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霞 连云港市赣榆区财政局
引言: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也在不断提高。在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得到充分保障的同时,关于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的监管问题也显得的越来越重要。据统计,即使在经济不发达的某些地区,教育经费的总投入占比已经达到财政收入的50%以上。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水平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但在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资金监管过程中凸显出来的不少问题仍有待解决。由此可见,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资金监管非常必要,这对于维系教育公平、保障教师和学生权益有着非常现实的重要意义。
就义务教育阶段而言,一直以来,农村地区处于教育资金监管比较薄弱的环节,加强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教育资金监管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的重要环节,在有效监管之下,将有限的资金运用到促进教育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刀刃”上,不仅有助于提高公用经费资金的利用效率,而且有利于缓解教育经费紧张的尴尬局面,更有助于维系义务教育公平,为广大农村教师教和学生学习提供更优质的教学环境,满足农村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
第一,财务制度落实不到位。近年来,由于对事业单位岗位职责管理的不断加强,尤其是“定员定岗”的一系列人事制度的施行,致使农村学校在编制管理上没有专业的会计岗位,学校的会计人员都有教师兼职担任,教师大都不具备专业的财务理论和财务专业知识,加之教师还有专业的教学任务,致使学校财务制度落实不严格,有的学校出纳、会计都由一个人担任,造成财务管理上的疏漏。第二,学校领导对财务管理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学校领导对于财务管理问题不够重视,未形成比较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未能给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致使收入、支出管理混乱,尤其在支出方面,形成校长“一言堂”现象。
在农村,尤其在经济不发达比较偏远的农村地区,许多年轻的或有经验的优秀的教师大多不愿留在农村教学,年轻的教师在毕业后,呆到规定的合同期限,大多会通过参加考试等途径进入县城或离县城较近的县郊地区教学,有经验的优秀教师也会通过借调等多种途径离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由于现在义务教育学校取消一切收费项目,代课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只能违规占用学校的公用经费支出,这从某种程度来说严重挤占了学校的教育资金支出,致使学校应该用公用经费购置的办公用品、办公仪器设备严重缩水,严重影响了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同时,由于年轻教师的不断离去,致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导致农村学校可利用的年轻优秀教师资源较少。而城市周边学校却出现教师较多、学生较少的现象,因为大多数学生都愿意进城接受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近年来,国家不断要求教育经费总量、生均公用经费总量每年只增不减。有些学校存在报刊征订、体育赛事等其他方面的支出占比较大的问题,同时出现部分学校变相报销“三公经费”的问题。这必然导致公用经费支出用于改善教学等方面的支出的减少,与国家公用经费支出的初衷背道而驰。
不断加强学校财务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特别要坚决杜绝出纳与记账只有一人担任的问题,确保资金保管和财务支出审批相分离,不断细化学校日常经费支出规则;规范报账业务管理,形成财务管理和资金监管相统一的制度体系。更重要的是发挥财政管理职能,不断组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会计参加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在职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达到学校会计人员全员持证上岗。发挥教育局机关的指导作用,随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的监督管理,确保达到公用经费的每一分钱都能用在与教育有关的“刀刃上”。
对于教育经费管理而言,做好预算、决算的管理非常重要,实现编制预算和执行预算的有机统一。尤其是要提高预算刚性化水平,对教育资金进行全方位管理,建立长效的资金监管机制,以防出现超出预算或预算不足的现象。加强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将各项资金使用作为重点监督的评价指标,不断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
除了确保农村义务教育资金按时到位之外,还要加强内部监督检查,完善教育经费管理内控制度。财政等相关部门要帮助学校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确保会计、监督职责分开。可以设置资金管理、资金监察等互相独立的岗位,在两者之间形成相互制约的局面,明确不同岗位的责任和权力。
结论:一直以来,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监管是教育领域最为薄弱的环节。随着义务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育公平备受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资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补充,为教育公平做出了重要努力,但还需在教育资金监管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