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新天
随着中国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外交转型升级加速,其重要标志之一是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的地位和作用突现。城市民间外交是民间外交的主力和先锋。过去仅仅把城市民间外交视为地方外事的补充,低估了其地位和作用。现在必须将它置于世界大背景下重新认识。作为中国最大的全球都市,上海的都市民间外交独领风骚,影响广泛深远。上海都市民间外交的定位如何,具有那些特点,应当秉持什么样的理念,针对这些问题的既有研究成果较少,而且理论性不强。本文将在经验总结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理论思考。
目前人类面临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国际关系出现了新一轮权力转移。权力转移理论由美国奥根尼斯基教授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指由于发展不平衡的作用,不同国家在国际权力结构中的地位会发生变化,原有的主导大国地位下降,后崛起的大国地位上升,并获得主导大国的地位。西方列强争霸的历史证明,大多数权力转移都通过战争来实现。此理论后来也作了一些调整,提出只有崛起大国不挑战既有的国际秩序,主导大国也能容纳崛起大国,那么权力和平转移才能实现。(1)A. F. K. Organiski,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Alfred A. Knops, 1958; A. F. K. Organiski and Jacek Kugler, The War Ledge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美国和西方某些力量鼓吹,中国作为崛起大国必定挑战守成大国,破坏国际秩序,甚至不惜发动战争来达到自己的战略目标。然而,这是在恶意曲解中国,根本不符合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实际情况。它们从西方列强武力争霸得出的经验和理论,完全与现实发展趋势脱节,历史必将证明其失败的命运。这一轮国际体系的权力转移出现了一些新趋势,中国正顺应新趋势,承担新角色。民间外交成为中国新角色的组成部分,显示中国的民心、民意和民众行动的力量。上海都市民间外交正是中国民间外交的集中表现。
第一,国际体系从西方国家主导向新兴国家群转移。在作为新兴国家群领头羊的中国面临误解和曲解的背景下,上海都市民间外交是表达人民支持国家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自近代以来国际权力首次从西方向非西方(新兴国家群)转移,但新兴国家群并非完全代替西方国家,而是将与其共存同生。这轮权力转移基本上是和平的,渐进的。促进和平转移的因素很多,如对过去世界大战的反思,核武器的威慑作用,各国相互依赖程度空前高等。另外,即使新兴国家在经济总量上超过美国,但在科技、军事、教育和创新能力上仍有很大差距。尽管新兴国家群的文化丰富多样,但它们并未从文化价值观和制度上否定西方,而是主动学习借鉴西方文化和价值观,来促进自身的现代化。
中国是新兴国家群中的一员,而且目前就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来说,为新兴国家的领头羊。2012年,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首次占到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其中金砖五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占20%以上,而中国占一半即10%。尽管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反复宣示,中国将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但并不能扫清世界对中国的疑虑和误解。尤其在特朗普总统上台后,美国战略界将中国列为主要对手。政客的操弄和媒体的鼓噪影响了美国的民意。据皮尤研究中心2020年3月的民调,66%的美国受访者对中国持负面看法,比特朗普上台之初上升了近20个百分点,是自2005年以来的最高点。62%的美国人将中国国力和影响力视为对美国的主要威胁。且总体上不分党派、年龄、阶层,美国人对华负面感比例都超过正面感。(2)《华府观察:后疫情时期中美关系前景悲观》,http://bj.crntt.com/doc/1057/4/4/6/105744697.html?coluid=24&kindid=0&docid=105744697&mdate=0422141211。即使面对新冠肺炎这样的非传统安全威胁,美国政客也不同以往,攻击中国,使本已紧张的中美关系更加恶化。
美国的“中国威胁论”在世界上广为传播,影响极其负面。其他各国的精英与民众也因为不解、误解或各种原因,对中国产生担忧和不满。新加坡知名智库“尤素夫伊萨东南亚研究所”于2020年1月16日公布了年度调查报告,其中涉及东南亚精英对中国和美国的看法。从整体调查结果看,如果东盟被迫在中美之间选边站,53.6%的受访者选择美国,46.4%选择中国。从国别来看,老挝、文莱、缅甸、马来西亚、柬埔寨、泰国和印尼超过一半的受访者选择中国,而越南(85.5%)、菲律宾(82.5%)和新加坡(61.3%)多数人选择美国。越南和菲律宾的态度与南海争端密切相关,新加坡则源于与美国和西方国家的亲密关系。79%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是本地区最具经济影响力的国家,选择美国的仅占7.9%。即使在美国一直占优势的政治和战略层面,52%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在本地区更有影响力,而美国则降至26.7%。但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并不广受欢迎,72%的人对中国的经济影响力“担忧”。60.4%的受访者不信任中国(2019年为51.5%),主要原因是认为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可能被用来威胁他国的利益和主权。同时认为中国具有不确定性,可能在南海运用武力,其崛起可能不是和平的。(3)辛斌、王盼盼 :《东南亚精英阶层复杂看中美》,《环球时报》2020年1月17日,第3版。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然而外界的认知却与此有很大的落差。要缩小认知差距,除了官方外交的努力,民众的态度十分重要。民间外交可以表达中国人的民心民意,因此民间外交应当发挥独特的作用。尽管中国人口众多,意见多样,但是主流民意支持国家和平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大多数人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对于中国的国际合作抱有很高的热情。网络上时常会出现一些比较极端的言论,反华势力也会借此说事,但是那不能代表大多数中国人的观点。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和国际化大都市,一直是中国形象的缩影。上海的人力资源具有很大的优势,大学生、科技人员、中等收入人群、以及有留学、出国经商和国际交往经历的人员,占人口的比例在中国名列前茅。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上海人养成了遵纪守法、理性客观的特点,更能够表达出中国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愿。而且,上海的广义媒体十分发达,新闻、出版、网络、会展、演艺、电影、电视都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有充足的渠道和平台反映人民心声。民间心声的表达更能说服外国公众,拉近人民之间的距离。
第二,国际关系正向多元多边多层转型,城市将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层级,上海都市民间外交将助力上海发挥全球大都市的作用。
尽管国家的作用仍然十分强大,其主导地位难以撼动,但是今后非国家行为体在各领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其地位日益上升。正如约瑟夫·奈所说,实力分布犹如三维棋盘,顶上层的军事棋局属于单极,美国将其他国家远抛在后;在中间的经济棋局则是多极,美国、欧洲和日本三足鼎立;最下一层是不受各国政府控制的跨国关系,力量广为分散。(4)[美]约瑟夫·奈著,郑志国等译 :《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独行》,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第150~151页。现在的经济棋局又增加了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国家群。整个多维棋局还要增加一层网络的虚拟棋局。在各个维度和领域中,非国家行为主体的作用都不能低估。除了全球国际组织和地区国际组织外,跨国公司富可敌国,其国际作用毋庸置疑,如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就被17个国家领导人聘为顾问;美国制约华为的言行,也未能压服各国使用华为的5G技术。大都市或都市群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枢纽,其对外交往与合作具有独特的作用。当特朗普政府宣告退出改善气候的《巴黎协定》时,美国超过一半以上人口的城市、州、县却加入了协定,包括纽约市、旧金山市和加州等。传统观念认为只有民主国家的城市才能在对外交往中发挥作用,这显然是错误的。事实上无论什么政治制度,国家越开放,城市的作用就越显著。例如,在2001~2005年中日关系恶化时,中国东北三省的十几个城市与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的远东城市建立了经济合作机制,定期会晤,促进了东北亚的经济联系。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越演越烈,“中国威胁论”、“中美脱钩论”在美国甚嚣尘上。上海市友协、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合作举办了中美关系40年的图片展览,不仅在上海受到观众赞扬,而且在美国各城市巡展,后又集结成册,让美国民众深受感动。近年来,上海国际贸易仲裁委员会(也称为“上海国际仲裁中心”)以及相关的上海航空仲裁院、金砖国家争议解决上海中心、中非联合仲裁上海中心等以独立、公正、专业和高效的服务为当事人解决商事争议,显出上海的民事机构和社会组织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的重要地位,突显上海成为国际关系架构中城市层次的作用。
第三,今后全球治理不仅包括各国政府的合作,而且包括非政府主体的参与,方法与规则灵活多样。上海都市民间外交将在国内治理和全球治理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挑战和任务,必须携手同心合作应对,全球治理的概念应运而生,并已被各国包括中国所接受。为了解决全球治理的难题,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企业、民间组织甚至个人都参与进来,参与的方法更多样,规则也更加灵活。例如许多产品的国际标准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s)制定的。该组织创建于1946年,负责协调一百多个机构的活动。它不仅包括官方的标准化组织,而且包括私人企业、商业集团、消费者及其他参与方。它制定的标准是私法,但当标准被各国或国际组织接受时,它们就变成公法,得到国家的强制执行。新兴国家在电子商务、电脑软件、高铁等各领域后来居上,它们的实践可对国际标准制定提供新的参考,在全球治理中争得更多发言权。
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从医疗卫生防疫方面体现了全球治理的必要性。在病毒肆虐的生死关头没有一个国家和地方能独善其身。中国在抗击疫情中首当其冲,政府发挥了强大的领导作用,倾全国之力控制了疫情,取得了初步胜利,并为世界争取了时间,提供了经验。上海民间外交在关键时刻紧急行动,获得了数十个国家的友城、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捐助物资,更获得了外国友人的声援支持。96岁高龄的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专门写下了“中国加油!武汉加油!上海加油!”的字幅。当欧洲、美洲等地区的疫情恶化时,上海民间又通过红十字会和各种基金会向世界伸出援手。上海疾控中心组织医生和专家,先后与巴拿马、哥斯达黎加等20余国医疗卫生领域的医生和专家举行视频会议,传授抗疫经验。正因为上海具有技术优势、专业优势、人才优势和综合优势,抗疫民间外交才能有声有色,富有成效。这就以实际行动回击了国外某些势力对中国抗疫的歪曲和攻击。
在全球化、现代化持续发展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促进了经济繁荣,又造成了国内和国际贫富差距的扩大,到处都有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有受害者或被弃者。信息化、数据化和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加深了人群之间和国家之间的鸿沟。今后全球治理的重要议题将是公平发展、共同发展与合作发展。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帮助七亿农民消除绝对贫困,其治理经验得到联合国高度评价,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来学习经验。上海专门对口支援新疆阿克苏地区、西藏日喀则地区和云南的扶贫,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对全球治理的扶贫有所启发。自2002年起,上海先后派遣八批共87名优秀青年志愿者,参加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援老挝项目,开展中英文教学、体育训练、计算机培训、医疗卫生、农业科技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活动,成为民间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的良好范例。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升级的20国集团(G20),不仅包括峰会和各层级的官员磋商,而且包括妇女(W20)、青年(Y20)、企业(E20)等等民间参与机制。上海各界踊跃参与这一机制。复旦大学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发起青年全球治理创新大赛,围绕20国集团年度主题征集评比全球治理的创新方案,为全球青年探讨国际问题、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把上海都市民间外交放在全球权力转移的大背景下,可以预见,它是中国总体外交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与中国政府外交相辅相成,也在全球更广泛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表现中国人民的理想、意志和行动能力。上海都市民间外交将把国内治理和全球治理相结合,成为中国人融合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情怀的范例。中国不少城市有自己的特色,但受到地域、历史和文化的局限。上海作为全球化大都市,全球第六大的都市群,其局限性较小,能够全方位多领域面向世界,广受各国人民和青年的喜爱,其民间外交的空间将无限广阔。
上海都市民间外交传承了上海的历史文化,特别在改革开放以来的40余年中探索创新,成果斐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对其未来的发展兴盛奠定了基础。
1、官民配合,强强联手
在研究民间外交时,有的学者借用经济学界“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和“政府失灵”(Government Failure)理论,提出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和个人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弥补“政府失灵”。(5)美国经济学家伯顿·韦斯布罗德(Burton Weisbrod)早在1974年提出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论,主要讨论“第三部门”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问题。有学者认为,这也适用于民间外交。见张志洲 :《民间外交涵义的学理分析》,《国际观察》2008年第5期,第19~24页。然而,这一理论解释西方国家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比较适用,而对于中国国情却并不完全适宜。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级政府具有很强的能力,可以组织、动员和协调企业、社会和个人力量,形成“政府与民间协同”的局面。赵可金认为,城市与国家战略对接得越好,这个城市发展越快。现在对接国家战略最好的是上海,例如浦东的开发、开放,举办世博会。(6)韩方明主编 :《城市外交——中国实践与外国经验》,新华出版社2014年版。其实,小政府不等于弱政府,政府强也不意味着民间必定弱。如果政府强,民间也强,强强联手,政府与民间相辅相成,就会取得更大成效。例如新加坡和以色列就是强强联手的典范。以色列处于中东复杂局势中,安全需求使其政府很强。同时犹太人的全球网络和公共游说闻名于世,特别是对美国的影响更大。新加坡的东亚式强政府十分著名。同时新加坡的智库不仅为东盟政策做出贡献,在世界政治中也有独树一帜的发言权。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缩影,是长三角国家发展战略的领头羊。中国政府把很多重大的主场外交和国际平台设在上海,同时上海在建设全球都市的进程中也搭建了许多平台,开展了一系列涉外活动。因此,在鼓励民间主体更加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时,不应当否定上海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而应当将其发扬光大。
近几年来,在上海举办的国家主场外交有金砖国家峰会、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亚信峰会、上海世博会和上海进博会等等,所有的活动都能见到上海的民间外交。在2010年,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召开时,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共有9000名居民参加了88场国家馆日和国际组织荣誉日活动。世博会期间,上海临汾路街道推出“世博人家”项目,先后有5400多位外国宾客访问和入住,体验上海人的美好生活。世博会的外国参展人员过去对中国很不了解,到社区访问后打破了原有的刻板印象,增加了对中国的了解和兴趣。有的加拿大客人回国后参加了加中友协,积极推动两国的友好往来。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时,吴昌硕的第四代传人、著名画家张国恩决心为抗疫出力。他夜以继日地泼墨绘画,创作了40幅尺幅相同、内容各异的作品,表达对抗疫胜利的美好愿望。上海市外办和友协对其高度肯定。上海市外办决定,先在上海办展览,鼓舞上海人民抗疫斗志,然后送往日本展览,最后将这些作品作为上海人民的礼物,分赠给援助上海的外国组织和个人。这显然比画家单独活动的效果更强大。
2、全面开放,突破“禁区”
上海民间外交依托各行各业的上海人,充分体现中国改革开放的进取精神和面向世界的博大胸怀。外国人对中国的兴趣,除了关注客观环境、衣食住行的物质层面之外,更多地聚焦于人、人情和人心。上海人以开放的心态拥抱世界,成为最美的风景。上海人的开放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禁区”,以勇气创造了新的景象。
宗教领域一度是对外交流的“禁区”,现在却成了上海民间外交的新生长点。玉佛寺的觉醒法师认为,中国佛教特色鲜明,尤其是农禅并重的理念、学术研究的导向、国际交流的格局,赋予中国佛教无限的活力源泉。(7)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编写 :《从缘说起:民间外交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81页。玉佛寺不仅接待五洲来客,也护送佛牙到缅甸等国供奉巡礼。龙华寺照诚法师曾于2014年、2018年、2019年分别赴美国、英国和法国举行大法会,与国际上各界人士直接交流。(8)同上,第189~190页。静安寺慧明法师发愿,将在世界上兴建百座佛寺,目前已有十余座完工,成为海外了解中国佛教和中国文化的窗口。慧明法师说佛教本来是全球性宗教,现在只是中国僧人走向世界。
天主教和基督教是由西方传入的宗教,在上海有数百年历史,也拥有不少信徒。自1994年起,天主教上海教区率先在君子堂开设英语弥撒。此后,金鲁贤主教根据国务院对外国人宗教活动的管理规定,又逐步在一些教堂开设了德语、法语、韩语等外语弥撒,方便了外籍信徒的宗教生活,也改善了上海的投资环境。上海的基督教会设有英语礼拜和西班牙语礼拜。来自美国的戴尔牧师是国际礼拜堂英语专场的第一位专职牧师。在沪外籍人士不仅共同做礼拜,而且也发扬爱心做慈善。上海的礼拜也呈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其他国家,基督教各派的教堂不同,仪式不同,而在中国不分宗派国别,形成了国际化多元化的文化氛围,如西班牙语礼拜的基督徒来自10个西语国家,有拉美、非洲和印度洋岛国等。教徒们很喜爱这种“小联合国”的氛围 ,离开之后还十分怀念。
宗教民族等问题一直是国际上某些人攻击中国政策的热点,而大多数外国人则完全不了解实际情况,仅从有偏见的西方媒体上获得信息。前美国大法官奥康纳访沪时,曾问中国法官和专家学者,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那么中国政府历来如何治理社会。上海法官和专家告诉他,第一,中国没有主导宗教,但是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信徒数量不少。普通中国人多少受到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影响,而且认为各种宗教可以和谐相容,不是互相排斥。第二,中国人有信仰,主要是儒家思想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通过官方指导、教育和戏曲等文化传播方式,深入人心。政府除了颁行法律规章外,以伦理治天下。民间交往让外国人了解了中国社会与文化的独特性。如果将某些问题视为“禁区”,不能给予正确回答,恰恰给了某些势力以可乘之机。走上国际讲坛,突破“禁区”,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制度自信,而且也让各行各业的中国人展示其智慧,从不同的角度、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他们使用民间语言和方式,让外国人更容易接受。
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程度前所未有地广泛和深刻。上海作为开放中国的前沿,可以说没有不对外的角落。成千上万的外国人与上海市民同住一个社区,正是互相学习、融合共处的最佳状态。不少外国人参与了社区工作,被选为业主委员会成员,见证了上海城市治理的发展与进步。有参与才有认同。他们对于中国的政治体制和基层民主有了切身感受,他们向国外介绍时才更有说服力。
毋庸置疑,在全面开放时也会有不足之处,要靠加强法治来管理,让上海市民的素质和水平在实践中提高。在面临开放带来的挑战和问题时,国际上的狭隘民族主义、保护主义、排外主义、民粹主义上升,损人不利己,侵蚀国际合作的基础。上海市民始终坚持开放心态,才使上海成为外国人特别是青年最喜欢的城市。
3、海派文化,独特魅力
在研究民间外交时,不少人注意到文化的重要作用,强调民间外交是中国软实力的组成部分,这反映出重视文化研究的良好趋势。然而,不少研究仍停留在表象或比较急功近利的层面上,没能深入探索。从全球视野看,目前使用的概念,如民族、国家、地区、国际关系和国际体系,尽管具有时间和空间的意义,但本质上是文化的。从历史角度观察,文化对于人类共同体的影响,比民族、国家、国际关系还要大,它连接人们共同的理念和理想,形成最重要的共同历史观念。文化使社会联合成为可能,奠定社会组织的基础。特别要指出的是,软实力不是与硬实力平行或相似的东西,而是指引硬实力方向和投放的更高的力量。增强国家的对外影响力,改善国家的对外形象,还只是软实力研究的直接和近期的目标,而长期的深层目标则是更好地转变人民自身的观念,超越本国文化,把本国发展与建立更加公平美好的世界联系在一起,达到更加自觉的文化融合。
上海民间外交的支撑是中华文化的地域支脉海派文化。海派文化的底色是源远流长的江南文化,开埠之后海派文化又兼容各国移民带来的思想、风俗和文化,因此具有又中又外、既旧且新、雅俗共赏、直抵人心的特点。比如海派剪纸艺术家、非遗传承人李守白就在其艺术生涯中充分展现了上述特点。剪纸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在中国有不同的派别。海派剪纸却别开生面,另辟蹊径,自成一家。中国剪纸艺术对西方后现代艺术家如马蒂斯等都产生过影响。现在李守白在传承中华剪纸的同时,又吸收了外国后现代艺术的手法,创造出海派剪纸。他潜心上海题材作品创作,被誉为“石库门先生”。他曾为美国前总统卡特夫妇创作肖象剪纸,也曾在2019年访问澳大利亚时,运用印象派手法创作描绘汤斯维尔市风情的《汤斯维尔》。这一作品被汤斯维尔市政府永久收藏。他的作品在新加坡、日本、法国、德国、奥地利、古巴、澳大利亚等国展出时,吸引了许多外国人来跟他学习海派剪纸,有的还表示希望到上海体验生活。
海派文化并非仅仅体现在文化艺术交流中,而且体现在企业、社会和人员交流的方方面面,渗透在上海民间外交的主体个人身上。如上海援助摩洛哥医疗队50年来一直坚持在条件最艰苦的地区,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爱。2013年,摩洛哥发行量最大的报刊发表了对上海医疗队的专访,但报纸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上海医疗队总队长吴晓东没有责怪别人,而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后来他们更加尊重和肯定摩洛哥的成绩,多与当地人交流沟通,结果在摩洛哥媒体上关于中国医生的正面报道越来越多。为了让更多人得到上海医疗队的帮助,吴晓东创造了漫画熊猫医生“阿米”,并将其翻译成法文和阿拉伯文,达到很好的效果。这反映出上海人对其他文化很细致敏感,尊重其他文化。秉持这种态度,国际合作才能克服困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才能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
4、重视机制,追求实效
民间外交中的很多情况都是在人民的对外交流中随时发生,并非事先设计计划,也不一定有后续。上海市民间外交的主体——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却十分重视机制的建设,使得对外交往合作合乎法律规范,能够可持续地长期坚持。上海民间外交的许多项目通过长期积累,不断追求实际效应,其影响力大大增强,逐渐形成良好的口碑甚至品牌。例如上海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连续32年,组织上海学生日语演讲比赛以及日本学生汉语演讲比赛,上海有25所高校的学生参与。这对中国和日本高校之间、青年学生之间的交流,起到了极好的促进作用。除了开展活动的热情和执着外,协会还解决了经费来源的问题,保证了活动顺利进行。协会通过为市民进行留学咨询服务,获得了经费,用以推动演讲赛事。而当演讲赛赢得赞誉后,日本企业和中资企业也都乐意捐助,演讲活动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
在民间外交的经费问题上,有人强调不应获得政府资助,有人不赞成接受企业赞助,主要理由是怕失去民间组织的“独立性”。然而,没有经费,机制性的交流和活动便无从谈起,因此民间组织和个人争取外部经费支持是正当的。实际上,广受赞誉的一些国际组织也都有相当固定的经费来源。如国际红十字会的主席必须由瑞士卸任的外交部负责人担任,瑞士也承担了相当的经费,提供了永久会址。涉及上海民间外交,原有的妇联、青联等组织,不是不可以接受政府的资助,而是如何拿,如何使自身“去行政化”,更好地履行职责。政府可以出资购买社会组织的服务,也可以通过基金会等合法途径支持民间外交。企业赞助和国外捐助必须合乎法律法观,不能干预中国企业、民间组织和个人的正确立场和方向。有的国家通过立法鼓励企业资助社会组织和慈善事业,其中部分抵充税款,值得上海政府参考。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遵守法律规范,如果见利忘义,必然受到法规制裁。
注重实效是上海都市民间外交的一大特点。上海建工集团是中国建设业的龙头企业,现在更在国际项目上建立了良好的信誉。它的海外项目屡获奖励,如圭亚那乔治敦万豪酒店获美国绿色建筑协会能源和环境设计先锋(LEED)银级认证、蒙古乌兰巴托体育馆被蒙古政府评为“最佳优秀建筑”。柬埔寨首相、加蓬总统、瓦努阿图总统等外国领导人多次为其项目或个人授奖。上海建工旗下的园林集团则以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为名片产品,在比利时、德国等发达国家赢得口碑。针对国外的要求和意见,园林集团在马拉维尝试用工属地化,最多时雇用了上千名当地工人。园林集团建立了技术学校,专门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还对员工实行人性化管理、激励等,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化解了外国媒体和民众的误解。上海港湾集团是2000年创立的民营企业,以“高真空击密法”技术赢得很多合同,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集团十分重视推广自己的技术标准,成功地促使印尼接受其港口施工标准。同时,上海港湾集团已注册中国发明专利20项和国际专利31项,在美国、日本、印尼、埃及、南非等国获得授权,因此能够更加自信地参与国际竞争。
上海都市民间外交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应当倡导一些新理念,并使其成为上海人的共同观念,进而在对外交流交往时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从理论上说,上海城市民间外交的理念应当概括为:促进认同,共享价值。认同(identity)源于拉丁词根“idem”,意思是“同样的”。现在它既指个人的“身份”和“认同”,也指社会群体的关系,拥有共同的身份,承认彼此之间的特殊关系,以及确定本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相处的关系。它也可以指共同构成较大实体的文化特征的总和。(9)[美]菲利普·格里森 :《界定identity:语义史的考察》,载李义天主编 :《共同体与政治团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05、134页。欧美等国家提出的“西方国家”,发展中国家提出的“第三世界”等等,都是不同的认同。进入新世纪之后,国际认同出现了新的分歧,甚至是危机,无论地区认同还是全球认同都难避免。创立二战后国际体系框架的美国经常“退群”、“断供”,破坏已有的多边国际组织。英国与欧盟国家的价值观相同,但是却不认同欧盟,造成“脱欧”风波。特朗普上台后,美欧无论在经济利益上还是在面对新冠病毒的危机处理上,都出现了相当的裂隙,表现出不认同增加,当然它们也有针对中国崛起为“竞争对手”的一些认同。而新兴国家和更大范围的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既有认同的一面,也有不认同的一面。可以说,认同包括利益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观认同等,但是认同比单讲价值观异同要更加丰富复杂。
面对世界认同危机,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在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联合国成立70周年时,习近平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大会上发言说,“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10)习近平 :《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254页。他进一步提出,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上海都市民间外交应当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作为促进认同的目标。中国人民必须要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上海人更应当通过自己的言行,首先在对外交往中实践它,落实它,然后才有可能感动和带动别人,共同逐步走向地区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针对上海的实际状况和上海人的思想心理,尤其应当树立以下理念,使上海民间外交更上层楼。
1、博采众长,以学习促进认同
虚心好学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精华之一。现在中国政府和领导也非常重视学习,号召把中国建设成学习型国家,中华民族要成为学习型民族。江南文化也鼓励人日日求新知。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促进国家的现代化和上海的飞跃,上海人如饥似渴地学习现代化的经验,主要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后来也向“亚洲四小龙”取经。今天,上海要建成全球性大都市,必须站在全球高度上思考,博采众长,向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学习,以便丰富完善自己。在2020年中国迎战新冠肺炎疫病时,柬埔寨首相洪森立即勇敢地率团访问武汉,表达对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支援。在有些国家拒绝入关的情况下,柬埔寨允许搭载2000多名国际乘客和船员的“威士特丹”号邮轮停靠西哈努克港,并对下船人员进行了有效合理的管理措施。尽管柬埔寨仍属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但这种人道精神和开放态度值得赞扬学习。因此,上海人不能只学习西方发达国家,也应当关注世界其他国家。
上海人在进行民间外交时,更要警惕自大自夸,唯我独尊的心态。现在普通上海市民热衷于国内国际旅游,很多人觉得各地都不如上海,认为似乎发达国家设施陈旧,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这就会故步自封。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社会和文化上值得上海借鉴的优势十分明显,广大发展中国家无论大小各有长处,轻视别国会冒失去未来的风险。不仅现在上海人要学习,即使将来上海更发达了,也永远要虚怀若谷。西方各国因为现代化的成功而形成了“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而且这一观念根深蒂固,至今难以克服。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只是近代以来才受挫折,因此许多中国人的“文化中心主义”仍然存在。上海人尤其应当警惕。虚心学习不仅能提高自身,而且会吸引更多的国际友人,近悦远来,共同发展。
2、广交朋友,以情感促进认同
民间外交通过人民之间跨国的交往和友谊而增强。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归属于群体。当获得归属时,人们感到被亲密的关系所支持,就会更加健康快乐。因此排斥和被排斥哪怕发生在虚拟世界中,也会造成实在的伤害。如果上海民间外交广交、深交五州四海的朋友,大家就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更强的认同感。在各国都在快速变化之际,上海都市民间外交需要更多朋友,交新朋友,使友谊代代相传,地久天长。对于如何做到这点,不同的学科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如经济学强调互利,政治学强调政治制度相同。本文更关注过去少为人注意的社会心理学的因素。一般来说,人们对陌生的群体比较警惕,甚至会受到偏见或刻板印象的影响。但是在熟悉之后就能转变为理解和喜欢。地理上的距离在今天已能克服,更重要的是通过频繁的交往缩小心理上的距离。人们把其他种族、民族看作是同类还是“异类”,会影响到对他们的态度。如果当作“异类”,就会出现矛盾冲突。思想上的相似性比肤色的相似性更吸引人,因此尊重和欣赏差异始终是当代主要的社会挑战。喜欢通常是相互的。人们总是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11)[美]戴维·迈尔斯 :《社会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第327页。上海人应当不断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变陌生人为熟悉的朋友,欣赏互相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加强交往,增进情感,喜欢四海朋友,也要被朋友所喜欢。
随着世代更替,中青年应当成为上海民间外交中的重要行为体。上海中青年应当发挥民间外交主力军的作用,并且也让外国中青年成为上海的新朋友。中青年有些已崭露头角,有的小有名气,多数可能还默默无闻,但是他们肩负着未来的使命,因此应当尽可能帮助扶持他们,使他们成为知华友华的新人。上海民间外交一直是全方位、多领域发展的,但也还有不少薄弱环节和盲区,应当成为新增长点,例如下沉至国外社区与基层组织。传媒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虽然近年来已大有进步,但仍然是薄弱环节。网络和手机普及,造就了许多网红名人,他们每人吸引无数国内外粉丝,他们的自媒体影响远超传统媒体。篮球名将姚明不仅球艺出众,而且热心公益,幽默风趣,成为激励无数人上进的偶像。演员姚晨拥有两千万粉丝,对国内外青年影响很大。过去媒体人交流与合作往往是互相交换优秀作品,共同制作影视作品,召开各种研讨会和论坛等等。新媒体的交流合作创造了许多新形式,对社会特别是中青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新媒体的主体是中青年,上海民间外交在这个领域中拓展,其前景一定超出想象。尽管网络提供虚拟世界的背景,但新媒体人的对话沟通却要争取实在的人心,赢得中青年的心就能赢得未来。
3、双向理解,以说理促进认同
上海人在开展民间外交时,要改变单向“展示”上海成就、希望“输出”上海经验或文化的传统思维。真诚真实的交流,意味着双向交流,平等对话,欢迎批评,取长补短,以便消除相互误解,增进相互理解。由于中国迅速崛起,各国人民对此很不理解,很不适应,加上受到某些势力和媒体的误导,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好感度较低。其实误解是普遍存在的,误解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当中国人觉得外国人不理解自己时,外国人也觉得中国人不理解他们。即使是同被称为西方的美国人和欧洲人之间,互相之间都有误解,更何况在各方面差异巨大的中国与其他国家。
有种看法认为,不理解中国的人往往没有到过中国,只要他们实地考察上海,就会减少误解。这种看法仍是浅层次的。确实有人在访问上海后,反思了原来的观点,但是偏见很深的人,哪怕遇到正面的事实,也会作负面的解读。克服偏见需要长期耐心的工作,而且要掌握正确的方法。罗伯特·杰维斯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应思考两个问题,一、对方如何认识世界,二、对方对自己的认识和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有何不同,(12)[美]罗伯特·杰维斯著,秦亚青译 :《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98页。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交流观点。只有双向平等的交流,才能弄清症结;只有诚心诚意地沟通,才能让对话双方对彼此的认识都得到提高。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对于持有偏见的人,如果单刀直入地辩论,效果不佳,甚至适得其反。应当先从外围入手,比如讨论美景美食和日常生活,不仅能拉近距离,而且也可找到共同的认识出发点,逐渐把问题辩清。从外围到中心的方法,一般在困难的议题讨论中比较有效。当然,对于带着刻板印象来攻击中国的人,必须进行批驳和回击。但是批评必须以理服人,有理有利有节。只要属于认识问题而不是违法乱纪,就要以说理的方法对待。应当相信大多数人会改变。有的人本来有反华情绪,来了之后变得以现实观点看待中国,已经前进一步;后来又从现实观点变为知华派,甚至友华派,那就更好。在实践中这样的事例不少。有的反华分子永远也不会改变,对他们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目的是让广大民众认清是非对错,摆脱反华分子的蛊惑,争取最大多数人。
4、美美与共,以共享价值促进认同
2012年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它当然也是上海都市民间外交的价值观圭臬。中国国家倡导的价值观具有世界性意义,既学习吸收了西方文化价值观,又继承发扬了中华文化价值观,将其熔于一炉,解决了中国甚至发展中国家的价值观难题。实践已经证明,中国取得了现代化的全面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适合中国的国情。国家认定的价值观必然产生对外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它必须被人民所接受,体现在人民的日常生活、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中,才有真正的国际辩识度,才具有国际传播的巨大能量。例如,当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爆发时,上海医务人员主动请缨,奔赴疫区,体现了爱国敬业、义无反顾的精神。当中国取得抗疫阶段性胜利时,上海人又夜以继日加班生产,将抗疫物资和设备输往国外,许多医护专家又踏上征途,与其他国家的人民并肩抗疫,表现出天下一家、大爱无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
在实践中,上海人在对外交往中仍然对价值观问题存在困惑,从根本上说,这即是如何看待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差异和矛盾。西方国家有些势力一直攻击中国,宣扬西方“普世价值观”。西方价值观在世界上掌握了主导权,各国精英和青年在西方教育和强势文化影响下,对“普世价值观”已经不加思索地接受。有些上海人也在无形之中被网络上充斥的西方文化“洗脑”。中国学习西方价值观,但不赞成“普世价值观”的提法。“普世价值观”的概念来源于宗教,即把西方文化价值观视为先验的、至高无上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而且只有西方一种道路一种模式可实行,谁不执行就是“魔鬼”、“异端”。这显然不正确,也不符合历史发展的经验。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一直学习借鉴西方价值观,同时也根据本国情况和文化展开实践,探索独特的道路和模式。它丰富了西方价值观,使西方价值观更能适用于不同的环境。
如今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迅速超赶,各种非西方文化都在现代化过程中进行文化的更新和价值观的提升,开始向世界贡献自己的价值观。在容纳吸收西方与非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各国人民才能共享共创人类共同价值观,奠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费孝通先生说,美己之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本文认为,可再加上一句共享价值,即展示自己的价值观优势,赞赏其他文化价值观的精华,互相学习借鉴,共享共创人类价值观。上海人民在开展民间外交时,要秉持共创共享价值观,形成共同的理念,实行共同的行动,分享成功的果实。高深的价值观其实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上海人可以从生活出发,结合个体感受,这也最能打动人心。比如和谐价值观包含世界和平,而和平是绝大多数人最珍贵的财富。和谐包含社会协同合作,包容各种差异;和谐也包含家庭和睦,老少男女平等和爱,这些都是各国人民共同重视的。对于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有些可求同存异,有些可优势互补。上海都市民间外交如能在共创共享价值观上有所建树,就能在国际交往中走在前列,为全球认同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