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绍琛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设置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教师只有探索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根植于儿童的生活实际,将日常生活作为引导儿童学好道德与法治课的可开发、可利用资源。
“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和源泉”,需要我们以儿童生活为主线,引导学生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通过生活学习生活,最终回归生活。那么,在教学实际中,我们要如何实施呢?
一、还原生活本真,回归儿童起点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的扉页上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響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课堂教学要回归生活,就应当还原儿童的真实生活,以儿童的生活为内容、为载体,让儿童从生活走进课堂,再由课堂回归生活。
在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中,第三单元的三级主题“节约用纸”包含了“用废报纸做模型”和“废纸、废纸盒的妙用”两个方面的内容,教材呈现的是制作活动和成果展示,这也是课程中教师经常会采用的活动方式,即引导儿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利用废纸来制作各种学习生活用品、玩具或工艺品,把利用废纸制作的作品进行展示。如果我们只是停留于此,那就成了美术课,我们的制作、展示最终要达成的目标是提倡在日常生活中实际使用这些用废纸做的东西。
后面的单元中还有“动手动脑,变废为宝”这个三级主题,教师可以在“节约用纸”的基础上,善加利用儿童已有的学习体验和经历,引导儿童深入开展“变废为宝DIY”,个人或者分组配合,让学生继续利用废物制作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教师也可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结合班级活动或创设情境,引导儿童使用完成的作品美化自己的生活。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教师要注意创造机会,尽量使儿童利用废物制作的作品能够用来开展活动。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唤起儿童变废为宝的热情,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保持热情并将热情转化为积极的行动。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儿童兴趣
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的本质即生活。”他指出,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学校教育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
儿童的生活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需要利用的“媒介”。教师应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选取儿童必需的、有意义的、感兴趣的内容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儿童兴趣,充分彰显儿童主体性,而不是把既定的知识、成人的经验强加给儿童,陷儿童于教育中的被动地位。
在教学“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美丽”这个二级主题时,我将儿童生活中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如踩草坪、乱倒垃圾、折树枝等通过照片形式呈现,结合照片引导儿童讨论:在我们生活的地方都有哪些不爱护环境的现象或行为,引发儿童开展“我们的绿色计划”活动的愿望。“环保”这个抽象的概念在讨论中被具化为如何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 “绿色行动”计划,如拾垃圾、回收废旧电池、清除小招贴、护理花坛、为小树浇水等。这些适于儿童参与、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将进一步促使儿童逐步养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教师可结合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创设生活情境,儿童在这些直观形象的情境中更容易被激发兴趣,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被充分调动,更乐于亲历、感受、体验、表达。这不仅深化了儿童的道德认知,而且会让儿童以积极的道德情感引领其道德行为。
三、模拟生活体验,引导儿童感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高度关联与相当丰富的生活体验,就没有心灵世界与外在世界的交流回响,在儿童把握世界的方式中,最为重要的是他们的体验。
做事拖延是很多儿童身上都存在的问题,时间久了,这不仅会让他们养成不良的习惯,更会影响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生活规律。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级主题“我不拖拉了”时,我设计了“一分钟体验”活动。首先,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一分钟可以做什么;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一项,教师计时一分钟,学生做相应的事情;计时停止后,各小组汇报情况,再谈谈自己的感受。我引导儿童通过一分钟的分组活动来体验做事不拖拉的快乐。
在教学“和朋友一起运动真好”时,我有意识地设计了有利于儿童之间相互交往的活动——跳大绳。儿童在跳大绳的过程中学习交往与合作,并主动解决交往过程中发生的冲突和矛盾,体验与朋友交往的快乐。虽然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儿童体验与同伴交往的快乐,但是儿童在体验中还学习到了与同伴交往、合作的基本技能,通过解决在活动中遇到的各种矛盾,更多地体验到与同学共同游戏、成功交往的快乐。
四、搭建生活平台,拓展儿童视野
道德与法治课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以儿童视角为出发点,以儿童生活为着眼点,以儿童成长为落脚点,从儿童生活中来,再回到儿童生活中去,引领儿童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全面成长。
在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第三单元的三级主题“节约用水”引导学生调查周围污染水资源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实际完成这个任务有较大困难,所以我选择了让儿童在课前自由组合,组成调查小分队,在家长的带领下去周围调查水资源情况。儿童在家长的分头带领下,借助图画和文字的形式进行了调查记录,课堂上用自己的语言彼此交流。围绕“河水为什么这样脏”“怎样使河水更清、更美”进行讨论时,儿童不仅可以合理分析污染形成的原因,而且能够想办法保护身边的水资源,交流治理水污染的措施。最终,儿童了解到水资源的稀少和宝贵,感受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知道怎样去保护水资源,并乐于在生活中践行。
在进行“做事主动有计划”这个三级主题的教学时,我引导儿童利用课堂时间制定周末计划,让孩子安排两整天的时间,并请父母在周末按照孩子的计划安排活动。在实施周末计划前,我通过各种渠道与家长达成共识,取得家长的支持,并在活动前指导家长针对儿童的不当计划,选择两种不同的态度:一是可以和儿童讨论解决,这样既可以培养他们做事有计划的好习惯,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领导才能;二是让儿童自己承担计划不周的结果,帮助儿童进行反思和调整。无论是哪一种态度,最终都是为了让儿童在生活中体会到做事有计划的好处。
生活化课堂就是要基于儿童的需求搭建生活的平台,让儿童在生活中学习、挖掘、实践,深化课堂教学的认知,拓展儿童生活的视野,提升儿童生活的能力和品质。让教学回归儿童生活,将教育真正还给儿童,从本质上体现了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