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我在一家工厂当工人,那时候刚结婚,二十七八岁,朝气蓬勃,风华正茂。不知是个性使然还是时代的影响,那时的我特爱诗歌,工余时间大都用来诗歌创作了。虽然也有零星豆腐块儿见诸报端,但仅限于当地小报,省级以上报刊从未发过,对于整日做着诗人梦的我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件苦恼的事情。
一个初春的下午,我在车间干完活儿,收拾工具准备下班。这时,我的眼前忽然一亮,只见隔壁车间的一群女工脱去油腻的工作服,换上鲜艳的春装,从我身边款款而过。我的心里一激灵,像看见一群美丽的蝴蝶翩翩飞舞,寻觅着绿叶红花。啊,这些平日和机器、铁片打交道的姑娘是那样的爱美,她们下班了,走向自己的生活。我是第一次发现这些朝夕相处的女工竟然这样美丽。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眼前总晃动着那些刚刚下班女工的身影,她们青春妙龄,豆蔻年华,虽然从事着繁忙的机械甚至有些油污的工作,但她们没有忘记去追求五彩缤纷的生活,她们心中的爱是多么需要赞美啊!就这样想着想着,突然来了灵感,我按捺不住披衣起床,“刷刷刷”挥笔一气呵成,一首《下班路上的女工》的诗诞生了。诗是这样写的:“她们是彩蝶,脚步云一般轻;她们是百灵,甜甜的歌儿藏着深情;她们是刚刚开放的鲜花,美丽的衣裳点缀着春城。不啊,她们就是她们,一群刚刚下班的女工。女工就是女工,一条新颖的纱巾,也会引起心灵的共鸣。青春就是青春,一次短小的钟情,也会唤起无限的憧憬。生活啊,简直就是一只万花筒,吸引着无数双追求的眼睛……”
诗写好后,我就选了几家报刊寄出去了。一天下班后路过传达室,见到有我一封信,哇!还是《人民日报》寄来的。拆开一看,是当时编辑“大地”副刊的徐刚老师写的亲笔信。信的大致意思是,诗写得不错,留用,以后多写这类朴实、自然、清新的诗歌。那一刻我好激动啊,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可是国家级的党报啊,我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小工人,可能吗?
十几天后,也就是3月8日,我到邮局的报刊亭看报纸,往《人民日报》的副刊上一看,只见我的名字赫然在目,那首《下班路上的女工》的诗还被配了画。啊,美梦终于成真了!我激动得不知该干啥好了。对了,先去医院告诉妻子,那时她在一家纺织企业上班,快要分娩了。由于当时没拿到报纸,妻子竟有些不太相信。3天后,我的小女儿呱呱坠地,她用嘹亮的哭声向我表示了祝贺。那个春天,我一直沉浸在喜院中,这可是双喜临门呀!
诗歌发表后,我陆续收到全国各地的一些读者来信,工友及家人也给予了我极大的鼓励。从那以后,我更加努力地创作,又写了不少生活气息浓厚的诗歌及散文。两年后,由于文学创作小有成绩,我得以调入一家新闻单位工作。以后,每当提起这首诗的影响,妻子总会调侃地说:“多亏了我们这些女工,要不你哪能上《人民日报》啊。”可不嘛,要不是工厂生活的亲身感受,我是寫不出这首朴实、生动、清新的诗歌的。
整整38年过去了,沧海桑田,我也早已退休,不在那座城市生活了。可每当三八节来临时,我总会想起当年的那首诗,想起诗中描写的那些女工。她们或许都已退休在家,有的已当了奶奶或姥姥,她们还是那样爱生活、爱美吗?我从心里想念她们!
孙秀斌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