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756)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具有党性与人民性,而未论及两者是否统一以及如何统一。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科学论断,这两者相统一的历史前提就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不仅具备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与人民性,而且在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的基础上实现了两者的有机统一,在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进程中赋予其话语属性及实践特征。新时代深化对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理解,需要准确把握两者相统一的发展脉络,厘清两者能够统一的逻辑线索,以期准确理解这一原则的深刻内涵与时代要求,推进其由知向行,从而有足够的底气应对关于党性、人民性存在的各种歪曲和挑战,确保新的历史方位下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性与人民性的问题逐渐淡出理论探讨的视野。但是,其基本内涵却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新闻宣传领域对“人民性”一词是否可以出现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存在异议,但是并未出现较大的争论。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利益结构出现了深刻的变化,各种利益群体的博弈常态化,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再次成为人民关注的话题,同时衍生出许多错误的论调。
多数学者普遍认为“党性来源于阶级性”[1],其主要观点认为社会分裂出阶级,有了阶级的斗争和对立,便产生了代表一定阶级利益、意志和要求的政党,进而出现了政党的党性,无产阶级政党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这也就有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论断。但是,这一论断在实践中却面临着不少的挑战,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新闻宣传领域,有人在反思“文化大革命”期间新闻宣传工作的教训时提出“党有时会犯错误,而人民不会犯错误”[2],并借此提出“人民性大于党性”的论调。针对此种错误论调,胡乔木强调“党报必须加强与群众联系……但是遇到某些复杂情况要采取适当措施,而不能笼统地引用‘人民性’这个含混不清的概念作包治百病的药方”[3]。“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思想宣传领域的确出现各种争论,也存在着把人民性与资产阶级自由化联系起来的错误观点,认为过度强调人民性就是否定党的领导。这些错误认识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时代印记。对此,邓小平和江泽民均对这些错误认识进行了正本清源,明确指出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在新闻宣传领域的必要性,新闻宣传领域的争论由此得以终结。
思想领域中关于党性与人民性割裂的言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也曾甚嚣尘上。经济社会的发展使社会阶层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一方面,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多样化、复杂化;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部分脱离人民群众的党员干部。割裂党性与人民性的观点由此而生。实际上,党性与人民性割裂的讨论既包含了党性大于人民性这一错误观点,也包含了人民性大于党性的错误观点,这两种错误论调实质上是把党和人民割裂开来。习近平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4]。人民性保证党性能够准确地反映人民的利益和诉求,党性则确保了人民的利益和诉求顺利实现。党性与人民性是一个整体性概念,党性是人民性中最先进、最优秀的部分,代表了人民性的最高要求。同时,党性也不是对人民性一般反映和简单的体现,党性实际上是对人民性理论上的提炼与思想上的升华,集中反映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整体诉求。因此,也不能以数量来衡量党性与人民性的地位,任何对两者关系片面化、庸俗化的理解都是不可取的。
如果说党性与人民性地位上的不统一割裂了党与人民的关系,那么“消解人民性”与“党性变质论”则是在根本上把党和人民对立起来。这两种错误论调的出现,不仅是因为一些人没能在正确认识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的基础上把握党性与人民性的辩证关系,而且还是因为一部分别有用心的人,以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为手段动摇党与人民的关系,进而削弱党的执政基础。“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5]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一直把人民置于最崇高的地位,但是也存在着极少数党员干部,打着人民的旗号,却干着损害人民的行为。这些党员干部没有坚守住人民立场,出现了变质、退化的行为。这就被别有用心的人用以佐证党性已经变质了,不能够体现人民性的错误论调,这种错误的论调实际上是把极少数党员干部存在的问题夸大到全党的问题,把局部的现象上升为整个党组织的变质。这种观点不仅罔顾实际,更是在逻辑上漏洞百出。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已然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守着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并且进一步指出要把“以人民为中心”贯穿到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对人民的承诺。可以说,真正能够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是顺应历史发展的中国共产党,而不是那些口头上高喊“为民请命”,实际上打着自己的小算盘的别有用心者。
“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6]习近平明确指出党的人民性就体现在“为什么人,靠什么人”这一问题上,并进一步指出这是检验一个政党和政权的试金石。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党的人民性原则与党性原则不仅体现了党与人民的一致性,更体现在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上。然而,现实中却存在把这一根本观点停留在理论上而不付诸行动的现象,人民群众是活生生的人,不是抽象出来的一个形象,人民性也不是抽象的原则和理论。因此,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要解决人民关心的实际问题,要拜人民为师,用“解剖麻雀”的精神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不变的政治本色,有些人假借党的权威性来消解人民性,殊不知党的权威也是来源于人民的,把党性与人民性割裂和对立都是极大的错误。背弃党和人民的错误论调,妄图混淆视听,制造思想混乱,对此我们必须予以纠正,保持对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清醒认识和深刻理解。
在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的百余年历程中,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的历史中,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带领人民全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把人民的福祉同国家发展与民族命运有机统一。人民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中不断深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得以巩固。
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创新,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提出了党性、人民性一说,但是并未实现二者的统一,二者首先被中国共产党应用在新闻宣传领域并提出二者相统一的论断,随后在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中逐渐演变为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点与人民立场的理论品质。这一转变过程就是让人民群众接受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确保实现这一理论在指导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
1.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人民群众。“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7]。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打破了中国近代以来积贫积弱、被动挨打的局面,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结果。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8]。何为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毛泽东“创造了一个新的宏大的革命话语体系,将民主主义、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结合起来”[9]。这个话语体系最大的作用就是把传统的知识分子改造为“和工农相结合”的新的知识分子,一方面,使其获得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另一方面,这部分原居于社会中心的“启蒙者”转化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创造的新话语的宣传者。正是毛泽东把“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转化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使其充满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真正地为中国知识分子乃至是农民所接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其根本就在于掌握了人民群众。
政党理论的人民性就是政党的人民性,理论想要说服人民群众不仅在其真理性,更重要的是能体现其优越性,也就是这一理论能给人民带来切实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不断深化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认识。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确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党的初心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党的使命就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把人民凝聚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中,让人民在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遵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但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却存在着严重的教条主义倾向,严重阻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民主革命的进程。为此,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根本原则,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此时中国面临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取得革命的胜利,对于这一问题毛泽东在总结革命胜利的原因时指出,我们党能够取得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发动人民。革命如此,建设如此,改革亦是如此。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而这两次飞跃的根本遵循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正如习近平强调的“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条件就是有一支无产阶级政党的出现,无产阶级政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与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和组织基础,并且以唯物论和辩证法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也能够确保理论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完善与新发展。无产阶级政党在这一理论发展的进程中处于核心地位,而人民群众就成为推动这一理论发展的根本动力,确切地来说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反过来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的生根发芽,乃至开花结果。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1]。在马克思看来理论的彻底性就在于理论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不仅具有彻底的革命性,而且把握住了中国革命的本质“农民革命”[12]。马克思主义能够唤醒民众,激发人民群众投身民族复兴的斗志,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有一支无产阶级政党对人民进行宣传与教育,但这是不够的,还需要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革命实际,将辩证法和唯物论的核心内涵中国化、平民化、大众化。正是在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被中国共产党应用于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习近平多次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大地上付诸实践,依靠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历史如此,现实亦是如此,新思想的全面落实与实践更要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
马克思指出理论转变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理论为群众所掌握,二是“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的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3]。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实践活动需要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与践行,而实践结果的好坏也取决于人民群众的评判。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维护和巩固人民的主体地位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然要求。
1.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提出的新问题、新要求。中国共产党能够行之有效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关键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的利益关切。不同时期,人民的利益诉求有所不同,但始终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人民的范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到社会主义建设者、爱国者和拥护者,究其根源在于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过程不仅导致人民范畴的扩大与社会阶层的分化,同时也加深了人民利益诉求的多元化与复杂程度。这就给中国共产党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这些问题与挑战能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和应对,关系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以及其他权益诉求的满足程度,进而影响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程度。
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能够获得人民拥护、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凭借。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要获得人民的拥护和赞同,首先必须要“给人民以东西”[14],要尽可能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求,并以此提高人民群众的觉悟。而邓小平实现了对毛泽东开辟的给人民以实惠的思想的内在贯通,他在与江泽民等人谈话时指出,“人们为什么拥护我们?……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增长速度,而且体现在人民的生活逐渐好起来”[15]。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催生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这些劳动者“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党顺理成章地解决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物质生活问题。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正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遵循,把忠于人民的党性原则落实在与人民最紧密相关的物质生活利益问题上。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强调“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明确新时代增进民生福祉这一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前进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始终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实现和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与现实诉求。
2.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客观要求。在马克思传入中国百余年的历史中,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党性要求就是要把党的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与人民福祉相结合,既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终极旨归,又结合了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中,中国共产党把时代发展特征与人民需求相结合,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映照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理想。如果说站起来、富起来分别代表政治独立和经济发展,那么强起来就是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这三次历史飞跃向我们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不仅能够救中国,还能够发展中国,为人民幸福与民族复兴保驾护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和奋斗。改革开放40余年,我国的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社会矛盾与人民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正是站在这一历史节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深层次、根本性变革,提出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重要论断,带领人民实现了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在推动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进程中,要注重“把握住经济发展需求和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理论创新和现实问题解决”[16]。进入新时代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党和国家面临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系统地回答了这一时代发展提出的新命题,人民依旧铸就了这一最新指导思想的信仰与底色。我们党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不仅要提升每个人的获得感、幸福感与满足感,还要汇集亿万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来实现,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就是在党和人民之间架起了一座通向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桥梁。
新时代践行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就要把人民立场这一根本政治立场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方位结合起来,准确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具体内涵与要求,习近平强调“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17]。这不仅指明了新时代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理论前提和政治基础,还揭示了两者相统一的深刻内涵,新时代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由党与人民在目标、价值、利益上的一致性所体现。
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党的十九大基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得到切实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限制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这一现实,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重大判断。“人民”成为作出这一判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人民群众则是力量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构成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由一个又一个目标接续实现的,新时代迎面而来的就是“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在这一关键时期,我们既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中国共产党始终遵循着人民立场,坚持着人民的主体地位,这不仅是革命年代克敌制胜的法宝,也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思想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推动的,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引领,中国人民则在这一伟大的历史实践中发挥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展现了作为国家主人和历史推动者的创造伟力。在新的历史征程中,我们党坚守着人民性原则,坚定不移地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新的发展理念,推进各项战略举措的落实,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让人民在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8]这一论述不仅明确了人民作为我们党执政的价值主体,也揭示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新时代的党性与人民性不仅仅要实现理论和实践上一致,更应凸显在价值追求上的一脉相承,毛泽东就将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党奋斗的最高价值目标,从马克思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到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再到习近平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无不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人民作为价值主体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人民的价值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人民性的题中之义,人民不仅是价值创造的主体还是价值评价的主体。
习近平多次强调人“为什么人、靠什么人”是检验政党的试金石,并且要以此为信条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来源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和期望,始终为了人民不懈奋斗,与人民一同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归宿。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摆正个体与整体,个人与党和人民的关系,调动人民的创造伟力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就体现在是否能够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本质特征中,党员干部要怀着积极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把自身理想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业之中。
习近平强调,“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19]。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这不仅决定了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还决定了我们党始终要把为人民谋福利作为奋斗目标。“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新时代伴随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民的范畴也不断扩展,人民的利益也变得多样化、复杂化,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却始终没有变,面对这些复杂多元的利益诉求,就需要我们把党性与人民性统一起来,协调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
党与人民的利益一致性就体现在我们党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把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最大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地推进着这项伟大事业,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我们党的最高理想。不仅如此,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具体的,我们党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方位,提出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重要论断。在现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奋斗的目标。新时代我们党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坚定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不变的同时,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党的根本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有着天然的统一性,我们党不仅能够兼顾人民的现实利益,还能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在发展中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让人民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