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墨
(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20)
细菌感染性腹泻是因细菌感染诱发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主要临床症状为腹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属于丙类传染病[1]。该病轻重不一,大多为自限性,症状较轻,实施对症治疗及补充液体治疗即可获得满意疗效,但部分患者病情严重,伴有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等,并发感染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等重症,需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根据病原菌种类合理应用抗生素,如磷霉素钠、左氧氟沙星等,方可有效缓解其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康复[2]。此次试验旨在探究阿米卡星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重症细菌感染性腹泻的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84例急性重症细菌感染性腹泻患者均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接受治疗,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随机分为对照组(n=42,给予基础治疗)和观察组(n=42,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对照组42例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18~65岁,平均为(48.54±8.12)岁;病程最短为4 d,最长为11 d,平均病程为(7.31±2.45)d;患者每日腹泻次数为5~14次,平均为(9.63±2.17)次。观察组42例中,男26例、女18例;年龄18~66岁,平均为(49.28±8.032)岁;病程最短为3 d,最长为11 d,平均病程为(7.16±2.60)d;患者每日腹泻次数为4~14次,平均为(9.27±2.38)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与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①均通过临床综合检查确诊,外周血常规检查提示白细胞>10×109/L,粪便常规提示存在白细胞、红细胞及脓细胞,粪便培养结果显示霍乱、志贺菌、沙门菌呈阴性;②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中有关“急性重症细菌感染性腹泻”疾病的诊断标准,在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水样大便、大便次数增多等症状;③均知情签署相关诊疗同意书[3]。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者;②就诊前1周内接受过抗生素治疗者;③粪便常规显示红细胞(++)及以上者;④阿米卡星或左氧氟沙星过敏者[4]。
1.3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确诊后,给予基础治疗,及时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发热患者,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应用布洛芬等退热药物;呕吐患者,肌内注射0.1 g维生素B6注射液(山东方明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1055);腹痛患者,肌内注射10 mg盐酸消旋山茛菪碱注射液(上海现代哈森(商丘)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4606),同时,加强临床护理,密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变化,监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指标,如有异常,及时反馈处理。
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将0.4~0.5 g的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324)注入500 mL 5%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中,充分融合,静脉滴注,连续用药3 d;观察组给予阿米卡星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将0.4 g硫酸阿卡米星注射液(武汉福星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2020794)注入500 mL 0.9%氯化钠溶液中,充分融合,静脉滴注,连续用药3 d。
1.4 判定标准 治疗前后,对患者的发热、恶心、呕吐、腹泻、腹痛、乏力、水样大便、大便次数增多等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情况,记录腹泻、腹痛、发热、呕吐等症状消退的时间,进行血常规及粪便常规检查,记录血常规中白细胞增多的例数,以及粪便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脓细胞、红细胞转阴的例数[5]。临床疗效标准:①治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除,体征均恢复至正常水平,血常规及粪便常规检测指标均恢复正常;②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血常规及粪便常规中3项检测指标恢复正常,或仅有1项指标未恢复正常;③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血常规及粪便常规检测指标中有2项及以上恢复至正常水平;④无效,均与上述标准不符[6]。
1.5 统计数据处理 本文使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白细胞增多比率、白细胞转阴比率、脓细胞转阴比率、红细胞转阴比率和总有效率等计数数据用[n(%)]表示,给予χ2检验;腹泻消退时间、腹痛消退时间、发热消退时间、呕吐消退时间等计量数据用()表示,给予t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相关临床指标情况的对比 观察组腹泻消退时间为(1.24±0.65)d,腹痛消退时间为(1.32±0.57)d,发热消退时间为(1.28±0.62)d,呕吐消退时间为(1.26±0.59)d,对照组腹泻消退时间为(2.76±1.05)d,腹痛消退时间为(2.87±0.61)d,发热消退时间为(2.79±1.04)d,呕吐消退时间为(2.81±1.07)d。两组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临床检查结果对比 观察组白细胞增多比率低于对照组,白细胞、脓细胞、红细胞转阴比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常规及粪便常规检查结果对比[n(%)]
2.3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2%,其中治愈24例,显效10例,有效7例;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95%,其中治愈14例,显效15例,有效5例。两组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细菌感染性腹泻是一种全球性、散发性、爆发性的流行性传染病,潜伏期为数小时至数周,多数患者突然发病,表现为恶心、呕吐、纳差、腹痛、腹胀、腹泻等临床症状,每日腹泻次数可达20多次,粪便为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若不及时治疗,可进展为急性重症细菌感染性腹泻,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症状,有并发肾功能障碍、脑水肿等致死性重症的风险[7]。
临床中治疗细菌感染性腹泻,以补液治疗及对症治疗为主,对于急性腹泻、脱水患者,可采用口服补液疗法治疗;伴有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症状的危急重症细菌感染性腹泻患者,可静脉滴注乳酸林格液、5%碳酸氢钠、11.2%乳酸钠等溶液,并适当补充钾、钙,让患者机体恢复水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针对患者发热、呕吐、腹痛等症状,给予退热、止呕、镇痛、止泻等药物进行治疗[8]。在此基础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左氧氟沙星是第三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抗菌谱广,稳定性强,耐药性好,可与致病菌DNA回旋酶上的A亚单位结合,阻止DNA复制,从而杀死细菌;阿卡米星是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等大部分肠杆菌科细菌都有着较强的抗菌作用,可作用于细菌核糖体的30 S亚单位,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从而杀死细菌[9]。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血常规、粪便常规检查结果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阿米卡星联合左氧氟沙星在治疗急性重症细菌感染性腹泻疾病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