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寄语

2020-03-11 13:17赵杨
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 2020年3期
关键词:专业对口对口跨学科

本刊今年第二期和第三期专家主题论坛的话题是“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一流专业建设研究”。截至2019年,全国开设本科专业的高校共1265所,其中开设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有360所(据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2020年8月统计),占本科高校总数的28%。

如同任何迅速发展的新生事物一样,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被人诟病的有专业不对口、目标过于宽泛、就业情况差等。我们连续两期以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建设为题,邀请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切磋探讨,有助于凝聚共识,明晰未来之路,这对学科建设、孔子学院转型升级和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与文史哲政经法这些学科相比,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因此我们也要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它,而不能将几十年前的标准强加于今天的现实。视角变了,看到的东西不一样,结论也会不同。专业对口是以前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校园中之所学,岗位上有所用,学以致用。如果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距较远,就是专业不对口,按以前的说法就是人才培养中的浪费。专业对口背后的逻辑是,专业教育是目的,如果专业目的没达到,教育就有问题。在教育资源匮乏的时代,必须做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专业对口的要求不仅合理,而且必要。比如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亟需各方面人才,而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头几年,录取率不到10%,能走进高等学府的都是幸运儿,被誉为“天之骄子”。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后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是当时的社会条件承受不起的奢侈。

但是,随着教育资源供给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教育的性质也随之发生改变,专业逐渐由目的转变为途径,或者说是目的加途径。以专业为途径,将专业看作培养能力、促进个体发展的一种手段,是否对口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美国一些高校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取消了入学时的专业选择,而改为先上两年的通识课和自选专业课,两年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就是这种理念的体现。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实行一年级新生自由选课,而不是一开始就把他们固定到某个专业,背后也是这一理念。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50%以上,专业定位的变化与高等教育普及化有紧密联系。当前强调跨学科,强调学科联合的优势,也是这一趋势的反映。一百年前始于牛津大学的PPE专业,涵盖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三大领域,是培养通才而不是专家的一种尝试,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出现的涵盖政治学、哲学和法学的PPL专业以及涵盖心理学、哲学和语言学的PPL专业,也都是在培养跨学科人才方面所做的努力。

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跨学科专业,涵盖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是一个厚基础、宽口径的学科,过分强调专业对口,与其跨学科属性不一致。当然,不强调专业对口,并不是说不谈专业,我们还是要按照专业目标培养人才。这个专业的目标就是“汉语”“国际”和“教育”,这三者是专业之锚。“汉语”之锚要求这个专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该是汉语,学生要有扎实的汉语功底,如此才能胜任与汉语教学相关的工作。“国际”之锚要求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包容精神和批判态度,具有多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中国视角看外部世界,以外部世界视角看中国。“教育”之锚要求这个专业要符合教育规律,要以培养人为第一要务,为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服务。

如此看,审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并不在于其专业是否对口,而在于它是否实现了专业内涵,实现了专业设置的目标。

猜你喜欢
专业对口对口跨学科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对口帮扶这一年
教师资格证考试浅议
面向专业对口度的高职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从对口帮扶到合作共建
对口支援的6篇“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