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使体育课堂更阳光

2020-03-10 11:20李建斌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体育课师生技能

李建斌

体育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间、生生间相互合作交流的互动过程。交往互动,意味着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师生角色的互换。这种是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那么,教师怎样实施这种课堂呢?通过多年的课改教学,从师生互动的角度,谈几点自己的体会与认识。

一、以互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体育教学中,要实现师生互动交往,首先要承认学生是主体。主体不是简单的说说而已,要赋予主体一定的自助学习权利与空间。生活中学生需要交往,学习中学生同样需要交往。只有交往,才能引起互动,只有互动,才能促进交往。课堂学习过程中师生的交往,有语言、肢体、情感、思维、技能等多种形式。这么多形式,我们要用心、用情地去使用才能提高交往的效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伴有较复杂的心理变化,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的对话、沟通与合作,共同面对学习中问题,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在这一师生同场构建的过程中,师生要互相敞开心扉,进行多信息交流,教师走进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学生走进自己最近发展区,这样学生会心态开放、个性凸显、创造性解放。而正是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师生平等的关系得以建立,从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其次,要調整教学行为。过去体育教师的教学,比较注重教的行为。此次课堂改革,要求从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重学不是轻教,落实学生的主体,不是不要教师的主体,我们不能偏激地去理解,要从教与学合理互动的教学行为上去理解。体育教学课改,要求教法要有互动性、教学行为要有互动性、学习的内容要有互动性。这些能引起互动的教学因子,只有当学生置身于这种互动的学习氛围中时,才能产生学的互动性行为。而只有师生教与学真正的互动了,才能建立和谐民主关系的场,才能使良好师生关系由理想变成现实。

二、以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无学习兴趣,关系到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掌握、理解与运用;学习兴趣高不高,关系到学生参与的深度、持久与创新。学习兴趣的问题向来备受教师的关注。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体育课充满向往,充满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学习中去,实现体能的增强、技能的掌握与行为态度的改变。

在现实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原本是有兴趣的。但迫于文化课学习繁重的压力,以及体育课陈旧的组织与教法,过于成人化竞技化的招法,呆板而缺乏活力的课堂运行机制,造成了学生喜欢体育而不爱上体育课。反思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我们有好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这些做法,在互动型的课堂里,用互动的理论均能被诠释。所以,今天我们讲互动,并不是互动离我们有多远,只是在新的理念下,它被赋予了一些新的内涵。

学生进行运动技能的学习,形式有多种,过于单一的练习形式,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教师变,自然会带动学生的变;教师的创新,必然激励学生的创新。新则奇,奇则有趣,趣则又能生新,新则又能提趣。这样的过程就是互动的过程,就是互动提趣的过程。在体育教学中,从互动理论来讲,师生互为主体,也就是说,教师只有承认学生这个主体,包容这个主体,学生才能依靠、接受教师这个主体,包括知、情、意、行。所以说只有教师的知、情、意、行,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知、情、意、行,改变的时候,师生才真正产生互动。而此时,学生必然具有了一定高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需要教师用互动的教学行为去拉动,需要教师艺术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去促进。这就是动则有趣,互动则提趣。

三、用互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学生进行运动技能的学习有肢体的参与,也有思维和情感的参与。想练结合,过去在体育教学中经常提,但对练的落实比较重视,调动学生的思维不够。因而,导致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是体质的增强,还包括思维的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体育课的核心是进行身体练习,但身体练习,也有思维的参与。理解能影响技术的掌握,理解能影响运动技能形成。对于学习任何一项运动技术,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指挥站是人的大脑,而学习与掌握的程度,既受学习时间、练习次数、学习兴趣、运动表象的影响,同时也受思维的影响。疑则思,思则变,变则新。体育课堂求思、求变、求新,而思、变、新的前提是“疑”。“疑”即学生的质疑,这种习惯要靠教师去培养。所以,教师要合理地把握学习内容,启发、引导学生去质疑。在学生学习的思维活动展开时,教师要适时地用互动为学生注射一剂良药,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师生教与学同步,引起师生思维的共鸣,这就是教学相长的道理。

体育课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教师必须要把握其知识点,必须要围绕知识点去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也要围绕知识点来展开。学习的思维不能漫无边际,这一点教师要学会监控。激活学生的思维要围绕知识点来进行。体育课的基础知识不是知识点,而知识点是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核心。学习的结果是掌握知识与技能,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过程则体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教师通过各种媒体、手段、方法,展现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去感知、去理性思考、去升华。但过程中有预设,也有生成。预设,我们要找准学生可能质疑的点,要储备激活学生思维的问题,要预测到学生思维大潮的浪高。生成,我们要做好两种心理准备,一种是预设小于生成,另一种是预设大于生成;小于是我们的期盼,此时要为学生的思维大潮推波助澜;而大于是我们的缺憾,此时要为学生的思维大潮鼓风扬帆。一些体育课热热闹闹,没有真正的思维活动,追求形式化的外表,这样的课缺乏一定的内涵。究其原因,教师教学缺乏活力,学生学习缺乏活力。体育教学只有教师教得有活力,学生才能学得有动力,活力与动力是相互的关系、是互动的关系。教师教的活力体现在兴趣的诱发、思维的激活、情感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表现在积极的参与、认真的思考、情感的升华。

四、用互动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从一个学习目标的维度被提了出来,备受人们的关注。学习情感,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重视得不够,有时在教学目标中提一提,也不去达成,体育教学走入了运动技能教学成人化、竞技化的极端。学生学习体育的过程,就是单一的技术动作重复练习的过程。

学习情感是伴随学习活动产生的,不是游离身体练习之外,要让学生在身体练习的过程中去体验、去生成。学生体验的过程,就是与教师互动的过程。体育课学习,不是竞技训练场的复制,要将知识与技能情感化、要将过程与方法情感化,要用教师积极的情感,去激发学生的情感、深化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情感、升华学生的情感。这样,学生才能体验到身体练习的快乐,才能激起进一步参与体育学习的热情,才能逐步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才能感悟到体育活动的价值。

情感教学不要走极端,不要形式化,要讲客观,要结合学科的特点。你战胜我,我战胜你,是体育中经常的事情,我们不能因为讲情感,而不鼓励学生去拼搏去战胜对手;也不要因为进行情感教学,当学生面对运动中的困难和痛苦时,而不激励学生去战胜困难和痛苦。因此说只有当教师理解了学生,把握住学生学习情感脉搏的时候,教师情感化的教学行为才能产生互动的效果,才能说互动激活了学生的情感。

快乐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技能。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为教师不能仅仅关注知识技能的传受,更多的要关注儿童的学习生活、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情感体验和认知感悟。因之,赋予体育教学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理应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猜你喜欢
体育课师生技能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体育课上的“意外”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拼技能,享丰收
讨厌的理由
麻辣师生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