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霞
《父母的语言》的作者达娜·萨斯金德医生在人工耳蜗植入研究项目中,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两位耳蜗植入患者扎克和米歇尔,在手术成功后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康复结果。扎克性格活泼开朗,就读于一所公立学校,阅读水平达到了正常的三年级水平;同样上三年级的米歇尔却不得不在“特殊教室”里学习。只会比划简单的手语和说一点点话的她,阅读能力仅达到幼儿园水平。
作者萨斯金德医生不解:他们明明有着同样的智力、同样深爱他们的父母、同样的先天性耳聋,并同样地接受了高端仪器治疗,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距?
经过大量且长时间的调查研究和数据收集后,作者萨斯金德医生发现了早期语言环境对孩子的决定性影响。
孩子语言的发展是由于内部专门从事语言发展的系统,这个系统不能使孩子一张嘴就说出完整的语言,它与行为和其他方面的发展一样,有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孩子只要暴露在语言环境之中,就一定能够熟练地掌握母语。
当然,孩子学习语言不是采用成人学习外语的方式记忆,而是通过吸收得来。就是说,孩子对语言的掌握是一个吸收的过程,而不是研究的过程。孩子学习并掌握的词汇和语言技巧,无论在进度方面还是在复杂性、微妙性方面,任何一个成人都会望尘莫及。孩子的吸收是一种天然的本能,他能够迅速地、不加分辨地吸收环境中的所有因素,并将其融合,形成自己的人格状态。
6岁已经认识4000多字,看过《黄帝内经》《易经》《大学》《三字经》《论语》……更不可思议的是她不单单是会背,还能把里面的大智大慧理解并溶入自己生活当中。这个叫李尚荣的小姑娘曾经在中央电视台《向幸福出发》节目中一鸣惊人,为什么这些看似深不可测,连大人都认为小孩理解不了的古典文化书籍,小尚荣竟然能看懂,背诵和记忆,并能把里面的故事加以独到理解呢?小尚荣妈妈分享的一席话给出了答案:小孩并没有难易的概念,你给她听什么,她就能吸收什么。就算当时没有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己不断的琢磨也会消化吸收。这就是无意识学习。
对于小学低段孩子,特别是一年级刚进校的孩子来说,如何创造无意识学习环境,促进其语言发育?课题组经过几年的实践、研究、探索,寻找到一条适合前阅读阶段儿童语言发育的路径,那就是熏习。
熏习就是熏陶染习,用知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话说就是“潜教育”。《起信论》中说:“熏习义者,如世间衣服实无有香,若人以香而熏习故,则有香气。”佛教用语中说:吾人身口所作的善恶业,或是意所作的善恶思想,其气分都留在阿赖耶识里,叫做“种子”或“习气”,这种种子或习气在阿赖耶识中存留其作用,即叫做“熏习”。
南朝陈慧思《大乘止观法门》卷二:“随对者,即喻浄心体具一切法性,故能受一切熏习,随其熏别,现报不同也。”
宋叶适《黄子耕墓志铭》:“﹝ 子耕 ﹞悍顽易节,嚚险改行,而郡称平治,自顷吏道熏习,所师用往往暴民之事也。”
清赵翼《静观》诗之十四:“惟人则不然,熏习有不定,或先贤后奸,或始邪终正。”
蔡元培《文明之消化》:“如普通社会,为宗教臭味所熏习,迷信滋彰,至今为梗。”
可见,熏习对一个人的影响之大,对一个人的人格养成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蒙台梭利说:“0-13岁是人类大脑发育和生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年龄段里小孩3年内所吸收获的知识,相当于大人拼命学习60年。”她还说过:“反复练习是儿童的智力体操。” 经过大量实验表明:孩子运用“潜教育”记忆惊人,一篇课文,孩子听5遍就有印象,听20-30遍就很熟悉,听50遍95%的孩子可以背诵,听100遍终身不忘!蒙特梭利把这称为“潜教育”。因此,我们尝试在小学低段学习中,采取熏习方式,通过不同时段,不同地点,不同方式,不同内容的熏习,磨炼儿童的耳朵,唤醒儿童的学习意识,催发儿童的语言之花,培养有文化自信的儿童。
家庭熏习,养人格之基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是儿童人格养成最重要的场所。小学阶段,家是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家庭文化熏习的氛围,对儿童的人格发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指导儿童看护人对儿童进行科学熏习显得尤为重要。现在,即使是在农村,年轻父母的教育理念已经有了很大提升,教育意识也越来越强。一个家庭拥有一台熏习机或国学机已经非常普遍了。
我们通过召开家长会,将熏习理念传达给每个家庭,并指导儿童看护人利用碎片时间,对儿童进行熏习习惯的培养。
早晨,用一曲古典音乐唤醒黎明,让儿童在经典的乐曲声中缓缓张开双眼,那该是一件多么舒畅的事情啊;刷牙洗脸时,欢快的儿歌在耳边响起,每天的例行工作也变得愉快了;吃早饭时,一首名家朗诵的古诗词从熏习机中流淌而出,早饭也吃出了诗情画意;上学的路上,课文朗读陪伴着儿童一路向前,路上也氤氲着芬芳的气息了。
学习了一天,有点累了,回家的路上,选择自己喜欢的儿歌,一个百科知识,或一个有趣的故事听一听,一天的疲劳消失了,回家的路途心情愉快了。延续着放学路上的快乐,一边阅读,一边听着熏习机中袅袅传出的经典音乐,抑或是科学小知识,还可以是《弟子规》《千字文》等国学经典,孩子还可以在听读的过程中用手指着书中相应的知识跟读,无形中会读了,还认了字,学习的功效加倍,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
在这样的熏习中,中国传统文化因子也会在儿童的心里生根,成为他一生受用的文化自信沉淀下来,为儿童的人格抚养奠基。
学校熏习,养国学之性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学校熏习也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三大教育之一的学校教育,在儿童的精神发育方面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早安,亲爱的孩子们。”
“早安,亲爱的老师。”
这是我们每天早晨晨诵时,师生问候的仪式。每天一早,在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与老师一起用诗歌唤醒黎明,用经典滋养生命。在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的引领下,我们每天带领孩子一起晨诵。每天一首经典诗歌,老师范读,学生共读,分小组读,自由读,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形式多样的朗读,听者入耳入心,这样的熏读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在孩子的心田撒下经典国学的种子,为培养儿童国学性情作出了贡献。
午读时间,老师播放《笠翁对韵》《龙文鞭影》等经典诵读内容,四大名著的故事播讲,儿童每时每刻都在经典文化的浸润中,精神的小人儿不断成长,每一个儿童都成长为有文化之根的中国人,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文化自信自然立根。
暮省时间,因为有共读的经历,共写不再是难事儿(低段儿童不要求写,只用说的就行)。小学低段的儿童识字量不多,但因为有国学经典的长期熏习,识字量提高了,说写能力增强了,每天的暮省说写,完成得又快又好。当我们将孩子完成的说写制作成精美的美篇转发到家长群,并邀请家长给予点评,更增强了孩子表达的欲望,听说读写的训练形成良性循环,儿童语言的发育形势喜人。
游戏时熏习,养个性之趣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科技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完全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因为国学机等高科技熏习产品携带方便,熏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成长过程中,儿童最喜欢做游戏。游戏是儿童生活自然而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儿童用以理解其生活与其中的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手段,更是儿童主要的生活方式。游戏因而成为重要的教育手段。将游戏与熏习结合,让学习在快乐的游戏中进行,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儿童游戏时,播放经典音乐,儿童的身心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得到放松;播放欢快的儿歌,有趣的故事,不知不觉中听懂了故事,会讲了儿歌;播放情商培养故事,儿童在无意识之中懂得了规则,获得了人生之初的规则意识;播放古诗词诵读,玩着玩着,嘴里就蹦出古诗词来,字正腔圆,令你刮目相看。儿童最喜欢的就是游戏,用熏习陪伴的游戏在儿童获得乐趣的同时,增长知识,形成规则意识,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劳动时熏习,养品性之德
儿童在学校里,除了学习,还经常参加义务劳动。每天打扫自己的教室是培养孩子劳动能力的好时机,自然也是熏习发生的时候。打扫时间一到,教室的广播里就开始播放动听的音乐,经典的诗文,儿童手执笤帚扫地,手拿抹布擦桌,拿着拖把拖地,都能随着音乐的节奏或诗文朗读的节奏进行,如果此时播放的正是跟劳动呼应的曲目或诗文,就更加相得益彰了。儿童会感觉劳动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了。他们的品性在这样的熏习中得到提升,仪式感中养德性,中华传统道德在儿童的血液里流淌,并将形成洪荒之力,汇成未来国家建设的一股强大力量。
如果在家里,我们的家庭教育也可以配合学校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儿童的劳动能力,用国学机创设劳动仪式感,用圆舞曲或进行曲陪伴孩子一起劳动,用经典诗文诵读陪伴孩子洗碗、擦桌,那将是多么诗意浪漫的情景啊!在家人的陪伴中,一边劳动,一边跟读,一边对读,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习得知识,习得技能,更深化了亲情。在这样的熏习中长大的儿童想想都觉得美好。
教师有意识地安排每天的读书打卡活动,让孩子的无意识学习得到展示和巩固,熏习的效果得到提升,儿童的学习自主性更强,语言表达欲望也更强烈。
经过一段时间的熏习,儿童渐渐养成了学习的习惯,行为习惯也有了很大改观,做到入校即静,入室即学,慢慢就会成为同龄孩子学习的榜样,更加激发孩子学习的欲望。
熏习架起了幼小链接的桥,有效缓冲了学习坡度,降低了学习难度,为儿童更快更好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为儿童的语言发育推波助澜,成为前阅读阶段儿童语言学习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