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家之犬与自由之蝶

2020-03-10 01:34石登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入世儒家文化道家

孔子自比为“丧家之犬”,庄生愿化作“翩然一蝶”。其实,都是济世之心的比喻化写照。

孔子儒家学说本是伦理之学,后经孟子丰富发展为政治学说,再经汉儒改造,终成为中国自西汉以后封建时代的统治之学,将孔孟之学彻底法典化。整个封建时代大一统秩序的形成,是以儒学作为其思想基础的。

早期儒家的伦理思想教育与汉以后被奉为正统的儒家教育共同为中华文明贡献出灿如星河的谦谦君子群像,他们胸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入世抱负闯过科考的门槛,进入梦寐以求的朝堂之中,在中华文明的舞台上各放光芒,留下了不可估量的可供后人咀嚼继承的思想精髓。

与儒家文化比肩而立的是道家文化。虽然二者在表面看来,有着功能上的区别,似乎道家文化更侧重的是艺术修为,而儒家强调的是政治机能,但是实际上道家文化仍然有儒家的影子,是对儒家文化曲折含蓄的反映。即便是道家与儒家曾进行过激烈的思想论战,在各自的文化典籍中攻击过对方的缺陷和弱点,然而其发源本自同根。

春秋战乱,礼崩乐坏,这对于任何一个渴望在原有“尊让礼先”的社会秩序下生存、发展的人而言,无疑是颇受打击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便是孔子)。诸侯内战,五霸割据,严重破坏了商、周两朝曾经固若金汤的统治秩序,原有的在贵族统治者看来和谐的社会秩序日甚一日混乱不堪。分裂局面导致诸多人才“荷戟独彷徨",找不到明晰的可以效力某一国家权力的出路(这与唐代文化对人才的吸纳性和集中性形成了截然鲜明的对比),于是朝秦暮楚,迷失了服务的方向。

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既并存了多元文化,丰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学说,又对知识分子阶层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分野提供了多种契机。

孔子坚持“维修礼乐”,带着学生不知疲倦地周游列国,“仁传天下”。而庄子对“道”的选择实则暗含了对于个人抱负难以实现的无可奈何心态的一种调控,诸多的“庄子”们实际上是在以一种尽量自然舒卷的心理状态来调整四处碰壁后的心理失衡。要知道,“庄子们”曾经也是以谦谦君子、有为青年的形象步入社会舞台的,他们之所以后来要选择人生的超拔,把自己的灵魂交给包容一切的自然,宁愿过蝴蝶般远离人世喧嚣的生活,究其原因,还是离不开入世情怀的折磨,遂演變成了一种极端的精神反抗。

儒道文化同根而生,皆以个人价值的社会实现为其思想基础,而道家的隐退思想实际上是一种表面的假象,是心灵负载的一种借喻(依赖艺术,尤其是中国画)似的释放,其灵魂深处,入世情结并不见得就少。

进入当代,少了牧歌,多了机器轰鸣。生产与消费高度社会化,将每一个个体的人推上社会舞台,谁也无法逃避社会化的角色,而去选择先贤的道家之路。

在现代中国与时俱进的历史背景下,传统的道家隐退思想显然已难合时宜,生产力不会允许一个智商远高于古人的现代人整天将他的价值锁在自己的王国里。同时,统一稳定的社会秩序也为人才价值的社会实现提供了更为广阔和令人放心的平台。儒家入世思想的正面教育意义仍然潜移默化地存在着。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的思想是其人生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儒家依靠伦理教育塑造人才的品格,使之“谦和儒雅”;依靠积极入世的人生观教育,使之“踌躇满志”;依靠智识教育,使之“经纶满腹”。这样一系列教育环节有机配合,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对比当代教育,不难发现这在总的思路规划上是一脉相承的,即当代教育亦重人品、情操、学问,反对“有才无德”和“有学无识”的片面教育。

所以,当代教育在灵魂深处被儒家文化的营养所浸润是不争之事实。丢失传统的民族是无根的民族,将文明的薪火承继,实在是孔子与庄生心愿的结合……

作者简介

石登,男,汉族,硕士研究生,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现任教于西安市浐灞生态区浐灞第三小学,爱好写作、书法。

猜你喜欢
入世儒家文化道家
儒家文化与我国文化建设研究
出入相宜天地宽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五)
中国入世15年
漫画道家思想
出世做人,入世做事
《庄子说》(十九)
基于儒家文化下的产品设计探讨
普京:俄将在5至6月入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