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29国欧洲教育部部长共同签署了 《博洛尼亚宣言》,开始了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在这一进程的推动下,欧洲各国为将本国教育政策调适到“欧洲学分转换体系”上,纷纷强制推行“模块教育”,掀起了一股推广模块化的热潮。校企合作框架下的学分银行课程体系设计应由校企双方根据企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岗位需求协商决定,这不仅是为了突出校企合作的特点,也是为了课程转换的需要。
模块化教学法 (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简称MES)是 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模块是围绕特定主题开展的教学活动的组合,即一个模块是一个内容及时间上自成一体的教学单位,它由不同的教学活动组合而成。
我国学者对课程的定义,有“学科”说、“进程”说、“教学内容”说。综合上述观点,我们将“学分银行”项目下的课程定义为“为实现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称谓。实践中,将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是在规定期限内必须修习的课程,选修课是指根据个人兴趣和实际需要选择的课程。每位学员可根据岗位技能要求及个人需求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相关内容获取相应学分。
课程标准是关于某一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掌握程度、实施建议等的总和。从教学大纲层面上来看,课程标准可定义为:教学目标、教材纲要、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学设备、教学方法和教学注意事项。在学分银行教改实践中,为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培训课程、国家等级考试课程的对接,教学大纲对照相关标准,列明了相对应的知识和技能考核点,为学生实施学分转换和毕业时获取“双证”奠立基础。
成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是进行学分转换理论研究和教改实践的依据,其课程标准是进行学分转换的参照标准。在确定课程体系各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以及国家职业资格培训课程的内容要求,使教学计划内课程中所包含的知识点、技能点与职业资格培训课程和国家等级考试课程所要求的知识点、技能点相一致;使专业的核心课程与职业资格核心能力的培训课程同质同量 (近似),在课程标准层次上实现与职业资格培训课程、国家等级考试课程的主动对接。
在构建职业导向的成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时,应采取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相对照的原则:即学科对应职业方向、专业对应岗位、专业方向对应工种、课程对应工作内容、教学单元对应知识点 (技能点)。
1.设计的目标。建立以职业分析为先导的课程设置,使课程设置更加贴近企业的人才发展战略,更好地为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服务。其次,确立课程标准,为实施学分转换建立参照系。使课程标准能够主动对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兼顾国民教育系列课程、国家等级考试课程、行业企业培训及技能大赛类课程等多种类型的外来课程。第三,实施选课制,使学分兑换实践能够顺利进行,缓解工学矛盾。
2.设计的思路。设计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培养目标确定主要工种 (岗位),根据工种 (岗位)确定课程设置,根据课程设置确定培养内容,根据培养内容确定专业设计。通过对目标岗位的调研,划分职业能力模块,细分具体要求。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校企双方共同对课程设置进行论证。课程设置与职业能力具有对应关系,所设置课程至少可以覆盖岗位要求的主要能力。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以及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确定各门课程标准。
3.设计的规程。由企业提供相关职务说明书、行业标准、规范等基础材料,由校企双方组织调研并提出分析报告。根据知识点和技能点,确定每门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时间,并依此制订教学计划,遴选教材。整合学校、企业、行业的资源,组成由教学人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或技师 (高级技师)、职业技能鉴定人员组成的课程标准编写组,编写教学大纲。
4.确定岗位目标。培养行业所需的专业技师,应符合行业规定的职务描述和职务说明。职务描述包括:职务头衔,即职务的范围或种类、职务等级;劳动手段,即工人用来执行职务的具体活动的机器、工具、设备和辅助装置;工作环境,即说明工作是处在何种环境状态下完成的,如在室内外、温度、湿度,或是否需站立、久坐,是否受电磁、噪音、有害气体、传染病等影响,是否有职业病及异常精神健康状况(如焦虑)等;职务性质,即工作内容、权利关系;职务责任,即不能完成工作所需要承担的责任;考核标准,即工作数量和质量的具体标准。职务说明主要包括:职务所需要的知识;职务所需要的技能;职务所需要的行为规范;承担职务所需要的其他条件:如身体状况、性别、身高、学历等。
5.掌握工种(岗位)情况。查阅企业的职务说明书、国家或行业的有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及考核鉴定项目、职级职系中有关技师的内容等,了解职务责任和该职务所需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由相关岗位职工记录下每天工作的内容,全面记录工作状态,并对工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些关键性事件进行真实描述。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了解他们对岗位的理解、特别是在知识、技能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与其他岗位的异同。
6.调整课程设置。在确定岗位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整方案。课程设置须与目标岗位的职业能力匹配,职业能力具体包括职业技能、职业知识和职业道德三个方面。课程设置应涵盖不同的岗位需求,学员可结合目前岗位及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课程选择,但这些必须符合教育主管部门有关大专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课程设置与国家或行业 (建设部)职业标准接轨,学员毕业时既可以取得大专毕业证书,同时又具备取得与目标岗位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条件。
7.确立专业方案。设立与通用能力相对应的课程为公共基础课,与目标岗位所在行业应有的职业能力相对应的课程为专业基础课,与目标岗位特有的职业能力相对应的课程为专业课。实践过程中,对照国家职业标准,将一些技师培训的内容列入课程中。另外,适当增加一些可选修的课程等。
社会学习力是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所在。为个人终身学习搭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学分银行”项目,将有效地承担这一社会职能。课程模块化设计将为该项目的推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