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杨艳文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和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写入了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要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广大农村是基本底座,农业是主导基色。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是绘就美丽乡村基本底座的关键基色,是我国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作为当前数量多、带动农户广、与农业生产经营紧密相连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我国农民合作社不仅在引领广大农户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带动众多农户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中也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
福建省蒲城县秋满仓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飞防作业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消耗来确保产能的增长,耕地和水等自然资源过度利用,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加重,滥垦滥伐及过度放牧导致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退化,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资源超载和生态脆弱两个“紧箍咒”。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就是要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将推动农业增长的动力转换到依靠科技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提升上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节本增效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农民合作社将广大农户联结起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推广使用有机肥料,严格执行生产标准,减少化学农药等有害物质使用,有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改善了农业生产经营环境,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
农民合作社广泛推行开展统测统配、统供统施、统防统治、统购统销等专业化生产服务标准,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减少了有害化学投入品的使用,有力保护了农业产地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例如,河北省南和县金沙河农作物专业种植合作社坚持以主粮生产为主业,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粮食安全战略,开展土地集约化利用,通过平整土地,填沟去垄,实现平均每100亩农民承包地增加2亩种植面积,同时将合作社经营的3万亩粮田改造成高标准现代化农田,全部地块进行土质检测,因地施肥,增加有机肥使用比重,提高土壤肥力,同时应用现代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进行精准作业和标准化管理,平均每亩地减少化肥使用量40公斤,每亩地实现节水100立方米,亩均粮食增产100公斤。
农民合作社不断创新养殖方式,推动了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例如,20世纪80年代搬迁到山下定居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市阿什里乡哈萨克牧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奶牛,每家三五头,都拴在村口路边,嚼食没有粉碎的玉米秸秆,冬天也没有暖圈,消毒、防疫设施落后,鲜奶品质无保障,还给乡村环境卫生带来了严重污染。昌吉市新峰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改变了阿什里乡牧民传统散养模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推广“托牛所”“托羊所”等集中喂养方式,有效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2012年,新峰奶业合作社还投资700万元建成600立方米的沼气站,办起了粪加工厂,年生产成品有机肥5000吨,使各个养殖场的粪便污水得到处理利用,改善了生态环境的同时,变废为宝,增加了合作社效益(见下图)。
在农产品短缺时代,农业生产追求数量增长,农业生产经营以产量论英雄。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居民消费能力的双双提高,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般农产品不断出现滞销现象,农产品价格连年走低,部分优质农产品又呈现供不应求状态,供需关系成为继资源和环境约束之外我国农业发展的又一重大制约因素,农产品质量和结构问题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突出矛盾。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单纯依靠增加农产品数量或提高农产品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已无可能,农民往往遭遇增产不增收的困境。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必然要求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档次,开发“名优特奇新”产品,满足优质化、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不断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农民合作社作为联结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不仅具有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技术优势,而且拥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和丰富的销售渠道,在引导农户调整农业生产经营结构,促进产品适销对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位于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的湖北天圆金果专业合作社联社,从土耳其引进、经过7年培育实验而成一种“名优特奇新”水果——金果。该水果耐储存,自然常温下可贮存6个月而不烂,果肉细腻、含糖高达16.8%,皮薄、肉白、核小、无渣、一果多味,集梨、苹果、香蕉、哈密瓜等4种水果味道于一体,富含维生素。金果果树树冠小、结果早、产量高、耐寒冷,南北皆能种植,3年挂果,5年丰产,亩产可达万斤,产果期理论上长达50年。金果目前市面价稳定在6元/斤—10元/斤。合作社在湖北省建立了28个金果种植生产基地,在新疆自治区、安徽省、上海市、湖南省、福建省、四川省等18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示范基地。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贫困地区带动了31个贫困村2000多贫困户从事金果种植,使众多贫困村从传统的作物种植转向“名优特奇新”水果种植,亩产收益迅速提高到5万元以上。
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开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合作社达近2万家,拥有注册商标实施品牌销售的合作社4.6万余家。2018年,农民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价值8100多亿元,其中统一销售农产品达80%以上的合作社51万多家,占农民合作社总数的27%。例如,辽宁省丹东市圣野浆果专业合作社综合利用现代物联网手段,建立起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实现对成员产品生产、产品包装、销售等全环节的透明化管理和监控,确保合作社产品品质,赢得消费者信任的同时,与电商、生鲜水果连锁店合作,开展“农超对接”,举办“圣野浆果杯”草莓比赛等活动,创建和打响合作社产品品牌,入社农户206户,种植面积超1.2万亩,年销售额上亿元,带动周边10多个乡镇3万余户农户从事小浆果种植,使小浆果成为丹东农民的致富果。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也是紧密关联的有机系统,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必须统筹生产、生态、生活一体布局,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农村三产融合是指充分整合农业农村资源,开发和挖掘农业农村的多种价值功能,将农业农村从传统意义上仅仅作为满足人们温饱需要的农产品生产车间和基地延伸拓展到满足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观光旅游、农事体验、康养休闲等多样化需求,通过“农旅创”结合思维,开创出合适的产品,满足新时代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代表了我国农业农村未来发展方向,自2015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后,农业农村的多功能价值日益得到重视和挖掘。
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合作社近8000家,不少地方的农民合作社开启了“种养加”“农旅创”一体化发展模式,打造了以特色农业营造美丽乡村,以乡村美食犒享观光来客,以农耕文化熏陶亲子教育,以优质产品打动四方游客的自产自销、产销互动模式,成功推动了农村从农业产品经济走向“美丽经济”。例如,山东省沂源县越水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综合发展绿色果业、黑色畜禽养殖和乡村特色旅游,推动种养结合、农旅结合,开发家庭手工业和地方文化庆典活动带动乡村旅游,以乡村旅游促进绿色果品和黑色畜禽产品销售,实现了乡村多个产业相互促进。再如,江苏省苏州市临湖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将7个村联合起来,按照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条件将地块进行分类经营,整合企业和政府资源开发不同的产业项目,目前已经形成有机种植示范区、绿色种植示范区、稻田共享示范区等功能分区。联合社打造了“吴小米”系列文创品牌,采用私人订制方式,在稻米包装上设计“我们结婚了”“中秋”“国庆”“寿比南山”等节庆或民间习俗文化元素,将产品变成礼品,卖到婚宴庆典、企业年会、商场展销、体育赛事等各种场景,大大提升了产品附加价值。此外,联合社还大力推动农旅融合,创建农业科普小镇,发展观光体验型农业,传播农耕文化,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有力推动了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