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劲松 罗 刚 张占伟 余文运 唐 宁 喻坚柏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重型颅脑损伤(sTBI)是颅脑创伤中的严重类型,具有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sTBI急性期常伴有严重的脑水肿和颅内高压,由此引发的脑灌注不足、能量代谢障碍、钙离子超载、失控性炎症反应等继发性病理改变,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1]。临床实践证明,单纯西医脱水降颅压、营养神经等治疗往往难以有效控制继发性脑损伤[2]。近年来,中医药被证实可以降低sTBI患者死亡率和伤残率,成为颅脑损伤救治中重要的探索方向[3]。sTBI属于中医学“脑伤重症”的范畴,血瘀是其核心病机[4]。近年研究表明,血瘀证的现代病理机制与炎症反应过程关系密切,炎症反应从侧面揭示了血瘀证的病理实质[5-6]。基于此,针对sTBI的核心病机,检测血清炎症因子的含量变化,可能为中医药治疗sTBI的疗效和作用机制提供更客观的依据。龙琥醒脑颗粒是由本文通信作者喻坚柏教授从清代《医林改错》中的“通窍活血汤”加减而成,多年用于临床治疗脑血管疾病及颅脑损伤等疾病均获良好疗效[7-8]。本研究采用龙琥醒脑颗粒干预治疗sTBI急性期患者,通过监测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颅内压、脑损伤灶及其周围水肿带改变评定临床疗效;同步检测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拟初步探讨炎症反应与sTBI继发性病理改变及预后的相关性及龙琥醒脑颗粒的作用机制,旨在为sTBI救治探索有效的方药,并丰富中医药在疗效判定及作用机制方面的现代生物学内涵。现报告如下。
1.1 病例选择 sTBI诊断标准:依据《王忠诚神经外科学》[9]第2版标准。中医证候诊断参照《中医病症诊疗常规》[10]中瘀阻清窍证的标准拟定。纳入标准:年龄15~70岁;有明确外伤史,伤时无重要脏器合并伤及躯干四肢骨折;中医证候诊断为瘀阻清窍证;伤后12 h内入院;入院时已行CT扫描异常(颅内血肿,脑挫裂伤和基底池受压);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近半年内有严重创伤、脑血管意外或重大手术者;由于醉酒、吸毒、服药等致伤者;伤前肢体、智力、五官残疾者;有明确精神障碍者;怀孕及哺乳期妇女;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病变者。剔除标准:伤后14 d内死亡或出院者;出现应激性溃疡需要禁食患者;入院后发现凝血机制障碍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湖南中医药大学附一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住院患者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年龄,受伤时间、GCS评分、受伤原因、是否手术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以止血、脱水降颅压、神经保护、抗感染、防应激性溃疡、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住院过程中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及时手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龙琥醒脑颗粒鼻饲,龙琥醒脑颗粒购于湖南中医药大学附一院。药方组成:黄芪、桃仁、当归、川芎、赤芍、炒地龙、琥珀、三七、大黄、冰片等,上方参照2016版《湖南省医疗机构制剂规范》由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制剂室制成颗粒剂型(湘药制字Z20070271),生产批号:20170703,规格为每包10 g,每袋6包。入院后或手术后能听见胃肠蠕动音(24 h左右)置入鼻饲管,每次1包,用温水50 mL冲兑后鼻饲,每日2次,连服14 d。
1.4 观察指标 1)GCS评分。根据国际GCS评分标准(E3V4M5=15分)评定,于治疗后3、7、14 d记录,评分时避免镇静药物的影响。2)颅内压监测。治疗后3、7、14 d根据有创颅内压监测结果或腰椎穿刺记录患者颅内压数值。3)脑损伤区及水肿带缩小消失率。两组患者于治疗后3、7、14 d各行1次头颅CT检查,根据多田公式测量脑损伤灶及周围脑水肿带的体积。缩小消失率的计算方法:(原有体积-现有体积)/原有体积×100%。4)血清TNF-α、IL-6含量。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后1、3、7、14 d清晨行外周静脉采血2 mL,离心后将血清保存于-20℃的冰箱。采用相应ELISA试剂盒检测,严格按试剂盒说明操作。
1.5 疗效标准 根据国际通GCS评分及《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1]拟订。显效:GCS评分提高5分以上、颅内压正常、CT示脑损伤区及水肿带体积缩小消失率达≥75%。有效:GCS评分提高3~4分、颅内压正常、CT示脑损伤区及水肿带缩小消失率≥50%,<75%。进步:GCS评分提高1~2分、颅内压较前下降、CT示脑损伤区及水肿带缩小消失率为≥25%,<50%。无效:GCS评分无提高,甚至降低,颅内压无下降甚至增高、CT示脑损伤区及水肿带缩小消失率为0~25%,患者死亡。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1.0 for Windows软件包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间比较用成组t检验,同组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率的比较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GCS评分比较 见表2。两组患者第3日GCS评分最低,7、14 d后,观察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以GCS评分小于等于8分为昏迷的判定标准,提示龙琥醒脑颗粒可明显缩短sTBI患者的昏迷时间。
表2 两组治疗前后GCS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GCS评分比较(分,±s)
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P<0.01。下同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32 30治疗前6.25±1.36 6.32±1.43第3天6.92±1.30 6.08±1.96第7天7.66±1.45△6.60±1.78第14天9.76±1.76△△7.54±1.92
2.2 两组治疗前后颅内压比较 见表3。两组患者第3日颅内压最高(与脑水肿高峰期吻合),第7日及14天观察组颅内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
2.3 两组治疗前后脑损伤灶及水肿带缩小消失率比较 见表4。两组患者第3日脑损伤区及水肿带缩小消失率最低,第7日及第14日观察组脑损伤区及水肿带缩小消失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颅内压比较(mmHg,±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颅内压比较(mmHg,±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32 30治疗前29.86±11.36 29.32±10.48第3天30.72±11.28 33.23±10.44第7天25.19±10.13△31.32±11.35第14天22.16±7.79△△28.03±10.93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脑损伤灶及水肿带缩小消失率比较(%,±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脑损伤灶及水肿带缩小消失率比较(%,±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32 30第3天40.60±12.28 36.50±13.88第7天59.80±15.89△40.20±13.25第14天78.60±10.38△48.90±8.86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6含量比较 见表5。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6的含量均于第3天达高峰,第7天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第7天、14天观察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二者含量与GCS评分、水肿高峰期相吻合,提示其可反应sTBI患者意识障碍及脑水肿严重程度。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6、TNF-α含量比较(pg/mL,±s)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6、TNF-α含量比较(pg/mL,±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
组别观察组(n=32)对照组(n=30)时间治疗前第3天第7天第14天治疗前第3天第7天第14天IL-6 38.70±5.63 68.32±7.82**46.10±6.27*△△36.21±2.51**△△38.51±6.12 72.84±7.56**69.82±5.03**54.30±6.43*TNF-α 152.48±8.86 302.14±13.26**205.15±9.34**△△156.88±8.28**△△150.55±4.49 310.56±11.29**298.35±8.47**254.38±8.22**
2.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6。治疗14 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6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sTBI后出现的钙离子超载、氧自由基损伤、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瀑布型炎症反应等继发性的病理改变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sTBI急性期脑组织受损诱发各种刺激免疫系统的抗原产生,大量炎性细胞被激活,引起强烈的免疫应答过程,TNF-α、IL-6等炎症因子过量产生,通过介导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过程,诱发瀑布型炎症反应,加重继发性脑损伤[12-13]。然而,由于炎症反应的复杂性,炎症因子的变化究竟与sTBI后的继发性病理改变及预后有何种关系目前仍不确定,且现代医学中尚无有效药物及措施对此进行干预。本研究通过检测代表性促炎因子TNF-α、IL-6的水平,初步探讨炎症因子与sTBI患者病情发展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第3天血清TNF-α、IL-6的含量均达高峰,第7天起二者含量均下降,这与脑水肿高峰期基本吻合,提示TNF-α、IL-6可作为sTBI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指标。这与前期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4-15]。
中医学认为脑为元神之所居,清窍之所在,骤然的外力使脑髓损伤,脑络受损,血溢脉外,血溢不畅则瘀;瘀积脑府,蒙蔽清窍,元神失用而神志昏愦;瘀阻肺络,阻滞气机,使肺“通调水道、主治节、朝百脉”的功能出现异常,从而导致瘀血、水饮等病变加重。可见,血瘀证是sTBI的核心病机,血瘀产生痰湿、水饮、毒聚等继发性病理改变。近年来,大量实验研究发现血瘀证与炎症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活血化瘀法在各种炎症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5-6]。龙琥醒脑颗粒剂由王清任《医林改错》的“通窍活血汤”加减而成。该方以黄芪大补脾胃之气,令气旺则血行,为君药;当归尾、川芎、赤芍、桃仁活血化瘀,三七祛瘀生新、止血不留瘀,共为臣药;琥珀镇惊安神、利水消肿,地龙协同琥珀息风止痉、平肝潜阳,大黄清热解毒、通腑泄热,与黄芪合用,调脾胃之升降,理寒热之错杂,共为佐药;冰片芳香走窜、醒脑开窍,诸药借其气上升头面活血化瘀。全方共奏活血止血、利水消肿、镇惊潜阳、开窍醒脑之功,对证sTBI的核心病机。本研究立足于sTBI血瘀证的核心病机,结合血瘀证与炎症反应的相关性,在探讨龙琥醒脑颗粒干预治疗sTBI的疗效同时,初步探讨其对炎症因子TNF-α、IL-6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龙琥醒脑颗粒可明显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提高患者GCS评分,从而提高临床疗效;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6含量在第3日均达到峰值,与脑水肿峰值吻合,提示TNF-α、IL-6含量可反应sTBI患者的脑水肿严重程度;治疗7天后观察组患者血清TNF-α、IL-6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14 d后观察组TNF-α、IL-6含量与第1日无显著差异,而对照组仍明显增高;提示龙琥醒脑颗粒可明显降低sTBI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推测抑制过度炎症反应是龙琥醒脑颗粒发挥脑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然而,有关炎性因子与sTBI继发性脑损伤的报道尽管为数不少,但尚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有共识的炎性因子标志物,且现代医学尚无特异性干预药物[16]。中医药在sTBI急性期的应用亦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本研究受样本量限制及龙琥醒脑颗粒复杂有效成分的影响,其具体作用靶点和机制等亦需进一步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