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婷 毛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优秀传统文化蕴含诸多贴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元素,作为启蒙者,我们理应让祖国的下一代从小就接触这些文化精髓,真正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好、发扬好。
一、务本而研启智蒙学,弘扬文化传承精魂
新城区朝阳幼儿园地处古城西安朝阳门顺城巷以北,紧邻凝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雄厚质朴的古城墙,这给予幼儿园在沧桑古老与日新月异的碰撞中担起传承文化、推波时代教育责任的宝贵财富。2019年1月,我园加入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理建构、价值认同与教育策略研究》项目组,承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运用》子课题研究,力图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研究出适宜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园本课程内容,培育“天真烂漫、文化浸润、阳光成长”的“中国式小乐童”。
二、审思教育经验,明确研究方向
如今不遗余力践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园所不在少数,但也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活动式”的选择性还原体验未以幼儿为出发点,重“形式”而轻内在学理,活动独立存在,幼儿经验获得缺少递进性、延续性的脉络结构。因此,如何支持幼儿真正与优秀传统文化主动互动,内化成体系的经验体验,在文化润泽中快乐成长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探索“体验式”活动形式,构建“浸润式”课程
为解决幼儿传统文化教育已出现的“形式化”“片面化”“机械化”等问题,我们深挖内涵、拓展内容 、丰富形式,通过“三优” “两融”“ 一建”,构建“浸润式”传统文化课程,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幼儿“看得见”“摸得着”“能体验”“有感受”的活动,引导幼儿在主动参与、主动体会中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魂。
(一)“三优”
1.以“溯源内涵”为基调,优化传统节日主题活动
近年来,围绕“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活动已成为幼儿园的“风尚”,“剪窗花贴对联”“包粽子戴彩绳”“吃月饼赏月圆”“插茱萸赏秋菊”成了幼儿园开展传统节庆的“代言人”,听听传说、讲讲故事、吃小吃就“过了节”。如此“节复一节,年复一年”,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发乎于听而止乎于吃”,看似热热闹闹,孩子们却并没有体会到节日本身的意义,更难谈得上“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但若非如此,这些教育意义深远的传统节日又似乎难与幼儿活动相联系,容易成为更不适宜的“说教”。因此,我们以“溯源内涵”为原则,立足幼儿,挖掘传统节日蕴藏的价值意义,确立春节“除旧立新,美好开始”、端午节“爱家爱国,企盼平安”、中秋节“团团圆圆,甜享亲密”、重阳节“感恩敬老,让爱延续”等幼儿易感受、能理解的教育内涵,并在此基础上与节日风俗相联系,支持幼儿在找一找、说一说、做一做、画一画、演一演等活动中体会传统节日所饱含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如在“朝阳纳新晖,欢乐中国年”系列活动中,幼儿不仅在亲子联欢会及“我家的新年”等家园共育活动中感受春节喜气洋洋的氛围,更通过“昨天的我”“春节习俗小调查”“家家的吉祥年”“红红的春联”“新年新愿望”“送‘福上门”“大西安的中国年”等活动感受自己一年中的成长变化,体会时间的珍贵,对结束的一年充满感恩,对新的一年满怀期待。
2.以“焕彩童心”为旋律,优化常规保教特色活动
“幼儿主体”是幼儿教育的老生常谈,我们知其必要性却又有不同程度的缺失,常常“重”教师的组织与实施,“轻”幼儿的想法与回应。在传统文化教育价值挖掘与运用实践中也是如此,老师准备什么就操作什么、发起什么就参与什么,幼儿是被动的。为此,我们以“焕彩童心”为目标,鼓励他们将自己体验过、感兴趣的传统文化与喜欢的“书香校园”“劳动节”“母亲节”“儿童节”“国庆节”“运动会”等保教特色活动相结合,策划“袅袅书香润童心”“聪明的小鲁班”“百善孝为先”“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传统游戏大联盟”等活动,幼儿获得了更多与传统文化主动互动的机会,在主动探索、运用、展现中进一步吸纳传统文化精华,感受其魅力。
3.以“返璞传统”为特色,优化户外体育游戏活动
“小而精美”是我园的环境特点,也是幼儿体格锻炼活动组织的影响因素,我们在探究传统文化教育价值中丰富了应对之策——“返璞传统 智趣悦动”。在不宜增设更多大型器械的现实条件下,以跳竹竿、踢毽子、顶牛、编花篮、摔跤等传统游戏为契机,通过调整游戏规则、更换游戏材料、丰富游戏内容、灵活游戏环节等形式对传统民间游戏进行改编,优化户外体育游戏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如,在“跳竹竿”游戏中,我们与孩子将植物园枯黄的竹竿再利用,采用单人跳、双人跳、集体跳、轮流跳、交替跳等形式创编节奏跳、花样跳的多种游戲玩法,孩子们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趣味。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美称,数千年来,各种礼仪与礼节被整合为系统化的“礼制”,“典礼”成为“礼”的高度集中展现。在以“三优”为基本内容的传统文化教育价值挖掘与常规保教活动融合实践基础上,探索具有“仪式感”的“入园礼”“拜师礼”“升旗礼”“开笔礼”“毕业礼”等幼儿成长“典礼”,标注幼儿与文化互动的收获,纪念幼儿传承文化的里程。
(二)“两融”
为进一步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价值挖掘与运用的幼儿自主化,秉持“幼儿为主体”“环境即课程”理念,我们将传统文化与园所环境及部室活动相融合,支持幼儿主动汲取,悄然成长。
1.“文化浸润 寓教于美”的育人环境
依托“城墙脚下”地域优势,以“ 古城之风、传统之韵、自然之貌、童心之歌 ”为主要呈现,创设“文化浸润 寓教于美”的育儿乐园:优化种植园布局,以“阡陌花开”呈现曲径通幽的园林之美;筑建“百家姓风铃走廊”,以“结绳记事”“铃音绕耳”呈现返璞归真的意趣之美;打造“奇妙的纸”“香香的茶”亲子体验角,呈现包罗万象的文化之美。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继承与创造相呼应,孩子们在对话环境中成长于无声。
2.“主动汲取 滋养童心”的部室课程
围绕古都西安,以“传统文学”“传统美食”“古代发明”“古典艺术”为主脉,将传统文化与部室活动相融合,构建“主动汲取 滋养童心”的部室课程。如孩子们在图书室阅读传统文化绘本、讲述文化小故事,在生活体验室煎柿饼、烙锅盔,在科学发现室探索“沙漏计时”“活字印刷”,在美工室挥墨弄青、扎染塑泥,在音舞室云袖鼓舞、欣赏戏剧及传统乐器演奏……孩子們在丰富多彩的部室活动中主动感受传统文化,滋养一颗颗小小的“中国心”。
(三)“一建”
在审视已往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上,我们将凝结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二十四节气”作为传统文化教育价值挖掘与运用实践的“生活化”“趣味化”突破点,构建“二十四节气”生态课程。
1.基于幼儿年龄特征的“两个结合”
将“二十四节气”与幼儿生活相结合、将主题探究与实践体验相结合,通过田野畅想、民俗体验、传诵经典、模拟生活角色等形式,孩子们在“朝阳小花匠”“逛三园”“早市真热闹”等生活化的活动中认识四季植物,知悉谚语、儿歌,了解农事种植、民风民俗,对自然、生活、生命有了新的理解,亲身体验“二十四节气”内涵。
2.基于幼儿年龄特征的“梯度目标”
以建立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积极“身心感受”为关键目标,传承“格物致知”的教育理念,小班幼儿以认知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征、品尝时令美食活动为主;中班幼儿在体验、感受基础上进行操作、展示;大班幼儿通过调查走访、探索研究之后进行创作、表演,以期在三年循序渐进、梯度明确的活动中帮助幼儿养成初步的文化认同感。
3.基于幼儿年龄特征的“活动主题”
根据二十四节气的更替变化,结合幼儿教育的特点、实际与最近发展区,围绕“二十四节气”甄选适宜的教育内容,以“春之蛰动”“夏之蝉鸣”“秋之韵歌”“冬之暖阳”四个板块进行主题教育活动,构建二十四节气课程,使内容、教育与主题有机整合,让“节气”走进幼儿生活、运动、游戏和学习中。
四、坚持儿童视角探寻价值,研究内涵避免形而上学
在近两年的研究实践中,我们始终将“避免‘流于形式”作为传统文化教育价值挖掘与运用的基本要求,以“儿童视角”进行研究实践,不以“热闹”障眼,不因“多变”为尚,以“实实在在的活动,实实在在的成长”为标准,以“做了什么”“收获什么”为检验,支持孩子们通过真实互动产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归属与认同。
五、对研究实践优化方向的思考
在近期调查中,我们发现:对于传统文化教育价值挖掘与运用的实践研究,仍存在文化经典教育价值提炼与幼儿活动游戏化的融合、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实施的反思与评价两方面的问题,这也是幼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能否科学、持续开展的关键影响因素。我园将在后继的研究实践中以此为突破点,探索适宜的优秀文化教育元素构成体系与幼儿活动评价机制。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朝阳幼儿园