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婷
杨智铜在练习焊接对接
17岁,筋信骨强的他满腔热血报名从军,却遗憾未能如愿;18岁,他进入阳煤化工装备有限公司实习,主修电焊,埋首苦练;23岁,勤奋有为的他于百人中勇摘桂冠,荣获山西省首届职业技能大赛电焊组第一名;爱学习、肯吃苦、勤钻研、好动脑,同事们给予他这样的评价,他就是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山西电力建设有限公司焊工杨智铜。
1月15日,凛冽的寒风呼呼地吹着,介休焊铁厂内,一位高瘦斯文的少年穿着防静电服,戴着口罩,“全副武装”伏在工作台前,专注地盯着显微镜下的产品原件,一丝不苟地焊接着……五年来,这已经成为了他的日常点滴。
“实习第一天就傻眼了:破旧的车间终日阴暗,刺耳的电焊声此起彼伏,呛人的烟味四处弥漫,新发的工装很快被焊花烧得千疮百孔……”回忆起初拾电焊这门手艺时,杨智铜略显酸涩。
见习第一个月的一天,杨智铜正专心致志跟着师傅学习如何起弧,距离他40米外的行车吊装容器钢丝绳突然断裂,容器坠落,“场内能见度并不高,当时‘轰的一声真是把我震懵了,从没听到过这么剧烈的声响,也是从那时起第一次意识到了这些工作的危险。”对于陌生也相对危险的工作环境,杨智铜的抵触之感愈加累积,但在父亲的安抚下,他焦虑的心绪逐渐安定了下来。父亲那句“啥活都要有人干,做啥都要做到精”成了他后来工作的座右铭,一直鞭策着他走到今天。
“做啥都要做精。在超强光线下要把物料完美无缝地对接合焊,是经验与技术的双重考验。”杨智铜说。从最初工厂里的打杂小弟到从自己手中真正闪过的第一条耀眼的弧光、第一條笔直的弧线,杨智铜足足用了3个月。看着身边的同伴都比自己学得快、学得好,杨智铜不知不觉“慌”了,下定决心把自己“焊”在车间里:每天中午,大家都在午休,他却在独自琢磨;下班后,大家回家了,他仍蹲在车间练个不停。别人每月焊100个水箱,他自愿焊接120个。
“尽管基础元器件生产只是项目里的一小部分,但每一处细节都不能出丝毫差错。”说起自己的工作,杨智铜认为这是极度精细的活。有些产品内部器件的集成密度很大,需要进行手工焊接的感性元件结构复杂,焊点周围分布着大量裸芯片和直径不足一根头发丝粗细的金丝,最小间距只有不足0.3mm,除去烙铁头宽度后只剩约0.1mm的空间,稍有偏差就会损伤内部器件或互联金丝。为了提高自己的焊接技艺,杨智铜在工作笔记中详细记录下每种产品的走线方向、焊接要领和注意事项。为了力求产品尽善尽美,下班后的杨智铜主动加班加点,拿一些样品做练习,练习时没有料,杨智铜就自己到处捡废铁去练,凭着这股钻研劲儿,杨智铜逐渐掌握了手弧焊、MAG焊、TIG焊等多种焊接方法,平焊、立焊、横焊、仰焊等各式焊姿也熟能生巧、样样精通。
“哪里能学下东西,我就去哪里。”杨智铜说。五年的电焊生涯中,杨智铜不停奔波于晋城、吕梁、长治、内蒙、江苏等地的工厂,在工作中不断寻求突破创新:根据产品特性,优化了原有的操作方法,简化步骤,大大提高效率。同时,为每种产品都采取“私人订制”的焊接方式,改进了原有的操作顺序,在最短的焊接时间形成高质量的焊点。
“哪个焊工没挨过烫?焊珠滚下来,会随着身体一直滑落,所到之处的皮肤都会被烫到,遇到不平整的衣服上就是一个大洞。”提及工作中的烫伤,杨智铜轻描淡写。他懂得荣誉带来的光环与荣耀,更明白焊工工作的艰辛与不易,但他并未细表。“迸溅的火花、四散的光芒、笔直的纹路,刺啦刺啦的焊音,当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时,才发现焊接工艺的‘别有洞天。”杨智铜说道。
2019年8月,功夫不负有心人,23岁的杨智铜在山西省职业技能大赛中力挫84名新秀,勇摘桂冠。
杨智铜在查看钢板焊接材料
杨智铜与同事一起进行焊接作业
杨智铜在焊接水冷壁落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