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决胜全面小康

2020-03-12 07:47鄂璠
小康 2020年7期
关键词:省区市小康小康社会

鄂璠

助力受援地区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扎实开展产业、就业、教育、医疗精准帮扶,助力受援地区如期脱贫。深化“携手奔小康”行动,持续开展消费扶贫,加大智力支援,巩固脱贫成果。

——北京市

进一步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和我省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成果,落实特殊贫困人口保障政策,建立健全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制度,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加大对口支援和扶贫协作工作力度,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江苏省

持续打好三大攻坚战,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短板……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物质基础……持续推进改革开放,激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生动力……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共享……持续推进协调发展,完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区域格局……持续建设美丽西藏,筑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屏障……持续加强社会治理,强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实根基。

——西藏自治区

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决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任务,必须精准发力,奋力冲刺,攻城拔寨,交上合格历史答卷。

——吉林省

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定性定量指标,扎扎实实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引导各地从实际出发,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尤其要筑牢“三农”压舱石,打好三大攻坚战,全面提升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小康指数”,确保全面小康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安徽省

……  ……

随着各地省级两会的陆续召开,各省区市政府纷纷亮出政府工作报告,总结回顾2019年的工作成绩与不足,对2020年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工作进行部署。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小康”“脱贫”“高质量”“社会治理”“建设”“发展”“推进”“产业”“加快”等词汇,成为了各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关键词与高频词。

高质量决胜全面小康倒计时

“随着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关键阶段,要做好‘两条线作战的准备:‘一条线是抗击疫情前线,主要任务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防止疫情进一步蔓延。‘另一条线就是经济发展前线,主要任务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降低疫情带来的影响,特别是要为抗击疫情前线提供充足的‘武器和‘弹药。”2月11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党组成员、秘书长丛亮强调,这“两条线”都很重要,互为支撑,缺一不可。

2020年初,在大部分省区市陆续召开地方两会之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暴发,随即,一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在全国打响。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为各省区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制定的目标路径设置了层层阻碍,也将社会经济民生发展的正常秩序无情打乱。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组织了5个课题组,从疫情对经济的综合影响、重点行业、外贸、区域经济、金融市场等不同方面,形成了数篇供政府科学决策的建议报告,其中一个基本观点是:当前,疫情的防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疫情的发生和快速蔓延在短期内(指第一季度)对我国经济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但如果短期内疫情得到控制,对2020年全年经济影响是有限的。

疫情防控战关系到国民健康,经济发展战关系到国民生活。

在打赢疫情防控战的同时,打胜经济发展战同样至关重要。这两条互为支撑、缺一不可的战线,共同关系到高质量决胜全面小康的国家目标。

目前,复工复产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分地区、分行业有序推进。对已经规划出2020年发展路径的各省区市来说,疫情造成的影响各不相同,但摆在面前的考卷却是相同的,那就是既要完成经济发展任务,加强社会治理建设,同时还要打赢一场疫情防控战争。

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暴发,四川省两会、云南省两会推迟召开,贵州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截至本期杂志发稿时,尚未刊发全文,故《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对今年28个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数据分析梳理,发现28个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多次提及“小康”与“高质量”这两大关键词。

这28个省区市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江西省、山西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内蒙古自治區、重庆市、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在28份政府工作报告中,“高质量”一词总共出现了418次,“小康”一词总共出现了253次。

去年,《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对31个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数据分析梳理。与去年相比,今年“小康”一词的出现频次有了大幅提升,该词在去年31份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124次,今年比去年多出现了129次,翻了一倍还多,这也表明了今年各地决胜全面小康的信心。

一手抓脱贫,一手抓治理

截至2月18日“没有确诊病例、重症病例、死亡病例和疑似病例,治愈出院病例1人,累计确诊病例1人,已连续19天没有新增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的西藏自治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共17次提到“小康”一词,是提及该词频次最多的省份。

今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十三五”以来,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始终保持健康快速发展,规划的4大类38项指标进展顺利,半数以上已提前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12月9日,西藏自治区宣布,包括芒康县、江孜县、萨迦县等19个县(区)已脱贫摘帽,这意味着西藏自治区全部74个县(区)均已经实现了脱贫摘帽。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西藏曾是中国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扶贫成本最高、脱贫难度最大的区域,是中国“三区三州”中唯一省级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西藏全部脱贫意味着整个西部离建成全面小康只有一步之遥。

“只要我们坚定必胜信心,紧盯目标任务,狠抓工作落实,就能够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从西藏自治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这个西部省份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决心与信念。

处于抗疫战中心的湖北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共16次提到“小康”一词,是提及该词频次第二多的省份。湖北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紧盯全面小康目标,坚决补上‘三农领域短板,切实发揮好‘三农压舱石作用……‘三农工作成效决定全面小康成色。越是接近实现全面小康目标,越要坚持‘三农地位不动摇,越要抓实‘三农工作不放松”。

然而,疫情对“三农”的影响是多样而复杂的,最直接的是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地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封村、封路措施,农村的养殖业、种植业销售渠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阻碍,同时城市的餐饮业大规模停业,消费市场减少,也给养殖业、种植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如何尽可能地减小疫情给“三农”带来的冲击,战疫情、保春耕,是湖北省主政者应当尽快思考的课题。

湖北省还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并表示要“加快推进健康湖北建设,促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打造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动县域医共体提质增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需要正视的是,正是在这场疫情防控战中,湖北省暴露出了在卫生健康领域中的诸多不足,比如公共卫生防疫、重大传染病防控等,未来要如何尽快弥补短板,向更高质量看齐,还应进一步探索。

在高质量决胜全面小康的路径中,需要一手抓脱贫,一手抓治理,28个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均在这两方面有所规划。

“脱贫”一词在28份政府工作报告中总共出现了286次,是28个省区市都提及的关键词,甘肃省提及次数最多(23次),其次是广西和新疆(均为19次),这三个省份均属于西部十二省区。

甘肃省表达了“坚决攻克最后贫困堡垒,撕掉‘苦甲天下的历史标签”的决心,并制定了一系列举措,比如新增脱贫攻坚资金、项目、举措持续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对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脱贫难度大的县和村实行挂牌督战,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对贫困人口、脱贫人口进行动态管理,等等。

“治理”一词是今年新出现的政府工作报告高频词汇之一。

去年和今年,《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在对各个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进行数据分析梳理时,均对每个省区市出现频次位列前十的词汇进行了提炼(部分省区市因有并列排名的频次,故词汇总数超过了10个;对部分无分析意义的词汇未列入大数据分析整理词汇单),去年总共梳理出38个高频词汇,今年总共梳理出39个高频词汇。

在去年的高频词汇中,“治理”并未上榜,今年则总共出现了646次。

表示要“坚决攻克最后贫困堡垒”的甘肃省,共45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治理,该词在甘肃省的政府工作报告高频词中位列第八,排在它前面的依次是:建设、发展、推进、产业、企业、生态、全面。甘肃省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甘肃”列为2020年要重点抓好的九个方面工作之一,强调要“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加快市域治理现代化,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促进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沉,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等等。此外,甘肃省还特别强调要“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社会治理”一词,也是各省区市普遍提及的关键词之一,共26个省区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社会治理,该词总共出现88次,江苏省和安徽省提及该词的频次最高,均为7次。江苏省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深化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实施‘万村善治工程,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安徽省强调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加快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三社联动工程建设、乡村治理三级建设等试点工作,加快建设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

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接下来,就要看各省区市在这次大考中的“治理”成绩了。

聚焦核心任务:

继续建设,继续发展,继续推进

对比2020年与2019年的省级政府工作报告高频词,可以发现排名前十位的高频词基本相同。

去年,在31份政府工作报告中,位列第一至五位的高频词汇是:发展、建设、推进、产业、企业;位列第六至十位的高频词汇是:改革、加快、经济、服务、实施。

今年,在28份政府工作报告中,位列第一至五位的高频词汇是:建设、发展、推进、产业、加快;位列第六至十位的高频词汇是:企业、改革、实施、服务、经济。

无论去年还是今年,建设、发展、推进,都是出现频次远远领先于其他词汇的三大高频词汇。

“建设”一词在今年28个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次数排位都居于前三,总共出现了2732次,该词在今年15个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次数排位居于第一;该词在去年31个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次数排位都居于前三,该词在去年10个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次数排位居于第一。

“發展”一词在今年28个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次数排位都居于前三,总共出现了2650次,该词在今年13个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次数排位居于第一;该词在去年31个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次数排位都居于前五,该词在去年20个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次数排位居于第一。

“推进”一词在今年28个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次数排位都居于前六,总共出现了1977次;该词在去年31个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次数排位都居于前五,该词在去年1个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次数排位居于第一。

今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建设”一词最多的是经济总量大、韧性强,产业体系相对完备的广东省,目前,广东省正迎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东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共186次强调“建设”:“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和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创新科技体制和人才发展机制,大力提升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强省建设”“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破解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建设更高标准的市场体系,进一步激活蛰伏的发展潜能”“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经济大省广东的雄心与担当,正在建设的蓝图中展现。

今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发展”一词最多的是面临多重目标、多重任务、多难选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十分紧迫的河北省。河北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共175次强调“发展”:“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力发展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加快家政、养老、托育、康养等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毫不动摇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雄安新区大规模建设、冬奥效应持续显现、自贸试验区获批,重大历史机遇正在加速转化为发展的强大势能,河北省的发展前景充满了希望。

今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推进”一词最多的仍然是广东省,共132次提及该词。“大力推进省和深圳市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大力推进外贸提质增效”“扎实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推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持续推进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推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项项工作推进的背后,是身为排头兵的大省,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作为一个体系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

综观28个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无论关键词有何变化,其核心是:同样强调加快改革的决胜全面小康理念,同样强调服务企业的决胜全面小康路径,同样强调发展经济的决胜全面小康方向,同样强调推进产业的决胜全面小康举措,说明各地政府的核心任务相当聚焦。强调建设与实施,说明各地政府已找准靶向,精准发力,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将在这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猜你喜欢
省区市小康小康社会
我家的小康
我家的小康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复课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小康之路
西部10省区市谋划开发新格局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资助范围已覆盖西部12个省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