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晖
【摘要】 学生美术素质的培养一直是我们学校教师的工作重心,而学生心理压力的体现和抒发也一直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所体现。在现阶段以及未来教育的发展大趋势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到学生心理素质的建设,也一直都没有一个定论。学校教育的学科类教学如同一扇扇的窗户,在学生健康心理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互相补充与完善的作用。
【关键词】 美术课堂 内心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4-039-02
美术课是孩子喜欢的课程,相对于其他学科,美术在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建设上起到的作用显然是不同的,如果美术课仅仅是简单的写写画画捏捏剪剪贴贴,那么显然是把美术教育简单化和概念化了。多年的教学让我深刻意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在美术的素质教育中,我们提出了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欣赏与评述;综合与探索这样四个维度的教学领域,这样的提出无疑让美术教育更适应了现代化的需要,满足了人类、社会经济的需要,同时也健全了学生人格,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下,美术教育更是从多个维度来对学生的美术素养进行了发展性的提高。美术教育从对自然的模拟,到对自身创造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让美术教育有了更广泛的评价。
我们学校一直在贯彻美术教学的三阶段的模块化教学,从低年级的体验性学习,到中年级的表现性学习,到高年级的创造性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进行了系统的培养。结合学校美术教学测评的试验性课题,让美术教学的三阶段教学进入实质阶段,孩子们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目的也变得更具个性和创新性。
下面从一个简单的课例来谈谈如何让教学从学生的外在表现发展到内在的自省,课例来自岭南版小学五年级的美术教学内容《童眼看世界》,传统教学中眼睛是画框,孩子们在画框中画出自己所看到的世界。具体的学习中我把孩子们的思维更发散出去,除了表现自己眼中的世界,想象的世界,思考的世界,把自己生活中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感触众多的部分表现出来,这样的表现可以是美好的,也可以是矛盾的,或者悲伤的,促使孩子能从自己内心挖掘绘画题材来进行更多的表现。最后的作业呈现结果是让我惊讶的,孩子们通过画面表达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敏感的、积极的、乐观的、脆弱的、黑暗的等等不一而足。我把孩子们的作业大致分成三种,一种是表现甜美和愉悦的;一类是表现生活和反思的,孩子的生活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与思考;一类是表现内在世界的外在表现,同学们用作品来对内心进行挖掘,让我们能得以从艺术这个角度对孩子的内在世界做一定了解。第一种是孩子天性使然,更多的是技巧上的,而后两者,我认为是有一定思想在里面,让我有更多想象和思考的学生作品。
生活与反思类作品一:因为城市工厂众多,很难看到美丽的星空了。
课堂上孩子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其他孩子,她在云南看到的星空,和回深圳看到的星空有什么区别,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对环保做出自己的解释。
生活与反思类作品二:无论到哪里,家长们总是拿着手机,一天到晚看个不停,好像手机才是他们的宝贝。
这个指控让我无能为力,因为我自己也是这样,孩子从生活中提取的绘画素材让我们大多数人都深有同感。
生活与反思类作品三:人生,就是一个个选择,也是一张写不完的试卷——但总会有结果。
孩子通过两条通向不同的路,一边是作业,一边是球场,来表达选择和结果的因果关系,这已经涉及到佛家的因果关系,即一定的哲学范畴了。孩子们的表现力让我又惊讶一次。
生活与反思类作品四:
一次班級的绘画比赛中,自己的努力在最后关头因为人性中某些阴暗面造成结果的不理想,小学五年级的孩子过早看到他们认知之外的东西,既然这些东西在他们的人生中无法避免,在学生时代能提前了解并有适当的渠道来表达来达成压力释放,对他们未来的心理成长显然是有一定好处的。
内在世界的外在表现一:一直都是爸爸带我去看海,我想爸爸妈妈一起带我去。
简单的画面表达了孩子内心最深刻的愿望,他的眼中的世界是美丽的,但也有小小的遗憾,而孩子并没有刻意回避,而是大胆表现出来,情绪的释放在这里以作品的形式呈现。
内在世界的外在表现二:别人家的孩子都是十全十美,而自己家的孩子都是最坏的人。
这个作品在班上的展出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共鸣,看来这个孩子仅仅是把大多数孩子的心声表达出来,我们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而这也是中国家长最常出现的问题。
内在世界的外在表现三:在孤独的沙漠中,一株嫩芽冒了出来,带给人们希望。
诗意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思考是积极而乐观的,我不知道这个孩子经历的什么来画出这样的绘画,但我想那孩子一定有一个聪慧而理智的灵魂。
孩子的绘画技巧不同,呈现差距,有的比较稚嫩,有的相对成熟,但在思想的呈现上,我觉得他们是平等的,这个时候,技巧已经不是那么重要,孩子们愿意去想,愿意去表现,愿意把自己的内心呈现出来,那种信任让我感动,那种多样性让我喜悦。
艺术的评价特别是美术的评价,技术技能技法应该仅仅是一个层面上的,更重要的是能通过作品向内挖掘,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从而变成更好的自己,让作品成为思想的载体,通过作品来达到情绪上的表达和宣泄,也通过作品让孩子们的人格得到更好的成长。人的需求层次也从理论上支持了这样的理念,人的价值的认识和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如何在美术测评中对孩子在横向上的比较和评价是无意义的,更重要的是在垂直方向上进行孩子的成长性评价,应该是我们下一阶段所应该关注的,学校的美术教学也应该从单纯的技术技巧的教学模式向学生个性心理成长的方向发展,让美术成为一扇打开孩子内心的窗口,让我们能从这扇窗口中听到他们内心的歌声。
【注: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小学科目测评体系的建立研究”课堂中期研究部分(课题编号:GDXKT2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