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2020-03-12 06:11孙金香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辅导员协同主体

李 莉,孙金香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 266590)

党的十九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对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能力、工作方式与方法构成了新挑战。高校辅导员、班主任这两支育人队伍只有秉承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勠力同心,相互合作,发挥彼此独特的能力要素和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才能更好地应对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挑战。

一、协同育人是辅导员、班主任提高工作实效的必然选择

(一)辅导员、班主任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

最早提出协同理论的是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他认为,协同的理论不仅仅可以被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领域,而且社会学领域同样也适用。无论任何系统保持孤立或者封闭的状态都会导致其内部有序状态的崩溃或者分离,基于此,他提出了“协同导致有序”的核心观点[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大系统并非各个元素的机械相加或是简单罗列,而是要遵循各要素的内在联系,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各元素之间以及各子系统之间能够有效协同工作,最终获取整体效应最大化。

(二)辅导员、班主任协同育人的逻辑必然

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上存在一致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中的各种要素交织重叠,辅导员、班主任作为这一系统中的主要教育要素,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教育对象均为个性鲜明、思维敏捷、创新意识较强的当代大学生,因此教育者在认清共同教育对象的特点前提下,要妥善处理与教育对象的关系,做到教学相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也是辅导员、班主任两支队伍的主要教育目标。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的一致性决定了两大主体之间可以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通过外部的特定的教育影响,共同担负起培养教育对象的神圣职责。

教育职责和教育任务存在互补性。由于各个教育要素所处的层次、面临的问题不同,发挥作用的方式和特点不一样,必然存在一定的“竞争”和“排斥”,主要表现在班主任主要来自专业课教师,其承担着学生学业成长导师的角色,主要负责良好学风建设和职业生涯规划等;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其承担着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角色,主要职责为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以及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等。由于身份不同、教育背景的不同,辅导员和班主任在教育职责、教育方式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正是因为存在这种差异,两大主体可以优势互补,为两支队伍协同合作,共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可能。

二、辅导员、班主任育人过程中存在的协同障碍

(一)缺乏联动长效机制,协同关系不顺畅

统筹协调、上下联动的长效机制可以将分散的力量整合起来,做到资源、信息共享,实现有效联动。从客观方面来讲,高校班主任大多来自专业课教师或者管理干部,专业课教师由教学部门管理,而辅导员由学生工作部门管理,管辖部门不同,两支育人队伍在各自的体系下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和职能,一定程度上导致教育分离,难以统筹协调[3]。从主观方面来讲,二者在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工作难以同步和衔接。以山东科技大学为例,班主任为讲师或助教的占全部班主任总数的71%,这一群体普遍存在较大的科研、教学、发展的压力,难以保证在育人工作中全身心投入。同时,虽然国家文件对辅导的岗位设置进行了明确规定,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远远达不到1∶200的要求。面临庞大的学生群体,繁琐的日常事务,无法聚焦主责主业,教育缺位现象严重,辅导员在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方面的投入不足。辅导员、班主任两个教育主体在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局面。

(二)育人的内在动机不足,协同意识待强化

从动机理论上看,内在动机对于个体行为具有很强的支配作用,能够改变个体的行为表现。首先,辅导员、班主任两大育人主体的育人的内在动机不足,影响育人效果。对于大部分年轻教师来说,担任班主任的动机主要迫于职称晋升的压力。同时,学校管理干部职务晋升也有学生工作经历方面的要求,职务、职称晋升的外在压力迫使他们被动选择了班主任的岗位,内在原生动力不足导致一部人缺乏工作的主动意识,育人效果很难保证。其次,当前高校对辅导员、班主任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部分高校辅导员、班主任考核缺乏行之有效的指标体系,考核内容、考核方式不科学,考核流于形式、轮流坐庄等现象比较常见,难以起到以评促建、以评促发展的目的。最后,高校奖励机制、力度不够。外在激励是对内在动机的有效补充,各高校班主任津贴少,奖励力度不够,未能起到调动积极性的目的。

(三)职责界限不明确,协同壁垒难打破

一方面,上级文件中对辅导员、班主任工作职责未有清晰界定。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2005年)中将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作为一个整体提出,但并未对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职责进行明确的区分和界定。2017年8月,教育部对该文件修订后,删掉了班主任,仅对辅导员队伍的职责任务、培养培训要求、管理考核方式等进行了重新修订以及明确界定。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两大育人主体职责既存在交叉也存在不同。班主任除了进行专业教育外,重知识传授轻德育,重专业教育轻价值观引导,而辅导员除了进行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外,主要通过主题教育、主题班会、第二课堂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学习态度管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职责不清晰、界限不明确,会造成教育主体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碰壁”,最后形成“单打独斗”的局面。

(四)主体发展不平衡,协同水平难保证

打铁还需自身硬。育人主体只有自身政治思想过硬、本领过强,才能确保工作整体效能的提升。从准入方面来看,高校辅导员的选拔与配备条件、专业素质和内涵非常明确,上岗前必须进行岗前培训,但是高校班主任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大部分来自专任教师。从培养方面来看,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能力提升体系正在逐步健全和完善,而专门针对高校班主任的培训基本没有或者很少。为保证辅导员工作的顺利开展,教育部从国家层面、地方层面以及高校层面对辅导员的培养培训时长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未对班主任提出硬性要求,这必然会导致辅导员和班主任素质能力参差不齐,育人能力水平的不同,必然会导致两大育人主体在工作过程中存在不配合、不支持、不协同的现象,育人水平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三、辅导员、班主任协同育人的机制与路径探析

(一)立足新时代思政工作新定位,强化制度协同

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统中,各个部门,各个育人主体要想把结合渗透、沟通协调、规范监督作用发挥到最大,最重要的是建立自上而下、科学有效的协同机制。一是要突出目标导向,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根本理念,深度挖掘育人主体的育人潜力和价值,清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规律及各个要素相互之间的联系,通过建立协同制度和育人环境,促进高校育人生态朝着良性方向发展。二是要强化学校层面的设计。各高校应该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各育人主体全员协同配合,资源共享的一体化大思政格局。从组织心理学角度来看,在一个团队组织中,成员分工明确,职责清晰,成员也会产生对组织的信任,进而对组织的满意度强并在工作中产生积极行为。因此,自上而下的协同机制,科学的育人理念,规范的制度,是育人主体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发挥的基本条件。三是建立育人主体联动机制。高校必须紧紧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建立立场坚定、素质优良的辅导员、班主任教师队伍,调动全校的力量,努力营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育人环境。

(二)呼应学生身心发展的新诉求,强化目标协同

高校在协同育人过程中,要立足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遵循学生的成长、成才及全面发展的客观规律。一要以生为本,做到回归学生。教育生态学认为:教育要以生为本,回归到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指向、重视学生的个体生命、体现育人关怀上来,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最终达到知行合一。二要创新方法,提升实效。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逐步觉醒,辅导员、班主任如果继续沿用过去习惯的思维方式,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的新诉求,就会出现种种不和谐的现象。因此,辅导员、班主任要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和方法,创新话语体系,运用易班、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既做到“键对键”,又做到“面对面”,解决好学生所思、所困、所需,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三)把握高等教育发展新规律,强化媒介协同

辅导员和班主任两大育人主体存在育人目标具有一致性和育人内容的互补性。高校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建立有效的媒介协同机制,通过多元化的教育载体和实践教育活动,使各教育主体之间互动交流,提升教育效果。一是要建立“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协同机制,实现教书与育人结合[4]。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优势,通过深入学生、深入班级、深入宿舍等方式,与学生深度交流,将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二是要通过搭建互动交流平台,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课题立项,营造辅导员、班主任平等对话,互动交流的育人环境,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教育方式之间的壁垒,围绕学生成长、成才这一目标进行共同讨论与交流。三是要建立协同培养机制,拓宽培养培训渠道,使辅导员、班主任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升育人主体的内涵发展,推动队伍内生需求互补。

(四)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发展协同

辅导员和班主任二者讲求协同并非一方依附于另一方,而是一种平等的关系。高校要通过健全素质提升体系,打造高精尖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一要严把入口关,严格按照辅导员、班主任职业准入标准和程序,确保高起点,力争选拔一批素质优良,真正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充实到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之中。二要严把过程关,要通过搭建培养培训平台、学习研究平台、实践活动平台等方式,开展培训、工作经验分享,实现辅导员、班主任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提升,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三要重视出口关,畅通晋升发展渠道。高校要开展评优树先活动,发挥榜样示范带动作用,激发合力育人工作的积极性,促使辅导员、班主任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担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

猜你喜欢
辅导员协同主体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