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本刊评论员 吴 彬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粮仓之一,粮食总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5,其中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一。在养殖业方面,牛肉和鸡肉产量也都位居世界第一。高度发达的农业生产使得美国的农业产量出现了相对过剩,这使得美国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然而,即便是如此强大的农业,如此高度工业化的农业,其基础力量依然是数量众多的家庭农场。虽然在近20多年来,美国农场数量持续下降,已经从1997年的221万家减少到2017年的204万家,减少的主要是家庭农场的数量(从192万家减至175万家),但家庭农场依然占农场总数的86%。如果进一步分析会发现,在家庭农场中数量不断减少的主要是中型家庭农场,大型和小型家庭农场的数量反而有所增长,呈现出明显的M型发展趋势。
笔者在美国农村调研
美国农业部主要是根据农场的年度现金收入(Gross Cash Farm Income,包括农场种植养殖收入、政府补贴以及其他相关收入)对家庭农场进行分类,主要划分为:小型家庭农场(年度现金收入<35万美元)、中型家庭农场(35万美元≤年度现金收入<100万美元)和大型家庭农场(年度现金收入≥100万美元)。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最新统计,小型家庭农场在数量上占据绝对多数(约占农场总数的90%),同时拥有全国近半数农田。同时,从农场经营规模来看,小型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大多集中于500英亩(约合3035亩)以内,其中又有近半数的经营规模小于50英亩(约合303亩)。可以看出,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农户数量和农地规模),美国农业似乎也表现出“小农”经济的特色。
美国农场的田地
美国农场主在机械化作业
当然,美国的“小农”(小型家庭农场)和我国的小农其实不具有可比性,在中国的语境下,美国“小农”(无论从经营规模还是经营收入上)已经相当于甚至远大于我国的“大农”了。然而,美国“小农”的农业产值只占到农业总产值(指农场种养业/狭义农业产值,不包括其他农业关联产业或产品的产值)的1/5,相比之下,大型家庭农场总数只有约5.5万家(不到农场总数的3%),但农业产值占比接近半数。
如果去除农业机械对劳动力的能力边界扩展,再考虑农业投入品(主要是化肥)价格的连年上涨,加之农机用油价格飞涨,还有高科技方面的高投入以及气候和国际市场变动等因素,美国农场的利润实际上很薄,“小农”的日子并不好过。美国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务农收入(农场种植养殖收入)、政府补贴以及其他相关收入(即非农收入)。对于“小农”而言,由于成本收益比越来越高(甚至接近1:1),直接的农业经营收入日益微薄。同时,在政府补贴方面,由于补贴与农作物的面积和产量挂钩,使得大型家庭农场和公司农场成为了农业补贴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小农”也被边缘化。因此,越来越多的美国“小农”开始从非农角度着手,开辟更多增收途径。譬如,近年来,美国的农场旅游业逐步兴起,为城市居民提供亲近自然和体验农场生活的机会。同时,一些小型家庭农场开始利用高科技生产诸如香水、肥皂等纯天然特色产品,通过农民市场或网络出售,以此补贴家庭收入。
此外,如果说美国除科技产品之外究竟有什么代表性的特产,那非农场莫属了。在美国,农场只是一种普通商品,除极少数州对购买人有诸如居住时间和社保的条件限制,基本上无需申请报批就可以方便购买。而且,许多农场都在城市的规划之外,使用不受限制,既可以买土壤条件比较好的农场种植农作物,也可以买土质一般的农场养殖牲畜,还可以买风景优美、交通便利的农场办“度假村”。因此,除传统“小农”,还有一批市民转化的新“小农”,美国“小农”的职业化特征正在弱化,理想、兴趣、生活方式等非经济因素逐步显现。新一代的美国“小农”是农非农、是商非商,或许在未来会成为一个独立的、特殊的社会群体或社会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