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
弄潮正当时
1980~1989
《当代工人》杂志一创刊,便站在新中国重工业基地的起点,面向全国工人阶级,讴歌其无限的创造才能,展现中国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改革开放、百废待兴的特殊时期发挥的重要作用。
1980年创刊号,《当代工人》杂志推出首任东北总工会副主席、时任中华全国总工会顾问张维帧的专访。张老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五卅运动和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在他的口述中,娓娓道来的是中国工运发展史的清晰脉络,其中,有枪毙汉奸“小滑头”的斗智斗勇,有砸碎旧世界的工人武装起义,有打倒新军阀的流血示威,同样,有建设新中国的工人力量,每句话都是风云际会的一页,向职工读者呈现出一部厚重的中国工运史。
同期,还刊发了《刘少奇与工人运动》连环画栏目,将传统的叙事模式同工运历史相结合,用通俗易懂的图画和语言拥抱基层职工群众。
向广大职工群众普及工会知识,《当代工人》杂志以最为直接的概念介绍,不惜大量版面进行“工会科普”教育。《有关职工代表大会的常识》《工会基础知识问答》等一系列工会常识栏目的推出,让广大职工群众清晰全面地认知工会。
在众多报刊以指导、教育读者为己任的办刊宗旨中,《當代工人》杂志率先在行业期刊中提出期刊要由指导性向服务性转变。为提高职工维权意识,强化维权个案发掘,《当代工人》杂志特增设了具有鲜明维权特色的《职工信箱》《表达与维护》等栏目,邀请法学界和职能部门的权威人士,介绍国家和省里出台的最新政策、法规,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在改革开放初期,基层工会工作在不断试错中探寻发展规律。1980年6月推出《民主选举为啥砸了锅》一文,文中指出盘锦大洼县职代会的程序问题,导致选举工会主席未果,会议不得不中途中断。时隔两年,《当代工人》杂志1982年3月推出了通讯《两次成功的职代会》,报道大连机车车轴厂成功召开职代会的典型经验,不仅树立起企业工会工作的标杆,也彰显出基层工会对工会工作的日益熟稔和灵活运用。
“这次‘砸锅事件的原因,是由于缺乏工作经验,还是缺乏群众观念?在选举时究竟是真心实意让工人行使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还是图形式走过场?是把职工大会作为社会主义企业的一项根本制度,还是把它作为橡皮图章?”
——1980年6月刊 《民主选举为啥砸了锅》
“工厂里的事千难万难,真正相信和依靠职工群众就不难。”
“大连机车车辆厂由于先后召开几次职代会,领导接受群众监督,狠抓整改落实,厂里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也都有了着落,职工们心情舒畅,干劲更足了。”
——1982年3月刊《两次成功的职代会》
同样是召开职代会,一个不得不中途中断,一个团结职工提前完成全年计划。两年的时间差,《当代工人》杂志对职代会等工会工作的宣传普及,自有深义。
当工会的步伐大踏步前行时,经济发展的马车正在一日千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下,劳动关系的矛盾开始凸显,呼唤工会改革的声音也开始频频见刊。《当代工人》杂志1989年3月发表了时任辽宁省总工会主席李国忠的文章《工会要在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中充分发挥作用》,指出当下工会的突出任务就是团结带领职工,以增强基层活力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工会自身改革。工会开始迈出自我改革的步伐,与那个波澜壮阔的变革时代同行。
直面变革问题
1990~1999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轴贯穿这个年代,所有制变革使劳动关系日益严峻,企业倒闭潮、下岗潮从东北漫涌全国,共和国长子的光环逐渐蜕变成老工业基地的疲态。
一边是吹响动员广大职工投入经济建设的号角,一边是面对广大下岗职工、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对正义与权益的诉求,作为桥梁与纽带的中国工会,在直面自身问题时找到了破解之路——职责转型。
在经济体制改革带来劳动关系重大变化的形势下,中国工会组织的职能开始发生调整,由“四位一体”向更加突出维护转变。特别是1994年《劳动法》颁布后,工会维护职工权益有了更为明确的法律依据。1994年12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十二届二次执委会议提出了工会工作总体思路,以“以贯彻实施《劳动法》为契机和突破口,带动工会各项工作,推动自身改革和建设,努力把工会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此后,中国工会紧紧围绕突出维护职能这一思路,通过多种方式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当时的工人报刊大多强化大众消费内容,把“工”字隐去,让工会维权处于“失语”状态。而其他类别的大众报刊,对广大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被侵犯,也缺乏正义的呼声。《当代工人》杂志坚持与职工读者同呼吸、共命运,坚持为职工合法权益鼓与呼,坚持围绕工会的中心工作来确定选题、发布文章。
在切实维护职工权益的中心工作下,多样化的维权手段开始从《当代工人》杂志中频繁呈现。1996年3月推出时评《要紧紧牵住“牛鼻子”》:《劳动法》的颁布,使工会维权更加有法可依,用法律手段维权正在成为工会维权的总抓手。文中引用时任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尉健行的讲话,“工会贯彻《劳动法》的要害和主要标志,就是抓集体合同。”抓住签订集体合同,也就牵住了工会工作的“牛鼻子”。这篇时评放在当下,仍有广泛的指导意义,比如提出将集体合同分为综合和单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再比如提出需要更多的“工会专家”来推动集体合同,与现在培养大批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不谋而合。
在工会自上而下的维权机制下,推行集体合同为职工权益上了一道“维护锁”,职工自我维权意识的薄弱和手段匮乏,成了《当代工人》杂志的又一关注点。1996年7月推出《时代警示,职工应当会“法律自卫”》一文,深入剖析职工自我维权的弱势局面,指出“劳动制度改革进程过快的负面效应,偏重于企业权益的增值,忽视了职工权益的保值。”
呈现复杂 先声立刊
2000~2009
跨入新世纪,全球化潮起潮涌,中国这艘经济巨轮驶入深水区,中国工会的脚步疾驰健行。农民工、劳务派遣工等劳动群体的日益壮大,民营企业开始走向经济舞台中央,强资本与弱劳工的碰撞,促使中国工会的工作重心再次调整。“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和“两个普遍”(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理念的相继出台,呼应了整个社会呼唤公平正义、职工体面劳动的价值追求。
复杂多变的劳动关系也使得过去单一化、概念化的工会报道在提质升级。《当代工人》杂志的视角快速呈现多元化,服务“三工”,规范权力,改良社会,呼唤公民,工会原创新闻的挖掘,亮出“跳出工会看工会”的姿态。
2007年9月推出《放大农民工软肋》一文,不再是一边倒向农民工一方,而是直击农民工缺乏维权意识,缺少法律精神和文明启蒙的软肋,以更加冷静理性的目光去审视维权,“声音大并非就有理”,即便农民工的呐喊基本与“正义呼声”画等号,《当代工人》杂志依然不疾不徐,以理服人。
“一些劳动权益受损的农民工,由于缺乏法律知识,为逞一时之快而采取了过激行为。结果是,轻者受到行政处罚,被处以拘留、罚款等;重者处罚刑律,构成犯罪、受到法律制裁,有理变没理,给个人带来了更大的遗憾。”
——2007年9月刊《放大农民工软肋》
從细微处着眼,同样在宏观上发力。2007年7月推出《不明白不谈判》一文,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所长常凯,以学者的论据去反推法律层面的疏漏,也是对之前报道中常见到的经济发展进度过快与法律建制不匹配的关注与回应。以集体谈判为切入,深入分析谈判主体和谈判对象的关系定位,用现实问题层层揭示立法滞后的窘况,并以介绍先进国家的立法经验做他山之石,呼唤法律层面顶层设计的不断自我完善。
2006年10月推出《工会被空壳化了吗》一文,将工会官僚化、行政化问题推到台前,“工会主席和那些工会的干部,在我们工人眼里,全都是高高在上的大官、大干部。他们有车,自己开着上下班,赶上高峰时期,工人都得闪出路,让他们先过……”当“官僚化”充斥着工会组织,工会主席真的能为工人说话吗?文中接连指出,不仅“官僚化”,“行政化”也逐渐成为工会的运作模式,这样的工会能不“空壳化”吗?靠工会干部的道德约束是既不可靠也不有效,出路还是制度化。
此文的适时推出,也为当时工会“被空壳化”的社会现象敲了一记警钟。在市场经济愈加深化、劳动关系愈加复杂的同时,工会势必要保持清醒冷静的态势,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而是通过牢牢把握党政和职工赋予其的初心使命,切实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
2015年7月,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切实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开创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新局面。
用增三性来解决工会的“四化”(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问题,这为多年前的工会“空壳化”开出了破题良策。
智能工会大时代
2010~2020
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迎面而来,和谐劳动关系成为发展主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逐步趋于完善,不断调整自身定位,丰富工作内涵,围绕党政中心、服务发展大局,成为工会与时俱进的有力抓手。
2015年1月推出《工会品牌下的自主式服务》一文中,将沈阳市沈河区总工会 “一街一局一品”创新项目逐层分析阐述。工会创新不再拘泥于省、市、区级工会,已经面向“小三级”工会全面铺开,意义不仅创新本身,而是越来越多的基层工会开始变被动为主动,以项目制创新去回应实际问题,以最贴近职工群众的方式来开展工作。
“跳出工会看工会”,工会报道多了一份从容与洒脱,加了一份凝练与厚重。
“从表面看,沈阳市沈河区总工会开展的一街一局一品项目,是围绕构建职工服务体系,建立效能维权机制,加强职工文化建设等工会工作内容而设计;而其里,是通过区总工会—街、局工会—社区工会的立体层级架构,整合社会资源,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多元参与的工会模式。”
——2015年1月刊 《工会品牌下的自主式服务》
一切都在推陈出新,一切都在互通互联。2016年3月推出《指尖上农民工之家》一文,再次将目光投向农民工,以沈阳市总工会推出“爱异客”手机APP服务农民工为主轴,以具体服务内容为枝叶,以点带面,道出未来“互联网+工会”的发展趋势。
文章指出,互联网时代下的工会工作,必然要通过APP、微信等互联网手段实现会员和各级工会组织的连接,会员和工会组织通过服务平台快速、高效的交流与互动,建立互联互通、高度联系的组织体系,从而形成会员和工会组织的信任性关系。“互联网+”更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可以为工会补齐机制和资源短板提供解决路径。
2018年,辽宁省总工会“双服务”工作出台,这项聚焦职工权益、补齐民生短板、助力经济发展的工会工作一经推出,便得到系统内外的一致好评。《当代工人》杂志以“双服务”工作为轴心,推出系列报道,从“双服务”的发起、推广,再到成效,细微处抽丝剥茧,深远处高屋建瓴,在2019年10月推出的《工会“双服务”》专题,编者按一语道出“双服务”的“真核”:“双服务”就是辽宁工会进行的动意与行为高度契合的行动。用技能服务,让职工在经济建设中施展才干;用就业服务,让职工有更多的安全感和获得感;用帮扶服务,让职工拥有战胜困境的力量;用教育服务,让职工文化素质不断提升……
2020年突发疫情,整个世界始料未及。然而,因为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的日益完善,在关门闭户防控疫情的同时,众多行业和机构依然可以运行自如,这里面就包括工会组织。“互联网+工会”在微信公众平台、微信群、QQ群、官方网站、微博、抖音、快手等众多网络服务端和客户端上呈现,这一切实在发生得太快。
身处读秒的互联网时代,稍不留神就会被时代甩在身后,工会工作同样如此,媒体的快节奏聚焦点是映射工会工作的实际景象,只有构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互联互通的工会工作新格局,才能够从容面对职工队伍利益多元化、诉求多样化,工会也只有融入互联网,捆绑互联网,才能了解职工有哪些新的需求和困难问题,真正把工会工作做到职工心坎上。
从40年前的工运历史和工会知识的普及,到如今“互联网+工会”的日新月异,工会始终在充满激情地蓬勃发展,作为《当代工人》杂志,则如一条直线,冷静、客观、忠实地穿越每个年代,来到每一位喜爱它的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