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农村:一道极难逾越的“鸿沟”

2020-03-08 14:23
华声文萃 2020年1期
关键词:鸿沟户口城镇

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入,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权益正逐步与户口“脱钩”,让户口制度回归登记制度。出生于上世纪50、60和70年代的人,深刻感受着围绕城市与农村之间户口差异的变迁。

25集电视连续剧《户口》曾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村姑卢凤荣嫁给了城里青年田立新,尽管卢凤荣美丽贤惠又能干,但由于是农村户口,所以她一直感受到“低人一等的自卑”。婚后数十年里,卢凤荣几乎每天都生活在对“农转非”批复的期待中。

等待多年无望后,卢凤荣几经周折花钱给自己和女儿办了“农专非”,用她自己的话说“终于成城里人了”。但突然有一天,卢凤荣发现派出所门前排了上千人的队伍,一问才知道原来是本埠升级为地级市,人口增容,每个农民只需花5塊钱即可办理“农转非”。站在派出所门前,已过不惑之年的卢凤荣悲喜交集。

“我就是现实中的卢凤荣!”2014年夏天,在西安已经居住了21年的罗英梅对记者说。

1972年出生的罗英梅是陕西商洛人,21岁到西安打工,并结婚生子。她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有西安市户口的“西安人”。为了拥有西安户口,罗英梅这些年省吃俭用攒钱买房,自费缴纳社保。就在她和家人即将完成所有的“落户条件”时,突然国家出台政策——取消落户限制,她此前所做的各种努力,变得没有任何意义了。

“农业户口对我们这代人影响至深。”在河南浚县一家合作社工作的熊秀杰回忆,过去城镇户口各种福利待遇要比农业户口高得多。拥有农业户口,子女去县城上学不好上,医药费报销比例也没有城镇户口的高。

“户口甚至还影响到找媳妇!一些农业户口的乡亲就吃过亏。”熊秀杰说,“当时在很多人眼里,农业户口好像低人一等,就盼着啥时候能有个城市户口!”

过去半个多世纪,“二元”户籍制度曾适应了特定历史条件下国家对劳动力、消费品的计划分配需要。然而,当时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鸿沟”,令一些生长在农村的人不甘于现状,努力通过考学、参军、招工等方式从“农门”跳往城市。

“1983年我通过考大学改变了命运,”来自河南的李文中说,“通过考学从农业户口变成城镇户口,别提当时有多高兴!那时有城镇户口能吃上商品粮,比农村好很多。”当时,城市户口甚至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许多人“挤破脑壳”托关系改换户口。

年过五旬的武汉教师何斌的经历则更为坎坷。上世纪70年代,他在一家农场教书,与农场的同事结婚生子。然而拥有更大梦想的他,最终托关系在城里的一家中学立足下来,转成了城市户口。

“妻子没拿到城市户口,我与妻子为此分居好几年。”何斌说,“后来孩子到了上学年龄,把他接到城市,想着有更好的学习条件,可是一直没有上城市户口,光借读费就交了好几年。”

在山东临沂当村支书的郝起可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由于自己是农业户口,找到一份工作却只能做临时工,而同一单位里城镇户口的正式工每月能额外拿8元到10元奖金。“要转成正式工,先要转成城镇户口,其中少不了费时费力托关系。”

郝起可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农村人非常向往拥有城镇户口,甚至有人愿意花一笔不菲的钱“买”城里单位的招工名额,来换取城镇户口。

猜你喜欢
鸿沟户口城镇
浅析“老年数字鸿沟”的弥合路径
鸿沟为何不可逾越
鸿沟为界
户口
农村地区因婚嫁被注销户口的如何申请恢复
八类“黑户”可登记户口
全面解决无户口人员落户问题
城镇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探讨
在钟鼓楼上回望——宾川县州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