Tab.4 Comparison of KPS and V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组别研究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12 14 KPS评分60.00±11.28 65.38±11.98 1.154 0.260 VAS评分1.86±0.77 2.86±1.03 2.914 0.007

3 讨论

图4 两组患者中位PFS和中位OS相比Fig.4 Comparison of Prognosi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均有并发症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联合治疗并不增加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其中,2例C级胰瘘患者分别于术后1、3个月发生肝动脉假性动脉瘤、腹腔动脉假性动脉瘤,分别行介入栓塞及支架置入治疗,后者于介入治疗7 d后发生消化道出血死亡。分析假性动脉瘤产生的原因可能有:(1)肿瘤侵犯腹腔干及肠系膜上动脉根部;(2)布针及放置粒子过程中穿刺针损伤血管壁;(3)125I粒子后续的放射性损伤等。B级胰瘘患者经生长抑素等治疗后分别于术后14 d、1个月时恢复正常。由于纳米刀消融过程中电脉冲刺激并不损伤胰管,故胰漏可能发生于布针及125I粒子植入过程中的机械损伤及粒子植入后的放射性损伤,对于此并发症的处理应从三方面入手:(1)术前精确评估,避免粒子损伤主胰管[18];(2)术中精细操作,避免穿刺胰管,减少胰管损伤;(3)术后常规监测引流液淀粉酶水平,早期应用生长抑素,持续通畅引流并间断引流管冲洗。研究组、对照组分别有2、1例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有1例患者分别于术后3个月、7 d因消化道出血死亡,余1例患者经抑酸、止血、输血等对症治疗后痊愈,分析消化道出血发生原因有:(1)肿瘤侵犯胃窦、十二指肠壁等结构,纳米刀消融使肿瘤组织坏死,胃壁、肠壁结构完整性破坏,引发出血;(2)由于肿瘤靠近十二指肠壁,消融过程中电脉冲刺激诱发应激性溃疡,导致消化道出血[19-20]。此外,两组患者中均有腹水发生,其中2例患者门静脉有血栓或癌栓[21]形成,腹水常规检查未见肿瘤细胞,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含量正常,排除胰漏可能,分析腹水原因可能有:(1)门脉癌栓形成及粒子造成的肿瘤组织放射性水肿压迫门静脉,引起门脉高压;(2)低蛋白血症;(3)125I粒子放射性损伤胰腺组织;(4)术中操作损伤周围小淋巴管等。

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纳米刀联合125I粒子植入术后更能有效地缓解疼痛症状。术后3个月内多次复查CA19-9,均呈下降趋势,两组患者在各时间点CA19-9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行影像学评估,两组患者RR、D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中位随访时间7.7个月(1~15个月),研究组中位PFS、中位OS均较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联合治疗术后短期内疗效与单纯治疗相似,但其远期疗效明显强于单纯治疗。分析这一结果的产生与125I粒子相关,125I粒子主要发射27.4、31.4 Kev的X射线和35.5 Kev的γ射线,术中植入肿瘤区域后可长期、间歇地作用于肿瘤组织,通过射线杀伤肿瘤细胞,可有效控制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患者肿瘤进展,防止肿瘤复发,提高远期生存率、延长患者肿瘤无进展生存期。

综上所述,纳米刀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局部进展期胰腺癌安全、有效,术后可有效缓解疼痛症状,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且不增加纳米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但由于本文样本量小,观察时间较短,为进一步证实纳米刀消融联合125I粒子植入对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患者生存期及肿瘤进展的影响,需要更大的样本临床试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高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胰腺癌消融粒子
CT联合CA199、CA50检测用于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探讨
消融
胰腺癌治疗为什么这么难
能谱CT在术前预测胰腺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碘-125粒子调控微小RNA-193b-5p抑制胃癌的增殖和侵袭
吸烟会让胰腺癌发病提前10年
消融边界:城市中的多功能复合空间
基于膜计算粒子群优化的FastSLAM算法改进
Conduit necrosis following esophagectomy:An up-to-date literature review
消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