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双伟
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神经外科,山西省长治市 046000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动脉瘤破裂出血危险性大,致死致残率高,虽然近年来医学技术得到长足发展,但临床治疗时仍较为棘手。显微手术是临床上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主要手段,但术后复发率高,不良反应多,影响患者预后,不能达到临床预期疗效[1]。近年来,随着血管介入技术及材料的不断进步,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在临床应用率不断提升,并取得较佳的治疗效果。本文旨在观察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89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经DSA、CT、MRI等确诊符合颅内动脉瘤诊断标准[2],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手术禁忌证,合并精神疾病者,占位效应明显需行开颅手术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4例,男19例,女25例;年龄46~67岁,平均年龄(55.91±5.02)岁;Hunt-Hess 分级Ⅰ~Ⅱ级26例, Ⅲ~Ⅳ级18例;疾病类型:大脑前动脉瘤28例,大脑中动脉瘤16例。观察组45例,男18例,女27例;年龄47~68岁,平均年龄(55.96±5.05)岁;Hunt-Hess 分级Ⅰ~Ⅱ级28例, Ⅲ~Ⅳ级17例;疾病类型:大脑前动脉瘤27例,大脑中动脉瘤18例。两组患者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显微手术夹闭,全身麻醉后,于翼点入路,镜下分开脑池,暴露载瘤动脉并给予暂时性阻断,明确周围血管情况,分离动脉瘤颈部,夹闭瘤颈,罂粟碱湿覆血管,术后联合降颅压、脑血管痉挛预防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放置动脉鞘,选择合适弹簧圈及微导管进行栓塞治疗,将弹簧圈置入动脉瘤腔内进行致密填塞,行DSA检查明确栓塞情况,两组患者术后均依据患者情况决定是否进行引流,给予低分子肝素(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30428)皮下注射,2 500IU/(次·d),共计7d;阿司匹林(汕头金石制药总厂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44021505)口服,100mg/(次·d),连用7d,术后随访6个月,于3个月后对比临床疗效,6个月后对比复发率、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生活质量变化。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及复发率: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进行评价,5分为恢复良好,4分为轻度残疾,3分为重度残疾,2分为植物生存,1分为死亡[3],并对比复发率;(2)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分别采用GOS评分及简明健康测量量表(SF-36)进行评价,选取SF-36评分内生理功能、总体健康、精神健康、活力四个维度24条目,总分120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质量越佳;(3)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2.1 临床疗效及复发率 观察组恢复良好率88.89%高于对照组的70.45%,复发率2.22%低于对照组的18.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复发率对比[n(%)]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4.685 8、4.601 8,*P=0.030 4、0.031 9<0.05。
2.2 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GOS评分及SF-36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OS、SF-36评分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t=12.068,14.058 4,*P均=0.000 0<0.05。
2.3 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出现脑积水1例,脑血管痉挛1例,并发症发生率4.44%(2/45);对照组出现脑积水5例,脑血管痉挛3例,死亡1例,并发症发生率20.45%(9/44);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64 5,P=0.021 8<0.05)。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临床上对于颅内动脉瘤的确切发病原因并不明确,但长时间临床研究证实,血流动力学水平异常、后天退行性病变及遗传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颅内破裂动脉瘤病情进展迅速,致残、致死率高,临床治疗较为棘手。手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主要方法,显微手术、开颅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是常用三种。开颅手术对手术时机的要求较高,主要适用于出血稳定后患者,适用范围较为窄小,且对患者损伤较大,影响预后,临床使用率逐渐降低。显微手术是近年来临床上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金标准,通过术中对颈动脉池及侧裂池充分减压,清除积血,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其效果得到临床一致肯定,但是,术后高复发率及较多的不良事件是困扰临床难题[5]。
介入治疗刚应用于临床时主要是作为一种手术辅助手段进行治疗,近年来,随着手术器械及技术的快速进步,其疗效逐渐得到显现。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优点,其应用于临床时操作简便,能够快速在临床进行普及推广[6]。同时,术中操作时不会对患者脑组织造成损伤,不受脑肿胀及颅内压影响,有效降低术后脑痉挛发生率[7]。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率及GOS、SF-36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能够更为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同时患者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证实在提升治疗效果同时能够保证较高的安全性。临床分析认为,显微手术术后的高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主要是由于术中对破裂血管周围组织损伤及对微小动脉瘤夹闭不全导致的,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术中操作更为精细,避免对周围组织损伤,同时,材料的多样性能够保证在针对各种类型动脉瘤血管治疗中均发挥最大疗效,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8]。但是,其也有着明显缺点,术中材料的应用虽能够有效预防再通发生,但是极易引发脑积水及脑膜炎的发生;术后1年为再出血的高发期,1年后发生率显著降低。因此,对于应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患者,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积极预防,及时治疗。该研究由于纳入病例较少,随访时间短,且属于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可能导致结果出现偏倚,影响论证强度。在后续研究中,会进一步纳入病例,延长随访时间,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更为可靠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效果显著,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复发率低,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