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群体动力学理论的基础教育数字资源USGC四方联动共建共享模式的构建与实现

2020-03-10 08:32颜荆京汪基德赵慧臣郝兆杰朱书慧
数字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群体主体数字

颜荆京 汪基德 赵慧臣 郝兆杰 朱书慧

摘 要:在前期研究——构建“基于资源分类的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共享机制”的基础上,文章采用行动研究法,进一步深入分析现实问题,以群体动力学为理论基础,构建基础教育数字资源 USGC 四方联动共建共享模式。在该模式中,高校(U)、中小学(S)、政府(G)、企业(C)这四大主体各司其职而又互联互动。高校的主要职能为师资培训、政策建议、促进联动、实践推进,中小学的主要职能为质量审核、评价反馈、资源建设、创新生成,政府的主要职能为系统规划、政策驱动、经费保障、评估激励,企业的主要职能为资源(软硬件)供给、标准化共享平台、技术保障、管理服务。研究选取三所学校分别开展持续四年的基于校情的分阶段、分层次、有步骤的USGC四方联动共建共享模式的实践:A中学基于电子书包开展校内数字资源共建共享、B中学开展校际数字资源共建共享、C中学依托河南省“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计划开展区域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结果表明,此模式切实可行,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群体动力学;基础教育;数字资源;USGC四方联动共建共享模式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69(2020)01-0066-06

一、研究背景

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对基础教育领域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本课题组调研发 现,河南省基础教育(本研究所指的基础教育主要指的是中小学学校教育)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现状并不乐观,许多学校和教师对资源共建共享的态度被动、消极,未能达到促进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宏观规划不够系统、资源分配失衡、经费保障欠缺、管理服务不到位、资源建设标准不一等,根本原因在于缺少系统规划、互联互动、协同配合的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为此,课题组立足于河南省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现状,从“建设”与“上传”两个维度将教育数字资源划分为“已建成并已上传”“已建成未上传”“正在建设未上传”三种形态,并构建了基于资源分类的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共享机制[1]。

为了使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落地”,本研究以破解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中的三个关键问题为抓手开展相应研究:(1)学校及教师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意识不强。很多学校只愿意“共享”他人资源,而不愿意“分享”自己的资源,破解此问题是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首要解决的任务。(2)优质资源共建共享能力薄弱。优质资源建设能力薄弱是推进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时面临的又一难题,破解此问题是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性任务。(3)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缺乏长效机制。技术支撑不够、经费匮乏、激励机制不够健全是很多中小学学校共建共享数字资源时经常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会致使一些相关工作“夭折”,破解此问题是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得以持续的关键。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个主体自主学习意识的觉醒、每个个体对于自我职能实现的迫切需求,依靠单个主体有效推进一项系统工程已然成为枉然,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这一系统工程的推进亦不例外。目前,高校、中小学、政府、企业等主体已经关注并介入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这一系统工程。然而,在推进与实现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过程当中,每一个主体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各个主体之间究竟应该如何互联互动,到底该如何使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落地”,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研究采取行动研究法,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基于问题—理论构建—实践检验”的思路展开。(1)实地调研,发现与研究共享共建问题。课题组抽取85位中小学校的校长作为调研对象,发现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存在“共享态度消极、共享意愿被动、共享机制亟须完善”等问题。深入分析,我们发现主要原因在于:共享意识缺乏、共享规划不够系统、共建共享能力亟待提升、共建共享主体缺乏联动等[2]。(2)理论构建,创设与修改共建共享模式。针对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关键问题,本研究继提出基于资源分类的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共享机制之后,以“群体动力学”为理论基础,进一步提出“基础教育数字资源USGC四方联动共建共享模式”(详见下文)。(3)实践检验,推动模式应用。本研究选取三所学校,基于校情,分别开展校内、校际、区域的分阶段、分层次、有步骤的推进路径,多方检视模式效果。(4)总结反思,评价模式应用效果。

三、基础教育数字资源USGC四方联动共建共享模式的构建

(一)基础教育数字资源 USGC四方联动共建共享模式的理论基础

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又称为团体动力学)是20世纪40年代由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在其心理动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群体动力学从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研究群体条件下个体行为的特点和规律,并重点研究影响群体发展动向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主要研究群体内聚力、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群体目标与群体成员动机、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等。

本研究认为,推进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需要四大主体通力协作。这四大主体主要指的是高校(University)、中小学(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政府(Government,主要指的是教育行政部门)和企业(Company),在此,我们用U、S、G、C分别代表高校、中小学、政府和企业。

群体动力学是基础教育数字资源USGC四方联动共建共享模式的理论基础。(1)高校、中小学、政府和企业这四大主体组成的群体,其目标在于实现基础教育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而每一个主体在推进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实现过程中都具有各自的动机,这与群体动力学强调“群体目标与群体成员动机”具有一定的契合性。(2)在推进与实现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过程中,高校、中小学、政府和企业都有各自的角色和需要实现的职能,这与群体动力学强调“群体的发展动力与个体职能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相一致的。(3)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推进与实现需要高校、中小学、政府和企业四大主体互联互动,同时,由这四大主体构成的群体对每一个主体的行为都将产生影响,这与群体动力学重视“群体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是不谋而合的。(4)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受环境因素的影响。高校、中小學、政府和企业这四大主体组成的群体在推进基础教育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的过程中自然会受到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与群体动力学强调“内外环境相互作用对于群体及个体影响”是不谋而合的。

(二)基础教育数字资源 USGC 四方联动共建共享模式的构建

本研究从群体动力学的群体结构、群体沟通、内聚力、目标与动机等角度来阐述基础教育数字资源 USGC四方联动共建共享模式中每个主体与其他主体共同参与、展开交互、相互依赖、承担责任等动态的社会性互动行为,以及互动过程中的情感渗透、群体归属、动机激励等要素,从而探究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模式与路径。

本研究借助“网络化系统与图论描述”,构建基础教育数字资源USGC四方联动共建共享模式。群体系统是由许多个体通过某种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类网络化系统,在数学上可以利用图论方法进行描述和研究。在图中,按照个体相互作用方式的不同,群体系统对应的图可以分为有向图和无向图两类。在有向图中个体之间的作用具有方向性(一般用箭头来表示),在无向图中个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一般用线条来表示)。然而,在用word进行具体的画图制作时,我们一般不用线条而是用双向箭头来表示两个事物之间具有相互影响作用。

第一,高校、中小学、政府、企业是推进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四大主体,每个主体各司其职而又互联互动。(1)高校、中小学、政府、企业四大主体的职能、角色各有不同。①高校的主要职能在于师资培训、政策建议、促进联动、实践推进等,具体体现为:向中小学校长及其教师提供优质的师资培训(主要针对教师和校长的信息素养、信息化领导力等)和实践推进指导;向政府、中小学提供相关的政策建议;促进四方联动。②中小学的主要职能在于质量审核、评价反馈、资源建设、创新生成等,具体体现为:建设优质数字资源;对高校、企业提供的资源进行质量审核与评价反馈;在企业所提供的资源的基础上创新生成新的更贴合的资源。③政府的主要职能在于系统规划、政策驱动、经费保障、评估激励等,具体体现为:对数字资源的建设与分配进行系统规划;出台相应的政策激励所在地中小学共建共享优质数字资源;向数字资源建设者、提供数字资源的分享者和数字资源贫困者(这三者一般指的是“中小学”)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与保障;对所在地中小学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情况进行评估,评选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小学校并给予相应的激励。④企业的主要职能在于资源(软硬件)供给、标准化共享平台、技术保障、管理服务等,具体体现为:与高校、中小学沟通协商,向中小学提供优质的软硬件资源和标准化共享平台;向中小学提供技术保障与管理服务,以保障中小学教师能够在极其流畅的信息化软硬件环境中高效地共建共享数字资源。(2)四大主体互联互动。在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推进过程中,四大主体具有相互影响的作用,需要联动,我们用实线双向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互联互动关系。

第二,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需要遵循基于校情的分阶段、分层次、有步骤的渐进式推进路径。立足校情,推进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发挥中小学自身在推进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方面的潜力与积极性,也有利于高校、政府、企业更好地实现各自的职能。(1)对于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小学,可采取“同步课堂”“专递课堂”“校内共建共享”方式,先实现学校内部的共建共享。(2)对于有一定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基础的中小学,可采取“校际共建共享”方式,实现校校之间的共建共享。(3)对于校际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达到较好程度的中小学,可以采取“区域共建共享”方式,以实现更大范围的数字资源共建共享。(4)对于“校内”“校际”“区域”这三种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推进方式,任何一种推进方式所获得的效果对其他两种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方式均有助益,三者中两两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的作用,我们用实线双向箭头来表示这种关系。我们用虚线箭头表示推进路径。

由此,本研究构建了基础教育数字资源USGC四方联动共建共享模式,如图1所示。

四、基础教育数字资源 USGC 四方联动共建共享模式的实践

在综合考虑各个实践学校具体情况(信息化软硬件建设情况、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情况、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水平情况等)的基础上,本研究从多所实践学校中选取三所学校,实践基础教育数字资源 USGC四方联动共建共享模式。

(一)A中学基于电子书包开展校内数字资源共建共享

A中学地处国家级贫困县,学校受优质数字资源匮乏、教师数字资源建设能力薄弱、资源共建共享意识不强等现实问题困扰多年,校长具有迫切改革的愿望和较强的创新精神。基于多年良好合作以及相互信任的感情基础,在课题组的指导下,自2014年1月以来,该校积极采用基础教育数字资源USGC四方联动共建共享模式,开展基于电子书包的校内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实践应用。

实践应用期间,在基础教育数字资源USGC四方联动共建共享模式下,汪基德、郑永柏等高校知名学者积极进入A中学开展多次学术讲座,以引领全校教师树立共建共享理念;河南爱作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发并供给相关资源,并派出技术人员多次对全校教师开展电子书包操作培训;高校及企业多次对 A中学全校教师开展微课制作、翻转课堂指导等相关培训。在高校、企业、政府的协同参与下,A中学出台了校内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奖励办法。

经过四年的实践与发展,A中学全校教师的共建共享意识得到较大提高,数字资源制作能力得到长足提升,试题库、校本资源得到丰富和完善,有效实现了数字资源的校内共建共享,教学质量得到大幅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长足发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成绩得到大幅度的提升。A中学顺利加入“全国数字校园创新联盟”和“河南省中小学校532资源共建共享联盟”,成为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张名片。

(二)B中学开展校际数字资源共建共享

B中学地处开封,校长具有先进的信息化教育理念、较强的信息化领导力和深厚的教育情怀。在课題组的指导下,自2014年1月以来,该校积极、认真地实践了基础教育数字资源USGC四方联动共建共享模式,开展了校本优质数字资源建设与校际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实践应用。

在基础教育数字资源USGC四方联动共建共享模式下,B中学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得到长足发展。主要体现在:(1)学校网络环境不断完善。目前,该校已建成3D打印室、互动教室、录播教室、虚拟教室、OA办公系统、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等。(2)校本优质数字资源建设成效显著。在高校与企业的培训指导下,该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提升;该校连续举办微课大赛多次,出台各种政策,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不断推动校本优质数字资源建设长效发展。该校很多教师获得了市级、省级甚至国家级奖项,如开封市“一师一优课”一等奖、开封市“优质课”一等奖、“河南省信息技术融合课”一等奖、“全国中学生漫画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全国第21届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一等奖、“全国第三届微课大赛”一等奖、“教育部2015—2016年度‘优课”等。很多教师在国内学术期刊公开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3)校际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实践初见成效。该校联合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爱作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全国数字校园创新联盟”,进行校际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实践, 目前已与北京、郑州、南阳等地的学校进行了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实践。

经过四年多的实践,B中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极大发展,教学质量得到较大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极大提高。

(三)C中学依托河南省“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计划开展区域数字资源共建共享

C中学地处河南省省会郑州,是河南省信息化应用示范校,其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水平在河南省处于领先地位,校长具有较强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领导力,颇具改革精神。在课题组的指导下,自2014年2月以来,该校积极、认真地实践了基础教育数字资源USGC四方联动共建共享模式,并自2016年起开展了依托“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计划实践区域数字资源共建共享。

C中学先后与河南省教育厅、郑州市教育局、“全国数字校园创新联盟”以及沪江公司等联合,在河南省区域内进行基础教育數字资源的共建共享实践行动,加入河南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又称河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郑州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持续提供优质数字资源。 2016年,C中学借助信息技术助力精准教育扶贫,更广泛、更有针对性地在区域层面进行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形成了以“网络直播+社群学习+自主发展”为主要形式的“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资源输出形式。泌阳县某中心学校、郭集某中心学校是该校的第一批对口帮扶对象。在前期的“种子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培训活动中,业已开展的为期一周的“跟岗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观摩示范课、聆听专家讲座、在线学习、跟班听课等)得到帮扶校学员的一致好评,为后续资源共建共享实践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W老师说:“教师们的示范课让我们明白借助信息技术确实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专家和企业的讲座让我们明白共建共享的重要性并掌握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技能,在线学习开放了我们的教学内容、开阔了我们的教学视野。我们在优质数字资源的建设方面,由从前的‘茫然不知所措到现在的‘蠢蠢欲动。”S老师说:“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充满了教育智慧,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培训时间虽短,但却收获很多。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学习,做一个终身学习者,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研究,从而充实自我,奉献自我。”

经过四年的实践合作,C中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得到发展,信息技术教育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取得有目共睹的成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得到大幅度的提高。通过两年的实践,帮扶校教师的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意识得以提高,共建共享能力也有所提升。

五、总结与展望

实践表明,基础教育数字资源USGC四方联动共建共享模式在推进基础教育资源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进程中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高校、中小学、政府、企业四大主体进一步联动解决。(1)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建设的团队意识与能力,避免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建设重数量、轻质量的弊病继续出现。目前的状况是:①共享平台上的资源数量庞大,但优质资源并未能够得以凸显,也没有能够充分应用到一线教学中;②很多一线教师只是按照要求建设、上传了数字资源,但是这些资源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共享”。其主要原因在于优质数字资源过于匮乏,不足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或者所建资源不够优质。(2)加强基础教育数字资源更新与平台互通整合性。目前,基础教育数字资源规模庞大,然而更新速度却相对滞后;各种平台层出不穷,但是平台之间的互通整合性较差。目前河南省在省级、地市级层面已有多个共享平台,如河南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豫教云(河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简称)、郑州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这些平台的第三方支持和资源供给有所差异,平台资源的丰富程度、更新速度亦有所差异。(3)加强新技术在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中的应用与分析。借助新技术实现优质数字资源的自动筛选,淘汰劣质资源,将更多优质数字资源展现在平台上,以确保共享平台的持续健康运营和优质数字资源的有效应用。

参考文献

[1][2]颜荆京,汪基德,安冉.基于资源分类的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共享机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3):94-99.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Realization of USGC Quadripartit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Model of Basic Educations Digital Resources Based on Group Dynamics

YAN Jingjing1,2,WANG Jide1,2,ZHAO Huichen1,2,HAO Zhaojie1,2,ZHU Shuhui1,2

(1.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Henan Province,Henan University,Kaifeng,Henan,

China 475004;

2.Modern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Henan University,Kaifeng,Henan,China 475004)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research-constructing“a sharing mechanism of basic education digital resources based on resources classification”,this paper adopts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makes a further deep analysis of realistic problems,and constructs USGC quadripartit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model of basic education digital resources.In such model,the four main bo-dies,namely,university(U),secondary and primary school(S),government(G),and company(C),perform their own functions and also connect 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The main duties of university are teacher training,policy suggestion,promotion of connection and interaction,practice promotion.The main duties of secondary and primary school are quality examination,evaluation feedback,resources establishment,innovation and generation.The main duties of government are system programming,policy drive, financial guarantee,assessment motivation.The main duties of company are the supply of resources (software and hardware),standardized sharing platform,technological guarantee, management service.This research has chosen three schools to carry out the practice of USGC quadripartit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model with different phases,levels and procedures for four years based on the situation of schools:A secondary school has carried out th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digital resources on campus based on electronical schoolbag,B secondary school has carried out interschool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digital resources,and C secondary school has carried out district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digital resources depending on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plan of“Internet+education”in Henan Province.The results show that,such model is workable,and has certain significance of guidance to practice.

Key words: group dynamics;basic education;digital resources;USGC quadripartit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model

猜你喜欢
群体主体数字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谓“主体间性”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调查
中间群体
答数字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