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治 林镇蔚
摘 要:安远县九龙山是茶篮灯起源地。受当地民间灯彩影响,以采茶劳动动作与采茶歌糅合在一起,反映当时民俗生活的民间歌舞形式,具有独特的舞蹈形态、独具魅力的文化价值。本文以舞蹈生态学视角来研究安远茶篮灯,是从以安远茶篮灯的为核心物,分析安远茶篮灯的舞蹈形态,从形态上剖析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它的关系,运用因子分解的方法把握其诸多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关键词:安远茶蓝灯;舞蹈生态学;舞蹈形态;因子分解
一、安远茶篮灯的源流
安远茶蓝灯以茶文化为根基演变而来,从茶文化角度来,江西在唐朝即是全国的茶叶交易集散市场。然而到了明清时期,视乎茶叶市场慢慢暗淡下去了,但是任然有很多作为贡品进贡朝廷。据1993年新华出版社《安远县志》记载,雍正五年(1727年),安远九龙山茶作为贡品,从此,九龙山茶名声远扬,茶业兴旺,每年三月出新茶,都会吸引大量赣、闽、粤等地方茶商前来采购,茶女演唱《十二月采茶歌》和表演与采茶为内容的短戏接待茶商,其间歌、舞相合的采茶灯,也称茶蓝灯。
安远茶蓝灯由采茶歌发展而来,在九龙山一带的老一辈茶农说:“有茶就有歌,唱起来乐呵呵。”据说在茶山,不管是种茶、采茶,上山下山,劳作必有歌。采茶歌的音调大多来自于山歌,且大多具有欢快明朗的节奏。如音乐曲牌《春谷雨》、《春景天》等。
由采茶歌与当地灯彩结合而成的安远茶蓝灯,其舞蹈形态也独具魅力,如采茶步、彩扇步、转扇篮等,其舞蹈形态多是从采茶劳作生活中提炼而来。“高山出好茶。”据《赣州府志·物产志》记载:“茶,储山、九龙山、盘古山所产皆名”。[1]仅安远九龙山因山和茶而产生茶蓝灯,长期采茶活动积累下,明末清初的茶農们创作出一种原始的表演艺术形式,后经艺人不断的提炼充实至茶蓝灯。
二、安远茶篮灯的舞动及因子提取与分析
脚下采茶步,左手持篮,右手持扇是安远茶蓝灯表演的一种较为典型的舞蹈形式。作为赣南采茶戏的前身,安远茶蓝灯的步伐、扇花等道具运用的变化较为简朴,但其浓厚,纯正的乡土气息却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作为安远茶蓝灯典型又常用的采茶步,又称踩台步,其形态多为中桩位置,起始位为:起于正步并膝,半蹲位全脚掌至脚跟不离地,运动时若起左脚,保持半蹲体态,胯与上半身略微向右拧,左脚起脚至全脚掌落脚,同时右脚作与左脚同一动律,左右脚交替一次是为一个完整的采茶步的步伐舞动。以拍节奏为例,左脚在第一拍为起并带动胯部运动至左脚全脚掌落地为左脚的一个完成单位,然后在第二拍右脚交替进行做同一动律完成,即为一个完整的采茶步舞动。采茶步为自然的一呼一吸的典型呼吸型舞畴,动作节奏性强,脚下起落轻快、稳健。安远茶蓝灯的步态动作源于茶女上山采茶的生活劳作,采茶步在表演过程中多用于体现摘茶,挑担,爬山等语意表达,“曲重随浮”的中桩踩台步具有稳与韧的特点,这一类型的舞动能充分体现茶山儿女的辛劳、夯实的人物形象。其中采茶步的变化有“上山步”、“下山步”、“三步一撤”等。
安远茶蓝灯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舞,巧用道具、技艺结合在表演过程中体现的活灵活现。左手持篮,右手持扇的“耘扇托篮”舞畴,其道具运用既丰富又巧妙。由篾条编织而成的茶蓝,轻巧、秀气,下端有棍状与柄状两种把手,用于转篮与托篮,与右手的扇子配合舞动。以下端柄状茶篮为例,左手持篮,且左手抱圆托篮与胸前,身体略微右拧,右手五指按扇置于茶篮之下,做托篮的动作,且同时右手做平磨韵扇花。以拍节奏为例,准备拍左手持篮,右手持扇,双手作环月状,下半身中桩位,第一拍从两侧画最远位置,左手至胸前,右手以平磨韵作耘扇至茶篮下,身体略微向右拧动,第二拍按原运动路线倒带至准备动作。这一舞畴是自然的一呼一吸的典型呼吸型舞畴,以圆为韵,作环月之姿,屈膝合之。这一类舞畴多从炒茶、摘茶,上茶,托灯等生活化动作提炼而来,在表演过程也具备独特的语意,如扇花中“耘扇”给人以炒茶之感,三指花中的翻扣花多用于表现茶女进茶园、摘茶、品茶的语意。其左手茶篮运用更是精妙,如底部为棍状的茶篮灯,在表演中以灯化龙,作转灯,挑灯等变化,一般以活龙鲜健的小伙双手持之,位于队伍之首,其表演是为求得平安,带来太平、祥瑞,据传安远九龙山有“身坐五虎,面朝九龙之势”,当时地方百姓深信龙虎可降祥瑞,因此这一类形式通常在时节,丰收之际表演,给人热闹、喜庆,欢愉之感。
三、安远茶篮灯的舞蹈生态项因子
(一)自然环境因素
当地的自然环境因素为安远茶篮灯提供了生长的土壤。位于赣州南部的安远,始与南梁大同十年建县(公元544年),地理坐标为东经115°9′52″~115°37′13″,北纬24°52′18″~25°36′52″。安远县辖区为18个乡镇,总面积2374.59平方千米,其中山地面积29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3.43%。
属于低山丘陵地区的安远县,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在18.7℃左右。云雾缭绕的安远九龙山,年平均降雨量在1640mm左右。土质肥沃,雨水充足,且土壤中富有诸多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霜期短等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早在宋朝时期九龙山就有栽培茶树,《安运县志》记述:“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搓之,拍之焙之,穿封之”。[2]可见制造工艺之精巧,茶叶采摘之细致与讲究,对茶叶的要求之严瑾。“好山出好茶,好茶配好水,”古语有云: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九龙山下有九龙嶂,城中亦有龙泉湖,是为泡茶的优质水源,茶农自编的山歌有“九龙山茶甘又香,饮上一杯福寿长。”可见其水质极佳,其味甘醇。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极度适宜茶树生长的气候因素为安远茶蓝灯的生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二)社会文化因素
作为自然环境衍生物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经过长时间有规划、组织,并结缔了精神文明而形成的环境体系,当地的社会环境滋润着茶蓝灯的发展。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安远县知县周泰,指挥张可依山建县城,从此,广东、福建及省内商贾逐渐迁入县城经商,其中上商品多为茶叶、油料、粮食等商品,县城天天当市,圩场为三日一期。清同治十年(1871年),全县有商户共279家。拥有适宜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种茶贡茶之名的九龙山茶,商贾市场对于茶叶需求的增加,茶叶贸易已然成为当地经济的一大支柱,这不仅带来经济利益,还为当地百姓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茶文化,也为安远茶蓝灯的发展提供养料。
安远县在当时一个山区县,其民风淳朴,亦有些许乡镇风俗较为疏陋,如嘉靖年间《赣州府志》卷一风俗记载:安远“婚姻苟且,丧葬踈畧”[3],其大致的意思为生活艰辛,婚姻、丧葬仪式简易,民俗淳朴。而后明末大迁徙受到多元文化冲击、带动下,县人热情好客,注重礼节,婚嫁有礼俗,丧葬有习规,民风淳厚,且一直延续至今。“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在当地新人结婚时,也有以茶为聘礼的习俗,意在取其不移置子之意。“行聘必以茶叶,曰下茶……”礼俗作用下茶叶成为行聘礼仪必须品的,茶文化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中,礼俗文化为茶蓝灯的演变提供里一定的帮助。
安远县虽地处偏僻,但其宗教文化色彩浓郁。自唐代中叶佛教就已经在安远扎根,长庆四年(824年)修建无为寺,在版石建妙相寺。道教于南宋传入安远,淳熙十四年(1187年)建灵宝观。安远先有私塾而后于宋庆历四年(1044年)建文庙学宫,奉祀孔子,教授生员。在清末之传入外来天主教等。在明代,全县全县有寺庙、禅庵30余处,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给人们的精神寄托和依靠,多样的宗教文化与安远茶蓝灯的关系也极为密切。
宗教给人带来内心的祥和。如宗教中的信仰崇拜作为一个因子,对安远茶蓝灯的影响极为深重,安远茶蓝灯的舞动,其舞蹈多用于描绘山间的花鸟鱼虫,生活中的鸡鸭狗牛,以及龙虎龟蛇等等瑞兽。山有山神,雨有雨神,万物有灵,天人合一崇拜印记这一片土地上的百姓心中深深根植,这一片淳朴的百姓把生活中的诸多崇拜编制在安远茶蓝灯中。据采访一位姓卢的大爷介绍:“万历年间,九龙山上的茶叶由九条神龙掌管,人们每年都要舞龙点灯,祭祀龙神,祈求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平安吉祥,人们过春节、元宵节时也要跳灯舞,其样式亦为九龙茶灯。”这虽然是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渊源介绍,但是对于龙的信仰崇拜,至今安远茶蓝灯中任然具有一定的印现。如:以灯化龙,作龙虎翻腾的挑动,祈求龙可带来太平盛世,而后茶蓝灯演变出摆“天下太平”字样,以祈求平安,祥和。在生命崇拜意识的影响下,安远人民对于灯寄寓了强烈的祈念心态,灯通“丁”,常用于添丁送子的蕴意,如“麒麟寄子灯”,“观音送子灯”等等常用于早生贵子的的美好愿景中。
综上所述,安远县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是构成安远茶篮灯的重要原因,其适宜茶树生长的生长的土壤,也为孕育茶篮灯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安远县民风淳朴,经济滞后,茶叶作为当地的经济来源之一,人们对茶叶的依赖,具有浓厚的宗教信仰等造就了安源人民与茶叶难舍难分的情谊。安远茶篮灯的舞蹈形态是人文大环境影响下的特定产物,不论从安远茶篮灯的步伐形态,还是对其道具运用,或者是其体态律动的特征,都是安远人民的生活与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
四、安远茶篮灯舞蹈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
以舞蹈为核心物的生态学系统中,各个生态项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着舞蹈的发展。舞蹈中的舞体以身体运动的方式主动的适宜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使得舞蹈生态系统的运作中存在着丝丝有迹可循的规律。
从生产劳作方式的角度来说,安远茶蓝灯的发展是先得益于茶业的自然环境,它所构建的生态链是:自然环境—劳作方式—茶业兴盛—安远茶蓝灯。从信仰崇拜角度来说,安远茶蓝灯的衍生得益于自然环境孕育下的宗教崇拜,在祈念心态下得以发展。它所构建的生态链为:社会文化环境—信仰崇拜—安远茶蓝灯。有些自然环境因素直接作用于舞蹈,而直接影响隐射在舞蹈的外部形态中,如“曲重随浮”动律的采茶步,登山步等等。有些自然因素却要通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作用于生态因子中而间接显现在舞蹈中。
舞蹈生态学中阐释核心物于生态因子的作用模式除了舞蹈生态链,还有生态作用环模式。其中舞蹈生态作用环是环境因子与核心物舞蹈互相交叉影响,从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程式化的模式,如下图所示:
图4安远茶篮灯生态作用环
茶叶兴起衍生出茶文化的传播,茶山上的茶农把山歌的歌声传递愈来愈深远,日常的茶山生活劳作在优美动听采茶歌帶动下,对于安远茶蓝灯的舞蹈形态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信仰崇拜作为人们内心的依靠,仪式、民俗、祈念心里的作用下,安远茶蓝灯的目的性更加明显,其编演的样式对于这一方面也愈加强调。
五、结语
综上所述,安远特有的生态环境对安远茶蓝灯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特定的自然环境筑就了独特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也作用在舞蹈上,并显现在安远茶蓝灯的舞蹈形态中。安远茶篮传演至今,进过历代艺术工作者组织提炼,并发展为衍生出赣南采茶戏,留下了诸多的经典剧目。本文以舞蹈生态学视角对安远茶蓝灯进行探究,对其源流及生态因子进行分析,尝试以生态作用模式的方式,宏观阐述了其内部结构。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安远茶蓝灯,其发展与传承始终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
注释:
[1](清)魏瀛,赣州府志·物产志.台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2]江西省安远县志委员会编,安运县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3]同上
参考文献:
[1](清)魏瀛.赣州府志·物产志.台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2]江西省安远县志委员会编.安运县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3]资华筠.《舞蹈生态学》学科阐释[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03)
[4]王志强.赣南地区茶篮灯设计艺术研究[J].福建茶叶,2016,38(08)
[5]赖丹.赣南采茶舞蹈的三维解读[J].艺术百家,2014,30(01)
[6]赖丹.从茶文化看赣南采茶舞蹈的形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06)
[7]汪巧,舞蹈生态学视角下的哈尼族木雀舞舞蹈形态探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0(16)
[8]崔颖,刘嘉馨.论生态学视域下原生态舞蹈发展的影响因素——以龙岩“采茶灯”为例[J].当代音乐,2018(05)
作者简介:
刘 治,男,江西赣州;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8级艺术硕士;研究方向:舞蹈编导。
林镇蔚,男,江西赣州,于都县靖石乡渔翁村渔翁小学任课教师。
项目来源:赣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舞蹈生态学视域下安远茶篮灯的探索与研究》(项目编号:YCX19A04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