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军 王 健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3)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1]58的百年未见之时代,虽然这一时期世界发展仍然具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但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1]58。在这大变革时代,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主题。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2]28。因此,为了实现和平发展的愿景,各国之间需要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以文明交流的形式推动各国之间平等对待,包容合作。在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文明交流互鉴思想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新的发展和新的实践。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下探析文明交流互鉴思想,既是理论上的继承发展,又是现实发展的内在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现在和过去的任何时候相比,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更加深入、更加广泛。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更加紧密,相互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自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多极化步伐加快,各国之间交往密切,世界发展日益一体化、全球化。我们要从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分析世界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各国家之间要不断深化合作,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力求建设更加美好的人类世界。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3]22由此可见,运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解决当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对不同文明之间关系的正确揭示,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的思想“是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特别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4]12。马克思提出的“世界历史”思想阐明了世界历史的内涵和发展趋势,为正确认识不同文明相互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首先,人类历史逐步发展为“世界历史”,已往各国家各民族封闭状态被打破,文明相互交往得以进一步实现。在世界历史的条件下,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普遍现象。其次,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并没有消弭各民族所创造的文明,反而更促进了各种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人类历史成为世界历史,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依赖于其他文明。不同文明能够共存,实现交流互鉴,正是基于世界历史这一事实。由此可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属于哲学范畴,这一点学术界已然达成共识。“它所阐明的是关于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而非具体的世界近代历史;它是人们观察世界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方法论,而非人们要刻意把握的具体历史事实,它是以逻辑方式所呈现的历史,而非以历史的方式所呈现的逻辑”[5]23-36。马克思并未拘泥于具体的某一历史事件,而是探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性规律。
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阐发了世界历史理论。恩格斯将马克思唯物史观称为世界史观,并且认为“历史破天荒第一次被置于它真正基础之上”[6]459,这个基础就是人们首先必须通过劳动获得物质资料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首先必须解决人们吃、喝、住、穿的需求,然后以此为基础,人们才能够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其他的活动。鲁品越在分析《资本论》时指出“这里的‘吃、喝、住、穿’就是人自身生命的生产,它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7]3-25所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以唯物史观为前提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历史主义,认为费尔巴哈在分析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时候,没有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没有用唯物主义分析人类历史,而是将二者剥离了。通过对费尔巴哈思想的批判,马克思认识到一切历史的第一前提是确保创造历史的主体即人能够生活下去,明确提出人们生产自己生活所需要的物质资料是第一个历史活动。马克思从人类生产活动入手,认识到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石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来,一定的生产与一定社会阶段联系,所以马克思认为社会所达到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社会发展状况。按照一定的生产方式进行的历史活动创造了人类历史,同样也产生了意识。马克思认识到“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8]533各民族的意识不是纯粹的脱离现实的理论、神学、宗教和哲学等等,而是在各民族内部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上形成的。由于社会现实的差异,各民族之间的意识存在不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讲话中指出正是因为文明的多样性才使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具有世界意义。文明是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承,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开幕式上讲话》中提出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深刻认识到不同文明的产生有其深厚的民族基础。正是因为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厚植于本国家、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的土壤之中,所以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才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和优点。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具体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而肯定了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提出了文明多样性的观点。
马克思认为人们的普遍交往是基于生产力的普遍发展才得以实现的,而这种普遍交往促使每一个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文明交流互鉴要以世界交往为前提。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马克思看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交往形式促成了不同民族之间联系紧密,彻底打破了以往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随着这种封闭状态被消灭的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8]540-541。恩格斯发现世界各个国家的人民联系紧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小市场联合形成一个集中的世界市场,这就为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明传播交流提供了条件。各民族之间的封闭状态被打破,民族间的文明有了相互交流碰撞的平台。马克思将人类的交往形式建立在生产发展之上,充分说明世界历史的形成是由于生产力发展而产生的结果,各民族间封闭状态的打破也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上的产物,所以马克思深刻地认识到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是一种物质的、可以被经验证明的行动,是每一个现实的人可以在实践活动中证明的行动“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8]541。因此,世界历史形成是客观历史的必然,正是由于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分析,各民族间交流互鉴在理论上成为可能,所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文明交流互鉴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各民族的文明产生于各民族特有的历史背景,所以在文明交流中要坚持文明平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9]11,各种人类文明有自己的优势,也存在不足。各种文明地位是平等的,不能以高低、优劣评价各国家和各民族的文明。正是各民族文明是平等的、各民族封闭状态已经成为历史,现在的时代环境是开放多元的时代,所以在各民族交往中要尊重各民族文明,用包容的胸怀平等对待各民族文明。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各种文明是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世界上每一种文明都独具特色。因此要尊重一切文明成果,珍惜一切文明成果。历史事实表明,一切文明只有通过交流互鉴,才能使其充满活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9]11-12,只有秉持包容的态度,才能尊重各民族文明。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10]10面对开放的文明世界,对待人类所创造的各种文明,我们应该积极交流学习互鉴,吸收各民族的文明中的有益成分,促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当代文化相融合,致力于弘扬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各种不同的文明是多彩的、是平等的,而文明因包容才有了交往的动力与活力。
马克思认识到生产力发展导致出现生产方式的世界化,而正是由于生产方式的世界化,从而使得各民族之间孤立的状态被打破。马克思从理论上预言了世界各国家各民族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的最终结果。随着各国家各民族历史现实的发展,民族文明也在不断发展。各民族之间壁垒的消弭,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历史中的映证,而且各民族的生产方式的交往,也为各民族文明交流提供前提。文明交流互鉴思想肯定文明是多样的、平等的、包容的,并且认为交流互鉴使文明丰富多彩。这就是基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关于民族交往论述而所得的观点。虽然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并没有明确提出文明交流的范畴,但其理论中已经包含了这样的思想,所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的理论基石。同样,在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的新时代,虽然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空不同,但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格、开放发展的内在张力要求理论之树常青。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倡的文明交流互鉴正是以马克思世界历史为理论基础,立足于当代世界图景而形成的。
在世界交往中,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不可避免地产生分歧或冲突。尤其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矛盾冲突或分歧仍依然存在。文明交流互鉴思想为科学应对经济全球化所面临的问题提供良方,积极面对解决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是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的价值旨趣。包心鉴认为,科学认识经济全球化,积极解决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是习近平文明观的价值指向。[11]21
马克思分析了大工业的发展推动工业资本的集中,加快工业发展,促使工业产品需要更广阔的销售市场,进一步将世界市场紧密联系。由于生产交往的世界化,历史也转向世界历史。马克思认为大工业通过普遍的竞争开创了世界历史。正是因为大工业的普遍竞争消灭了各个国家闭关自守的状态,“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8]566。大工业的发展使人们的需要与交往都成为世界性,各个国家和各民族之间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世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
马克思不仅肯定了大工业发展对世界历史形成的作用,而且认识到大工业“消灭了各民族的特殊性”[8]567,他对大工业造成各民族特殊性消亡的论述并非是指各民族本身的特征消失,而是为了强调各民族都纳入工业化生产下,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而这一切的产生都是由于资产阶级的革命性的作用。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详细地说明了这一作用。他在分析资本主义发展时,肯定了资产阶级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认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2]36。正是资产阶级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生产了大量的工业产品,所以需要不断扩大工业产品的销路,这种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在全球各地奔走,因此“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12]35。资产阶级为了进一步扩大倾销商品的市场,需要在世界各地开拓市场,促使世界市场形成,从而“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2]35。资产阶级工业的生产促使古老民族工业被消灭,这些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新的工业逐渐排挤掉,新的工业不断发展促使“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及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12]35。正是这种需要的不断改革,所以“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12]35。
世界市场的形成导致各民族的相互交往密切,以往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逐渐被新工业所取代,物质形式的生产具有全球元素。从物质的生产方式考量,无论是物质生产还是精神生产都具有了世界性的性质。各个民族所生产的精神产品也纳入到整个世界之中,成为世界性的财产了。世界性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消弭了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市场,离不开一切生产工具的改进,以及交通方式的便利,从而将世界中的一切民族都纳入资本主义文明之中,而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利用工业机器生产促使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降低了商品的价格。廉价的商品就成为资产阶级摧毁野蛮民族心理防线的有力武器,因此迫使这些民族卷入到资本主义文明之中,进入到世界市场之中。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12]36。资产阶级在世界各地的交往中,加强了世界各国各民族的联系,“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12]36。随着资产阶级交往方式在全世界的发展,使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相互联系,虽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斩断了封建的羁绊,但是使人和人之间只留下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12]34。
全球化深入发展打破了各个国家的壁垒,加速了世界交往全球发展,但是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彰显了自己的特色,并在交往中出现文化的碰撞。虽然当代世界仍然不断涌现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等思潮,但是交往密切逐步一体化的世界从客观现实上决定了世界各国家各民族之间利益交融、命运与共。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促使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密切,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更加紧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自应对经济复苏的曲折困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在威胁挑战中独善其身。因此,“各国只有加强团结协作,深化合作、平等相待、开放包容、共赢共享的伙伴关系,才能实现持久稳定和发展”[13]9。文明是平等的、包容的、促进各国间文明交流互鉴,可以推动加快各国间平等包容的协作,从而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中出现的问题。
文明交流互鉴是促进各国家相互交流合作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从文明发展的角度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认为经济全球化不是人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产生的。“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2]3。正是基于对全球化的深刻认识,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认识到当今世界出现的问题并不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导致,强调不能简单地不符合事实地认为经济全球化导致出现困扰世界的问题。面对当前全球化所产生的问题,就要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消除其产生的负面影响,能够使各国家各民族都能受益,这就需要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每一种文明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不同文明要互相交流借鉴,彼此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2]29。为了解决当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等全球性难题,需要呼吁世界各国从不同的文明中吸收营养,寻找解决应对全球化面临的问题的有效措施。有学者认为通过文明交流互鉴应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的方式在于“融合不同文明应对全球性问题的价值理念;整合不同文明应对全球性问题的技术手段;统筹不同文明应对全球性问题的行动方略”[14]30-36。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面对全球性挑战,各国应该加强对话,交流学习最佳实践,取长补短,在相互借鉴中实现共同发展,惠及全体人民,同时,要倡导和而不同,允许各国寻找最适合本国国情的应对之策。”[15]5事实证明,各国间的文明交流互鉴是解决经济全球化问题的有效途径。
文明交流互鉴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消除各种文明之间的隔阂,是对文明冲突论的有力回击。通过文明交流互鉴,使各国各民族之间交往更加有效,伴随着文明之间的传播,和平发展的思想在世界各国间得以传播,促进世界继续沿着和平发展道路前进。列宁认为世界各国间的经济关系是强大的力量。由此可见,经济共同体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强有力的力量,各国家的经济共同利益关系促进各国家间的交往。为了适应不断深入发展的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为了推动世界和平发展,需要构建经济共同体,而经济共同体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文明交流互鉴,将各文明紧密联系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从全人类文明高度看待经济全球化,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这一创造性的理论是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的生动体现。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已经被历史和现实证明其具有科学价值。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各国家、各民族之间紧密联系和频繁交往事实再次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现实意义。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需要各国人民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16]。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以世界各国人民为中心,展现出各文明之间的平等性和包容性,是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的深刻体现。
马克思认为生命个体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世界历史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因为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使形成了普遍化和全球化的生产方式,也促使交往的普遍化,因此世界历史逐渐形成,所以世界历史的根基在于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市场更加紧密,要求形成更加紧密联系的共同体,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既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得人类社会成为一种彼此相依、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每个国家都有发展权利”[2]8,但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不能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家各民族间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家之间要能和平对话,相互交流实现文明的互鉴。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要承认各国家各民族的文明历史,打破西方文化中心论,超越文明冲突论。尊重世界各民族文明的差异,肯定文明的多样性,注重文明交流互鉴的平等性和包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10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梦的实现与整个世界的梦息息相关,并要求中华民族应该对人类社会作出更大贡献。中国梦的实现不仅仅需要中国人民的努力拼搏,也需要与世界各文明相互交流,通过文明交流互鉴推动各国家之间和平交流,促进人类命运共同的构建,从而更好地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文明交流互鉴是应对并解决经济全球化问题的有效途径。只有世界各国家之间团结合作,才能有效地解决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是当代世界历史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当今全人类的目标是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但是目标远未实现,还需要世界各国家各民族为构建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共同努力。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的演讲中提出了中国方案,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2]21。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依托于各文明之间平等包容的交流,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的生动体现,共同体的构建需要文明的交流互鉴。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强调建设“一带一路”需要各国家之间共建、共享,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文明之间的交流有利于破除文明的隔阂,文明互鉴有利于消解文明之间的冲突,各种文明间的相互依存有利于超越文明优越论,通过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世界各国家之间的尊重与信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非是消弭各国文明的独特性,而是在文明交流过程中,秉持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正是由于人类文明多样性使世界充满色彩,文明的多样性促使各文明间的交流,因为文明的互相交流从而推动各国文明之间的融合,从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的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各国家人民共同协作应对,文明交流互鉴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合作。世界各国文明的多样性绘制了宏伟的人类历史,所以在文明交流互鉴中要尊重各国家各民族的文明成果,各种文明之间相互借鉴、平等互待,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思想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作用,也高度肯定了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各文明相互交流的光辉历史,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9]15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为了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需要尊重不同的文明,各种文明要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9]15。在千年的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人类用灿烂辉煌的文明应对冲突。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加速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紧密联系,推动人类交往更加密切,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当今人们所面临的全球性的问题数量更多、规模更大、程度更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进一步解决世界发展进程中所凸显的全球性问题。
世界各国人民密切交往需要文明交流互鉴。不同文明之间只有相互包容共生,才能实现世界文明的兴盛繁荣。通过文明交流互鉴打破不同文化间的时空壁垒,消除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推动世界各国人民命运紧密相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中国共产党要一如既往为世界文明交流做出贡献,认为中国共产党吸收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树立世界眼光,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文明成果,并承诺中国共产党人会以开放的眼光对待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愿意与世界各国家进行交流合作,“支持各国人民加强人文往来和民间友好”[17]10。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的生动体现,文明交流互鉴是加强世界各国各民族友好交往的途径,通过文明和谐地交流,从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包心鉴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和新国际秩序的包容性”[11]19-24。为了更好地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付诸实践,需要坚持各国间共建、共享,合作共赢,推动文明交流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