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畅 谢纯
XU Chang,XIE Chun*
书院出现于唐代, 源于私人治学的书斋与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门,是中国士人的文化教育组织,围绕书展开藏书、读书、教书等活动的场所[1]。广义上,书院园林既指园林性质的书院空间,也包括书院整体布局和周边环境[2]。“书院建筑……是一种以民俗建筑为主体,庙宇建筑为重点,带有园林环境的乡土性文化建筑。”[3]因此除文化教育功能,书院园林还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湖南省一直是书院建置的发达地区之一,湖湘文教建筑数量众多,催生了大量关于书院的资料整理和研究。对书院建筑形制和文化思想的研究[1、4],以及对传统书院景观空间的研究[5~7]是本文重要理论依据。湖南岳麓书院是省会书院,是公认的“四大书院”之一,因此具有很高的代表性。天岳书院是县级书院,位于湖南省平江县,始建于清初,现存较完整。本文以天岳书院为例,与岳麓书院进行比较,并具体分析天岳书院布局与园林营造的特征,探究地方书院的乡土特色。
天岳书院始建于1720年,后经迁址或重建,存在4 处选址[8](图1),其变迁与清代书院发展的阶段特征具有对应性。顺治至康熙年间是清代书院恢复发展期,朝廷书院政策走向开放,天岳书院正是在这一时期始建。其第一址(康熙五十九年)在平江县县城南郊小天岳山南侧,书院也因此得名。清代书院在雍正至乾隆年间进入全面大发展时期。天岳书院原书院废弃后,第二址(乾隆四十年)在县城青石巷,集讲学和考棚于一体。清代书院在嘉庆至咸丰年间属相对低落期。天岳书院第三址(嘉庆九年)在县城西郊五龙山,并更名为“昌江书院”。同治至光绪年间是清末的“中兴”时期,书院高速发展并最终改制。知县见昌江书院“废院萧条,慨然以兴复为念”,故天岳书院在此前所未有的书院高速发展期得以重建。其第四址(同治六年)在县城东南黄土仑,由师出岳麓书院的湘军“中兴将相”平江人李元度为其捐资题名。1901年全国书院改制,天岳书院被改为高等小学堂,后几经变革,是今平江第一中学的前身。天岳书院自同治七年(1868年)建成以来,历经沧桑,保存至今[1、8]。
天岳书院的第一、三、四址均在昌江(今汨罗江)沿岸的丘陵山地附近,选址县城之外,是环山面水的山水型书院。“天岳书院”和“昌江书院”的命名,都源自当地的山水名,如昌江是平江县最重要的河流。山水型县级书院强调与地域性河流的关系,选址与山水的呼应明显,“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读书之处”,优美清净的自然环境有利于潜心治学,风水灵气则被认为利于学子成才。天岳书院第二址在县城内,且靠近衙署,属城市型书院。城市型书院的选址与清中后期书院官学化有关,地方政府为了加强管理和考试便利,将书院迁址或修建在县城内,并与考棚结合。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东麓,始建于北宋,现存建筑主要为同治七年大修的遗构,用地约21850 m2。天岳书院始建于清初,位于湖南平江县,现存建筑主要为清同治年间修建,用地约5270 m2。两座书院都属全国文保单位。
图1 天岳书院变迁示意
现存的天岳书院与岳麓书院的选址和建筑布局具有较明显的一致性。岳麓书院被岳麓山环抱,面对湘江,形成环山面水的景观格局(图2)。天岳书院选址在黄土仑,“前瞰碧潭”,亦形成背山面水的模式(图3)。天岳书院仿岳麓书院修建,空间布局遵循比较严格的礼制。两所书院建筑和庭院布局中轴对称,大门和讲堂等主要建筑都位于中轴线上,祭祀和生活空间沿次轴展开[7]。但两所书院的整体形态又有所不同:岳麓书院是学殿并列式,主轴以教学为核心,次轴以祭祀礼殿为核心,两者横向连接较弱[9](图4);天岳书院是护围式布局,沿主轴线依次为大门-讲堂-大成殿,以教学祭祀为核心,两侧设并列斋舍形成“护厝”[9](图5)。
图2 岳麓书院选址示意
图3 天岳书院选址示意
天岳书院与岳麓书院在等级规模、园林空间形式和园林要素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岳麓书院占地是天岳书院4 倍之多,讲堂、藏书楼等主要建筑规模更大。天岳书院的大成殿为硬山屋顶,岳麓书院大成殿则使用等级更高的重檐歇山屋顶。天岳书院的主要园林空间形式是分散式庭园,庭院兼具园林性质。岳麓书院除分散庭园之外,还有面积较大的集中独立式园林,空间布局自由,运用中国古典园林掇山理水的手法,营造了“曲涧鸣泉”“碧沼观鱼”等主要景点(图6)。相比而言,天岳书院园林空间更规整,要素更简洁,但缺少了灵动的水景(图7)。
图4 岳麓书院布局示意
图5 天岳书院布局示意
图6 岳麓书院园林
图7 天岳书院园林
始建于北宋的岳麓书院规模更大,有更开阔的园林营造空间。始建于清代的天岳书院在官学化影响下布局更为严整,且因为规模受限,其园林营造活动在小空间的塑造、书院主体功能区域的庭园景观上更为细腻。以下将结合地方文化和书院历史,对天岳书院空间布局和园林营造进行具体分析。
按照主要功能,书院空间可划分为入口、教学、祭祀、藏书、生活5 部分,其中讲堂、礼殿、藏书楼是书院的中心单元(图8)。庭院是天岳书院主要的园林性质空间,与其他功能空间相互交织,因此对庭院布局另行分析。
教学区以三进三间讲堂为核心,正对入口大门,讲堂与门厅之间是大中庭,视线开阔,烘托讲堂的重要地位。天岳书院藏书区即藏书楼,但已毁,根据《天岳书院记》,应是大成殿西南侧的三开间建筑。天岳书院有严格的藏书管理制度,并设有“司书”专职管理。祭祀区以大成殿为核心,其用于祭祀孔子和学派祖先。大成殿东侧是宋九君子祠、屈子祠,大成殿西侧原有罗孝子祠(已毁),以上均是专祠。《天岳书院记》云:“朔望行香,春秋奉祀,尊崇忠孝理学以
受到儒家礼乐制度的深刻影响,书院布局严整,讲究秩序,重要功能布置在中轴。天岳书院入口区在中轴,为三开间单檐硬山门厅,前檐为门廊,额嵌“天岳书院”横匾,后檐两侧山墙对开砖券门,连通左右连廊。为后进楷模”。南宋朱熹在岳麓书院讲学,平江九人在其门下求学,弘扬理学,被称为“宋九君子”;屈原投于汨罗江,此江发源于平江;罗孝子是秦朝地方孝子,孝子祠与屈子祠成忠孝双庙。可见天岳书院的专祠对地方名人先贤颇为强调。清代书院官学化,且在清中后期越来越科举化,具体象征就是祭祀功能的地位甚至超过藏书功能,通过各种祭祀活动来强化书院与科举的关系[1]。
天岳书院生活区为斋舍,对称布局在中轴两侧。每侧斋舍又分为东西两幢,形成狭长的天井院落。书院中轴后段两侧经复原加建斋舍,与现存清代建筑共同构成比较完整的书院历史格局。天岳书院生徒最多时达200 人,院长从教习或生员中选择品学俱优的人担任东、西斋长。
从天岳书院各功能区在总用地的占比来看(表1),生活区面积最大,说明“学居一体”是书院的重要特征。教学区占比25%,配套的庭院空间较大,教学仍然是天岳书院的核心。祭祀区占比远大于藏书区,反映了清代书院越来越以科举为目标,对藏书功能的重视程度降低。与岳麓书院对比来看,两座书院教学区面积差别不大,说明教学空间以实际需求为准,而不由书院规模决定。天岳书院入口区占比很小,入口空间仪式性不及等级更高的岳麓书院。
天岳书院没有独立的园林区,园林环境主要体现在园林化的庭院上。
庭院大小、形态的变化增加了空间的流动性。天岳书院的庭院总体呈分散式,以大中庭为主,其他天井、院落基本对称,强化了书院的空间秩序(图9)。庭院由建筑和实墙围合,封闭式的围合有利于防火隔离。庭院功能具有多样性:正对讲堂的大中庭是集散场所,也是教学空间的延伸,通过植物造景形成书院主要的园林空间;藏书楼和专祠被毁后,书院西南角产生庭院,成为较独立的园林性质空间;湘北地区冬冷夏热,天岳书院精巧的庭院天井,可以起到遮阳、通风等调节气候的作用。
图8 天岳书院功能布局
表1 天岳书院与岳麓书院功能分区面积
庭院多样的连接方式,加强了各功能建筑之间的联系,增强了空间的连续性。廊、过厅天井和门洞是主要的连接方式:建筑向庭院一侧有外廊(图10),用于连接主要建筑;在通行空间的转角连接处,以拱形门洞进行组织和引导(图11),并形成框景,对应另一庭院景观,使空间先收后放,增强了空间层次和游览节奏变化;在书院讲堂和大成殿之间,用屋顶搭设小过厅而不另设墙,形成的小天井庭院亦别有洞天(图12)。
灵动的空间增强了庭院的园林化,典型的园林要素则强调空间的园林功能。天岳书院园林空间的营造要素,主要是植物、道路铺装和建筑的装饰细部。
湘江流域书院一般选用樟Cinnamomum camphora、 荷 花 木 兰Magnolia grandif lora、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罗 汉 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等乡土树种[10]。天岳书院历史种植的植物有些无从考证,但根据历史记载和其中树龄较久的树木,目前书院的主要乔木与历史上的种类大体一致。天岳书院讲堂正对的中庭有4 株冠幅较大的桂花,西南角庭院中孤植荷花木兰。这些乡土树种具有良好的立地条件,且多为常绿树,在夏季能有效遮荫防晒,冬季也仍富有生机。
图9 天岳书院庭院空间
图10 斋舍外廊
在植物搭配上,天岳书院的植物以乔木为主,搭配散植的小灌木,如雀舌黄杨Buxus bodinieri、山茶Camellia japonica、红花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var.rubrum、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苏铁Cycas revoluta。乔灌搭配形成垂直方向的层次,同时保证一定的视线通透度。植物种植方式以对植为主,中庭的植物呈中轴对称式种植,强化书院整体的中轴对称格局,突出讲堂的中心地位(图13)。
除环境和美学意义之外,植物在书院园林中具有更多的文化意义。如桂花有登科夺冠的“折桂”的寓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成材”与“成才”常被联系在一起,以对树木的栽培比喻对人的培育;书院内的主要植物常青不凋,能够象征长盛不衰、坚韧不拔等精神品质。
天岳书院道路系统有一定的等级关系,强调了空间秩序。主体建筑讲堂所在的中轴线是宽3 m 的中心甬道,其他纵横轴线如斋舍天井,为次级道路,路宽约1.5 m。在草地、花池等绿地中铺砌小园路,用作连通和游憩。
天岳书院的铺装使用本土材料,主要甬道以青石板铺装,次级道路为青砖铺地,小园路则使用鹅卵石和青石板间铺,建筑铺装主要是青砖。铺装没有多余的装饰,与书院质朴雅致的氛围相协调。
铺装常与排水系统相结合。天岳书院中庭四周与廊庑相连处,从草坪延伸出用青石铺装的斜坡,形成排水渠道;斋舍天井中间道路两侧设排水明沟。
天岳书院的园林主要围绕建筑的庭院空间展开,质朴大方,没有布置山石和水系。园林营造的匠心巧思更多体现在建筑细部。现存的建筑基本保存了清代建设时的原貌,青砖黛瓦,三级和五级阶梯式山墙,略带弧线,两侧起翘,勾勒出生动流畅的天际线,极具湖湘地方特色(图14)。
图13 庭院植物对植
图14 封火山墙
天岳书院外墙雕刻着做工朴素而不失精美的石雕花窗,以花卉、五谷题材为主,偶有鱼龙等图案,寓意“香草比德”“鱼跃龙门”等。书院大门额嵌“天岳书院”横匾,两侧为“天经地纬,岳峙渊渟”石联,为李元度书写,是对书院名的精神解读,希望书院培养具有经世之略的人才。
天岳书院是湖南现存10 余所古代书院中,为数不多的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作为古代书院建筑,天岳书院规模较大,功能分布体现书院“学居一体”的实用性,强调讲学和祭祀,典型地反映了清代书院官学化、科举化的特征。作为地方书院,天岳书院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其选址、专祠、庭院空间和园林要素等体现了平江县乡地方人文和自然特色,呈现出县级书院布局紧凑、精巧实用的特点;楹联匾额反映了“经世致用”的湖湘精神。现今,天岳书院内设传统文化教育机构,是重塑书院文化身份的有益尝试。而在还原建筑群规制、对周边空间的保护以及书院空间的科普讲解等方面,天岳书院还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从而实现对书院整体性的保护和利用。
注:图1 由天岳书院办公室提供;图6 来源岳麓书院官网(http://ylsy.hnu.edu.cn/);其余图片为作者自绘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