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以及当代价值

2020-03-11 01:54高衡
公关世界 2020年23期
关键词:马克思价值

摘要:在党的领导下经历了九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岁月,我们国家比以往更接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但同时也处于社会矛盾的多发期和高危期,社会各阶层对利益、公平、和谐的诉求正趋向复杂化、多元化。只有以先进科学的利益观为指导,我们才能在这全面改革攻坚期赢得人们的满意和支持,而这关键点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深入研究和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逻辑建构的基础性范畴。通过对马克思利益观的重新审视和理论价值的再思考,寻求新时代下的理论新突破,赋予其新时代内涵,以探讨指引人民实现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利益观,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内涵

(一)现实需要是利益形成的基础

需求是人们对需要的物质对象的一种需求。需要形成一种趋势并反映了满足人类生存动态发展的内容。但是要通过一定的生产途径来实现,意识到这种需要就可以被视为利益。利益源于人类生活发展的需要,从而促进进步和发展的历史。因此,要确保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依靠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即必须解决人们的饮食,衣着,维持人类生活等必需品。对物质生活条件的需求,不仅维持了人类自身生存的必然性,而且揭示了人类的真实本性。因此,要满足人们的需要,就必须考虑人类活动。需求不能自己满足,必须通过某些手段来实现。

(二)劳动生产是利益实现的途径

人们想生活就离不开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所需要的食物,衣服,住房,使用,运输等福利,这是人们无法回避的物质前提,也是基于历史发展的外部现实。人们为了满足食物,衣服,住所和其他事物的需求,就必须考虑人类活动。自身的需求无法满足时,就必须通过某种方式来实现。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变化,人们必须努力提高生产力水平,创新和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原始的人在扩大生产方式的生产中已不能满足需求,便继续加强社会联系,为达到更高的需求水平,人们就会寻求共同生产即联合生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导致社会分工,生产和分工的出现导致人们对需求、利益的进一步细化、分化。

(三)利益是社会关系的内容之一

根据马克思的逻辑推理,利益的本质矛盾分为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利益的形成和自身特有的内在矛盾是根本原因,社会分工的出现是社会由外部利益产生冲突的原因。为了解决利益双重特征之间的矛盾,利益相关者为了满足人民的利益,不得不在社会中寻求实用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变革导致了人类社会关系的产生。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类利益的实现、深化和重新实现的历史。社会分工的日益增长,人们需要不断深化和完善,社会成员之间也经历了错综复杂的联系,原始的利益逐渐上升为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群体与社会交往中的个人利益。这些关系从最初的亲属关系到经济关系,再到家庭的多重利益,不再局限于亲属关系。因此,社会关系是在社会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多种社会联系,是关注利益核心的基本途径。人们进行社会实践的目的是满足他们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人类社会实践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基本思想

(一)利益的本质属于社会关系的范畴

从历史上看,利益是反映人类生活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之间的关系的一个概念。之前提到的利益根植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为了满足人民实现自己利益,一方面要赢得满足自身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在社会交往中需要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朝着有利于他们发展的方向等方向发展,在这种转变过程中,民间社会成员的利益相互联系,形成一定的群体。

(二)利益矛盾是把握社会历史的关键

在谈论矛盾时,首先必须了解矛盾的含义。矛盾用于“哲学范畴”,指事物内部各个对立面之间的互相依赖而又互相排斥的关系。社会向前发展以及生产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使私人和公共利益这两个内部利益冲突也随之发生变化,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当整个社会的利益满足发展的要求时,生产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便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相反,如果利益失衡便比较容易发展成矛盾,如果矛盾不能相应地化解,便会影响社会历史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当代价值

(一)有助于个人树立正确的利益观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也越来越注重,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过度的看重利益、信任危机、网红直播带货、大众消费过多的植入营销模式等等。正如马克思所说, “对不希望把自己当愚民看待的无产阶级说来,勇敢、自尊、自豪感和独立感比面包还要重要”。因此,在满足自己基本的物质需求后,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更加重要,要把握好“义”与“利”,不能因为过度追求利益而放弃“义”。我们要进一步对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进行学习和理解。

(二)有助于调节利益分配,精准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如今,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取得来重大决定性成就,已经向人民递交了满意答卷。脱贫攻坚工作是站在人民利益至上的角度所进行的伟大决策。对马克思利益观下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分配的研究,为我国的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解决贫困问题,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大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髓,更是实现中国梦的庄严使命所在。消除贫困并非一蹴而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党以问题为导向,确保“两个保证三无后顾之忧”。如今人民吃穿不用担心,保证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学生学无所忧,基本医疗卫生保健使人民医无所忧,安全有保障的住房等等都维持了社会稳定。

(三)有助于寻求利益契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时代的弦乐发挥着合作共赢的旋律。在新的时代,经济全球化正在加深推进,面对进入每个国家的风险不再能够靠自身得以“免除”,而是与世界各国息息相关。尤其是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全球化不再局限于一个国家,应对全球危机要求各国寻求双赢,寻求基于共同利益下的合作。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世界共同利益的正当关切,评估当前局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思路,促进世界和谐。以大国为己任,以求世界利益平衡,相互交流与学习,以中国和世界的共同繁荣为己任。因此,寻求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参考文献:

[1]姚力铨.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中国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264-266.

[2]谭培文,姜汇泳.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中国化的当代意义[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

[3]罗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命题[J].理论探索,2018(2)

[4]王宏超.关于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三重维度的探讨[J].榆林学院学报,2017(5)

[5]韩广富,刘心蕊.习近平精准扶贫精準脱贫方略的时代蕴意[J].理论月刊,2017(12).

[6]王永胜.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探索及最新阐述[J].理论导刊,2018(2).

(作者简介:高衡,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胡雨霞,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马克思价值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妙计催书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一块石头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估50名
放大你的价值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