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妥昔与DC-CIK治疗ALL患儿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分析

2020-03-10 06:58苗巧李艳秋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危组淋巴细胞阴性

苗巧,李艳秋

(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 血液科,四川 遂宁 629000)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aemia, ALL)多发于2~5 岁儿童[1],临床常用化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进行治疗,但不良反应多[2]。随着医学技术发展,过继免疫治疗中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免疫疗法(dendritic cells cytokine-induced-killer cell immunotherapy, DC-CIK)技术通过体外培养自身单个核细胞并回输,消灭体内微小残留病,阻止复发[3]。利妥昔通过结合淋巴细胞表面CD20 抗原消灭肿瘤,与化疗联合使用可显著提高疗效而不增加毒副作用[4]。本研究比较不同方案治疗儿童ALL 的临床疗效,以及利妥昔对DC-CIK 治疗预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6月—2012年6月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经细胞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确诊分型并完成整个治疗过程的ALL 患儿,并从中随机选取50 例做回溯性调查研究。纳入条件:①首次发病且为初次治疗;②经免疫分型判定为前体B 型ALL(Pre B-ALL);③CD20 表达量>20%;④无乙型肝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肿瘤等其他疾病。对照组为化疗联合DC-CIK 治疗,入组患儿25 例,年龄10个月至 13 岁,中位年龄6.7 岁;观察组为利妥昔、化疗及DCCIK 联合治疗,入组患儿25 例,年龄8个月至13 岁,中位年龄6.2 岁。患儿主要临床表征为:发热、疲倦、苍白、出血等,并伴有骨关节痛;部分有肝、脾、淋巴结 肿大等浸润表现。血象表征为:血红蛋白、红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血液中出现数量不等的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多数患儿白细胞数目增高。骨髓涂片显示原始淋巴细胞及幼稚淋巴细胞总数>25%。

1.2 试剂与仪器

淋巴细胞分离液购自北京鼎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Trizol 购自上海宝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Go ScriptTMReverse Transcription System 逆转录试剂盒和Go Tag qPCR Master Mix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试剂盒购自美国Omega 公司。超净工作台购自珠海造鑫仪器有限公司,日本三洋-80℃超低温冰箱、芬兰Biohit 移液枪、Eppendorf 台式4℃离心机、美国ABI real-time PCR 仪、电热恒温水浴箱均购自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

1.3 方法

1.3.1 对照组治疗方案 在儿童ALL 诊疗建议基础上,根据本研究实际情况按危险程度不同将所有患儿分为低危组(low risk, LR)、中危组(middle risk, MR)及高危组(high risk, HR)[5]。化疗过程主要包括诱导缓解治疗、早期强化治疗、巩固治疗、延迟强化治疗及维持治疗。诱导治疗采用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地塞米松(VDLD)进行治疗,并根据患儿个体情况配合使用柔红霉素(DNR)。早期强化治疗采用环磷酰胺-阿糖胞苷-6-巯基嘌呤(CAM),中度及高度危险患儿需进行2 轮CAM 治疗。巩固治疗根据患儿危险度不同使用不同剂量的甲氨蝶呤(HD-MTX)。延迟强化治疗阶段使用长春新碱-阿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VDLD 联合CAM 方案。维持治疗采用6-巯基嘌呤(6-MP)并HD-MTX 及长春新碱-VDLD 鞘注。中度危险患儿增加1 轮延迟强化治疗及维持治疗。

1.3.2 观察组治疗方案 观察组患儿于诱导缓解治疗及巩固治疗开始前1 天给予利妥昔静脉注射,1 次/周,每次治疗2 周,共4 次。0~10 岁患儿利妥昔使用浓度为125 mg/m2,10 岁以上儿童188 mg/m2。利妥昔使用时用生理盐水稀释至0.5 mg/ml。首次滴注初速度控制在0.5 mg/min 以下,若无不良反应发生可增加至1 mg/min。每次用药前30 min 需静脉注射VDLD 并肌内注射非那根以降低毒副作用发生。

1.3.3 DC-CIK 治疗 达到细胞学完全缓解后进行DC-CIK 治疗,治疗前需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告知患儿及监护人。在确定患儿血象及凝血功能正常后,无菌抽取患儿骨髓液30~50 ml。将抽取的骨髓液用无血清RPMI 1640 于37℃,5%二氧化碳CO2条件下培养得到贴壁细胞,后加入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1 000 u/ml、白细胞 介素-4(IL-4)500 u/ml 培养10 d。培养过程中每3 天 换液1 次,收获前3 天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10 μg/L 诱导DC 成熟,检测DC 免疫表型确定其成熟。在DC 即将成熟的同时,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50 ml,调整细胞密度至1×106个/ml 后与成熟DC 共培养。培养基中加抗CD3 单抗50 μg/ml、γ 干扰素(IFN-γ)1 000 u/ml、白细胞介素-1(IL-1) 100 u/ml、IL-2 300 u/ml,37℃、5% CO2,培养10 d,每3天换液1 次并于换液时补充IL-2。收获扩增后的DCCIK 细胞并质检,检验合格(无病原体,细胞活性达95%以上且细胞表型符合要求)后回输。回输分2 次 进行,每次回输间隔1 d,回输时给予皮下注射IL-2,持续10 d。根据治疗情况进行1~3个疗程不等,每个 疗程间隔3个月。统计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样及骨髓样本中CD3+、CD3+CD4+、CD3+CD8+、CD3-CD56+、CD3-CD19+比例,比较其组内和组间差异。

1.3.4 Per2、Bmal1 及EVI1 mRNA 表达水平的检测 先进行骨髓红细胞裂解,而后提取总RNA,并合成cDNA,应用qRT-PCR 检测EVI1 mRNA 表达,其中EVI1 正向引物为5'-GAGAGCAGCCTTACAGAT-3',反向引物为5'-GACATGTTCCCATTCTCATGT-3',产物长度为116 bp。β-actin 正向引物为5'-AGCTACGAGC TGCCTGAC-3',反向引物为5'-AAGGTAGTTTCGTGGA TGC-3',产物长度为150 bp。应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Per2、Bmal1 mRNA 的表达,从NCBI 数据中查找Per2、Bmal1的基因序列,其中Per2正向引物为5'-AACTGCCCCTGGACTAAGAAAT-3',反向引物为5'-GTTTGACCCGCTTGGACTT-3',产物长度为114 bp。Bmal1 正向引物为5'-ACTGTGCTAAG GATGGCTGTTC-3',反向引物为5'-TGGTTTGTAGTTT GCTTCTGTG-3',产物长度为122 bp。β-actin 正向引物为5'-TGACGTGGACATCCGCAAAG-3',反向引物为5'-CTGGAAGGTGGACAGCGAGG-3',产物长度为150 bp。反应条件:首先95℃预变性2 min,循环1 次; 95℃变性3 s,循环40 次;60℃退火/延伸30 s,循环 40 次;然后依次再95℃预变性15 s、60℃变性1 min、95℃退火15 s 和60℃延伸15 s 进行熔解程序。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生存分析方法采用Kaplan-Meier 生存曲线;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危险程度、体重增加例数、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达标例数、原幼稚淋巴细胞及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 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n =25)

2.2 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CD3+CD4+,CD3+CD8+,CD3-CD5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他指标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组间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MRD 阴性例数比较

在MRD 检测中,判断为阳性的标准条件为MRD ≥0.01%或检出IgH/TCR 重排。比较两组患儿化疗及DC-CIK 治疗结束后半年MRD 水平。化疗结束后,对照组患儿MRD 阴性16 例(64%),观察组患儿MRD 阴性23 例(80%),两组患儿MRD 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00,P=0.005)。DC-CIK 治疗结束后半年对照组患儿MRD 阴性17 例(68%),观察组患儿MRD 阴性24 例(96%),观察组患儿MRD阴性率高于对照组(χ2=4.500,P=0.034)。

2.4 不良反应

对照组患儿化疗过程中出现6 例(24%)轻、中度贫血,1 例(4%)血小板下降,2 例(8%)肝功能异常,5 例(20%)轻度感染,6 例(24%)发热;DC-CIK治疗过程中均出现不同程度发热症状,4 例(16%)皮疹。观察组患儿利妥昔联合化疗治疗过程中出现轻、中度贫血患儿7 例(28%),2 例(8%)血小板下降,2 例(8%)心悸,1 例(4%)寒战,6 例(24%)发热,3 例(12%)感染,2 例(8%)恶心;DC-CIK 治疗过程中也均有发热症状,2 例(8%)皮疹。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在药物治疗后改善,心、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肝功能影响较小,未出现严重感染及代谢疾病。

2.5 远期疗效

对照组患儿3年无事件生存率(event free survival, EFS)为72%,观察组患儿3年EFS 为84%,生存曲线见图1。其中对照组患儿低危组EFS 为81%,中危组EFS 为67%,高危组EFS 为33%;观察组 患儿低危组EFS 为94%,中危组EFS 为75%,高危组EFS 为50%。对照组患儿复发7 例(28%),平均复发时间(20.57±7.46)个月;观察组患儿复发4 例(16%),平均复发时间(20.75±6.02)个月。两组患者复发率和复发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49,P= 0.306;t=0.094,P=0.926)。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CD3+、CD3+CD4+、CD3+CD8+、CD3-CD56+、CD3-CD19+比较 (n =25)

2.6 两组Per2 和Bmal1 mRNA 表达水平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Per2 和Bmal1 mRNA 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er2 和Bmal1 mRNA 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表达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见表3。

2.7 两组EVI1 mRNA 表达水平的比较

图1 两组3年生存曲线

治疗前两组EVI1 mRNA 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VI1 mRNA 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EVI1 mRNA的表达水平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见表4。

表3 两组Per2 和Bmal1 mRNA 表达水平的比较 (n =25)

表4 两组EVI1 mRNA 表达水平的比较 (n =25)

3 讨论

ALL 由失去成熟及定向分化功能的未成熟白细胞引起,根据免疫分型可分为T-ALL 和B-ALL,其中Pre B-ALL 是最常见的一种。利妥昔是全球首个治疗恶性肿瘤的单抗药物,其通过结合CD20 抗原、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及增强化疗效果对Pre B-ALL 起治疗作用。CD20 抗原在前体B 细胞至成熟B 细胞的各阶段均于细胞膜上稳定表达,且不脱落不内化,利妥昔通过与CD20 结合激发机体自身免疫,消灭肿瘤细胞。约30%~40%的Pre B-ALL 表达CD20 抗原[6],因此利妥昔对这类Pre B-ALL 具有治疗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先期治疗使用利妥昔的患儿其治疗后Th(CD3+CD4+)、NK(CD3-CD56+)高于未使用利妥昔的患儿,而两者相比总T 细胞(CD3+)和B 细胞(CD3-CD19+)无差异。Th 细胞增加可使得机体细胞因子分泌增加,Th1 和Th2 分别参与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CTL 细胞可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NK 细胞同样具有抗肿瘤作用,是机体重要免疫细胞,参与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试验过程。说明利妥昔配合DCCIK 治疗后机体特异性肿瘤杀伤能力增强。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利妥昔对后续细胞治疗过程中免疫细胞的变化无明显影响。

MRD 是诱发ALL 复发的主要因素[7]。DC-CIK治疗前观察组MRD 阴性率高于对照组;DC-CIK 治疗结束后半年观察组MRD 阴性率高于对照组。表明利妥昔对DC-CIK 清除MRD 的能力可能有一定程度促进作用。经过先期治疗的ALL 患者其自身免疫力极低,微量残留的肿瘤细胞易逃逸。而利妥昔可使淋巴细胞对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更加敏感[8],范丽霞等[9]研究发现,患者连续使用利妥昔治疗4 周后其自身DC 细胞形态结构改变,对淋巴细胞刺激能力减弱,从而抑制淋巴细胞增殖。这些都使得DC-CIK 治疗前的MRD 水平更低。体外培养的DC 细胞及杀伤细胞CIK回输后免疫系统具有更大优势,因此清除MRD 更加彻底。因此,利妥昔配合DC-CIK 治疗的方法清除MRD 能力更强。

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感染率较对照组低,但恶心、心悸、寒战等不良反应较对照组多。观察组3年无事件生存率较对照组高,这与观察组较高的MRD 阴性率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利妥昔配合DC-CIK 治疗CD20 阳性的儿童Pre B-ALL 疗效更佳,利妥昔对DC-CIK 治疗预后有促进作用。此外,DWORZAK 等[10]研究显示治疗过程中一些患者会由CD20 阴性变为CD20阳性,这也使得利妥昔对CD20阴性的Pre B-ALL也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PIEVANI 等[11]在培养CIK时加入利妥昔药物,发现CIK 抗肿瘤活性增强。该研究结果表明利妥昔配合DC-CIK 治疗存在更广泛的应用范围,其疗效也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此外,本文发现,治疗后两组Per2 和Bmal1 及EVI1 mRNA 的表达水平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提示观察组治疗方案能够明显降低Per2、Bmal1 及EVI1 mRNA 的表达。究其原因,Per2基因的表达产物—PER2 蛋白能够抑制Cyclin B1 的转录,并上调p53 的蛋白量,从而影响肿瘤细胞周期的变化进程。而化疗药物又会对Per2基因的表达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在治疗后的表达明显下降。Bmal1基因则是通过在A3.01 细胞系内cpG 岛的甲基化而影响肿瘤细胞的表达,此种甲基化过程能够导致Bmal1基因正常转录表达出现沉默。因此,虽然Bmal1基因属于抑癌基因,但随着化疗药物的干预,其表达水平仍会发生一定程度的下降。EVI1过表达能够致使粒细胞分化过程受阻,并使红细胞的分化发生障碍,其对造血干细胞自身造血分化进程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观察组经过综合治疗后,EVI1 表达水平下降的程度更低,这也从侧面证实观察组治疗方案相对更佳。但需指出,本研究由于样本数量有限,后续还应加大样本数量以期得到更加可靠的结论。此外,无论是利妥昔药物还是DC-CIK 治疗,其医疗成本较高,还不能被广泛使用,这也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

猜你喜欢
危组淋巴细胞阴性
实时三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联合微小RNA 评估早期急性心肌梗死危险程度的价值△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不同心血管危险分层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弹性的研究
肝内T淋巴细胞单细胞图谱显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中肝脏幼稚样CD4+T淋巴细胞的扩增
ACS患者血清FSTL-1、外周血淋巴细胞中PPAR-γ、 MMP-9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卡培他滨对复发转移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分析
探讨心肌梗死溶栓实验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探讨心肌梗死溶栓实验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