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 李扣庆 邱铁 金彧昉
【摘 要】 突发疫情阻断了国内外供应链的平稳运行,原料进不来、人员不到岗、产品运不出,导致已复工企业仍无法真正实现“复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各地政策上的不联动。文章从复工时间、复工审核、人员流动管理、物流运输等方面梳理了供应链复苏所面临的政策约束,提出人员分类管理和统一认证、建立物流运输区域间通行证、各地复工政策联动等方式,尽快打通供应链,保障企业顺利复产和经济的平稳发展。
【关键词】 供应链; 复工复产; 政策联动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0)06-0157-05
一、疫情阻断了国内外供应链的平稳运行
供应链是由原料商、配件商、组装制造商、运输物流商、包装辅件商、经销商、零售商等多个参与者构成的分工协作体系,只有整条链中所有企业的联动,才能保证产出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造成短期内供应链的不畅甚至断裂。
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导致许多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中断,进而影响到整个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经营活动。据《商业周刊》2020年2月16日报导,由于新冠疫情导致中国零配件供应中断,菲亚特克莱斯勒计划暂停塞尔维亚装配厂的运转;《第一财经》在2020年2月19日报导了因中国汽车零配件供应不足,导致韩国本土的汽车整车厂陆续出现停产,涉及现代、起亚、双龙、雷诺、韩国通用等多家企业。
这些现象表明中国企业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在日益加大。但是中国企业能否快速恢复生产,在很大程度上深受国内外供应链,特别是国内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运营状况的影响。以汽车零配件为例,此次影响韩国汽车产能的主要是汽车线束(装配电路板),87%来自中国,目前向韩系整车厂供应该零部件的40余家中国供应商中38家已经复工,但复工率低于60%,生产效率为正常水平的50%[ 1 ]。复工产能不足的直接原因在于:(1)原料供不足;(2)人员不到岗;(3)产品运不出等。
复工不仅仅是允许企业开工,更要迅速恢复供应链上各环节企业之间的正常交易活动,也就是实现真正的“复产”,这就要求:一是上下游及配套件的同步运行;二是企业间物流运输保持通畅。尽管自2020年2月3日以来各省市企业陆续开始复工,但许多企业实质上并未能实现“复产”,已“复工”企业面临“复工率”不足、“效率低下”等问题,员工不到岗,供应链协同方面存在较大障碍。根据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对装备制造企业复工复产问题的调研,在供应链方面,74.3%的企业反馈供应商未复工是目前面临的第一大困难[ 2 ](如图1)。
二、“供应链复苏”的政策约束
疫情发生后,各地政府为了防控疫情扩散采取了严格的管控措施,针对企业复工也发布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些制度规定的不一致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跨区域供应链的通畅性。
(一)复工时间差异(截至2020年2月2日)
国务院办公厅在2020年1月26日宣布将复工时间延至2020年2月3日,此后各省市自治区陆续发布本地的复工时间安排,截至2020年2月2日各地复工时间大概可以分为:(1)2020年2月3日复工,包括四川、海南、青海三省,其中四川规定由企业自行决定复工复产时间;(2)2020年2月10日复工,包括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广东、重庆、云南等23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北京规定实行弹性工作制,由企业灵活安排;(3)2020年2月14日复工:湖北;(4)未明确,西藏、新疆、甘肃等未发布复工时间的地区可认为遵循国务院2020年2月3日的复工时间。
许多企业的供应链并非局限于本省范围,而是跨省市、跨区域。比如一家四川的企业,其供应商可能在江西或浙江,即使四川企業复工,但原料或配件企业不开工,同样面临“开工无产能”“复工不复产”的境地,所以部分跨区域企业的真正复产时间可能受制于整个供应链中最后复工的环节(除非找到替代供应商)。
(二)复工审核
根据上述发布的复工时间,截至2020年2月14日,各地企业应该已经进入复工状态。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受当地“复工条件”“复工审核”的限制,许多企业无法真正落实复工,工人甚至连工厂都不能进入。
各地区对所辖企业复工的基本规定:一是配备口罩、温度计、消毒水等防疫物资,有些园区还要求企业配备防护服(这造成部分企业因无法配齐防疫物资而延期开工);二是提交复工复产申请,经审核满足条件方可复工。各地的复工审核措施差异很大。如深圳要求企业复产复工提前报备,满足“防控机制、员工排查、设施物资、内部管理到位”条件后,方可复工复产。北京规定2020年2月3日至2020年2月9日企业均可以复工,且不需要履行审批程序,但根据所在行业和企业具备条件的不同,复工方式有所不同。杭州采用企业复工申报备案制,分类分区分时段有序复工,所有企业未经属地政府审核同意一律不得擅自复工。
各地的复工审核宽严各异,有些地区的复工申请材料非常多,需要填报10多张报表并经多个部门审核,有些地区因复工申请太多、审核速度慢而积压,许多企业处于等待中。
(三)人员流动:“出门政策”和“进门政策”
为了控制疫情,全国各地采取严防死守的态度,限制人员“出”和“入”,很多工作是必要的,但在防控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过激的做法。比如严格限制人员“出门”,将所有外来人员阻止城外甚至劝返,对所有外来人员或有出差及旅行经历的人员进行隔离,导致一个员工在老家已经隔离14天,回到工作地后又要隔离14天,如果出差去其他城市,到达出差城市还要再隔离14天,正常工作几乎无法开展。
制造业必须依靠人,即便自动化程度很高的制造企业也要依赖员工实地到岗才能运营。员工返岗困难是目前制造业遇到的普遍情况,许多企业因为员工不能及时返工,不得不将复工时间延期。根据交通部2020年2月15日公布的数据,农民工返程客运量约为3亿人次,目前已经返程的只有8 000万人次,预计到2月底要返程1.2亿人次,3月以后再返程1亿人次[ 3 ]。一线城市的返程率远低于往年同期水平,用工缺口巨大。
以农民工数量较大的广东和浙江为例,根据百度地图迁徙数据(见图2、图3),2020年春节以来,广东和浙江的人员迁入率较2019年大幅回落,浙江人员的累计迁入率相差更大。根据2020年2月8日(2020年2月9日为复工日)两省的迁入数据,迁入广东人员主要来自湖南(35.61%)、广西(16.81%)、四川(12.05%)、江西(9.71%)等,迁入浙江人员主要来自安徽(17.4%)、江苏(10.4%)、上海(9.78%)、江西(8.87%)、河南(8.46%)[ 4 ]。
疫情最为严重的湖北,春节前后人员的流动受限较大。从百度迁徙指数(图4、图5)来看,春节前湖北的人员流动与2019年相差不多,春节后人员流动近乎停滞。笔者根据百度迁徙指数粗略统计了2020年1月15日至2020年1月23日迁入湖北人员的来源地,迁入比重排名靠前的分别是广东(28.9%)、浙江(13.5%)、江苏(7.5%)、湖南(6.9%)、上海(5.9%)。这段时间正是春节前的返乡期,所以迁入人群应该主要是在外地工作的湖北籍人员。春节后因为疫情管控,大多数人滞留湖北,无法返回工作地。
(四)对物流运输的容忍程度
物流运输是联结实体经济的“联结器”,受疫情的影响非常大。2020年2月14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简称中物联)对一百家公路货运企业的调查数据显示, 85%的企业认为疫情对生产经营影响较大。全国道路货运车辆公共监管与服务平台数据显示,全国重型货运车辆春节后开工形势不佳,正月十五前后行业开工率仅为往年的四分之一。其中湖北车辆开工率不及往年的10%[ 5 ]。2020年2月10日后车辆开工率持续回升,但是回升速度较为缓慢。
出于疫情控制的目的,各个地区对外地车辆也采取了限入或报备等管控措施,容忍度可谓“参差不齐”,总体来说仍然不乐观。各省市的通行政策都不相同,对跨省市的物流运输造成很大影响,一些在相邻省市布局供应链的企业,因为各省市管控造成企业内部物流无法通畅、人员无法通勤。为了提高物流效率,目前上海、江苏等地都尝试推出了区域性“通行证”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
此外,国际航运方面,美国航空、加拿大航空、英国航空、澳洲航空、汉莎航空等数十家航空公司宣布航线停飞,涉及美洲、欧洲、澳洲等多个城市和地区,停航时间或至2020年2月29日(如加拿大航空、英国航空等),或至2020年3月29日(芬兰航空、美国航空等),达美航空停飞至2020年4月30日,这对跨国界供应链的冲击非常大,一些两头在外的企业目前面临较大的供销压力。
三、区域性政策联动,保证供应链协同
为了稳定经济,缓解疫情对企业的冲击,各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性政策,比如提供金融支持、租金减免、税收补贴等,这些措施对帮助企业渡过当前难关具有重要作用。从短期来看,这些措施帮助企业“止痛”的功能明显,但帮助企业“造血”的功效可能不足。企业要活下来并且健康地成长,还得建设自身有活力的“循环机能”。打通供应链,迅速恢复供、产、运、销的流动性,是非常迫切的工作,这不仅仅是企业当前生存的必需,更是培育竞争优势、实现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果企业无法快速恢复生产,融入充满活力的供应链体系之中,上下游企业不得不寻找替代性伙伴,而一旦上下游建立起新的供应链关系,那对原企业的影响将是致命且长期的。
各地政府不仅要推动“复工”,更要推动“复产”。对跨区域的要素流动、产品流动等问题,在防控疫情的同时,各地政府要加强跨区域要素流动政策的联动性,推动供应链的协同,比如可以考虑建立统一的认证体系、统一的行动准则、互容性的执行政策等。
(一)“人员分类管理”和统一认证
防控疫情的重点是人员流动,但并非需要对所有人员都“一视同仁、严防流动”,根据人群特性进行分类管理,既能有效防控疫情,又能减少“用工荒”和降低防控成本。
上海于2020年2月17日推出了动态健康码,根据个人情况不同獲得的颜色不同,拥有“黑白码”者是已解除医学管理措施或未见异常人员,可正常出行。红码可在解除医学管理措施后、出院后、排除疑似后转为黑白码;黄码可在入沪后实施14天的集中或居家隔离,连续填报健康记录后转为黑白码。杭州市于2020年2月18日上线健康码,将人群分为绿码、黄码、红码:显示绿码者可市内亮码通行,进出杭州扫码通行;显示红码者要实施14天的集中或居家隔离,在连续申报健康打卡14天正常后,将转为绿码;显示黄码者要进行7天以内的集中或居家隔离,在连续申报健康打卡7天正常后,将转为绿码。
健康码的分类管理方式,如果能够制定相对统一的标准,在更多区域推行并互认,有助于实现“防控”与“流动”的平衡。上海市卫健委新闻发言人郑锦2020年2月19日透露,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在研究长三角区域内疫情防控健康码互认和统一问题,在健康码制定标准、使用范围、互认机制等方面达成共识。
(二)“物流运输”补贴政策和通行证
面对疫情,各地政府纷纷推出调整性政策,以保证物流运输通畅:(1)减费和补贴。如上海对承担疫情防控物资、提供公共交通运输服务和生活服务,以及为居民提供必需生活物资快递收派的服务取得收入免征增值税。江苏省对承担疫情防控物资运输任务的省内物流企业,所产生相应的物流费用由省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四川省对参与生活物资保供的商场、超市、连锁便利店、批发市场等商贸流通企业给予物流费用补贴,对参与疫情防控的医疗卫生机构和物流企业车辆,免征2020年度车船税等。(2)设立绿色通道。河北设立进口防控物资快速通关专用窗口和“绿色通道”,对能提供主管部门证明、涉及特殊物品的防控物资实行便利通关政策,无需进行卫生检疫审批。江苏对疫情防控物资、农副产品等生活必需物资的运输车辆以及已批准复工企业的必要物流车辆实施绿色通道政策,确保相关运输车辆不以防疫为由被拦截,统一发放流通通行证。安徽在疫情防控期间,将蔬菜(包括瓜果、食用菌)、肉蛋奶、畜禽及产品、水产品、粮油等重要生活物资及种畜禽、仔畜、禽苗纳入应急运输保障“绿色通道”。湖南省为加强物流运输保障,对防疫物资及其原辅材料、生产设备等紧急物资,开辟物流“绿色通道”并减免通行费。
上述支持措施大多针对防疫物资供应、主副食品、民生用品以及公共交通领域,面对复工潮的来临,物流运输也必将由重防疫物资和居民需求转向同时保证各类产品、各类企业的供应链稳定,由一个省市内的物流通达转向跨省市的物流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