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文化、“垮掉的一代”与荒芜的西部梦

2020-03-09 15:05景鑫
小资CHIC!ELEGANCE 2020年3期
关键词:旅行公路文化

景鑫

公路文化的概念起源于美国。关于公路旅行,在这个国度里总是有说不尽的故事。在美国文化里,公路精神代表的不仅是自由,更是开拓精神,流淌并扎根在他们的生活中。著名的66号公路在美国开拓西部的历史和文化中就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代表了这些理念:自由、向西部迁徙,以及美国中心的孤独感。20世纪50年代,“垮掉的一代”成为二战后风行美国的文学流派,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成为代表作。公路文化及其精神,与“垮掉的一代”、摇滚乐、嬉皮士运动这些流行文化,共同构成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20世纪50年代,“垮掉的一代”成为二战后风行美国的文学流派,与之对应的是一战后以海明威为代表的“迷惘的一代”。其中,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被认为是“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运动的代表作。凯鲁亚克的小说在2012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我们看到的是一群追寻个性解放、主张反叛精神的年轻人,用一种“在路上”的生存方式,尽情燃烧着他们浓烈的青春。这种充满理想主义的反叛态度,对后来的一代代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路文化起源

公路文化的概念起源于美国,而说到到公路上去,我们脑海里瞬间可能浮现的是空旷又辽阔的西部风景,坦荡无垠的平原,一条路直直地延伸到尽头,抑或那些公路片里发生在路上的故事,作为贯穿公路片始终的一个元素,公路在电影里是一种隐喻和象征,象征梦想、自由,或者一个新世界。而“寻找”是公路片永恒的主题。《公路电影漫谈》中写道:“公路电影通常是一个关于逃离和寻觅的传奇性故事,其次,典型的公路电影主要表达人物在路上的感受,并不重视旅程终点,旅程本身即是目的。”

在美国文化里,公路精神又是流淌的美国精神。汽车和充满诱惑的高速公路,对美国人来说,比家更有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又并非完全是凯鲁亚克《在路上》里面所描述的年轻人那种追寻个性、放浪形骸的状态,而是更接近美国文化中的开拓精神。美国早期公路是由汽车公司建造,著名的66号公路亦是。上世纪20年代,随着快速的城市化与汽车销量大涨,美国开始大力扶持公路修建,在联邦政府大力支持下,洲际公路得到了迅速发展。从东海岸工业重镇芝加哥到西海岸洛杉矶的公路应运而生,1926年,这条公路被命名为66号公路,穿越8个州,全长将近4000公里,被称为美国的“母亲之路”、潮人之路。

经济大萧条时期,约21万美国人沿着这条公路一路向西,他们要到加利福尼亚州的海岸寻找新生活。随着往来旅客日渐增多,沿途小镇也开始发展起来,小型商店(mom-and-pop-business)提供加油、餐饮、购物服务。因为公路平坦,66号公路深受卡车司机青睐,成为当时重要的东西部运输通道。66号公路在美国开拓西部的历史和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正如Wikitravel上说的,“66号公路代表的是这些理念:自由、向西部迁徙,以及美国中心的孤独感。”

20世纪50年代,时值“二战”结束,美国的汽车工业迎来了史上最大的发展,同时,公路建设将美国各个角落连接起来,沿途的加油站、快餐店、汽车旅馆以工业社会的标准化、方便快捷的时髦形象吸引着人们。有些店家看到商机,开始推出创意的推销手法。第一家速食餐厅Red'sGiant Ham-burg's在密苏里州应运而生,并且发明了“得来速”(drive-through)的经营方式,旅客不需下车,就能够轻易买到可口的汉堡。第一家麦当劳(Mc Donald's)亦在这个时期,于加州的圣伯纳汀诺(San Bernardino)诞生。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平提高,經济宽裕之余,他们还拥有悠长的假期。于是每到夏天,父母们便收拾行装,把孩子扔进后座,开上他们的雪佛兰或福特车上路了。“坐在你的雪佛兰里看美国”,成为当时流行的一句广告语,也是移动版“美国梦”的一种生动诠释。

“在美国,公路精神不仅是自由,还有开拓精神,甚至它就是生活本身。”曾经开车走过66号公路穿越美国的影评人卫西谛说,不同于在欧洲公路旅行以看风光为主,公路旅行“在美国就是体验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不断移动,没有尽头的生活方式。”

为什么公路精神依然如此地吸引我们?在今天,每个人或许都有不同的上路动机。开货车的人可以一直生活在公路上;或者只是单纯地喜欢自驾游;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公路旅行是一种寻找的过程,寻找灵感,寻找陌生与自我;亦或者通过公路之旅来对社会现状进行深刻的观察、记录。可以确定的是,只有当你走近并且深入到一个地方,才有可能做到真正地客观地认识它,了解它。

重返内布拉斯加

电影《内布拉斯加》讲述了一对父子在驾车穿越内布拉斯加的公路之旅中解决内心危机的故事。内布拉斯加是导演亚历山大·佩恩(Alexander Payne)的家乡,在这里他已经拍了好几部公路电影。即便如此,他坦言:“我对公路电影并没有特别的偏爱。开车拍片累死人。”最近几年拍完《关于施密特》之后,他才真正了解了这个州。“拍电影有个好处,就是你能连续几个月看到日出和日落。”就在《内布拉斯加》上映后不久,佩恩驾车回到故乡内布拉斯加旅行,穿越辽阔的平原和小镇,重新去发现那片有趣的土地。

穿越内布拉斯加,大多数人会开车沿着80号州际公路飞驰,但佩恩觉得:“如果只走州际公路,那还算什么公路旅行?”一路上途经阿尔玛古老的冷饮店,长着雀斑的少年骑着自行车跟他们打招呼,每个小镇都有美黑沙龙;在凡尔波利,开着克里斯托咖啡馆(Crystals Cafe)的老板让他们感到意外,这个非裔美国人老板,把饼干、熏肉、香肠肉汁和“松牛肉”三明治卖给满屋的凡尔波利镇白人......在两日的公路之旅中,他们内心的刻板印象被现实一次次打破,“许多人只是坐在飞机上,把整个国家从东海岸到西海岸匆匆浏览一遍。但我们的国家不是这个样子的。”佩恩说,“福楼拜说任何事物只要你凝视一段时间,就会发觉它的趣味。对于内布拉斯加,我也是这样的看法。”

公路片观影指南

公路片

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类型片的一种,受欧洲电影新浪潮的影响,是“新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代表。然而,并非有公路元素就可以被称为“公路片”,“公路片”只是“公路电影”中的一个类型。公路电影中有公路片、治愈式旅途片、公路惊悚片等不同类型。网上很多影片都不属于公路片,而属于治愈式旅途片等类型。

美国公路片元素:风光、逃亡、追杀、意外、摇滚乐、汽车旅馆、路边餐馆等年轻并且充满活力的元素,更多的展现了一种青春期的反叛与迷惘。

欧洲公路电影:不同于多数美国公路片的畅快淋漓,以安哲罗普洛斯和维姆·文德斯为代表的欧洲公路片,更多的展现了一种深沉的精神世界,侧重刻画人类的孤独、内省、疏离。

1969

《逍遥骑士》

公路片的开山之作,讲述的是游荡在美国公路上的摩托车青年们的故事。大卫·波德维尔在《世界电影史》中评价,《逍遥骑士》中摇滚乐声轨和毒品点缀的美国之旅,可能是它吸引青年观众的原因,然而更令人震惊的是具有无比冲击力的风格。

1984

《德州巴黎》

眾人皆知文德斯热爱公路电影,热爱旅行。年轻时受到美国公路片的启发,在他的公路片里,我们经常能看到美国流行文化的元素,摇滚乐、可口可乐......他拍摄的著名的“公路三部曲”令他声名鹊起。

1991

《末路狂花》

《末路狂花》中的蓝色敞篷雷鸟,是塞尔玛和露易丝挣脱平庸生活,奔向新天地的工具,蓝鸟车在公路上奔驰,象征了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与自我价值的探寻。

2006

《阳光小美女》

这是一部讲述亲情的轻松的喜剧片。电影中那辆黄色大众汽车,是The Beatles乐队在《Yellow Submarine》里唱到的六七十年代美国人自由的象征与中产阶级的证明。

2017

《脸庞,村庄》

说起来,这部可能并不完全算公路片。在纪录片中,瓦尔达与街头艺术家JR两个人驾驶着JR的小货车穿越法国的村庄。一路上他们拍下所遇到的人物,然后在房子和工厂的墙上涂抹告示牌尺寸大小的肖像画。在评论中有人这样说道:“虽然新浪潮已经过去了六七十年,但瓦尔达带给人的新鲜与感动却依旧如故。”拍这部纪录片时,瓦尔达已经88岁了,作品中带给人的感动依然如同少女那么鲜活。

2018

《绿皮书》

2019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抛开政治正确不说,这是一部典型的公路片电影。

猜你喜欢
旅行公路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十四五”浙江将再投8000亿元修公路新增公路5000km
公路造价控制中的预结算审核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