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德壮 孟兆敏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本文通过分析山东省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问题及短板,提出山东省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山东省;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解决“三农问题”成为党的工作的重要内容。产业兴旺是农村发展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山东省乡村文化资源丰富,要达到乡村振兴的目的,必须充分发挥这些文化资源的优势,发展壮大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1 山东省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山东文化产业发展整体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态势,山东省依托本省丰富的乡村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出了一批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园,这些文化产业园增加了就业人口,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很多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园还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山东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的中坚力量是手工艺业。山东省的手工艺业主要分布在菏泽、泰安、临沂、潍坊、淄博、济宁等地,以鲁锦、黑陶、风筝、草柳编、中国结、篆刻、毛笔制作、琉璃陶瓷等为主。山东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的传统优势产业是书画产业,书画产业主要分布在潍坊、菏泽、青岛、聊城、日照等地,以木版年画、农民画、春联剪纸、油画等为主。近年来,随着农村文化资源被不断开发,一些新的文化创新产品被不断创造出来,如在菏泽、济南、聊城等地形成以“文化+花卉”“文化+葫芦”等为代表的特色产业集群,成为带动当地农村发展的新的动能。另外,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的产品与服务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愿意到农村旅游和消费,这促进了农村文旅产业的发展。例如,菏泽市发展农村旅游第一村——穆李村。穆李村是一座拥有7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在漫长的历史文化的发展与积淀过程中,穆李村形成了当地独有的面塑艺术,穆李村乘着新农村发展的大势,将苹果园改造成采摘园,将鱼塘改造成垂钓园,将有条件的农家院改造成农家乐,将面塑艺人集中在村庄的主要道路的两旁进行面塑艺术表演,不仅吸引了游客,还增加了面塑艺人的收入。近几年来,穆李村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实施村庄亮化、绿化、美化工程,相继建成了穆李牌坊、文艺展演广场、面塑馆、“穆李人家”农家乐、古寨墙、环寨河等游览点。现在,穆李村的采摘园已发展到116处,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以上,村民人均年收入1.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达到了39万,比原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产业单一一直是困扰农村发展的一大难题。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既能借助农村特有的文化资源禀赋优势来打造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又能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的现状,使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这是让农民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一个很好的抓手。山东省乡村特色文化资源丰富,有些地方已经充分发掘乡村特色文化,将其打造成相关的文化产业,获得了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经验,为继续开发利用省内其他乡村特色文化资源打下了基础。同时,通过将乡村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实现了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振兴,还将乡村优秀的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发扬光大。随着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持续推进,文化产业向农村区域的不断拓展,特色文化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将具有较大的成长空间[1]。
2 山东省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困境
虽然山东省在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文化产业作为一个高附加值的产业,要想做强做大,需要整合许多方面的资源。例如,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与资金、科技、创意结合起来。而农村在这些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短板,所以在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上还有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
2.1 依托乡村文化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同质化严重,缺乏品牌意识[2]
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的确有着独特的魅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这让许多城里人有了向往田园生活的需求,这促进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山东省的许多乡村也在凭借自己的特色乡村文化来发展本村的旅游业,但许多乡村对旅游业的发展缺乏品牌意识,对长期发展的认识较为模糊。虽然在乡村旅游行业发展的初期,品牌对游客数量的影響不大,但随着乡村旅游从业者竞争的加剧,势必导致农村过度商业化和趋同化,会造成市场的恶性竞争,减弱游客对乡村文化旅游的体验感,从长远来看,对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极为不利。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关键环节和指导环节是品牌意识。品牌建设的未来发展根植于品牌意识。虽然许多乡村旅游打着自己独特品牌的口号,但在实际建设中往往与其他乡村旅游产品趋同,缺乏核心且具有独特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乡村旅游品牌的建设被这种趋同化的现象制约,对乡村旅游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特殊性”是品牌发展的生命力,没有“特殊性”的品牌是注定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生存不下去的。乡村旅游的发展应当按照区域进行划分,避免与区域的同质化竞争。另外,应当充分挖掘当地乡村文化特色,避免在旅游项目上雷同。没有进行创新的乡村旅游文化产品,不仅会降低游客对产品需求的黏性,还会导致市场竞争加剧,大大缩短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当前,山东省的很多乡村旅游项目缺乏精品项目,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权。
2.2 对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资本投入不够,资本来源渠道相对狭窄
山东省各级政府对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投资不足,使得山东省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氛围营造不足。直接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是政府投入,政府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投融资的过程起着关键作用。虽然山东省各级政府近些年来对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投入逐年增加,但缺口仍然存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精品不多,这与“文化大省”的称谓不符。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找到新的发力点。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资金来源方面太过依赖政府的投资,融资渠道单一。另外,山东省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到位,这导致在残酷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很难生存下去。
2.3 在城市化加速的背景下,山东省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人才缺口较大
城市的快速扩张从农村吸纳了大量的人口,这给城市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但给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乡村人口大量外流,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作为乡村文化传承的主力军的青年农民也在不断流失,这给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同时,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很大一批专长创意、设计、科技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由于目前山东省农村基础设施及生活环境与城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对于城市中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人才的吸引力不够。
2.4 政府对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管理意识薄弱
政府对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最后能不能形成产业集群,政府起着核心引导作用。山东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就是政府在管理上的不足。由于农村本身的资源禀赋较少,缺乏内生的发展驱动力,所以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关管理部门的引导。但目前山东省没有专门在农村设立管理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部门,所有的相关事务都是由当地乡镇文化站负责。在只有很少人员配置的乡镇文化站,其管理水平与力量十分薄弱,效率也不高。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政府多部门的配合,单一的部门管理体制无法满足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另外,政府的扶持路径单一,对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帮扶主要采用电视台宣传、举办会展等宣传方式,虽然对提升产品的知名度有帮助,但联动效益有限。整体上看,山东省在对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管理上还有待加强。
2.5 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结构单一,产品文化价值孕育不足
工艺美术等初级手工艺品文化识别功能不强,产品的附加值较低,使得消费者获得文化上的满足感达不到预期,无法利用文化价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领先地位。另外,对文化资源的开发过于粗糙,缺乏对文化资源的二次开发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利用现代科技和大众传媒技术对文化资源的创意性转化不够。现有的山东省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中产品的价值链较短,文化产品开发还有待创新和拓展。一旦某个文化产品成功地打入当地的市场,会造成模仿者翻制加入,这在乡村这一熟人社会场域中出现,造成产品的同质化、类型固化等问题。
3 山东省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3.1 加大对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
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完善的政策体系支撑。改革开放40多年来,城市的发展相对于农村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农村处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弱势地位,政府部门应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构建完备的政策体系,改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落后的发展模式,升级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在乡村优势文化产业发展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在税收、土地、外贸等方面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主动接纳更多民间的对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投资,有节奏地扩大产业的范围。同时,出台保障农村文化产业相关中小企业的政策,为发展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
3.2 搭建公共平台,促进部门协调,更好地服务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需要在相关部门的合理引导下才能有活力,才能不断地发展。首先,要成立跨部门协同管理部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涉及文化、工业、农业、旅游等相关方面,可以考虑成立相关的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行政组织,涉及县农业农村局、文化和旅游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等部门的加入,增加涉及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组织的人员配置,提升其工作服务效率。其次,构建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公共服务平台,形成稳定的合作机制,及时解决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最后,鼓励民间成立文创农业、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行业的民间协会,通过协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解决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行业众多、信息复杂的问题,实现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有序发展和扩张。
3.3 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引导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集聚
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龙头企业的带动,政府要重点培育一批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企业,使其成为所在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壮大能带动产业链的衍生,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链向高端环节发展,增加产业链附加值,增强行业竞争力。同时,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很强,能吸引企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
3.4 加强对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鼓励农民参与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批富有农村文化创意的人才,政府应建立并完善农村文化创意人才的培養体系,并鼓励农民主动加入,就地培养本土化农村创意人才。山东省地方政府可以鼓励农民参加相关文化产业的培训,提升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主体的建设能力。另外,要提升农民文化建设的主导能力,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建设的主体,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对农村文化资源有创新力。
3.5 加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建设,树立品牌形象
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要发展为产业集群,构建品牌必不可少。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品牌的树立能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能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品牌的构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明确品牌主题,做好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定位;二是利用好信息化时代的传播工具做好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品牌的营销和传播;三是发展一批精品文化项目,打造特色区域文化品牌。例如,潍坊市的国际风筝节使风筝文化品牌成为潍坊区域的象征,利用风筝提高了潍坊的国际知名度,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4 结语
山东省拥有丰富的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在布局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山东省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现状与困境提出相关的建议,希望能对山东省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邵明华.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山东模式[J].山东社会科学,2020(05):165-171.
[2] 王庆生,张行发.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现实困境与路径[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77-82.
作者简介:闫德壮(1994—),男,山东菏泽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现代城市社会治理。
孟兆敏(1983—),女,山东青岛人,人口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特大城市人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